契诃夫的一生 短评

热门 最新
  • 61 Berlinka 2019-07-01 22:27:43

    一本动人哀婉的传记,女人伊莱娜写男人契诃夫,她竟然是那样懂得他,以致于写到他的死,感到她也如那只夜蝴蝶一样,盲目而宿命的消失在黑暗里。随着死亡的逼近,他将越来越温柔,沉默,退回自己的孤岛里。请给他一个月亮般的妻子,不要一只海鸥般的女人。他非凡高贵的灵魂让他从最平凡中捕捉动人心碎的时刻。可是多么冷酷!他无法爱人类,他早就在童年时代死于心碎。如果没有黑暗和不详,也不会有平静和甘愿。而我们知道,作者伊莱娜自己,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 29 木卫二 2020-01-31 22:11:19

    不是传统的传记体,而是有爱的传记。

  • 33 Black Tulip 2019-02-27 17:34:59

    内米一定太爱契诃夫了,要为他作传。作成一本心头之吻。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凝视着它,爱和勇气,生活和温柔。封面和装帧赞。

  • 20 吴起 2018-10-11 20:15:56

    居然再版了,老版花了我100多两银子

  • 18 Aulis 2019-08-14 01:29:00

    内米写契诃夫,犹如托宾写亨利·詹姆斯,不用华丽的词藻和复杂的表达方式,一笔一笔,缓慢、简单、含蓄,像此刻寂静中唯有窗外穿越无边夜色抵达耳畔的遥远虫鸣,像恋人的喁喁细语,温柔得让人沉溺(看托宾的《玛利亚的自白》,也是一样的感觉,又想起奥兹)。作为描写对象的安东,终其一生爱着钟声和墓园的安东,谦逊正直简朴带着勇气和尊严生活的的安东,怀疑冷漠和孤独的安东,除了第一篇序言里所用的月亮之外我觉得再没有更合适的比喻,散发着清冷的辉光,照亮外部世界,温暖夜行人的路途。最后这段话差点让我哭出来:「然而,在无动于衷的人群里,契诃夫的妻子和母亲紧紧地偎依着,相互搀扶。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当中,契诃夫曾经真正深爱过的,惟有她们俩。」太爱这样的写作,也太爱这样的契诃夫。

  • 17 荷尔德森 2020-03-23 22:35:49

    薄薄一本书,好多地方看得想哭。印象最深的是契诃夫16岁时只身被家人留在故乡,房子也不是自己的了,但他还是变卖家具,还清欠款,给母亲寄去一点钱,写鼓舞的信。我以后不想再说自己的伤心了。

  • 5 Lin 2018-11-22 11:14:27

    人文新出的这套內米封面挺好看哇

  • 10 白岛风和 2020-02-21 22:23:51

    其实这本看得很挣扎,內米洛夫斯基是在用一种高度共情的方式在讲述契诃夫一生挥之不去的孤独、厌倦和冰冷,他的温和中有种矛盾的怜悯和绝望,对生命中重要的那些人的呵护和迁就使他疲惫不堪,契诃夫本可以活得更好更久一点,比如最后他真的有了一个月亮般的妻子,但对这个世界残存的眷恋已被命运收割殆尽,他像自己天才的比喻一样,任凭自己“像一块燃尽的煤一样”,逐渐黯淡下去,不必再醒来。阅读的艰难在于,作者对契诃夫的共情太满,有些地方甚至是过度投射了,替契诃夫减一星,想来被这么细密地摩挲和贴近,月亮般的他恐怕也要社恐发作了。

  • 7 Саша萨沙 2019-02-22 16:24:55

    “我一生一世都怀抱着对契诃夫的爱。”

  • 8 念青 2020-05-27 22:05:02

    站在泥泞的荒野仰望星空和月亮,内心无限温柔,似清冷的孤独散发着灵魂般的清晖,用来形容契诃夫的一生,实在恰当不过。无法摆脱的贫穷家庭悲苦童年,看似造成他的卑微实则成就了契诃夫。如果从前我爱身为作家的契诃夫,那此刻更进一步,我更爱身为一个男人的契诃夫,他击中了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正是对于苦难和底层人民有着切身的经历感受体会,他的善良,平和,温柔和谦恭才是贴近俄罗斯大地的每一寸生灵而不是如托尔斯泰般神一样高高在上俯视人间疾苦。他的文字和生命是相互映照交融着,使人学着去温和耐心可爱的对待生命和自己,不断塑造完整自己,从不懈怠妥协。上帝创造他就是让他生活,让他知道爱孤独,欢乐,焦虑和不幸,如果无所欲求就不曾活过,就是一块石头。结尾契诃夫的死亡读出泪来,我们也要孤独死去,正如我们孤独地活着。

  • 5 墙上的寻人启事 2020-06-04 19:11:52

    “一个人怀着无比的挚爱与柔情去为另一个人写一部传记,读至结尾处,铁石心肠也会被撕碎、融化。”

  • 7 渡边 2019-03-25 18:10:06

    一生的浓缩版或者速写吧,内容太少了,并非正式的传记,更像是作者对契诃夫的凭吊,有不少情感的投注,写契的悲苦,似乎也是写自己的悲苦。对契与托的比照很精准,“我不相信他(托)曾有过不幸。”以及“我也挺想结婚,但请给我一个月亮般的妻子,不会总出现在我的地平线上。”这句诗一样的妙语怎么没在契诃夫书信集中看到。

  • 2 别的熊 2020-08-01 18:13:30

    这书优缺点的根源大概是一样的……作者太爱契诃夫了,她没有忍住情。我觉得:免于道德审判本身就是一种有意识的道德审判。事实上,正负两极都是意识强烈的体现。但这真的没有必要。一个作家笔下人物所能遭遇的最悲惨的命运,当然不是被塑造成“恶人”(反之亦然),而是被塑造成只有一面、单薄的人。ps 前几天读了篇《桑切斯家的孩子们》的书评,看这本前半段时感觉到了一丝丝相似……

  • 2 Peter Cat 2020-03-20 20:55:32

    想到人类毁灭之后,春天照旧会光顾这同一片大地,就好像我们曾经拥有过契诃夫这样灵魂,也曾拥有过内米诺夫斯基。

  • 3 已注销 2018-11-20 23:38:10

    本来就无聊想闲翻两页的,居然一口气看完了,第一次读内米洛夫斯基的书,先选了一本类似传记的来看,篇幅不算很长,简要的叙述了契诃夫的一生,他忍耐,公正,爱在人群中,也爱花园,悲惨的童年让他总是对世间充满怀疑,可是又忍耐温柔的对待一切,尽管总是温和笑着的,但又透着“水晶一般的冷漠”,一生中他最爱的是纤细的母亲和热爱艺术和舞台的妻子,生命终结的他仍然克制着隐忍着对妻子的爱,忍受着病痛和孤独,是的,他总是孤独的。诶,最后的濒死的描写虽然平静,但是看得我心里总是有点压抑。

  • 0 石头摇篮 2020-10-18 12:26:19

    清晰、短小、深情,读来毫不费劲,却能对契诃夫的生平及品性有较全面的了解。他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极度珍视,他的谦逊、温和、机智和正直,他强大的家庭责任感,都令人印象深刻。同时对他如何走上文学之路,如何形成平实精确、不加修饰的文字风格;如何关切人,同情人,书写人;如何成为了一位具有持久吸引力的伟大文学家……也都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边读边做笔记,又按文索图找到些照片,形成图文笔记。在此:https://www.douban.com/note/779758705/

  • 1 大胡子阿细 2020-04-30 12:14:48

    契诃夫真是一个温柔的人

  • 5 撕撕撕 2020-04-04 21:44:03

    怀着高期待和装模作样的仪式感翻开这本,越读越懵,以为自己在读中学语文课文……写法之老派落俗,过分渲染的情感沉溺和作者的自我投射,通通有种陆川给大卫鲍伊拍传记片的既视感。一个此等声望的传记作家,与契诃夫本人文学审美之间的错位也是让人不知道手脚往哪放。激起了重读《三姊妹》的欲望。

  • 1 Harriet 2021-01-02 22:38:01

    大部分是去年读的,俄国太冷,冷得让人觉得没希望,所以即使酒和肉一样贵,还是买酒喝,不敢太沉浸在书中氛围,太致郁了,作者爱契诃夫爱得深沉,而我还没读过他的作品,只知道他爱逛墓园,樱桃园就是一个墓园的名字。

  • 1 哪里有绿色山峦 2020-10-07 13:58:57

    书很薄,我大概只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很轻松的看完了,感觉作者对契诃夫是真爱,写得那么深情动人~这本书在手里会经常翻一下的,接下来还要读作者的另一本书《法兰西组曲》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