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八十年代是什么?《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写道:
八十年代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是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喝啤酒,整夜整夜地看电影录像带、看世界杯转播的时代;是可以像“情人”一样“轧”着马路的时代。大家都被创新的狗在屁股后面追着提不起裤子,但都在其中亲密无间其乐无穷。
八十年代,是朱伟骑着自行车从一个作家家里,去见另一个作家的年代。在此期间,他相继在《人民文学》推出莫言、余华、苏童、刘索拉、阿城、格非等一大批作家。2013年,朱伟开始在博客中写《我与八十年代》,期望以自己的生活轨迹回忆那个时代的每一个节点,记录与一位位作家交往的过程。
本书是朱伟三年阅读和写作的结晶,他逐一重读了活跃在八十年代至今的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条分缕析,系统解读了王蒙、李陀、韩少功、陈村、史铁生、王安忆、莫言、马原、余华、苏童10位标志性作家的作品,让读者能够...
八十年代是什么?《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朱伟写道:
八十年代是可以三五成群坐在一起,整夜整夜聊文学的时代;是可以大家聚在一起喝啤酒,整夜整夜地看电影录像带、看世界杯转播的时代;是可以像“情人”一样“轧”着马路的时代。大家都被创新的狗在屁股后面追着提不起裤子,但都在其中亲密无间其乐无穷。
八十年代,是朱伟骑着自行车从一个作家家里,去见另一个作家的年代。在此期间,他相继在《人民文学》推出莫言、余华、苏童、刘索拉、阿城、格非等一大批作家。2013年,朱伟开始在博客中写《我与八十年代》,期望以自己的生活轨迹回忆那个时代的每一个节点,记录与一位位作家交往的过程。
本书是朱伟三年阅读和写作的结晶,他逐一重读了活跃在八十年代至今的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条分缕析,系统解读了王蒙、李陀、韩少功、陈村、史铁生、王安忆、莫言、马原、余华、苏童10位标志性作家的作品,让读者能够通过一篇文章读懂一个作家。
重读八十年代的创作者
· · · · · ·
-
朱伟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朱伟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微博粉丝225万。
1978-1983年在《中国青年》杂志做记者、任文艺部编辑。
1983-1993年在《人民文学》小说编辑室任编辑、编辑部副主任。
曾在《人民文学》推出莫言、余华、苏童、刘索拉、阿城、格非等一大批作家。1988-1989年在《读书》杂志撰写《最新小说一瞥》专栏,主编《东方纪事》杂志。因爱好古典音乐,1993年到三联书店创办《爱乐》杂志,并编著大型工具书《音乐圣经》。1995年9月起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编。代表作:《考吃》《有关品质》《微读节气》《四季小品》等。
目录 · · · · · ·
王蒙:不仅仅为了文学
王蒙1983年7月1日到《人民文学》上任时有个就职演说,没有慷慨陈词,反复强调他只是个作家,很低调。他的上任,意味着八十年代的文学革命真正登堂入室,意味着《人民文学》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陀: 文学的地平线
李陀是他那代人中,罕见不断在甩开他人前行的。李陀那时牵连着四面八方,1985年“文学革命”中的众多重要人物,比如马原,那时是李陀家里常客,莫言也去过。各地来京的作家、评论家、找稿子的编辑,都会到李陀向一切人敞开的家里。李陀家因此成了一个川流不息的文学交流所。
韩少功:仍有人仰望星空
· · · · · · (更多)
王蒙:不仅仅为了文学
王蒙1983年7月1日到《人民文学》上任时有个就职演说,没有慷慨陈词,反复强调他只是个作家,很低调。他的上任,意味着八十年代的文学革命真正登堂入室,意味着《人民文学》将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李陀: 文学的地平线
李陀是他那代人中,罕见不断在甩开他人前行的。李陀那时牵连着四面八方,1985年“文学革命”中的众多重要人物,比如马原,那时是李陀家里常客,莫言也去过。各地来京的作家、评论家、找稿子的编辑,都会到李陀向一切人敞开的家里。李陀家因此成了一个川流不息的文学交流所。
韩少功:仍有人仰望星空
韩少功是少有极有自己定势的作家。他通过“寻根”寻到了楚文化,这个“根”,是贾平凹从秦汉、李杭育从吴越中都未能意识到的。难得是,韩少功从楚辞中找到的桥梁,巧合了拉美的所谓“魔幻现实主义”。
陈村:那就和自己好好玩一场
陈村让儿子记住“父亲的村庄”,他说,“在你走向生命尽头的时候,自然也会有一两个你的村庄。人可能永远需要村庄,人在村庄中是坦然的。”村庄是精神寄付处,无论那里是贫困还是丑陋。
史铁生:有限中无限的可能性
我一直相信地坛与他是建立了某种关系的。我能理解,他是如何在这里,于雨后满园草木的竞长声中,苦苦思索“生而本不平等”;如何在这里,在对游乐场上孩子们欢笑声的呆滞凝视中,找到抚慰自己的理由。在那些阅历无穷、伛偻着无需言语的古柏面前,才懂得了人生其实是如何不足道,是地坛的气场抚平了他心里的伤痕。
王安忆:我们以谁的名义
王安忆的中篇确实比短篇好,长篇又比中篇好。为什么?因为长度足够使她放松。她是一个马拉松选手,跑马拉松的人不宜短跑,靠耐力。王安忆就属于越跑越好的人,这是她的个性使然。
莫言:在深海里响亮沉重地呼吸
莫言的强大,就在他这种非凡的叙述繁衍力,我称它为“令人恐惧的发酵能力”。在1985年,他的才华就像冲决了闸门那样激扬迸射,飞珠溅玉,似乎只需一个意象繁衍,一部几万字的中篇小说,就如舒展地吐出一口长气而已。
马原:十字路口想象的甜蜜
1985—1987,马原与莫言一样光彩夺目。马原吃亏,大约就亏在他追求的形式需要读者的智性解读,这给许多读者理解他的真实意图制造了障碍。
余华:温暖与百感交集的旅程
余华的写作特点是“锋利”,砺乃锋刃,这锋利指他能锐敏切割出现实的断面,让你直视筋髓组织。好刀锋利不见血。
苏童: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
一个作家,长篇小说可能显示的是气度,短篇小说则要在角度选择中显示智商与情商。苏童的短篇构思,可能很得益于他在广泛阅读中,对短篇在有限空间里表达游刃有余回味的兴趣。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内容摘录: 早期,他家每天也都像十字路口,各种人来人往,他因此而总显匆忙。 1978年,发表《带五线谱的花环》《愿你听到这支歌》,以音乐为道具。其实他听的古典音乐并不多,但确有出众的感悟力。 1979年与张暖忻写了篇《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影响力极大。1980年张暖忻导演的电影《沙鸥》实践了该文中的“电影造型”理论。 李陀对于八十年代上半期的重要贡献其实是在对电影革命的鼓动。八十年代的李陀确实满怀激情忙了太多不是他自己的事情。 事实证明:让他关注自己,安静地一气写完一篇小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他太易被各种新鲜事儿牵制了。 李陀的遗憾是太易丢弃。似乎刚找到挺好的角度与表现方法,1983年他又把小说放下了。 1983年,他与冯骥合编了一本《当代短篇小说43篇》,开始告诉他人,他认为什么才是好小说。在当年,包容了各种表现方法,组成这么齐整的队伍,它对八十年代的文学走向还是起了导航作用。 然后,他又开始帮助张暖忻筹备电影《青春祭》。于是彻底离开了小说界。 李陀对1985的贡献是在“新电影”的背后,不仅在张暖忻《青春祭》的背后,也在郭宝昌与张俊钊、陈凯歌的背后。 这就是李陀,他是一个不断要急急忙忙往前赶的鼓动家、文化活动家。 李陀那时牵连着四面八方,1985年“文学革命”中的众多人物,比如马原那时是李拓家里的常客,莫言也去过。各地来京的作家、评论家、找稿子的编辑,都会到李陀向一切人敞开的家里。 李陀真的成就了很多人,“陀爷”的称谓,应该就是1985年开始叫起来的。 1986年李陀担任《北京文学》的副主编。 李陀在不慌不忙中,将余华、苏童、刘桓、直至后来的曹乃谦、丁天,一个个把莫言、马原之后的一批人推了出来。 八十年代末,李陀去了美国。回国再聚时,李陀与老哥们的距离已显而易见。大家觉得,他关心的东西已经不一样了。 精彩语录: 八十年代是一个大家聚在一起,可以在喝酒闲聊中大把大把放肆消费时...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李陀: 文学的地平线 -
内容摘录: 韩少功应该算粉碎“四人帮”后最早成名的知青作家。 在情绪化的控诉感染、左右1979年上半年文坛时,韩少功将感伤引向了另一个方向,发表了《月兰》。韩少功这篇小说原名就叫《最后的四只鸡》,据说当时屡遭退稿,辗转到王朝垠手里,才被当成宝贝。 写《月兰》的时候,韩少功已经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进了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韩少功是少有极有自己定势的作家。他是坚定不移的现实主义,这也是王朝垠特别赏识他的前提。 1981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他第一本小说集。韩少功从这本小说集后走向他的第二个台阶。 韩少功1985年集中推出的《爸爸爸》与《蓝盖子》、《归去来》构成了1985的文学转折。 韩少功将“批判现实主义”与楚辞的源流接电,就跳过西方的“存在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殊途同归了。 《女女女》发表在1986年第六期《人民文学》,比《爸爸爸》有故事性。 写完《女女女》,韩少功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翻译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合作者韩刚是他姐姐。 这部小说翻译,对韩少功创作的启发,应该首先是哲理与故事的关系。他自己的创作就一直在处理这种关系,他认为作家要表达的是思考这二者关系中的茫然与困境,这才是文学的丰富性。他意识到了,其实完全可以用随笔、散文的方式来写小说。 1987年,按照蒋子丹的记载,韩少功大年三十举家搬迁,大年初三到的海口。 “去营建一个精神之岛”。 1988年,韩少功35岁。创办《海南纪实》月刊;走的是吸引大众的新闻纪实、纪实文学之路,一创刊就有60万册的印量,实现了一本刊物就可在经济上立足。 韩少功撰写的《海南纪实》杂志社公约,强调了办刊目的是“以经济价值力求自己在竞争中的自主自强”。 这个集体很像一个理想主义的公社,因为它的按劳分配是工分制。但最后结果,这公约无力阻止创获财富后的分歧。他除了买书抽烟,不穿名牌,不需要任何奢侈品,他对钱没有追求,本质...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韩少功:仍有人仰望星空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重读八十年代"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重读八十年代"的人也喜欢 · · · · · ·
-
- 一个人的文学史 8.0
-
- 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人物 7.1
-
- 读书是件好玩的事 6.5
-
- 抒情·人物·地方 8.6
-
- 害怕写作 7.9
-
- 小说是灵魂的逆光 7.4
-
- 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 8.3
-
- 逝者如斯 7.4
-
- 两岸:现当代文学论集 9.0
重读八十年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2025年第012本,重读八十年代

总编回顾上世纪八十年代辉煌奋进文学史及现实主义批判意义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是朱伟三年阅读和写作的结晶,他逐一重读了活跃在八十年代至今的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条分缕析,系统解读了 王蒙 、 李陀 、 韩少功 、 陈村 、 史铁生 、 王安忆 、 莫言 、 马原 、 余华 、 苏童 10位标志性作家的作品,让读者能够通过创作历程的解读更充分的了解一个作... (展开)
回忆与向往——《重读八十年代》书评

重读八十年代,书没看,先干为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前天苏州好友给我发来最近那边在办的书展的照片,问我中信图书有没有想看的。在苏州几年也没有去过,名气不大,也没有什么精彩地方。 有趣的是大早来公司挂上qq,收到了亚马逊给我的邮件,内容是前段时间朱伟的新书《重读八十年代》,中信出版社出版。熟悉三联生活周刊的应该对... (展开)>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经济人书单 (经济人读书会)
- 李健微博推荐书单(2010-2019) (雅南)
- “阅读之城”2018年请读书目榜单 (牛牛)
- 我实习时扒拉过的书 (呆头鹅)
- 故国迁痕 (名字写在水上)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88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重读八十年代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文在兹 2018-09-08 11:27:26
余华:“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控诉和揭露,而应该展示高尚。”
1 有用 拔刀诀 2018-07-18 23:25:42
主体是对八十年代成名的一批作家的作品分析解读,人事不多。没多大意思。
6 有用 happyjack 2018-06-16 14:17:55
作为八十年代文学的参与者,朱伟的八十年代文学史自然有重要价值。然而,我感觉对于我读过的作品,并无更深化作用,对于我没读过的作品,读了基本也还不知所云。在一个互相抬轿子的圈子里,恐怕很容易被高估。
9 有用 Moodeed 2018-06-04 14:53:18
关于王蒙、李陀的部分更好一些,这种因为私交串联起的文学发展脉络,更具可读性。后面的几位作家,作品分析过多,可能是作者没那么熟吧。
1 有用 1968小金 2018-09-29 10:51:35
要没看过那些作家的作品这本书会了无趣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