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没人吐槽这本书序太厚吗?微信读书一共175页 看完序就55页了……excuse me?……这明明是篇长文而已,出成书有点太坑了吧
认真做菜,用心待客;在这个轻易就能叫外卖、在餐厅请客的时代,一场家宴承载的暖意,才是生活本来高贵的样子!
中国地分南北东西,地道风味各有不同,但不变的是让无数思乡游子魂牵梦萦的妈妈的味道。一个人的口味多半是在孩提时代养成的,围在灶台边看着母亲煎炸炒煮,拿出十八般厨艺在局促的厨房里奔忙,准备着一家人的饮食,这番身教远远大于言传。王宣一在《国宴与家宴》描绘的就是一副场景,江南世家饮食的讲究不仅仅藏在《随园食单》、《闲情偶寄》里,也流传在一代代后人的酬酢宴饮之中。美食满足的不仅是口腹之欲,更是承载着平凡人家幸福生活。饭店里的后厨永远是男人的江湖,家里的厨房则是女人的世界,外面的酒菜再好吃,吃久了也会生腻,到头来还是比不得家里的一碗蛋煮面。随书附阅的小册子是作者的丈夫、著名出版人詹宏志按照妻子生前在家宴客的菜,一道一道亲手复刻,希望她的手艺和那些独有的菜肴就不会消失在世界上,每一道菜都是怀念,感人至深。
“江浙菜就是这样 好滋味永远隐藏在边缘不起眼的地方” 只不过此地大部分平民是难以这样讲究的 (这次出版有纪念叠加的意义 念故人之念故人)
一本回忆录,能感动作者自己,感动别人差点意思。
正文也太短了,好像是过往专栏文章拼成的一本书,再版里的序占了快半本的篇幅,三颗星给文中操作性还比较强的食谱和作者记忆中的妈妈
会做菜的妈妈都像拥有超能力
很普通,不明白怎么捧到那么高的~
前面的序有半本书那么长… 不过后面正文真的写得挺好。
台湾写的谈吃的书极不靠谱。
想说自己家的宴请菜目区别,却也没细说 想以自己家的宴请扩大说江浙菜,却了解的也不够具体。 随便看看吧。
詹宏志悼妻:「刻意地去想,我怎樣用一桌筵席,幾種菜,來介紹這個人。」 王宣一悼母 :「她的做菜觀念永遠是《紅樓夢》的茄子,一口吃下去,所有的功力不言而喻,那才是真正的好東西。」
食物和记忆的关系真真密不可分啊!
第一個驚訝發現是詹宏志是王宣一的丈夫⋯第二個發現是張北海對王宣一這本寫作的讚譽有些言過其實(或許她的炒豌豆真是太美味了)比起寫下廚,寫關於母親在菜場的風采和童年廚房時光以及陽光下記憶的部分才是最動人的。味覺和記憶的奇妙連結,時代氣息和空氣裡的味道也是一組美妙關係,大概是個別篇章裡有所展現這些因此散文才顯得動人。(幾篇序寫得情真意切,而我最喜歡的是陽光,臘肉,貓還有市場水果攤的賣西瓜老頭)
讨论了很多江浙菜,还有家族情感,于我也很熟悉,所以很能进入描述中,看完也忽然很想吃腌笃鲜和红烧肉了。写法算是挺传统的文字吧,文章其实没有几篇,序言占了大半。文中两三处提到逯耀东,恰好是昨天看过的《海派菜与海派文化》作者,都是底子很扎实的美食作家。
一直觉得美食书是非常难写的,既要有好品味又要有高趣味,同时也要兼具厨间经验。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本纪念母亲的小书,对于读者来说,是江浙菜的极好指南。“国宴”一词指的是作者父亲的应酬宴席,“家宴”自然指的就是亲朋好友节日聚会,虽是孩童时代的戏称,作为书名却是很贴切的。 印象很深的是书中的一个细节。作者的母亲去世后,兄弟姐妹并未依习俗去庙中吃素席,而是联手做了一场家宴,席间是母亲常做的菜肴,一边聊天回忆,一边吃菜喝酒,众人谈笑如昨,所有深沉的悲痛,就像母亲常说起的红楼梦中的那道茄子,深藏不露的复杂滋味隐藏在家常姿态中。
寫得從容筋道。WX讀書上不時看到江浙讀者的評論,也有表示“這個不正宗我家才正宗!”的,好看XD
对内容没有任何意见,完全超出了我对书名的期待。少两颗星的不满在于篇幅实在太短,四篇序言和一篇自序加在一起差不多和正文篇幅一样,实在不足以为书,大概第一批在专栏上看到的读者更加惊喜吧。另一个不解在于时隔十一年的两个版本评分怎么能差到0.6之多?作为一个对做菜和文字都有执念的人,不能更赞同两个观点:写文是比做菜更曲高和寡的一件孤独事;了解食材属性自然能运用自如,所谓的秘方不过是合自己心意的那个,千篇一律便不必为之。最令人感动的是追忆母亲是个无论忙得如何灰头土脸,总是自信笃定地出现在宾客面前的主人。于是在母亲出殡的时候以家宴的方式送别,坦然面对生死,一如《红楼梦》里不起眼的茄子,以家常的姿态呈现百态;15年,宣一不幸在爱人面前猝然离世,在宏志的“宣一宴”里永恒地流传人间情味。
写了很多字数超了,最后放到日记本里去了。 这里做个简短的记录补充。 文章读起来很轻松。 就是前言太多,占了书的一半,既然作者是写专栏的,那随便加几篇也行啊,书挺薄,字印的那么大,前言还那么多,正儿八经的内容就几篇。
> 国宴与家宴
34 有用 Cat D 2019-01-09 13:37:49
没人吐槽这本书序太厚吗?微信读书一共175页 看完序就55页了……excuse me?……这明明是篇长文而已,出成书有点太坑了吧
9 有用 astute 2018-11-12 21:25:46
认真做菜,用心待客;在这个轻易就能叫外卖、在餐厅请客的时代,一场家宴承载的暖意,才是生活本来高贵的样子!
2 有用 東寫西讀 2019-01-20 12:22:42
中国地分南北东西,地道风味各有不同,但不变的是让无数思乡游子魂牵梦萦的妈妈的味道。一个人的口味多半是在孩提时代养成的,围在灶台边看着母亲煎炸炒煮,拿出十八般厨艺在局促的厨房里奔忙,准备着一家人的饮食,这番身教远远大于言传。王宣一在《国宴与家宴》描绘的就是一副场景,江南世家饮食的讲究不仅仅藏在《随园食单》、《闲情偶寄》里,也流传在一代代后人的酬酢宴饮之中。美食满足的不仅是口腹之欲,更是承载着平凡人家幸福生活。饭店里的后厨永远是男人的江湖,家里的厨房则是女人的世界,外面的酒菜再好吃,吃久了也会生腻,到头来还是比不得家里的一碗蛋煮面。随书附阅的小册子是作者的丈夫、著名出版人詹宏志按照妻子生前在家宴客的菜,一道一道亲手复刻,希望她的手艺和那些独有的菜肴就不会消失在世界上,每一道菜都是怀念,感人至深。
2 有用 小伙锅 2018-12-02 12:12:08
“江浙菜就是这样 好滋味永远隐藏在边缘不起眼的地方” 只不过此地大部分平民是难以这样讲究的 (这次出版有纪念叠加的意义 念故人之念故人)
4 有用 丹阳 2019-11-11 20:55:35
一本回忆录,能感动作者自己,感动别人差点意思。
3 有用 flyer 2019-01-12 09:49:52
正文也太短了,好像是过往专栏文章拼成的一本书,再版里的序占了快半本的篇幅,三颗星给文中操作性还比较强的食谱和作者记忆中的妈妈
1 有用 Quinn 2019-02-27 08:51:45
会做菜的妈妈都像拥有超能力
3 有用 拉您您 2019-07-14 14:36:17
很普通,不明白怎么捧到那么高的~
2 有用 serendipity 2019-03-03 11:51:32
前面的序有半本书那么长… 不过后面正文真的写得挺好。
1 有用 局外人 2018-12-11 13:17:22
台湾写的谈吃的书极不靠谱。
1 有用 仰望天空 2019-07-30 19:39:37
想说自己家的宴请菜目区别,却也没细说 想以自己家的宴请扩大说江浙菜,却了解的也不够具体。 随便看看吧。
1 有用 羽揚 2019-11-29 22:26:39
詹宏志悼妻:「刻意地去想,我怎樣用一桌筵席,幾種菜,來介紹這個人。」 王宣一悼母 :「她的做菜觀念永遠是《紅樓夢》的茄子,一口吃下去,所有的功力不言而喻,那才是真正的好東西。」
1 有用 粗眉毛教主 2018-11-15 13:23:46
食物和记忆的关系真真密不可分啊!
1 有用 大佑 2020-07-04 04:04:15
第一個驚訝發現是詹宏志是王宣一的丈夫⋯第二個發現是張北海對王宣一這本寫作的讚譽有些言過其實(或許她的炒豌豆真是太美味了)比起寫下廚,寫關於母親在菜場的風采和童年廚房時光以及陽光下記憶的部分才是最動人的。味覺和記憶的奇妙連結,時代氣息和空氣裡的味道也是一組美妙關係,大概是個別篇章裡有所展現這些因此散文才顯得動人。(幾篇序寫得情真意切,而我最喜歡的是陽光,臘肉,貓還有市場水果攤的賣西瓜老頭)
0 有用 Sío 2019-01-15 17:06:32
讨论了很多江浙菜,还有家族情感,于我也很熟悉,所以很能进入描述中,看完也忽然很想吃腌笃鲜和红烧肉了。写法算是挺传统的文字吧,文章其实没有几篇,序言占了大半。文中两三处提到逯耀东,恰好是昨天看过的《海派菜与海派文化》作者,都是底子很扎实的美食作家。
0 有用 池鲸鲸 2020-01-16 13:56:52
一直觉得美食书是非常难写的,既要有好品味又要有高趣味,同时也要兼具厨间经验。对于作者来说,这是一本纪念母亲的小书,对于读者来说,是江浙菜的极好指南。“国宴”一词指的是作者父亲的应酬宴席,“家宴”自然指的就是亲朋好友节日聚会,虽是孩童时代的戏称,作为书名却是很贴切的。 印象很深的是书中的一个细节。作者的母亲去世后,兄弟姐妹并未依习俗去庙中吃素席,而是联手做了一场家宴,席间是母亲常做的菜肴,一边聊天回忆,一边吃菜喝酒,众人谈笑如昨,所有深沉的悲痛,就像母亲常说起的红楼梦中的那道茄子,深藏不露的复杂滋味隐藏在家常姿态中。
0 有用 明还 2019-02-27 22:06:44
寫得從容筋道。WX讀書上不時看到江浙讀者的評論,也有表示“這個不正宗我家才正宗!”的,好看XD
0 有用 Gol 2019-12-26 23:47:24
对内容没有任何意见,完全超出了我对书名的期待。少两颗星的不满在于篇幅实在太短,四篇序言和一篇自序加在一起差不多和正文篇幅一样,实在不足以为书,大概第一批在专栏上看到的读者更加惊喜吧。另一个不解在于时隔十一年的两个版本评分怎么能差到0.6之多?作为一个对做菜和文字都有执念的人,不能更赞同两个观点:写文是比做菜更曲高和寡的一件孤独事;了解食材属性自然能运用自如,所谓的秘方不过是合自己心意的那个,千篇一律便不必为之。最令人感动的是追忆母亲是个无论忙得如何灰头土脸,总是自信笃定地出现在宾客面前的主人。于是在母亲出殡的时候以家宴的方式送别,坦然面对生死,一如《红楼梦》里不起眼的茄子,以家常的姿态呈现百态;15年,宣一不幸在爱人面前猝然离世,在宏志的“宣一宴”里永恒地流传人间情味。
0 有用 Ahe 2020-10-05 18:40:22
写了很多字数超了,最后放到日记本里去了。 这里做个简短的记录补充。 文章读起来很轻松。 就是前言太多,占了书的一半,既然作者是写专栏的,那随便加几篇也行啊,书挺薄,字印的那么大,前言还那么多,正儿八经的内容就几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