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品方: 99读书人
译者: 陈剑
出版年: 2018-11
页数: 184
定价: 3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内米洛夫斯基作品集
ISBN: 9787020141081
内容简介 · · · · · ·
传记《契诃夫的一生》首次出版于一九四六年,道出俄国文学大师安东•契诃夫“烟花一场”的人生。
契诃夫出身贫苦,最初写小说只为谋生,直到遇上年长的伯乐靠书信指导他、鼓励他。文学上的成功与失败纷至沓来,病痛与孤独更常伴左右,但他始终对周围人保有最大的真诚与善意。
内米洛夫斯基笔下汹涌的文字在描摹契诃夫时竟平静、柔软了下来。
“然而,在无动于衷的人群里,契诃夫的妻子和母亲紧紧地偎依着,相互搀扶。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当中,契诃夫曾经真正深爱过的,惟有她们俩。”
是看到这里,要合上书页之时,才能真的明白,什么是“混合着玩笑、伤感和平静的失望”,什么是“水晶一般的冷漠”。在疲惫和孤独的背面,始终希望能够捕捉到一丝让这个世界亮起来的清美的光辉——这是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笔下的契诃夫,也是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自己。
——袁筱一
作者简介 · · · · · ·
传奇女作家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Irène Némirovsky,1903-1942)
她出生于一九〇三年,基辅的一个乌克兰犹太银行家家庭。十月革命后,她移居巴黎,凭借小说处女作《大卫•格德尔》登上法国文坛,其刚劲有力的文风令读者难以相信作者是一位年轻女性。后来,她又创作了《舞会》《库里洛夫事件》《伊莎贝尔》《猎物》等多部小说。二战爆发后,内米洛夫斯基开始逃亡,创作变得既艰难又危险。一九四二年夏,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遇害。未完成的野心之作《法兰西组曲》跟随她的长女德尼斯挨过了战火,于二〇〇四年出版,获得当年的雷诺多文学奖,内米洛夫斯基也成为唯一一位凭借遗作获此殊荣的作家。
目录 · · · · · ·
月亮一般的契诃夫(序一) 001
——————————————————袁筱一
内米洛夫斯基虚构世界里的真实人物(序二) 001
——————————————————让•雅克•贝尔纳
契诃夫的一生 001
月亮一般的契诃夫(序一) 001
——————————————————袁筱一
内米洛夫斯基虚构世界里的真实人物(序二) 001
——————————————————让•雅克•贝尔纳
契诃夫的一生 00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生活没有任何意义。至少,人自己是不可能为生活找到一个意义的;它超出了人的理性。人只能对自身,对自己的灵魂具有力量。执着地付出忍耐、谦恭、庄重、冷静,才得以重塑自己的心灵。也许,只有这一点,是契诃夫所能确定的东西。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1页 -
那一刹,他颤抖了。他不想死。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还有那么多迷人的东西——比如,漂亮的女人。他喜欢美女,这是个男人最正常的喜好,他可不是禁欲主义者。再比如,大自然、散步、书籍、戏剧、友谊。这染血的手帕意味着……死亡吗?他的自救,不是以放弃、做慢或科学的态度,不是以西方人的效率,而是凭斯拉夫人的懒散,就那么与现实对面而坐,长久地、牢牢地町着它看,一动不动,不想逃脱,就那么盯着它,直至它终于自动瓦解,消融成一团雾气,然后消散,然后消失。他没有想过治疗,没有想过改变生活。“我有咳血的毛病,”他给亲人写信说,“但不是肺结核。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契诃夫的一生 001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契诃夫的一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契诃夫的一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5 条 )

喜欢的私心』关于寂寞以及孤独 疏远的灵魂总是让人觉得熟悉亲近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要写两个书评 一个给所有人 一个给自己 每次去看人心。总是想到下面的这些: 聪明的人那么多,不知是哪里借来的魔法,直直洞悉他人的情感与哀愁。精确的句子,如同诊断书。我想我并不比他们洞彻。所谓感觉自己更懂些,只不过是看透了人生的无意义,以一种安宁和温柔的态度。... (展开)
我读《契诃夫的一生》
> 更多书评 35篇
-
松间 (船在水上,马在山中。)
那一刹,他颤抖了。他不想死。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还有那么多迷人的东西——比如,漂亮的女人。他喜欢美女,这是个男人最正常的喜好,他可不是禁欲主义者。再比如,大自然、散步、书籍、戏剧、友谊。这染血的手帕意味着……死亡吗?他的自救,不是以放弃、做慢或科学的态度,不是以西方人的效率,而是凭斯拉夫人的懒散,就那么与现实对面而坐,长久地、牢牢地町着它看,一动不动,不想逃脱,就那么盯着它,直至它终于自动瓦解...2020-11-19 20:56:15 3人喜欢
-
-
俄罗斯的评论家们想讨好契诃夫,便将他的小说与莫泊桑的相提并论。莫泊桑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尽管他在今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不得不承认,他的故事通常都太像完美的机械;而契诃夫的小说却是鲜活真切的,带着活生生的人都会具有的缺陷和优点:人性化的不完美,和生活中的神秘颤动。 爱德蒙·雅路曾精准地指出,莫泊桑最好的小说的败笔之处,就在于它们牵强的特性,即竭力想达到某个顶峰,实现某种效果。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像一...
2022-05-17 09:04:23
俄罗斯的评论家们想讨好契诃夫,便将他的小说与莫泊桑的相提并论。莫泊桑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尽管他在今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不得不承认,他的故事通常都太像完美的机械;而契诃夫的小说却是鲜活真切的,带着活生生的人都会具有的缺陷和优点:人性化的不完美,和生活中的神秘颤动。 爱德蒙·雅路曾精准地指出,莫泊桑最好的小说的败笔之处,就在于它们牵强的特性,即竭力想达到某个顶峰,实现某种效果。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像一支箭似的直插入读者脑海的意象中。而契诃夫则渴望营造出音乐流淌般的感受。他小说结尾,或多或少,都带有清亮悠远的回声。 当我们在一部短篇小说或长篇小说中凸显一个主人公或一个事件时,我们其实会把故事变得贫乏;而现实中的复杂、美丽和深刻,却建立在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从此在到彼在,从欢乐到痛苦所形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中。 引自 契诃夫的一生 001 一种平静的幻灭感浸透在其作品的字里行间,有的时候,它们还带有独特、清醒、温柔、安宁的语调。 引自 契诃夫的一生 001 提到契诃夫,总不免要绕回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因为她是他的精神继承人,在生命的尽头,她坚定地认为,一个作家在自我完善和道德提升中,也会完善和提升他的艺术。契诃夫从来没有做出如是的教诲,但他用整个人生为这一真理做出了最好的阐释。契诃夫作为一个人的品质——谦逊、正直、简朴,不懈努力去自律,去修身,去爱他人,去忍受病痛和忧虑,并且让自己尊严地、无所畏惧地等待死亡——都映照在作为作家的契诃夫的作品中。 引自 契诃夫的一生 001 回应 2022-05-17 09:04:23
-
俄罗斯的评论家们想讨好契诃夫,便将他的小说与莫泊桑的相提并论。莫泊桑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尽管他在今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不得不承认,他的故事通常都太像完美的机械;而契诃夫的小说却是鲜活真切的,带着活生生的人都会具有的缺陷和优点:人性化的不完美,和生活中的神秘颤动。 爱德蒙·雅路曾精准地指出,莫泊桑最好的小说的败笔之处,就在于它们牵强的特性,即竭力想达到某个顶峰,实现某种效果。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像一...
2022-05-17 09:04:23
俄罗斯的评论家们想讨好契诃夫,便将他的小说与莫泊桑的相提并论。莫泊桑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尽管他在今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不得不承认,他的故事通常都太像完美的机械;而契诃夫的小说却是鲜活真切的,带着活生生的人都会具有的缺陷和优点:人性化的不完美,和生活中的神秘颤动。 爱德蒙·雅路曾精准地指出,莫泊桑最好的小说的败笔之处,就在于它们牵强的特性,即竭力想达到某个顶峰,实现某种效果。小说的最后一句话像一支箭似的直插入读者脑海的意象中。而契诃夫则渴望营造出音乐流淌般的感受。他小说结尾,或多或少,都带有清亮悠远的回声。 当我们在一部短篇小说或长篇小说中凸显一个主人公或一个事件时,我们其实会把故事变得贫乏;而现实中的复杂、美丽和深刻,却建立在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从此在到彼在,从欢乐到痛苦所形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中。 引自 契诃夫的一生 001 一种平静的幻灭感浸透在其作品的字里行间,有的时候,它们还带有独特、清醒、温柔、安宁的语调。 引自 契诃夫的一生 001 提到契诃夫,总不免要绕回到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因为她是他的精神继承人,在生命的尽头,她坚定地认为,一个作家在自我完善和道德提升中,也会完善和提升他的艺术。契诃夫从来没有做出如是的教诲,但他用整个人生为这一真理做出了最好的阐释。契诃夫作为一个人的品质——谦逊、正直、简朴,不懈努力去自律,去修身,去爱他人,去忍受病痛和忧虑,并且让自己尊严地、无所畏惧地等待死亡——都映照在作为作家的契诃夫的作品中。 引自 契诃夫的一生 001 回应 2022-05-17 09:04:23 -
这几年间,契诃夫模仿伟大的托尔斯泰,并没有获得任何成功。这两位作家天性的天壤之别是难以想象的。托尔斯泰充满激情与执拗的崇高;契诃夫则对一切都抱有怀疑和冷漠。一个像火焰一样燃烧;另一个则用清冷温柔的光点亮外部的世界。 大庄园主托尔斯泰将芸芸众生理想化了;而平民契诃夫,则忍受着这些卑微的人儿太多的粗俗与卑怯,以致对他们只剩得一份清醒的同情。 托尔斯泰所经历的幸福,大概是契诃夫从不会体验到的,但托尔斯...
2022-05-17 08:52:52
这几年间,契诃夫模仿伟大的托尔斯泰,并没有获得任何成功。这两位作家天性的天壤之别是难以想象的。托尔斯泰充满激情与执拗的崇高;契诃夫则对一切都抱有怀疑和冷漠。一个像火焰一样燃烧;另一个则用清冷温柔的光点亮外部的世界。 大庄园主托尔斯泰将芸芸众生理想化了;而平民契诃夫,则忍受着这些卑微的人儿太多的粗俗与卑怯,以致对他们只剩得一份清醒的同情。 托尔斯泰所经历的幸福,大概是契诃夫从不会体验到的,但托尔斯泰永远都得不到满足。他总是不停地追寻着某种人世间所无法找到的东西,他又总是害怕全然弃绝欢乐与忧伤。他强壮有力的身体、坚定有力的性格,把痛苦扩大十倍,也将欢乐扩大了十倍。然而,托尔斯泰作为个人所爱着的,却在作为作家时劝别人放弃,他教导说,人应该不需要通过土地、空间、自由或是人类的爱去寻找自己的灵魂,而应该超越一切,无欲无求。而患着肺病、日益衰老的契诃夫,在这个世界上本就两手空空的契诃夫,一开始还是羞怯地,而后则是激烈地提出了抗议: “只有死人才什么都不需要。活着的时候,就要全部,要整个人间……上帝创造了人类就是为了让他生活,为了让他知道欢乐、焦虑和不幸……而你若无所欲求,你就不曾活过,你就是一块石头……”(《在流放地》)。 可是,在一八八九年,疲惫、灰心、不安、失望的契诃夫,还没有从托尔斯泰主义中解脱出来。这段时期的作品是他写作生涯中最苍白、最没有说服力的。 引自 契诃夫的一生 001 回应 2022-05-17 08:52:52 -
相反地,他的文字、他的生活,却在我们面前竖立了一个值得仰慕的形象:一个生来公正、高尚、善良的人,而且从不停歇地尽力使自己变得更好,更温和,更可爱,更耐心,更乐于助人,更无微不至。渐渐地,这却导向一个古怪的结果:他越是向他人表现同情,他的内心深处越感受不到它。所有和契诃夫有过密切交往的人都会说到他身上某种像水晶一样经久不变的冷漠。“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几乎中了一种厌倦、冷漠和敌意的毒。”库普林这样...
2022-05-17 08:06:32
相反地,他的文字、他的生活,却在我们面前竖立了一个值得仰慕的形象:一个生来公正、高尚、善良的人,而且从不停歇地尽力使自己变得更好,更温和,更可爱,更耐心,更乐于助人,更无微不至。渐渐地,这却导向一个古怪的结果:他越是向他人表现同情,他的内心深处越感受不到它。所有和契诃夫有过密切交往的人都会说到他身上某种像水晶一样经久不变的冷漠。“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几乎中了一种厌倦、冷漠和敌意的毒。”库普林这样写他,“他能够善良、慷慨,但是没有爱;温柔、殷勤,但是不眷恋。契诃夫一旦认识什么人,就会邀请他到他家做客,请他吃晚饭,招待他,然后,他又会在信中怀着冷漠和厌倦来描述这件事。” 引自 契诃夫的一生 001 “安东喜欢人群。”他的父母如是说。“安东只有在热闹、谈话和欢笑声中才开心。”他的兄弟们也这样表示。也许这是真的?“我需要被很多人围绕着,”他承认,“因为不知何故,我害怕孤独。” 他的家人一直都生活在他身边,保持着人气和喧闹,这对契诃夫的好心情而言十分必要。他的家庭成员一律相当可爱:粗俗、愚昧、粗暴的父亲,习惯在任何场合下大哭的母亲,大哥亚历山大总是不停要钱、缠着家人诉苦,尼古拉过着名节败坏的生活,玛丽则明目张胆、吹毛求疵、错综复杂且歇斯底里地爱着安东,但总的说来,他们还都是些可爱的人。他们彼此互不妨碍。谁想唱歌,谁就唱吧。谁想一诉衷肠,那就说吧。无论他是一个著名艺术家,还是多年前那个默默无闻的大学生,他们对他工作的态度都无差别。 引自 契诃夫的一生 001 “写得长”对他来说也是困难的。多年来他受控于短篇小说的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地做到简洁明快。无意地,他把《草原》写成了一系列短篇小说的合成。每一页就是一则完整的短篇。整部小说仿佛是由一个个片段构成的。但他颇为明智地选择了一个非常简单的主题,没有什么情节,里面的核心人物是个孩子:孩子的视角是零碎的、急促的,他捕捉转瞬即逝的感觉,一个接着一个,而不把它们归属于一种定向的思维。《草原》就是如此维护了自己的统一性和真实感。 引自 契诃夫的一生 001 回应 2022-05-17 08:06:32 -
短篇小说想要取得成功所要求的品质,也正是契诃夫与生俱来的素质——其一,幽默的天赋:长篇的悲剧能给人以宏大壮阔的命运感,但一个短篇若是充满太多沉重和灰暗的悲伤则会令人不堪重负,产生抗拒。其二,节制:长篇小说作家可以(并且必须经常)表述自己,而对于一个短篇小说的作者,这是不可能的,时间不允许,由不得作者展露自己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对他而言最明智的做法是:保持距离感。最后,则是在表达手段上的简洁,也许...
2022-05-17 07:56:55
短篇小说想要取得成功所要求的品质,也正是契诃夫与生俱来的素质——其一,幽默的天赋:长篇的悲剧能给人以宏大壮阔的命运感,但一个短篇若是充满太多沉重和灰暗的悲伤则会令人不堪重负,产生抗拒。其二,节制:长篇小说作家可以(并且必须经常)表述自己,而对于一个短篇小说的作者,这是不可能的,时间不允许,由不得作者展露自己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对他而言最明智的做法是:保持距离感。最后,则是在表达手段上的简洁,也许这也正是节制的直接结果。在这一点上,他做记者的经验对他很有帮助:快速地观察和记录,这是做新闻记者的法则,同时它也磨砺出契诃夫的洞察力,赋予契诃夫奇迹般敏锐的思维。在他的文字中已然穿透出显而易见的冷漠,这种无动于衷令他后来遭到指责。但这也是一条法则。一名短篇小说的作者若是对自己的人物表现出同情,就将面临变得敏感而荒谬的危险。也许,他也没有闲暇纠缠于他所刻画的人物。对于一部长篇小说,我们可以进入限定的环境里,沉浸其中,依恋或是憎恶。但短篇小说则好比是一座陌生的房屋前一扇半开半掩着的门,刹那之间,旋即关闭。我们不禁想到契诃夫医生的身份。他向我们展现的,与其说是一个记者的体验,不如说更多的是一个医生的体验我们不禁想到契诃夫医生的身份。他向我们展现的,与其说是一个记者的体验,不如说更多的是一个医生的体验:精细的诊断,不带偏好之情,不怀恻隐之心,而是一份深沉的同情。 引自 契诃夫的一生 001 于是他开始了一项特别而深刻的工作。他走上了一条对作家乃至对大多数人来说是逆向而行的道路。不是从自己走向他人,而是从外部世界出发,抵达自身。他是谁,他,契诃夫?后来,描写他的评论和传记都说在一八八六年到一八八九年间他转变了,变成了另一个人,另一个作家。事实上,他并没有改变;他只是认识了他自己。这种对自身的体认,这种至高无上的学问,对灵魂产生了与其他所有学问一样的效力:它使他变得更加冷静,也更加伤感。从外表看来,他没有变化。对他的家人和朋友而言,他还是那个愉快、可爱、简单、亲切的安托沙,那么热心、那么快乐地看待周围的一切,提携兄弟,追求姑娘。而在内心里,“成为一名大作家并不是什么巨大的幸福。首先,生活是乏味的。从早到晚地工作,却收入甚微。我不知道左拉和谢德林是如何生活的,不过,在我家里,烟雾缭绕,而且特别冷……” 引自 契诃夫的一生 001 回应 2022-05-17 07:56:55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看完这些传记(二) (看不见我)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ZS)
- 传记 (晓林子悦)
-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 人物传记 (炎夏)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契诃夫的一生的评论:
feed: rss 2.0
11 有用 Aulis 2019-08-14 01:29:00
内米写契诃夫,犹如托宾写亨利·詹姆斯,不用华丽的词藻和复杂的表达方式,一笔一笔,缓慢、简单、含蓄,像此刻寂静中唯有窗外穿越无边夜色抵达耳畔的遥远虫鸣,像恋人的喁喁细语,温柔得让人沉溺(看托宾的《玛利亚的自白》,也是一样的感觉,又想起奥兹)。作为描写对象的安东,终其一生爱着钟声和墓园的安东,谦逊正直简朴带着勇气和尊严生活的的安东,怀疑冷漠和孤独的安东,除了第一篇序言里所用的月亮之外我觉得再没有更合适... 内米写契诃夫,犹如托宾写亨利·詹姆斯,不用华丽的词藻和复杂的表达方式,一笔一笔,缓慢、简单、含蓄,像此刻寂静中唯有窗外穿越无边夜色抵达耳畔的遥远虫鸣,像恋人的喁喁细语,温柔得让人沉溺(看托宾的《玛利亚的自白》,也是一样的感觉,又想起奥兹)。作为描写对象的安东,终其一生爱着钟声和墓园的安东,谦逊正直简朴带着勇气和尊严生活的的安东,怀疑冷漠和孤独的安东,除了第一篇序言里所用的月亮之外我觉得再没有更合适的比喻,散发着清冷的辉光,照亮外部世界,温暖夜行人的路途。最后这段话差点让我哭出来:「然而,在无动于衷的人群里,契诃夫的妻子和母亲紧紧地偎依着,相互搀扶。在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当中,契诃夫曾经真正深爱过的,惟有她们俩。」太爱这样的写作,也太爱这样的契诃夫。 (展开)
22 有用 木卫二 2020-01-31 22:11:19
不是传统的传记体,而是有爱的传记。
1 有用 Harriet 2021-01-02 22:38:01
大部分是去年读的,俄国太冷,冷得让人觉得没希望,所以即使酒和肉一样贵,还是买酒喝,不敢太沉浸在书中氛围,太致郁了,作者爱契诃夫爱得深沉,而我还没读过他的作品,只知道他爱逛墓园,樱桃园就是一个墓园的名字。
5 有用 Lin 2018-11-22 11:14:27
人文新出的这套內米封面挺好看哇
3 有用 念青 2020-05-27 22:05:02
站在泥泞的荒野仰望星空和月亮,内心无限温柔,似清冷的孤独散发着灵魂般的清晖,用来形容契诃夫的一生,实在恰当不过。无法摆脱的贫穷家庭悲苦童年,看似造成他的卑微实则成就了契诃夫。如果从前我爱身为作家的契诃夫,那此刻更进一步,我更爱身为一个男人的契诃夫,他击中了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正是对于苦难和底层人民有着切身的经历感受体会,他的善良,平和,温柔和谦恭才是贴近俄罗斯大地的每一寸生灵而不是如托尔斯... 站在泥泞的荒野仰望星空和月亮,内心无限温柔,似清冷的孤独散发着灵魂般的清晖,用来形容契诃夫的一生,实在恰当不过。无法摆脱的贫穷家庭悲苦童年,看似造成他的卑微实则成就了契诃夫。如果从前我爱身为作家的契诃夫,那此刻更进一步,我更爱身为一个男人的契诃夫,他击中了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一部分,正是对于苦难和底层人民有着切身的经历感受体会,他的善良,平和,温柔和谦恭才是贴近俄罗斯大地的每一寸生灵而不是如托尔斯泰般神一样高高在上俯视人间疾苦。他的文字和生命是相互映照交融着,使人学着去温和耐心可爱的对待生命和自己,不断塑造完整自己,从不懈怠妥协。上帝创造他就是让他生活,让他知道爱孤独,欢乐,焦虑和不幸,如果无所欲求就不曾活过,就是一块石头。结尾契诃夫的死亡读出泪来,我们也要孤独死去,正如我们孤独地活着。 (展开)
0 有用 昨日的茨威格 2022-07-06 06:56:27
无时无刻,不是俄国人民。 人们忧愁、焦灼,被懊恼、顾虑、明争暗斗和不祥的预感吞噬着。书里说道,俄国人不会像欧洲的读者那样,含含糊糊地请教:“我们是谁?”他们会焦虑地追问:“我们将何去何从?”
0 有用 Blueberryfield 2022-07-03 11:58:00
文笔太动人了,一首诗。三大短篇小说家最杰出的契诃夫得此知己,惜作家从来不是用来理解阐释的,但却从未停止过被理解阐释
0 有用 Queenie 2022-07-02 17:40:05
写给契诃夫的赞美诗。
0 有用 只会喝酒的女人 2022-06-27 23:04:37
“我像僧侣一样生活,我的梦里只有你一个…”
0 有用 bookworm_Y 📚 2022-06-27 19:26:37
22073纸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