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的原文摘录

  • 不要把支持目标实现的行为误认为是目标本身。进步可以激励人,甚至可以提高未来的自控力,但前提是,你要把自己的行为当做努力完成目标的证据。换句话说,你要清楚自己做了什么,并紧盯自己的目标。关注对自己的承诺,而不是关注单纯的进步。为了实现目标,你要愿意付出更多。 下一回。当你发现自己在用曾经的善行给现在的放纵做辩护时,停下来想一想,你当时为什么能拒绝诱惑。 从本质上看,道德许可就是一种身份危机。我们之所以会奖励自己的良好行为,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认为,真正的自己想做坏事,从这点来看,每次自控都是一种惩罚,只有放纵自我才是奖励。但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这样看待我们自己呢?想要走出“道德许可”的陷阱,我们就要知道,那个想变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想按核心价值观生活的自己。如此一来,我们就不会认为那个冲动、懒散、容易受诱惑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了。我们就不会再表现得像个必须被迫完成目标,然后为作出的努力索要奖励的人了。 如果只按照“正确”和“错误”来判断做过的事,而不是牢记我们真正想要的东西,就会带来与目标相抵触的冲动,并允许我们做出妨碍自己的行为。想要做到始终如一,我们就需要认同目标本身,而不是我们做善事时的光环。 (查看原文)
    蟹小溪 3回复 74赞 2012-08-01 23:46:34
    —— 引自章节:04 容忍罪恶:为何善行之后会有恶行?
  • 这本书不会教给你什么捷径,但能告诉你一种快速提高意志力的方法:将呼吸频率降低到每分钟4~6次,也就是每次呼吸用10~15秒时间,比平常呼吸要慢一些。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加上必要的练习,这一点不难办到。放慢呼吸能激活前额皮质,提高心率变异度,有助于你的身心从压力状态调整到自控力状态。这样训练几分钟之后,你就会感到平静、有控制感,能够克制欲望,迎接挑战。 在吃奶酪蛋糕之前,你不妨先作个放慢呼吸的训练,先计算你平常的呼吸频率,然后放慢呼吸,但不要憋气(这样只会让你更紧张)。对大多数人来说,放慢呼气速度很容易,因此,请专注于慢慢地、充分地呼气(就像用吸管向外吹气一样)。充分的呼气让你能更加充分地吸气。如果你无法每分钟呼吸4次,那也别担心,当呼吸频率下降到每分钟12次以下时,心率变异度就会稳步提高。 研究表明,坚持这个练习能增加你的抗压性,帮助你作好意志力储备。一项研究发现,滥用药物或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的成年人,每天进行20分钟放慢呼吸的练习,就能提高心率变异度,降低欲望和抑郁程度。原理相似的“心率变异度训练项目”还能帮助警察、股票交易员和客户服务人员提高自控力,降低心理压力。这三类正是世界上压力最大的群体。只要做1~2分钟的呼吸训练,就能提高你的意志力储备。所以,每当你面临意志力挑战的时候,都可以尝试这种办法。 (查看原文)
    墨水螃蟹 2回复 70赞 2012-10-17 22:41:28
    —— 引自第42页
  •     你没准会说,我真正想要的是巧克力蛋糕,是再喝一杯酒,是好好休个假。但当你面对诱惑和拖延症时,你得想清楚,你真正想要的,其实是变得苗条、升职加薪、不要欠债、家庭美满、远离监狱。        意志力本能:三思而后行    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先让自己放慢速度,而不是给自己加速(比如应激反应)。“三思而后行”反应就是让你慢下来。        意志力实验:5分钟给意志力加油    如果你想立刻提高意志力,那么最好出门走走。科学家认为,5分钟的“绿色锻炼”就能减缓压力,改善心情,提高注意力,增强自控力。        当睡眠成了意志力挑战    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强迫自己去睡觉,而是远离那些让自己没法睡觉的事。        如果你觉得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处理“我想要”做的事,那就把它安排在你意志力最强的时候。(一般都是在早上)        意志力实验:锻炼意志力        如果你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意志力训练方法,不妨试一试下面几个“自控力肌肉”锻炼模式。     增强“我不要”的力量:不随便发誓(或者不说某些口头禅),坐下的时候不跷脚,用不常用的手进行日常活动,比如吃饭和开门     增强“我想要”的力量:每天都做一些事(但不是你已经在做的事),用来养成习惯或不再找借口。你可以给母亲打电话、冥想5分钟,或是每天在家里找出一件需要扔掉或再利用的东西。     增强自我监控能力:认真记录一件你平常不关注的事,可以是你的支出、饮食,也可以使你花在上网或看电视上的时间。你不需要太先进的工具,铅笔和纸就够了。但如果你需要一些激励的话,“量化自我”运动(www.quantifiedself.com)已经把“自我记录”变成了一门科学和一种艺术。 但是,如果你能想象有朝一日“拒绝诱惑”会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你就会更愿意挺过暂时的痛苦。    如果你现在... (查看原文)
    未若柳絮 54赞 2012-08-17 16:47:48
    —— 引自第1页
  • 在看同性恋色情电影时,最排斥同性恋的男人却勃起得最厉害。 越是压抑消极情绪,人越可能变得抑郁。 越想通过抑制想法来抵抗诱惑,受到的不良影响越大。2010年的一项调查发现,和非节食者比起来,节食者更可能压制对食物的想法。另外,正如韦格纳的白熊实验预示的,压制对食物的想法的节食者,面对食物时控制力最差。她们感受到的对事物的渴望更强烈,因此比不控制想法的人更容易过度进食。 (查看原文)
    Henrietta 1回复 31赞 2012-09-13 15:26:57
    —— 引自第248页
  • 关注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试着转移注意力。 注意,这种方法和相信或思考某个想法是不同的。不要抑制想法,接受它的存在,但不要相信它。你要接受的想法是:这些想法总是来来去去,你无法控制会出现什么想法,但你不必接受它的内容。换言之,你可以对自己说:“好吧,那种想法又来了,又得心烦。不过,这就是思维的运作方式,它并不一定意味着什么。”但不要对自己说:“好吧,我想这是真的。我真是个糟糕的人,糟糕的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想我要接受这一点。” 接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同时也要记住,不要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即使不试着控制自己的思维,也要控制自己的行为。 (查看原文)
    Henrietta 1回复 31赞 2012-09-13 15:26:57
    —— 引自第248页
  • 加拿大魁北克拉瓦尔大学的科研人员进行了一项独特的研究。他们关注的是被试者应该吃些什么。他们没有列出哪些食物是不应该吃的,也不关注减少摄入的卡路里,而是说明适当的食物有利于身体健康,能使人快乐。这个项目要求被试者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善健康状况,比如体育锻炼,而不是思考什么是不能做的,或哪些东西是不能吃的。 他们让被试者把追求健康当做任务,而不是把抑制食欲当做任务。 2/3的被试者听从了研究人员的建议,他们的体重显著减少,并在接下来的16个月里保持减肥效果。 一位学生把“不要迟到”重新定义为“做第一个到的人”或“提前5分钟到”。这或许听起来没有太大的不同,但他发现,自己变得更有动力了,也没那么容易迟到了。因为,他把“按时到达”变成了一场他能获胜的比赛。 如果你关注自己想做什么,而不是自己不想做什么,你就可以避免“反弹”效应带来的危害。 (查看原文)
    Henrietta 1回复 31赞 2012-09-13 15:26:57
    —— 引自第248页
  • 我们总是一感到疲劳就放弃锻炼、对另一半厉言相加、把事情拖到下一秒、选择点比萨而不是做一顿健康的饭菜。可以肯定地说,生存的需要确实会耗尽我们的意志力,我们也不可能要求一个人有完美的自控力。但比起第一次感觉疲劳就放弃,你其实有更多的意志力。下一次你觉得自己“疲惫”得没法自控的时候,试着挑战一下自己,挺过第一拨疲惫感。不过要注意不要训练过度。如果你不断感到能量枯竭,你就需要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筋疲力尽了。 (查看原文)
    墨水螃蟹 18赞 2012-10-20 15:51:43
    —— 引自第76页
  • 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精神,不仅会影响我们自己的决定,还会影响我们究竟会不会按自己所说的去做。心理学家已经证明了,我们错误地认为自己明天会比今天有更多的空闲时间。 (查看原文)
    文悦言 14赞 2012-09-02 12:14:57
    —— 引自第100页
  • 《意志力试验:明天和今天毫无区别》 行为经济学家霍华德·拉克林(Howard Rachlin)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技巧,帮助人们克服这种“明日复明日”的想法。当你想改变某种行为的时候,试着减少行为的变化性,而不是减少那种行为。他已经证明了,如果让烟民每天都抽同样数量的香烟,那么他们的总体吸烟量会呈下降趋势。即便研究人员明确告诉他们,不用试着减少吸烟量,情况也是这样。拉克林认为,这种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这会打破吸烟者通常会有的“明天会有所改变”的依赖心理。这不仅意味着今天抽了烟,还意味着明天会抽烟,后天会抽烟,以及每天都会抽烟。这就给每根烟增加了意义,也就让人更难否认多吸一根烟带来的危害。 这一周就试着用拉克林的方法迎接自己的意志力挑战吧,试着逐渐减少行为的变化性。把你今天作的每个决定都看成是对今后每天的承诺。因此,不要问自己“我现在想不想吃这块糖?”,而要问自己“我想不想在一年里每天下午都吃一块糖?”或者,你明知道应该做一件事情却拖延不做时,不要问自己“我是想今天做还是明天做?”,而要问自己“我是不是想承担永远拖延下去的恶果?” (查看原文)
    文悦言 14赞 2012-09-02 12:14:57
    —— 引自第100页
  • 情绪之所以重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得知: 一,人生中的一切行为都只是在追求一种情绪感觉。好好想想,到底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或许,你希望环游世界?你希望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你希望挣很多钱、买漂亮的汽车、豪华的别墅?你希望成为爱因斯坦试的大科学家?你希望成为受万人追捧的明星?不管你心里的愿望是什么,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会有这些愿望?事实上,不管你有什么愿望,你最终追求的其实都是一种美好的感受。…… 二,情绪是行动的推动力,一切行动的改变都必须先从自己的感受开始改变。请看: 外界刺激——想法——感觉(情绪)——行为——结果 上面这个推论是什么意思?让我们举例说明一下,假设一个人失恋(外界刺激)后,他认为这是不好的事情,他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从此将生活在黑暗之中,再也没有希望了(想法),他感觉到沮丧(情绪),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趴在床上哭,不和任何人讲话(行为),久而久之,他变得内向、孤僻,不敢和异性接触(结果)。就象上面这个推论中所表达的,情绪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日常的行为是受着情绪的推动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在不同的情绪状态时会有不同的行为,当你在自信时会与自卑时的行为不同,在平静时会和冲动时的行为不同,在沮丧时会和兴奋时的行为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的行为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中国每年有至少25万人自杀,这些人有自杀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绝望的情绪的推动。如果能够改变绝望的情绪,就不会有那么多人丧命。 …… 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我们的成就有时并不取决于我们的能力,而是取决于我们当时所处的状态。正如你所知道的,所有成功者的共性并非是他们的技能,而是他们能够持久地处于自信、积极、兴奋、热情、精力充沛的状态。…… 三,情绪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它不仅会影响行为,还会影响你的健康。 (查看原文)
    Ms. Pokerface 14赞 2012-10-11 16:14:52
    —— 引自第71页
  • 专心呼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冥想技巧,它不但能训练大脑,还能增强意志力。它能减轻你的压力,指导大脑处理内在的干扰(比如冲动、担忧、欲望)和外在的诱惑(比如声音、画面、气味)新研究表明,定期的思维训练能帮人戒烟、减肥、戒毒、保持清醒。无论你“要做”和“不要”的是什么,这种5分钟冥想都有助于你增强意志力。 让我们开始吧。 1.原地不动,安静做好。 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上,或盘腿坐在垫子上。背挺直,双手放在膝盖上。冥想时一定不能烦躁,这是自控力的基本保证。如果你想挠痒的话,可以调整一下胳膊的位置,腿交叉或伸直,看自己是否有冲动但能克制。简单的静坐对于意志力的冥想训练至关重要。你将学会,不再屈服于大脑和身体产生的冲动。 2.注意你的呼吸。 闭上眼睛。要是怕睡着,你可以盯着某处看,比如盯着一面白墙,但不要看家庭购物频道。注意你的呼吸。吸气时在脑海中默念“吸”,呼气时在脑海中默念“呼”。当你发现自己有点走神的时候,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这种反复的注意力训练,能让前额皮质开启高速模式,让大脑中处理压力和冲动的区域更加稳定。 3.感受呼吸,弄清自己是怎么走神的。 几分钟后,你就可以不再默念“呼”、“吸”了,试着专注于呼吸本身。你会注意到空气从鼻子和嘴巴进入和呼出的感觉,感觉到吸气时胸腹部的扩张和呼气时胸腹部的收缩。不再默念“呼”、“吸”之后,你可能更容易走神。像之前一样,当你发现自己在想别的事情时,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如果你觉得很难重新集中注意力,就在心里多默念几遍“呼”和“吸”。这部... (查看原文)
    墨水螃蟹 12赞 2012-10-17 21:33:17
    —— 引自第26页
  • 《意志力实验:忠于你的感受,但别相信你所有的想法》 遇到烦恼的时候,不妨尝试一下戈尔丁教给患者的方法。关注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试着转移注意力。通常情况下,最让人心烦的事都很相似——同样的担忧、同样的自我批评、同样的不堪回首。“如果出了问题怎么办?”“我真不相信我做了那个,我真笨!”“要是那件事没发生,我会做成某件事吗?”这些想法会像脑海里的歌曲一样突然出现。它们不知从何而来,但一旦出现就无法摆脱。看看这些想法是不是很熟悉?它们都不是你需要相信的重要信息!接下来,把注意力转移到你的身体感受上,看看你是否会感觉紧张,心率或呼吸是否有变化,看看你的肠胃、胸腔、咽喉或其他身体部位是否有感觉。一旦观察到这些想法和感觉,就把注意力转移到呼吸上。感觉一下你是怎么吸气、呼气的。有时候,这些烦心的想法和感觉会随着呼吸自然消散。其他时候,它们将不停打断你对呼吸的关注。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就把这些想法和感觉想象成飘过脑海和身体的浮云。不要停下呼吸,想象这些浮云不断消散或飘过。把呼吸想象成一阵风,它毫不费力地将这些浮云吹散、吹走。你无须让这些想法离开,只需保持呼吸的感觉。 注意,这种方法和相信或思考某个想法是不同的。不要抑制想法,接受它的存在,但不要相信它。你要接受的想法是:这些想法总是来来去去,你无法控制会出现什么想法,但你不必接受它的内容。换言之,你可以对自己说:“好吧,那种想法又来了,又得心烦。不过,这就是思维的运作方式,它并不一定意味着什么。”但不要对自己说:“好吧,我想这是真的。我真是个糟糕的人,糟糕的事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想我要接受这一点。”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用于应对使人分心或心烦意乱的各种情绪,比如愤怒、嫉妒、焦虑或羞愧。 在多次尝试这种方法后,比较一下这么做的结果和努力摆脱心烦想法和情绪得到的结果,看看哪种方法更能给你带来内心的平静? (查看原文)
    文悦言 10赞 2012-09-06 22:05:00
    —— 引自第238页
  • 我现在说的“放松”不是让你对着电视机呆坐,或者喝着红酒饱餐一顿。能提高意志力的“放松”是真正意义上的身心休整。哈佛医学院心脏病专家赫伯特·本森称之为“生理学放松反应”。你的心率和呼吸速度会放缓,血压会降低,肌肉会放松。你的大脑不会去规划未来,也不会去分析过去。 要想激发这种放松反应,你需要躺下来,用枕头垫着膝盖,腿稍稍抬起(或者,你可以选择任何一个你觉得舒服的姿势)。闭上眼睛,做几次深呼吸,感觉你的腹部有起伏。如果你觉得身体某处很紧张,你可以有意识地挤压或收缩肌肉,然后就不用再去管他了。比如,如果你发现手掌和手指很紧张,那么就攥一下拳头,然后张开手掌。如果你发现前额和下巴很紧张,那么就挤挤眼、皱皱眉,然后张大嘴巴,放松整个面部。保持这种状态5~10分钟,试着享受这种除了呼吸什么都不用想的状态。如果你担心会睡着,那就先设定好闹钟。 你可以把这当成一项日常练习。尤其是当你处于高压环境中或者需要意志力的时候,都可以做这个练习。放松会让你的生理机能得以恢复,同时消除慢性压力和自控带来的影响。 (查看原文)
    墨水螃蟹 10赞 2012-10-18 22:16:57
    —— 引自第52页
  • 据我多年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人们对待情绪的方式不外乎以下四种,不知各位所采用的是哪一种? 一,逃避。每个人都不想要那些令人痛苦的负面情绪,于是人们极力避开它们,结果往往是连那些想得到的情绪也丢掉了。例如有的人害怕失望,于是他们会尽量避开那些可能会导致失望的事情,他们不敢发展人际关系、不敢接受挑战。他们也许能避免失望,但同时也失去了一个会使自己体验兴奋、关爱与满足的机会,而这些正是他们所渴望得到的情绪。对情绪采取逃避的办法只是一种权宜之计,这些人没有认识到,情绪是生命的源泉,如果没有情绪,生命就变得苍白无力。 二,否认。你经常会发现,有些人当他们处于负面情绪时不愿让别人知道,他们一般会这么说:“我觉得没有什么呀,我觉得很好啊!”然而他们的心里却一直耿耿于怀,不断问自己:“为什么我老是这么倒霉?为什么老头如此不公?为什么别人要这样对待我?”如果一个人真的遇到了不愉快的事,该怎么办呢?你认为只是隐瞒与漠视,有用吗?漠视负面情绪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让自己更加痛苦,因为这股被你漠视的情绪,会不断在你的心里积聚、膨胀,总有一天它会向火山般爆发出来。 三,屈服。很多人认为情绪是无法选择的、无法控制的,所以他们总是沦为情绪的奴隶。你会发现,有很多人当他们不开心时会沉迷于各种麻醉剂。如吸毒、抽烟,喝酒、喝咖啡、镇定剂或安眠药。长期忍受不愉悦的情绪会导致更严重的结果。临床上已经证明,长期忍受如恐惧、屈服、压力、不安、孤独等情绪,会引发高血压、溃疡、心脏病等。很多人在向负面情绪屈服后,还会故意渲染负面情绪的威力,比如你有时会听到人这样讲:“别以为你能对付得了,它比你想的可难多了。”当他们说这个话时,似乎在炫耀,炫耀自己经历过了别人未曾经历的事。其实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懦弱的,缺乏勇气的表现。常有此表现的人,就如掉入了深深的陷阱,若不自拔,则人生毁矣!事实上,处理负面情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查看原文)
    Ms. Pokerface 9赞 2012-10-11 16:33:40
    —— 引自第74页
  • 过去十年里,神经学家发现,人脑像一个求知欲很强的学生,对经验有着超乎大家想象的反应。如果你每天都让大脑学数学,它就会越来越擅长数学。如果你让它忧虑,它就会越来越忧虑。如果你让它专注,它就会越来越专注。 (查看原文)
    Ying 9赞 2013-04-01 10:34:56
    —— 引自第24页
  • …… 这是发生在纳粹集中营的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史坦尼斯洛的犹太人。只因为史坦尼斯洛是个犹太人,纳粹就二话不说把他们全家都关在了死亡集中营里。他从来都没有想到自己会亲眼目睹全家人的死亡,他的孩子只不过去洗了澡便不见了,衣服却穿在别的小孩身上。他咬着牙承受着巨大的伤痛,同时也下定决心要逃出去。于是,他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怎么才能逃出去?”他也不断地问其他人这个问题,可得到的答案是千篇一律的不可能。但是他还是时时刻刻在心里想着:“我怎么能逃出去呢?”真是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终于找到了答案。他找到逃生方法简直是没有人能够想得出来的。有一天,收工以后,当别人都忙着收拾工具的时候,他看到了一辆运尸体的车,他想,为什么不能利用这个机会逃走呢?于是他趁着没有人留意,便迅速躲在了卡车后脱光了所有的衣服,又迅速地跳到了车上,趴在尸体堆里一动不动,哪怕还有其他的尸体堆在他的身上。那一具具尸体散发着毒气,鲜血淋漓,身上的衣服全被扒光了,在这些恐怖且使人作呕的尸体堆里,他却觉得异常兴奋,他被那种即将逃生的兴奋感包围着。终于等到车开了,当车到达目的地后,纳粹把一具具尸体倒在了大坑里,在坑里,他依然静止不动,直到夜幕降临,他才悄悄爬出坑,不顾自己一丝不挂,一口气狂奔出很远,最后终于活命。 故事中的主人公之所以能够从极其惨烈的境况中走向阳光大道,全赖他问对了问题。我们想一下,在集中营里死亡的人不计其数,但史坦尼斯洛为什么能够逃生?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可关键因素是他们之间所提出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当别人认为在集中营里必死无疑时,史坦尼斯洛却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我怎么才能逃出去?”当别人看到装着满是冒着臭气、一丝不挂、鲜血淋漓的尸体的卡车时,都会觉得纳粹太残忍了,史坦尼斯洛却问了自己一个问题:“这对我有什么帮助呢?我怎样才能利用这个机会逃走呢?”而那些在集中营里等死的人也问了自己几个问题,但他们问的也许是... (查看原文)
    Ms. Pokerface 8赞 2012-10-11 17:31:01
    —— 引自第94页
  • 放弃抵抗是一种选择,而且并非不可避免。 "道德许可效应:只要我们的思想中存在正反两方,好的行为总是允许我们做一点坏事。 有时,大脑会对完成目标的可能性感到兴奋,错把可能当成真正完成目标。那个没有被满足的目标,便成了首选。 "为什么说,明天总会有时间做" 对未来的乐观主义精神,不仅影响我们自己的决定,还会影响我们究竟会不会按自己所说的去做。我们错误的认为自己,明天比今天有更多的空闲时间。 实验:明天和今天毫无区别 当你想改变某种行为的时候, 试着减少行为的变化性 而不是减少那种行为。 "把你今天做的每个决定都看成是对今后每天的承诺。 不要问自己"我是不想今天做还是明天做?" 而是问自己"是不是想承担永远拖延下去地恶果?" (查看原文)
    葱油拌面 5赞 2012-10-05 23:15:45
    —— 引自章节:第四章:容忍罪恶
  • 当你做善事的时候,你会感觉良好。这就意味着,你更可能相信自己的冲动。而冲动常常会允许你做坏事。只是被自己之前良好的行为所蒙蔽,没看到这些决定会带来的伤害而已。 “道德许可效应”也许能解释为什么那些有明显道德标准的人能说服自己,认为出现严重的道德问题是合情合理的,那些人包括部长、注重家庭观念的政治家、打击腐败的辩护律师。例如,一位已婚的电视布道者和秘书发生性关系,一位财政保守派利用公款修自家房子,一位警察对毫无抵抗能力的罪犯施以暴力。大部分人在觉得自己品德高尚时,都不会质疑自己的冲动。而一些人的工作总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品德高尚。 为什么我们突然开始研究歧视和性丑闻了,而不是继续研究节食和拖延症呢?是不是因为除了正邪之战都不能称之为意志力挑战?所有被我们道德化的东西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道德许可效应”的影响。如果你去锻炼了就说自己很“好”,没去锻炼就说自己很“坏”,那么你很可能因为今天去锻炼了,明天就不去了。如果你去处理了一个重要项目就说自己很“好”,拖延着不去处理就说自己很“坏”,那么你很可能因为早上取得了进步,下午就变懒散了。简单说来,只要我们的思想中存在正反两方,好的行为就总是允许我们做一点坏事。 重要的是,这不是血糖含量低或缺乏意志力造成的。心理学家调查这些纵容自己的人时,他们都认为自己作决定时能够自控,没有失控。他们也没有罪恶感,相反,他们认为自己得到了奖励,并以此为傲。他们这样为自己辩解:“我已经这么好了,应该得到一点奖励。”这种对补偿的渴望常常使我们堕落。因为我们很容易认为,纵容自己就是对美德最好的奖励。我们忘记了自己真正的目标,向诱惑屈服了。 (查看原文)
    cole 2回复 5赞 2012-11-10 12:12:53
    —— 引自第89页
  • 书名:《自控力》 作者:[美] 凯利·麦格尼格尔 今日解读:白秋 解读人简介: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编剧,作家。 播音:邱博,省级播音员 责编:陈艳 音频编辑:陈子夫 名人推荐: “对于想了解如何更有效完成目标的人来说,这本书意义重大。麦格尼格尔清晰分解了繁多的相关科学研究及其应用。她还提出,认识到意志力的局限性对培养自控力至关重要。” ——杰弗里·M·施瓦兹医生 01听前思考 自控力是什么?源自何处? 如何提升自己的自控力? 怎么走出那些让我们失控的误区? 02 书中金句 如果我们想增强自控力,就要考虑如何支撑住最疲惫的自己,而不是指望最理想的自己突然出来拯救生活。 进步可能让我们放弃曾经为之奋斗的东西。 自控力最强的人不是从与自我的较量中获得自控,而是学会了如何接受相互冲突的自我,并将这些自我融为一体。 03 精华笔记 《自控力》这本书脱胎于斯坦福大学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开设的《意志力科学》课程,这门课帮助学生们学会改善不良习惯、增强自控力。被评为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心理学课程。 自控力是一个人事业、生活、健康乃至一切的基础。这本书涵盖了神经科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知识,不仅帮助我们从源头上了解什么是自控力、自控力从何而来,更针对自控力提升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方案。 这本书告诉我们,关于自控力,你需要了解的四个要点。 第一,自控力是天生的,人人都有抵御诱惑的本能。 自控力是一种抑制冲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来源于我们得到进化的前额皮质。前额皮质是额头和眼睛后面的一块神经区,我们所有的自控都来自这个区域。源自于大脑的自控力,也和大脑本身一样,可以经由训练得到。所以,我们可以对大脑进行训练、提升自控力。冥想就是提升自控力的简单方法。 另一方面,任何可能给身心带来压力的事物,都会影响自控力的生理基础。缓解压力、保持健康,不管是冥想还是锻炼身体,都是保住自控力的好办法。 ... (查看原文)
    PC喵鹏桑 1回复 5赞 2021-11-06 20:53:57
    —— 引自章节:如何运用本书
  • 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死亡的警告会让烟民感到压力和恐惧——这正是公共健康司的官员所希望看到的。不幸的是,这种焦虑会让吸烟者用默认的方法缓解压力——吸烟。 (查看原文)
    Henrietta 4赞 2012-09-12 16:38:07
    —— 引自第158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01 10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