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笼中 短评

热门
  • 22 郑奉常论隋炀帝 2020-07-20 16:37:09

    我是给他的原著打五颗星,但是封面设计太不符合他老人家的保守格调了。并且本人有意将亨利·詹姆斯的全部著作重新翻译一遍。

  • 15 亜空 2020-10-27 03:55:16

    德勒兹说得明白,亨利·詹姆斯使得他的作品抵达了某种时刻——秘密的内容变得平淡无奇,而重要的是秘密的形式。我们几乎难以从文本拼凑出女电报员看见的真相,一种客观的不确定性在繁缛的句法、异样的共谋、对日常阈限的虚拟超越之中昭然若揭。詹姆斯最奇崛之笔法是冗长过后骤然而至的惊悚结尾,“她越想越觉得奇怪,为什么最终是德雷克先生帮她解决了这一切。”在生活中,我们又如何比这句浓雾般的话走得更远。

  • 9 炎さま 2021-04-05 14:21:08

    每个字都看得懂,全篇却懵懵懂懂,是我有问题么

  • 4 Scott 2020-09-03 22:45:19

    创作于作者的中晚期,这个时期的詹姆斯更倾向于展示小说人物的“心理现实”(这个概念要跟红极一时的“意识流”区分开),而不是把精力集中在情节的营造。语言方面可以说与《螺丝在拧紧》异曲同工,晦涩(贬义的成分更多),冗长,思维甚是跳跃。考虑到是国内的首译,四星鼓励一下译者艰苦卓绝的付出,虽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 2 Moondance 2020-11-05 15:38:02

    我看不懂译文的对话。。。又找来了原文。。。感觉像在看那种盗版的电影//我崩溃了,看完一头雾水,等我看了原文再来评判到底是谁毁了这个短篇

  • 1 阿梦 2021-02-20 15:43:47

    【与木木共读一本书NO.18】被束缚在格子间的年轻女孩,通过拼凑往来男女电报里的暗号密语,借以还原上流社会私生活来打发时间。这其中包含着对上层阶级的好奇、憧憬,对现有生活的犹豫、逃避。年轻女孩因为职权关系,透过固定的第三方视角,自以为获得了上帝式的全知全能。然而她了解到的是日常化的、碎片化的、不确定的、经由个人解读后的二手人生。“当她正继续慢慢朝前走时,她越想越觉得奇怪,为什么最终是德雷克先生帮她解决了一切事情。”揭示了一种可能即,在故事平淡如水的表面之下,潜藏着心理惊悚版“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可能。

  • 1 Sebastian 2022-01-17 19:34:30

    “为什么最终是德雷克先生帮她解决了一切事情?”因为管家和电报员一样是窥伺者,只不过比主人公离上流社会更近且更有社会经验而已。用电报中的只言片语拼出真相和《阿斯彭文稿》中的名人考古异曲同工,女孩通过自己的白日梦获得了介入他人生活的体验,跨越了阶级的高墙,即便大部分时间里她是作为旁观者,鼻子被花束掠过,却无法去采集哪怕一朵雏菊。她曾勇敢的做出尝试,真情流露的表白既可笑又可怜,交谈虽然简短,但力量对比过于悬殊,对上尉而言,女孩不过是个活人档案柜罢了。小说结尾,两个女人有限的资讯合在一处勾出了事实的轮廓,琼丹太太知道个大概,但没有掌握核心证据;主人公知晓关键电报,却不懂得上流社会庸常的龌龊故事,埃弗拉德的经历依旧含糊不清,但足够帮助年轻姑娘下定决心了,和破产的花花公子相比,杂货商的魅力才象征着未来~

  • 2 海大王林格 2021-03-09 09:20:24

    结尾揭示那三章,着实紧张了一把。就写来说,这部分内容的分量在于“她只是用计得到了他!”这个答复,情实难当,仍不死心的女孩,应该有些许得酬所愿的宽慰。说起模糊和暧昧,倒是感到作者已十足精确地写出了模糊和暧昧,不然小说的厚度就真贫乏到了劝世良言的地步。为了避免寓言式的认知接受,长凳袒露心迹和追回电报这两部分内容,让重读回味变得极为美妙:可能就小说来说,唯一的艺术就只是语言。

  • 1 桃吉诃德 2023-03-07 15:42:48 四川

    亨利·詹姆斯钟爱秘密,不管这个秘密是对书中的角色还是对读者。也难怪德勒兹对这个故事青睐有加,重要的不是秘密的内容——它其实是平淡无奇的——而是秘密的形式(齐泽克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真正的陷阱在于让人以为面具之下隐藏着什么——但面具之下什么也没有。在这个意义上,读者与女主人公陷入了同一种处境,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怀着自己的秘密,而故事的巧妙之处在于尽管最终秘密仍然存在,但它已经无关紧要了,故事中所有的猜度揣测,所有隐秘的欣喜和激情,都像埃弗拉德上尉那个连致谢的客套都不顾的转身离去一样戛然而止,而这最终也让女主人公明白,尽管她能分享对方的秘密,他们始终无法也无法分享对方的生活。另,在目前看过的3本亨利·詹姆斯中,这本书的翻译是最差劲的。

  • 1 SadEnding 2022-05-15 22:55:36

    19世纪英国的女人有两种,一种是家庭主妇,一种则是娼妓,而19世纪的女性电报手也无非是下层女性的生计职业。女主人公日日囚在狭小的空间,却也敏锐地通过电报获知上流阶级的隐秘。她将此视为己身最大的力量,足以“撼动”横亘在她头上阶级的(摇摇欲坠的)锁。同时她也对其有所渴望,一方面是对美丽夫人的庇护,另一方面是对英俊大尉的想象和亲近,然而最后只不过一场泡影,19世纪末的上流阶级也是强弩之末,何况金钱物欲掩盖不了心神的失落,打破幻想之后的女主人公最终还是走向“人生的既定目标”:当一个标准劳动者阶级男士的太太,去往“家”那个小空间伸展她的想象。做偷窥者显然大愚若智,都不如马奇胜券在握般“等待”他命运的小妻子自己主动结束“这幼稚的游戏”。当然彼时环境本就是一座牢笼。PS作者他哥让人熟到不能再熟😂

  • 1 青澄儿 2021-12-13 10:28:21

    一般般,不知道是不是翻译原因,简介能概况一切,应该不会再读这个系列了

  • 2 mango 2021-03-20 23:30:37

    大概就是讲一个自以为透过电报进入了上流社会迷宫的发报女孩后来发现自己所知甚少,语言有种说不出的奇怪,也不是晦涩,就是我知道很多秘密但我就是不告诉你的感觉,也许是文化差异吧(巨大的文化差异!)跟他的上一本一样不太喜欢,我以为我会喜欢的

  • 2 lotus 2021-07-04 17:10:58

    一个因渴求浪漫、阶级超越而异想天开的女孩子,又因塑料姐妹花的无心插柳的几句话而恍然大悟。结尾里她走进了浓雾中,我倒觉得情况正好相反,她是从雾中走了出来。

  • 2 杨瑾秋 2021-05-13 16:20:56

    不太喜欢,詹姆斯过于想从心理层面切入,导致其最终的落脚点——现实过于单薄,也使得阅读体验过于糟糕。

  • 1 狂仔 2021-03-24 23:46:49

    看goodreads有人评论说how does he know so well what it's like to have a shitty job?笑了。 真的没怎么看懂,不过这种比拼二次信息谁拥有的多的小心机的感觉还蛮有趣的,他真的好懂女性的细小思维哦。

  • 3 ありちゃん 2021-05-13 22:58:21

    我觉得我应该需要去读原文…还好这不是我读的第一本亨詹,我感觉他本人不至于写成这个鸟样子啊…这译文啥玩意???真的从来没读过这么可怕的翻译,like都不能说是机翻,机翻也不能翻成这样啊,平时再垃圾的机翻我也能看懂作者想说啥,这本我是真的,看不懂???

  • 1 wasteland 2021-07-08 10:19:56

    所以这就是WHY“小鬼难缠”???😳😨😰——“让顾客自己粘邮票这件事上她比较固执,为此,在对付一些因傲慢而不肯动手的女士时,她也找到了特别的乐趣。她有些自鸣得意,她这一出关于教养和机智的戏要比她有可能成为话题的其他任何一部戏高明多了;并且虽然大多数人都太愚钝而意识不到这一点,它却带给她无尽的小小慰藉和报复快感。”———————————————————————-彻底读完后:SO这其实就是一个“无聊无知意淫庸俗”之女人的故事...??🙄🙄🙄

  • 1 Hermine. 2020-11-25 13:34:15

    德勒兹的lines of flight,乏善可陈的生活是囚禁她想象力的牢笼,给予几条线索,即可搭建爬出牢笼的阶梯,逃逸到另一个世界中去。心理现实主义之作,内心戏丰富的人都会有所体验,幻想不等于真实,围墙外的同样处于围墙里。

  • 2 尚未 2024-08-11 11:09:30 浙江

    邮政报务员在来往电报中破译一段上流社会的情感私事。精彩的心理描写,写出她的犹豫、试探、惊奇、喜悦和疑惑。情节没有想象中峰回路转,更贴近现实,是现实生活里的一条分岔

  • 1 汤展望 2021-08-12 02:14:56

    一百多年前的作品,仍是当下困境描摹,你我皆在这社会樊笼之内。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