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士的画像 短评

热门
  • 45 渡边 2020-10-10 13:45:21

    “文学鱼子酱”亨詹代表作,全新译本,更符合现代阅读习惯。弗兰岑:阅读有意义的作品的习惯,必须在他或她非常年轻时“深刻地塑造”。 换句话说,父母至少要有一人坚持阅读严肃书籍,并鼓励孩子效法。 在东岸,特权阶级的父母鼓励阅读:正如高雅的人应懂得品赏鱼子酱和优质勃艮地,他也应该懂得欣赏亨利 ·詹姆斯。

  • 19 郑奉常论隋炀帝 2020-08-15 20:48:39

    所有英美现实主义小说的范本。也就亨利·詹姆斯这一位英语作家,能够写出比法语作家、俄语作家和西班牙语作家动人精致的句子。

  • 9 巴奴日 2020-10-15 19:12:11

    新译本,和项星耀先生译本一样从亨利·詹姆斯晚年“纽约版”修订本翻译。之前对照1878年初版翻了一下,发现了詹姆斯两处很有意思的改动。

  • 19 lee 2021-03-14 19:55:58

    无穷无尽的心理征程。无边无际的人性分析。理解了艾略特说的,古典小说终结于两个人,一个是福楼拜,还有一个就是这家伙,亨利·詹姆斯,探知人性深渊,他就像一个窥探狂。

  • 6 伯德兰 2021-02-17 19:36:55

    詹姆斯冗长拖沓的风格是需要适应的。前半本几欲放弃,究其原因,还是19世纪的求偶风格与如今相去甚远,故觉文风本身成为一种累赘。后半本描写婚后渐入佳境,不禁感慨,原来不幸的婚姻古往今来不会相差太远。而奥斯蒙德实施的精神虐待和包丽男友之辈的PUA伎俩也没有太大的区别!在那个时代对一个“女士”而言,去和留是需要经历一番挣扎的抉择,如今的女性have come a long way!男男女女,如何不在迷恋面前低到尘埃,或者说,如何辨别爱和控制,可谓成长教育里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 2 李 不 留。 2022-02-20 16:30:07

    其实她自己也不知道想干嘛…自负想突出个性,但没有生活经验支撑…

  • 3 策略思维 2021-04-30 22:14:40

    文笔非常好,故事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他把主人公伊莎贝尔写的好弱智,哪里有这么蠢的女人,明知道多斯蒙德是个自私冷酷保守善妒的可以说一无是处的男人,她还要回去,缺心眼啊!

  • 6 pis_ 2021-01-25 12:15:59

    快逃。译本请选项星耀。

  • 2 梦原望 2022-05-11 21:47:25

    重读 9+→8.6 有通过过度描写来刻意塑造复杂文体的嫌疑,想写一部“反奥斯汀”式小说不等于反对删繁就简,实际上《画像》里存在着大量的无聊段落都让作品整体处于一种既和极简风格没太大联系,又不接近于极繁的高不成低不就式尴尬境地。相比之下,同时代的《安娜》就提供了一种在现实-现代主义过渡阶段极为完美,走到了文学创作尽头的终极小说典范。因此风格化的形成对作家而言是相当重要的,大部分文学作品失败的原因都是没有合理找到如何营造独有风格的方式或者反传统写法的路上走偏方向,这书属于后者。读完之后要去看看奥斯汀和乔治艾略特来“回回血”,她俩就基本不会犯这种几乎大部分情节都一边倒向不必要的繁复的错误。所以伍尔夫对他的批评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要是用她的方式来描绘伊莎贝尔的话,估计《画像》里的繁文缛节会少很多。

  • 1 游余 2021-02-15 17:56:34

    以为她要一生假装幸福,但作者最后还是仁慈了。花了一个新年的假期,读了本虐心小说。同《美国人》一样,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

  • 0 欢乐分裂 2021-09-23 15:55:30

    若以“现代”眼光看待这般繁复漫长的心路描摹、这般迂回的多角感情,势必只觉狗血,或产生全知式的恨其不争,那就太误解亨利•詹姆斯的苦心孤诣了。主干情节都幽微漾在大段环境描写和心理刻画中,戏剧化的决策隐匿在充满着暗示、象征和比喻的长句里(对翻译的挑战力度不小)——他最有名的“视角”意识,即所谓“全知叙事视角”在本书中,以伊莎贝尔对整个阴谋的逐渐认知为据点层层展开,因而读者不必批判她的局限性。 除了时代性的考量,悲剧源头仍要溯回至欧陆/美国的文化差异——伊莎贝尔渴羡学识带来的责任感、婚姻/财富自由赋予的愉悦,在古罗马的废墟中“自以为收获智慧,了解人生”,以热情和信仰编织美好而虚幻的理论,付诸于将贫穷、傲慢与野心打造成高贵假面的欧洲贵族,并努力佯装幸福下去。

  • 0 东隅 2022-03-27 10:31:19

    凯撒的妻子是不能有丑闻的 两个看似最聪明的女士却是最可悲,最无知的——作为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创始人,亨利·詹姆斯这部作品——《一位女士的画像》,运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人物心理,再加上大量的比喻与晦涩的人物对话,使得此书相对难读(伊莎贝尔结婚前这部分对我来说简直是折磨,结婚后才渐入佳境)。这本书绝对不像普通的畅销书那般“讨人喜欢”,但毋庸置疑的是,她和她的作者,都是伟大的!

  • 0 吹剑录 2022-02-17 17:36:00

    走着走着就掉进了坑里,而且是自己选的,很多时候有的人说是自信吧,其实是智力不足。

  • 0 糯米团和小面包 2022-02-01 19:31:53

    美式小说我真的接受无能,可能是翻译的原因

  • 0 喝吾胡 2021-11-28 21:20:57

    大概是在5年前在托宾的《大师》里认识的亨詹,一个被称为“文学鱼子酱”(文笔拥有究极的精致、冷僻、繁丽)的“大师”,在两个文本的对照中观察出亨詹对于自由、人性、社会关系的求索与幽微,命中大师自己的生命关切。看到拉尔夫死亡之时对伊莎贝尔“是我害了你”的告白,想到伊莎贝尔因了对“体验”的幻想而付诸充满了风险和欺骗的实践,才发觉对于一个女性而言的最佳位置,可能不是成为她的老公/情人/爱而不得的追求者,而是一个明知你的来路尽是危险却还是鼓励你放手一搏的表兄。

  • 0 知阴 2021-12-02 09:00:01

    动则长达两三页不分段的心理分析,让人直呼过瘾。人物也是非常个性鲜明了,但我真想扇伊丽莎白两巴掌啊,贱不贱呐您~

  • 1 林舒涯 2021-10-28 01:02:49

    伊莎贝尔追求的是特殊的那个异性,从不存在于自己所划分的类别里,到头来却选择了一个欺骗自己的男士,不过就如他表兄论述经历苦难才能看到鬼那一段,一个人总要经历才懂得一切都是有所值。往往太过绅士和礼貌甚至循规蹈矩的人无法赢得对方的芳心,而那些敢于铤而走险出奇招的混子们却攫取她的芳心,这也是个讽刺,所以该如何做,该怎样去看,该看淡一切还是奋起直追,那都是充满变数无法计算的人生奇遇。结局留白太多,也回味无穷。

  • 1 santawhale 2022-01-09 15:04:31

    “她为吉尔伯特·奥斯蒙德编织了一套美好的理论,她爱的并不是他的‘所有’,而是他的‘没有’所装扮出来的美德;这正是她的性格。” “这位女士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接下来,人生之中的漫漫岁月就将她裹挟起来,笼罩在她周围的是由她的漠然织就的灰色帷幕。”

  • 0 猫饭 2022-01-07 16:33:04

    古典的终结,也是“浪漫”的终结。虽然表面看来还是大庄园里婚丧嫁娶做媒那点事,但骨子里有反奥斯汀的叙事,原本故事大结局的姻缘成为心理剖析的另一个起点,女主角从被做媒到去做媒两重身份的转化中,走进的另一个镜像身份看清自己的处境。无所事事的“世外高人”形象带有同时代男性作家难得的自省,看起来最超然物外实际最需要物质装点来应证自己的存在,把奥斯丁点到为止的财产对婚姻的意义放到更深的文化心理维度去探讨,多角恋爱关系的试探也是“天真无邪”美国和阴魂不散老欧洲的对峙。在另一个层面,那位表哥的动机也值得深挖,可以说是更广阔的爱,也可以说这就是一位愿意为想象冒险浪漫读物消费的旧时代读者。

  • 1 雪婴 2022-01-11 09:55:52

    温吞,节奏慢,无聊,仍然是詹姆斯喜欢的美国小姐,英国绅士那些主题,读起来真的不带劲。可能我对上流社会的生活无感吧!无法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始终感觉隔了一层。他们是人生观察家,却不用投入实际生活受气。总在无休止的辩论。读这些上流社会文学世界,有很重的隔膜感。亨利詹姆斯总体而言是现代主义的,故事情节真的非常清淡,就连求婚拒婚这些场景写起来也没有任何波动。真真是水波无痕。唉,真的欣赏不来。虚假、琐屑、含蓄、无聊、平淡… “也许我永远不会结婚--永远。我完全有权利这样做;你这样逼迫一个女人,强迫她违背自己的意志,这是很残忍的。如果我让你感到痛苦,我只能说对不起。这不是我的错;王能为了让你高兴就嫁给你。我不会说,我永远是你的朋友,因为我觉得,在现在的情况下,说这种话就像是在嘲讽你。”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