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文本形态生成与演变研究 短评

热门
  • 4 NADPH 2018-11-24 15:53:37

    述而不论,未挖掘什么新材料,分类分论倒是一目了然,权可作明清诸小说体式创作大背景看。陈才训主要关注了副文本对小说形态的影响,至于这个副文本发展源流的考释,实在是太少。不过有了陈的整理,至少我们可以更清楚明清小说在明清人眼里的形象以及明清人的“版权”意识是怎么样的。如此还可解脂评地位过高之毒,解话本小说版本原教旨之毒(小说群或是更好的描述)。 今天的IP营销,网文的套改删增,书商的各色营销实在和明清小说的形态极为相似,西方骑士冒险小说等恐也是如此,可能娱乐文化产业繁荣难逃相似的商业模式。 明清小说写手们夹带私货,把自己的诗词、考证悉数写入自己的小说以充博学多才,但是书商们又知道读者最不喜读这些繁琐文字,所以进行大量删节。这倒可为如今写书写文人一警了。

  • 1 大甜甜~~ 2021-02-20 14:33:22

    因为是用一种框架去框所有的小说,它的好处就是一目了然,其坏处就是什么都写得比较类似。当然,我认为最不好的部分是间杂了一些晚清小说的部分,我认为晚清的东西和所谓“明清”完全不是一个东西。通过这本书可以让我思考很多问题,那就是明清时代的小说是一种面目很混乱的写作模式,它既有作家个性张扬的部分,也有书商等拼拼凑凑的痕迹,还有为了迎接读者的“低级趣味”而刻意穿插的一些段子。某种意义上,明清小说是商业电影,而不是文艺电影。

  • 0 梦野千秋 2019-03-24 00:28:04

    述多论少。从作者、评点者、书坊主、编选者、读者五个方面论述不同需求影响下的文本形态变化,举例丰满,条理清晰,很不易。但理论构建和源流梳理几乎没有,尤其是在占有大量材料,全书这么多干货的情况下,没能更进一步,是十分遗憾的。

  • 0 笑月不盈 2024-06-02 23:22:01 辽宁

    论述的其实就是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的主体对文本形态的影响,没有凸显出文本“生成”与“演变”的线性脉络,有点可惜。。。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