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香港金融業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開埠之初。經過逾170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香港經濟中最具戰略價值的行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香港著名金融學家饒餘慶教授就認為:「香港之崛興為一國際金融中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香港經濟的兩大成就之一(另一成就是從一轉口港轉變為一富裕的工業經濟體)。」
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約始於20世紀70年代。隨著香港經濟起飛,百葉繁榮,股市蓬勃發展,特別是香港政府採取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資銀行及跨國金融機構大舉湧入香港,香港金融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邁向多元化和國際化。在此進程中,金融業形成門類齊全而發達的市場體系,以及健全而較完善的監管制度。
回歸以後,儘管遭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嚴重衝擊,然而憑藉著「中國因素」的影響,以及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進金融業的改革,香港金融業獲得了長...
香港金融業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開埠之初。經過逾170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香港經濟中最具戰略價值的行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香港著名金融學家饒餘慶教授就認為:「香港之崛興為一國際金融中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香港經濟的兩大成就之一(另一成就是從一轉口港轉變為一富裕的工業經濟體)。」
香港作為亞太區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約始於20世紀70年代。隨著香港經濟起飛,百葉繁榮,股市蓬勃發展,特別是香港政府採取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吸引外資銀行及跨國金融機構大舉湧入香港,香港金融業進入一個快速發展時期,邁向多元化和國際化。在此進程中,金融業形成門類齊全而發達的市場體系,以及健全而較完善的監管制度。
回歸以後,儘管遭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的嚴重衝擊,然而憑藉著「中國因素」的影響,以及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推進金融業的改革,香港金融業獲得了長足發展,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升。
本書以作者於2002年撰寫出版的《香港金融業百年》為基礎,將時空延伸至2017年,從銀行業、資本市場、資產管理、保險業,以及金融監管等多角度,全面展現香港金融業橫跨一個半世紀以來的發展脈絡,用豐富的資料、簡練的文字、珍貴的圖片,生動而深入地剖析了香港金融體系和金融制度的演變發展及其規律,並據此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未來發展作出展望。
作者简介 · · · · · ·
馮邦彥,廣州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曾先後擔任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2000年至2007年)、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2005年至2008年),並曾先後擔任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州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專家、廣東經濟學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1987 年至1994年間曾應聘赴港,任香港東南經濟信息中心經濟分析員。長期從事香港經濟、香港資本與財團、香港金融、香港經濟史等領域的研究。
主要著作
《香港英資財團(1841-1996)》(1996)
《香港華資財團(1841-1997)》(1997)
《澳門概論》(1999)
《香港地產業百年》(2001)
《香港金融業百年》(2002)
《百年利豐:從傳統商號到現代跨國集團》(2006)
《厚生利群:香港保險史(1841-2008)》(2009)
《香港:打造全球性金融中心——...
馮邦彥,廣州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曾先後擔任暨南大學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2000年至2007年)、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2005年至2008年),並曾先後擔任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州市人民政府決策諮詢專家、廣東經濟學會副會長等社會職務。1987 年至1994年間曾應聘赴港,任香港東南經濟信息中心經濟分析員。長期從事香港經濟、香港資本與財團、香港金融、香港經濟史等領域的研究。
主要著作
《香港英資財團(1841-1996)》(1996)
《香港華資財團(1841-1997)》(1997)
《澳門概論》(1999)
《香港地產業百年》(2001)
《香港金融業百年》(2002)
《百年利豐:從傳統商號到現代跨國集團》(2006)
《厚生利群:香港保險史(1841-2008)》(2009)
《香港:打造全球性金融中心——兼論構建大珠三角金融中心圈》(2012)
《香港企業併購經典》(2013)
《香港產業結構轉型》(2014)
《香港金融與貨幣制度》(2015)
《承先啟後:馮氏利豐邁向110週年——一個跨國商貿企業的創新與超越》(2016)
《轉型時期的香港經濟》(2017)
目录 · · · · · ·
饒序
李序
胡序
第一章 金融業的崛起與早期發展
1. 外資銀行進入與滙豐銀行創辦
1.1 香港開埠初期的外資銀行
1.2 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的創辦
1.3 19世紀下半葉滙豐銀行的發展
1.4 銀行業發展新高潮與中環銀行區形成
2. 華商經營的金融機構:從銀號到西式銀行
2.1 早期華商經營的舊式銀號
2.2 恆生銀號的創辦與發展
2.3 早期華商創辦的西式銀行
2.4 東亞銀行:“華南最穩健、實力最強的華資銀行”
2.5 1920-30年代華資銀行的擠提風潮
3. 保險業的早期發展
3.1 開埠初期的保險業:諫當與於仁
3.2 19世紀下半葉香港保險業的發展熱潮
3.3 20世紀上半葉的保險業
4. 早期黃金市場:金銀業貿易場
4.1 金銀業貿易場的創辦
4.2 金銀業貿易場的業務與發展
5. 早期的貨幣制度:從銀本位制到英鎊滙兌本位制
5.1 銀本位制時期(1841-1935年)
5.2 早期的英鎊滙兌本位制(1935-1941年)
第二章 戰後金融業的蛻變與拓展
1. 戰後金融業的繁榮與《銀行業條例》制訂
1.1 戰後香港金融業的復蘇與發展
1.2 戰後香港金融市場的異常繁榮
1.3 1948年《銀行業條例》
2. 1950-60年代銀行業的拓展
2.1 1950年代初香港銀行業務拓展原因
2.2 1950-60年代銀行業發展的特點
3. 1960年代的銀行危機
3.1 銀行危機序幕:廖創興銀行擠提風潮
3.2 1965年銀行危機第一波:明德、廣東信託倒閉
3.3 1965年銀行危機高潮:恆生銀行控股權易手
4. “利率協定”和《銀行業條例》的修訂
4.1 “利率協定”的簽定
4.2 湯姆金斯報告和1964年《銀行業條例》
5. 戰後保險業的重建與發展
5.1 戰後水險與火險業務的發展
5.2 “汽車險”、“勞工保險”等意外保險業務的發展
第三章 香港證券市場的發展與改革
1. 香港股市沿革:從香港會到“四會時代”
1.1 香港早期的股票市場
1.2 戰後香港股票市場的發展
1.3 香港股市的“四會時代”
2. 1970-80年代初期香港股市的牛熊市
2.1 1970年代初期股市狂潮及其後崩潰
2.2 1980年代初期股市高潮及其後急跌
3. 四會合併:香港聯合交易所的成立與運作
3.1 四會合併的棘手問題:會籍之爭
3.2 香港聯合交易所的成立與運作
4. 1987年10月股災:“黑色星期一”
4.1 1980年代中期的大牛市
4.2 香港股市的“黑色星期一”
5. 戴維森報告與香港證券市場改革
5.1 戴維森報告—《證券業檢討委員會報告書》
5.2 香港證券市場的改革
5.3 香港股市新一輪牛市的形成
6.“怡和震盪”:從遷冊海外到“上市豁免”
6.1 “怡和震盪”:遷冊百慕達與結構重組
6.2 從“上市豁免”到撤離香港股市
第四章 金融業的多元化與國際化
1. 金融機構多元化:接受存款公司大量湧現
1.1 金融機構多元化:商人銀行及財務公司崛起
1.2 “金融三級制”的形成和確立
2. 外滙、黃金市場的崛起與發展
2.1 香港外滙市場的崛起與發展
2.2 本地倫敦金市場的崛起與發展
3. 1980年代銀行危機與1986年《銀行業條例》
3.1 危機序幕:恆隆銀行擠提風潮
3.2 危機高潮:海外信託銀行被接管
3.3 危機衝擊波:新鴻基、嘉華、永安、友聯、康年易手
3.4 1986年《銀行業條例》
4. 1991年“國商事件”及其餘波
4.1 1991年“國商事件”始末
4.2 餘波:銀行擠提風潮與存款保險制度之爭
5. 過渡時期銀行業的發展與銀行集團
5.1 1980-90年代銀行業的發展趨勢
5.2 香港主要的銀行集團
6. 1970年代以後保險業的發展
6.1 1970年代保險業的多元化與1983年《保險公司條例》
6.2 香港保險業聯會的成立
6.3 保險業中介人自律監管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7. 香港期貨市場的建立與發展
7.1 商品期貨市場的建立和發展
7.2 金融期貨、期權市場的發展
第五章 過渡時期貨幣金融制度的演變
1.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的建立及其運作
1.1 戰後香港貨幣制度的演變
1.2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建立的背景
1.3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的建立及其運作機制
1.4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初期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2. 滙豐:淡出“準央行”角色與中國銀行參與發鈔
2.1 滙豐:香港的“準中央銀行”
2.2 過渡時期滙豐淡出“準中央銀行”的部署
2.3 “帝國還鄉戰”—滙豐兼併米特蘭銀行
2.4 中國銀行:1994年5月起參與發鈔
3. 外滙基金的設立與功能演變
3.1 外滙基金功能的設立
3.2 英鎊滙兌本位制下外滙基金的功能
3.3 1970年代中期以後外滙基金功能的演變
4. 過渡時期金融制度的改革及外滙基金功能的擴大
4.1 推出“利率及存款收費規則”(負利率計劃)
4.2 建立香港式的“貼現窗”
4.3 建立即時支付結算系統(Real Time Gross Settlement System)
4.4 港府推行金融改革的原因分析
5.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建立及其職能
5.1 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成立及其組織架構
第六章 亞洲金融危機的衝擊與聯繫滙率制的完善
1. 亞洲金融危機對港元聯繫滙率的衝擊
1.1 亞洲金融風暴衝擊香港的歷史背景
1.2 金融風暴對香港聯繫滙率制度的衝擊
1.3 香港經濟陷入戰後以來最嚴重衰退
2. 百富勤的清盤與證券業危機
2.1 百富勤集團的清盤
2.2 證券業危機:連串證券公司的倒閉
3. 紅籌風暴與粵海集團債務重組
3.1 廣信集團破產與紅籌風暴
3.2 粵海集團的債權重組
4. 香港特區政府的“救市行動”
4.1 特區政府的“救市行動”
4.2 特區政府成功捍衛聯繫滙率的原因
5.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的完善及其效應
5.1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的優化與完善
5.2 港元聯繫滙率制度的經濟效應
第七章 回歸後金融業的轉型與發展
1. 銀行業轉型與離岸人民幣業務發展
1.1 銀行業轉型與發展
1.2 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的發展
1.3 回歸後香港銀行集團的發展演變
2. 證券市場轉型與紅籌股、H股發展
2.1 回歸以來香港證券市場的發展概況
2.2 紅籌股的崛起與H股的發展
2.3 “滬港通”與“深港通”的開啟
3. 債券市場的發展與雷曼“迷你債券”風波
3.1 債劵市場的發展與人民幣債券發行
3.2 雷曼“迷你債券”風波的發生與解決
4. 資產管理/基金業的新發展
4.1 回歸後資產管理/基金業的新發展
4.2 對沖基金市場的新發展
4.3 交易所交易基金(ETF)市場的發展
4.4 QDII與RQFII計劃的實施及內地基金業來港發展
4.5 強制性公積金制度的形成與建立
5. 保險業轉型與發展
5.1 一般保險業務的轉型與發展
5.2 長期保險業務的發展與轉型
5.3 銀行保險的興起與發展
第八章 特區政府的金融政策與金融監管
1. 特區政府的金融政策
1.1 香港特區政府金融政策的主要內容
1.2 香港提升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的策略和政策
2. 銀行業:建立以“風險為本”的監管制度
2.1 改革和開放市場:撤銷《利率協議》和“一間分行”政策
2.2 建立以風險為本的銀行監管制度
2.3 提高銀行安全和穩健性:最後貸款人角色與電子銀行監管
2.4 實施《巴塞爾協定二》和《巴塞爾協定三》
3. 證券市場:實施“三管齊下”的改革綱領
3.1 推動香港交易所和結算公司實施股份化、合併和上市
3.2 全面改革證券及期貨市場的規管制度
3.3 改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
3.4 香港證券及期貨業的監管架構
4. 基金業監管制度的發展與改革
4.1 基金管理業監管制度的建立
4.2 致力發展具寬度及深度的優質市場
4.3 基金管理業監管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5. 保險業:建立保險業監管局
5.1 保險中介人規管制度的檢討與改革
5.2 設立保單持有人保障基金
5.3 推動成立獨立的保險業監管局
第九章 邁向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
1.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演變
1.1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崛起與確立
1.2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演變和發展
1.3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鞏固和提升
2. 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比較優勢與差距
2.1 香港作為全球性金融中心的比較優勢
2.2 香港金融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差距
3. 邁向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趨勢
3.1 戰略定位:致力發展成為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
3.2 發展趨勢一:中國企業首要境外上市中心與 “走出去”平台
3.3 發展趨勢二:亞太區首要的國際資產管理中心
3.4 發展趨勢三:全球主要的人民幣離岸業務中心
3.5 結束語
香港金融業大事記
主要參考文獻資料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第一,銀行業傳統的押滙、僑滙及滙兌業務日漸衰落。香港經濟向來為中國大陸的形勢所左右。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這一事件改變了遠東地區的政治,經濟格局,並對香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中國成立後,隨即實施極嚴厲的外滙管制,所有與中國的業務往來只能通過指定的若干家銀行進行。這樣一來,香港貿易額大幅下降,原準備運往大陸的貨物大量積壓,押滙業務每況愈下。及至朝鮮戰爭爆發,聯合國對中國實行貿易禁運,香港的轉口貿易迅速萎縮,銀行的押滙業務更加一蹶不振。 在這情況下,海外華僑對國內形勢心存疑慮,不敢放心前往投資,加上各國政府實施外滙管制並限制華僑滙款歸國,由世界各地滙來香港或轉入內地的僑滙銳減。據統計,1950年寄到香港的海外僑滙總額僅及前兩年的三、四成,到1951年海外僑滙的總額進一步萎縮至1950年的二、三成,而1953年海外僑滙又比1951年減少60%。滙兌業務的情況也大體相若,這對香港的銀行業,尤其是那些一貫以來依靠大陸業務往來的銀號,造成了嚴重的打擊,有不少就此一蹶不振。 第二,香港經濟結構轉型,製造業、房地產業迅速崛起,為銀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業務。1940年代末1950年代初,受到中國大陸解放戰爭的影響,上海以及中國內地其他城市的一批企業家移居香港,他們帶來了估計價值約5億美元的資金,以及一大批從海外訂購的機器設施(特別是紡織方面的機器設施)、相應的技術、企業人才,以及市場聯繫。這些企業家以及所帶來的資金、設備、技術、人才、市場聯繫,加上大批湧入香港的廉價勞動力,使香港經濟在資源的組合上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為香港的製造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3年朝鮮戰爭結束,香港經濟邁上工業化道路。這一時期,香港政府通過一系列立法刺激了房地產業的發展。1960年代初,香港人口激增至超過300萬,經濟起飛使市民收入提高,刺激了他們對自置住房的需求,地產業蓬勃發展,物業交投暢...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金融業的崛起與早期發展
喜欢读"香港金融史 1841-2017"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香港金融史 1841-2017"的人也喜欢 · · · · · ·
-
- 香港地产业百年 8.0
-
- 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史 9.1
-
- 峭壁边缘 7.9
-
- 对冲基金风云录 8.2
-
- 货币变局 8.2
-
- 地产是部金融史 8.2
-
- 大熊市启示录 (原书第4版) 7.9
-
- 一流投资家用“世界史”挣钱 6.3
-
- 美国的财政革命 9.2
-
- 亚洲教父 8.3
香港金融史 1841-2017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东方出版中心 (2007)7.4分 103人读过
-
东方出版中心 (2024)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2年7月)暂无评分 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香江赋旧 (更漏)
- 香港研究书单 (任平生)
- eco-hist (new)
- 香港史:重塑反資反帝反殖史觀 (康一來)
- 四段 (木木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2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香港金融史 1841-2017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LZQ 2024-07-29 18:55:48 中国香港
香港金融史是一部本土华资银行衰败、英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交相辉映的历史。香港金融史是一部模仿的历史,百年来不断模仿纽约与伦敦的先进做法。香港金融史是一部“慕强”的历史,港币大部分时间永远紧盯全球或者区域内的强势货币,从白银到英镑到美元。
0 有用 Madaoz 2022-03-20 18:44:19
大而全且散
0 有用 豆友155955164 2023-10-06 22:54:35 江苏
内容很全,收获很大
0 有用 陈林 2020-01-28 15:02:21
棒棒,读完对香港有了更多理解,对自己本身也有了不少裨益,让我想更多
3 有用 康一來 2021-01-13 15:08:13
馮邦彥這本書應是他著作裡面通俗性最低的一部,讀者需要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金融知識又或者是對金融行業有興趣,不然的話即使能夠把這本書硬啃下去也未必會有什麼得著。無論是在過去或是現在,金融業一直都是香港這個國際金融城市的重要支柱,這兩年香港各行各業百廢待興,但就沒聽說過金融業有像航空業或零售業一樣出現大規模的失業潮。香港能夠為中國的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這一點已是常識,馮邦彥引金融界人士稱中資企業在香港上市... 馮邦彥這本書應是他著作裡面通俗性最低的一部,讀者需要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金融知識又或者是對金融行業有興趣,不然的話即使能夠把這本書硬啃下去也未必會有什麼得著。無論是在過去或是現在,金融業一直都是香港這個國際金融城市的重要支柱,這兩年香港各行各業百廢待興,但就沒聽說過金融業有像航空業或零售業一樣出現大規模的失業潮。香港能夠為中國的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這一點已是常識,馮邦彥引金融界人士稱中資企業在香港上市能夠補完香港本地市場的不足,意思可讓香港股市不只有地產股。香港是中國境內最深陷於全球資本主義體系的地方,這點可引香港高官被美國制裁而需以現金出糧為例,中資銀行害怕國際業務受到影響所以無法向受制裁人員提供服務。讀這本書可以讓人約略了解香港這個地方是如何成為全民炒股的社會。以上這些權當書本的簡短紹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