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副标题: 手机、电脑、游戏和社交媒体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行为与进化
原作名: i-Minds: How Cell Phones, Computers, Gaming, and Social Media are Changing our Brains, our Behavior, and the Evolution of our Species
译者: 邓思渊
出版年: 2018-5-1
页数: 328
定价: CNY 59.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8688619
内容简介 · · · · · ·
《劫持》是一本探讨人与科技的关系的书,基于一位心理学博士20年的临床经验及其作为神经认知科学研究者的脑—电研究成果。在这本面向大众的科普书中,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手机、电脑等便携式数字设备及让人“永不下线”的互联网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大脑的影响,从神经认知科学和精神分析的角度,有力地证明了数字媒介与大脑和人类行为的关系,探讨了手机等如何对人的大脑进行劫持或操控,并给出了自己作为从业医师的实际建议,兼具可读性与可靠性。围绕着“数字媒介成瘾”这一主题,作者精心构建了全书的结构,既以社会观察及自己经手的实际病例作为例证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又专门介绍了神经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及数据成果作为科学支撑,兼具可读性与可靠性。书中主要讨论了如下问题:
与计算机和网络持续“联机”,究竟会让我们的大脑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如何从脑—电研究的角度来重新看待数字媒介对我们...
《劫持》是一本探讨人与科技的关系的书,基于一位心理学博士20年的临床经验及其作为神经认知科学研究者的脑—电研究成果。在这本面向大众的科普书中,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手机、电脑等便携式数字设备及让人“永不下线”的互联网对现代人尤其是青少年大脑的影响,从神经认知科学和精神分析的角度,有力地证明了数字媒介与大脑和人类行为的关系,探讨了手机等如何对人的大脑进行劫持或操控,并给出了自己作为从业医师的实际建议,兼具可读性与可靠性。围绕着“数字媒介成瘾”这一主题,作者精心构建了全书的结构,既以社会观察及自己经手的实际病例作为例证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又专门介绍了神经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及数据成果作为科学支撑,兼具可读性与可靠性。书中主要讨论了如下问题:
与计算机和网络持续“联机”,究竟会让我们的大脑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如何从脑—电研究的角度来重新看待数字媒介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手机或平板电脑究竟是解放了家长还是禁锢了儿童?游戏与社交网络是导致青少年儿童心理疾病的罪魁祸首吗?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该如何面对“数字一代”,给予他们恰当的帮助与指引?
数字时代我们该如何自处?我们该如何处理数字媒介、网络社群对真实社交生活的影响?网络霸凌、狂躁、抑郁、群体性孤独、强迫性搜索……这一切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还是我们使用的方法出了问题?
劫持的创作者
· · · · · ·
-
邓思渊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玛丽•K. 斯温格尔(Mari K. Swingle)
临床心理学博士,美国生物反馈认证学会会员,美国著名的临床心理医师和神经治疗师。2015年美国应用心理生理学和生物反馈协会年度大奖获得者,行为和脑科学联合会2015年度大奖获得者。因连续获得该领域早期职业影响力双料大奖,所以她是一位被寄予厚望的科学家。研究方向主要是:探讨数字技术对儿童及成年人大脑的影响,并提出解决办法。她开设的诊所深受患者信赖,研究与临床医疗都曾获得肯定,也经常针对数字媒体对大脑及心理的影响发表演讲。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技术控制 VS.被技术控制 / 001
第二章. 数字媒介的吸引力 / 015
第三章. 我们的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 / 027
第四章. 陷入困境:大众焦虑 / 049
第五章. 从数字原住民到数字儿童 / 071
· · · · · · (更多)
第一章. 技术控制 VS.被技术控制 / 001
第二章. 数字媒介的吸引力 / 015
第三章. 我们的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 / 027
第四章. 陷入困境:大众焦虑 / 049
第五章. 从数字原住民到数字儿童 / 071
第六章. α脑波的故事 / 085
第七章. 好处、坏处和中性之处 / 121
第八章. 从数字儿童到数字大脑 / 143
第九章.学习、游戏和家庭 :高强度社会中的冲突 / 163
第十章.社会化之一:孩子的游戏 / 189
第十一章.社会化之二:成人的游戏(性与性别) / 213
第十二章.社群、沟通、数字弥合以及友谊 / 241
第十三章.网络成瘾:新世界 / 257
第十四章.最后的思考 / 277
后 记 / 283
附 录 / 291
注 释 / 293
· · · · · · (收起)
喜欢读"劫持"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劫持"的人也喜欢 · · · · · ·
劫持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 更多书评 15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New Society Publishers (2016)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生活/身体/性灵 (🦉的瓦涅密)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18 (普照)
- 学习、生活、旅行、自我 (🐳 🐳)
- 《子明荐书》汇总 (幽云十六州)
- 书 (MurloNat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劫持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文艺少女 2024-02-17 18:08:05 美国
电子世界和现实世界是两个世界,他们之间有着且不可调和的差异。具体来说,电子世界中,节奏更快,责任更少,生活更精彩,人也更完美。 因此,当人适应了在电子世界的生活,兴奋阀值就会升高,对现实任务,如开车、整理杂物等难以打起精神,对现实性伴侣难以提起兴趣。 这样,电子技术成瘾者就难回到相比起来乏味且不那么有趣的平淡的现实生活中。
3 有用 一只顿悟的咸鱼 2019-02-04 12:51:40
只说问题:电脑、手机玩多或上瘾对人的大脑及认知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却不给出戒除方法,差评,还医生写的…
1 有用 LunA 2022-02-02 16:27:29
非常推荐。实际上本来有很多时间我们可以用来学习一些需要长期坚持的东西和搞各种发明创作。但因为开始习惯上网,到现在喜欢刷微信刷短视频,我们的大脑习惯了被娱乐,而不是自己去创造有趣之物了。自我越来越空洞,但再多的网上刺激也填补不了自身的实弱。谨记谨记。
14 有用 大青 2019-02-03 14:00:46
依我来看,我们现在所有的问题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太多”。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是最顶端的工具、冰山上的尖峰、所有的这些“太多”的最终汇聚之所。我们有太多食物,于是就有了肥胖;有了太多的产品和太多的金钱,于是就有了大规模消费主义,关注物品多过关注人,同时也就带来了太多债务;太多医疗信息,于是就有了网上自我诊断狂;太多的电视剧,于是就有了马拉松式追剧;太容易获得色情片,于是亲密感就消失了;网络约会的可能对象... 依我来看,我们现在所有的问题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太多”。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是最顶端的工具、冰山上的尖峰、所有的这些“太多”的最终汇聚之所。我们有太多食物,于是就有了肥胖;有了太多的产品和太多的金钱,于是就有了大规模消费主义,关注物品多过关注人,同时也就带来了太多债务;太多医疗信息,于是就有了网上自我诊断狂;太多的电视剧,于是就有了马拉松式追剧;太容易获得色情片,于是亲密感就消失了;网络约会的可能对象太多,于是满足和亲密关系就没有了;太多脸书朋友,于是就没有关系非常亲密的人了;太多的信息,于是我们只能接触到碎片式信息,而不是对于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吸收。一切都太多了:我们自己都茫然不知所措,就如同负载过重的机器人,没有能力吸收或者处理那么多数据。我们崩溃、焦虑、抑郁,因为永远不能满足,不得满足…… (展开)
1 有用 恶鸟 2018-06-20 21:07:51
读完新书《劫持》,基于一位心理学博士20年的临床经验及神经认知科学研究者的脑—电研究成果。在数字儿童和网络方面论述让我想到了尼尔·波茲曼另外两本书《童年的消逝》《娱乐至死》。见解真诚深刻,且有科学依据,分析了什么是思维方式,什么是注意力分配,什么是智力,策略性和创造性,有了跳耳朵之后,读这本书特别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