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收录了鲁迅一些虽无学术文章的形式,但实则有着深刻的理论见解,而且在现实中也的确起过重要作用的杂文、序跋和译文附记等。导读作者梳理其理论框架,剔抉其精义要目,更着重揭橥其学术源流、历史文化背景及鲁迅当时特定的情境与心态,帮助读者确切理解原著。
作者简介 · · · · · ·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吴中杰,男,原名吴中极,浙江临海人,1936年3月生于安徽蚌埠。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艺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汕头大学客座教授,系学术委员会委员,系学位分委员会主席,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目录 · · · · · ·
《魏晋风度及其他》导读吴中杰 / 1
一、 旧文明批判
文化偏至论 / 3
我之节烈观 / 17
随感录三十五 / 27
随感录三十六 / 29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 31
估《学衡》 / 44
“以震其艰深” / 48
所谓“国学” / 50
“一是之学说” / 52
看镜有感 / 55
青年必读书 / 59
忽然想到 / 60
春末闲谈 / 63
灯下漫笔 / 68
论“他妈的!” / 76
十四年的“读经” / 80
这人与那个 / 84
学界的三魂 / 87
无声的中国 / 91
老调子已经唱完 / 97
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我所要说的几句话 / 105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 107
四库全书珍本 / 112
重三感旧 / 114
古书中寻活字汇 / 116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 118
儒术 / 125
隔膜 / 130
点句的难 / 134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 136
二、 文化史研究
《古小说钩沉》序 / 145
谢沈《后汉书》序 / 147
《会稽郡故书杂集》序 / 148
《吕超墓志铭》跋 / 150
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 / 152
《嵇康集》序 / 162
《俟堂专文杂集》题记 / 165
《小说旧闻钞》序言 / 166
汉文学史纲要 / 168
关于《三藏取经记》等 / 218
《绛洞花主》小引 / 223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225
《唐宋传奇集》序例 / 242
流氓的变迁 / 246
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 / 248
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 251
谈金圣叹 / 254
二丑艺术 / 257
《北平笺谱》序 / 259
选本 / 261
论“旧形式的采用” / 264
算账 / 268
脸谱臆测 / 270
《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 / 273
隐士 / 275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 278
从帮忙到扯淡 / 281
“题未定”草 / 283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 299
三、 新文艺概观
儗播布美术意见书 / 305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 311
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 313
娜拉走后怎样 / 316
论睁了眼看 / 323
革命时代的文学 / 328
革命文学 / 335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 337
“醉眼”中的朦胧 / 345
文艺与革命 / 351
太平歌诀 / 354
文学的阶级性 / 356
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 / 359
文艺的大众化 / 364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 366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 372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 374
上海文艺之一瞥 / 379
“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 392
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 / 403
论“第三种人” / 406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 411
又论“第三种人” / 414
小品文的危机 / 419
批评家的批评家 / 423
“京派”与“海派” / 425
小品文的生机 / 427
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 429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 436
“京派”和“海派” / 456
什么是“讽刺”? / 460
文坛三户 / 463
杂谈小品文 / 466
四、 翻译文学论
摩罗诗力说 / 471
《域外小说集》序言 / 509
《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二 / 510
不懂的音译 / 512
咬文嚼字 / 516
《思想·山水·人物》题记 / 518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 521
几条“顺”的翻译 / 539
风马牛 / 543
关于翻译的通信 / 546
祝中俄文字之交 / 553
关于翻译 / 558
为翻译辩护 / 561
关于翻译(上) / 563
关于翻译(下) / 566
拿来主义 / 569
论重译 / 572
再论重译 / 574
非有复译不可 / 576
“题未定”草 / 579
五、 语文改革说
随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 / 589
古书与白话 / 590
再来一次 / 593
写在《坟》后面 / 597
“此生或彼生” / 604
玩笑只当它玩笑(上) / 606
玩笑只当它玩笑(下) / 611
答曹聚仁先生信 / 614
门外文谈 / 617
“大雪纷飞” / 637
汉字和拉丁化 / 639
中国语文的新生 / 642
关于新文字 / 645
论新文字 / 647
· · · · · · (收起)
一、 旧文明批判
文化偏至论 / 3
我之节烈观 / 17
随感录三十五 / 27
随感录三十六 / 29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 31
估《学衡》 / 44
“以震其艰深” / 48
所谓“国学” / 50
“一是之学说” / 52
看镜有感 / 55
青年必读书 / 59
忽然想到 / 60
春末闲谈 / 63
灯下漫笔 / 68
论“他妈的!” / 76
十四年的“读经” / 80
这人与那个 / 84
学界的三魂 / 87
无声的中国 / 91
老调子已经唱完 / 97
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我所要说的几句话 / 105
由中国女人的脚,推定中国人之非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病 / 107
四库全书珍本 / 112
重三感旧 / 114
古书中寻活字汇 / 116
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 / 118
儒术 / 125
隔膜 / 130
点句的难 / 134
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 136
二、 文化史研究
《古小说钩沉》序 / 145
谢沈《后汉书》序 / 147
《会稽郡故书杂集》序 / 148
《吕超墓志铭》跋 / 150
宋民间之所谓小说及其后来 / 152
《嵇康集》序 / 162
《俟堂专文杂集》题记 / 165
《小说旧闻钞》序言 / 166
汉文学史纲要 / 168
关于《三藏取经记》等 / 218
《绛洞花主》小引 / 223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225
《唐宋传奇集》序例 / 242
流氓的变迁 / 246
关于《唐三藏取经诗话》的版本 / 248
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 / 251
谈金圣叹 / 254
二丑艺术 / 257
《北平笺谱》序 / 259
选本 / 261
论“旧形式的采用” / 264
算账 / 268
脸谱臆测 / 270
《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 / 273
隐士 / 275
六朝小说和唐代传奇文有怎样的区别? / 278
从帮忙到扯淡 / 281
“题未定”草 / 283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 299
三、 新文艺概观
儗播布美术意见书 / 305
对于批评家的希望 / 311
反对“含泪”的批评家 / 313
娜拉走后怎样 / 316
论睁了眼看 / 323
革命时代的文学 / 328
革命文学 / 335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 337
“醉眼”中的朦胧 / 345
文艺与革命 / 351
太平歌诀 / 354
文学的阶级性 / 356
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 / 359
文艺的大众化 / 364
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 366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 / 372
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 / 374
上海文艺之一瞥 / 379
“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运命 / 392
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 / 403
论“第三种人” / 406
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 411
又论“第三种人” / 414
小品文的危机 / 419
批评家的批评家 / 423
“京派”与“海派” / 425
小品文的生机 / 427
中国文坛上的鬼魅 / 429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 436
“京派”和“海派” / 456
什么是“讽刺”? / 460
文坛三户 / 463
杂谈小品文 / 466
四、 翻译文学论
摩罗诗力说 / 471
《域外小说集》序言 / 509
《一个青年的梦》译者序二 / 510
不懂的音译 / 512
咬文嚼字 / 516
《思想·山水·人物》题记 / 518
“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 / 521
几条“顺”的翻译 / 539
风马牛 / 543
关于翻译的通信 / 546
祝中俄文字之交 / 553
关于翻译 / 558
为翻译辩护 / 561
关于翻译(上) / 563
关于翻译(下) / 566
拿来主义 / 569
论重译 / 572
再论重译 / 574
非有复译不可 / 576
“题未定”草 / 579
五、 语文改革说
随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 / 589
古书与白话 / 590
再来一次 / 593
写在《坟》后面 / 597
“此生或彼生” / 604
玩笑只当它玩笑(上) / 606
玩笑只当它玩笑(下) / 611
答曹聚仁先生信 / 614
门外文谈 / 617
“大雪纷飞” / 637
汉字和拉丁化 / 639
中国语文的新生 / 642
关于新文字 / 645
论新文字 / 647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魏文帝曹丕,以长子而承父业,篡汉而即帝位。他也是喜欢文章的。其弟曹植,还有明帝曹睿,都是喜欢文章的。不过到那个时候,于通脱之外,更加上华丽。丕著《典论》,现已失散无全本,那里面说:“诗赋欲丽”,“文以气为主”。《典论》的零零碎碎,在唐宋类书中;一篇整的《论文》,在《文选》中可以看见。 后来有一般人很不以他的见解为然。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所以曹丕做的诗赋很好,更因他以“气”为主,故于华丽以外,加上壮大。归纳起来,汉末,魏初的文章,可说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在文学的意见上,曹丕和曹植表面上似乎是不同的。曹丕说文章事可以留名声于千载;但子建却说文章小道,不足论的。据我的意见,子建大概是违心之论。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子建的文章做得好,一个人大概总是不满意自己所做而羡慕他人所为的,他的文章已经做得好,于是他便敢说文章是小道;第二,子建活动的目标在于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甚得志,遂说文章是无用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
我们应当如何做父母 鲁迅 只要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进一步的,便还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进化。这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爱,便是人伦的索子,便是所谓的“纲”。倘如旧说,抹煞了“爱”,一味说“恩”,又因此责望报偿,那便不但败坏了父子之间的道德,而且也反大于做父母的实际的真情,播下乖剌的种子。有人做了乐府,说是“劝孝”,大意是什么“儿子上学堂,母亲在家磨杏仁,预报回来给他喝,你还不孝么”之类,自以为“拼命卫道”。殊不知富翁的杏酪和穷人的豆浆,在爱情上价值同等,而其价值却正在父母当时并无求报的心思;否则变成买卖行为,虽然喝了杏酪,也不异“人乳喂猪”,无非要猪肉肥美,在人伦道德上,丝毫没有价值了。 所以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了。 无论何国何人,大都承认“爱己”是一件应当的事。这便是保存生命的要义,也是继续生命的根基。因为将来的命运,早在现在决定,故父母的缺点,便是子孙灭亡的伏线,生命的危机。易卜生的《群鬼》虽然重在男女问题,但我们也可以看出遗传的可怕。欧世华本是要生活,能创造的人,因为父亲的不检,先天得了病毒,中途不能做人了。他又很爱母亲,不忍劳他服侍,便藏着吗啡,想待发作时候,由使女瑞琴帮他吃下,毒杀了自己;可是瑞琴走了。他于是只好托他母亲了。 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而在中国尤不易做。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就是开首所说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但世间又有一类长者,不但不肯解放子女,并且不准子女解放他们自己的子女;就是并要孙子曾孙都做无谓的牺牲。这也是一个问题;而我是一个愿意平和的人看,所以对于这问题,现在不能解答。 一九一九年十月 但当我一包现银塞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页
丛书信息
· · · · · ·
蓬莱阁典藏系列(共33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中国小说史略》《大同书》《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道教史》
等
。
喜欢读"魏晋风度及其他"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魏晋风度及其他"的人也喜欢 · · · · · ·
魏晋风度及其他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 更多书评 4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8月1日)8.9分 122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8.8分 55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最爱的图书
- 书单|三国、两晋、五胡十六国、南北朝 (再睡一夏)
- 图书馆 (佩索吗)
- 书单|书房 (落华)
- 公众号“月鹿山”推荐的电子书 (Lbpcsu)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4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魏晋风度及其他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醉明月 2024-07-23 14:31:12 广东
鲁迅的观点深刻又精微。
1 有用 幽燕卡夫卡 2023-05-03 21:30:46 北京
鲁迅先生关于社会、政治、文艺的杂文集。 本书中有两个鲁迅,一个是治学的鲁迅,严谨而客观,一个是革命的鲁迅,极尽讽刺意气之能事。 鲁迅先生像是操着一根长矛,针砭时事,直击或讽刺,甚是犀利,他所处于一个国、民贫弱而分裂变革而且闭塞落后的时代,有太多问题值得关心和寻求破解之道,希望通过强大民族文艺推动现实改变,有很多大胆的提议或建议。一百年前的文字,放在今天,有些内容竟然依然显得实用或新潮,还值得国人学... 鲁迅先生关于社会、政治、文艺的杂文集。 本书中有两个鲁迅,一个是治学的鲁迅,严谨而客观,一个是革命的鲁迅,极尽讽刺意气之能事。 鲁迅先生像是操着一根长矛,针砭时事,直击或讽刺,甚是犀利,他所处于一个国、民贫弱而分裂变革而且闭塞落后的时代,有太多问题值得关心和寻求破解之道,希望通过强大民族文艺推动现实改变,有很多大胆的提议或建议。一百年前的文字,放在今天,有些内容竟然依然显得实用或新潮,还值得国人学习自省。 当然也须放在彼时社会背景来看,才能看出意义。现在的中国,是当时的鲁迅不可想象的。《魏晋风度及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短短一篇,十分经典。 (展开)
0 有用 秋水 2023-05-24 15:12:28 江苏
舌战群儒。荒诞时人,一个能打都没有。 悲哀后辈。文章祭酒,虽延年命亦荒凉。
0 有用 王哪跑 2024-05-09 22:26:22 江苏
一星与鲁迅无关
0 有用 一元 2022-02-16 21:31:10
能了解到很多知识分子所思考的事,受益很多。而且很喜欢鲁迅的比喻,入木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