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历史小说《甲午战争》以袁世凯、李鸿章、日本的陆奥宗光、朝鲜的金玉均为中心,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为始,详细讲述了自朝鲜的壬午兵变到甲申政变,从日本处心积虑发动战争到最后李鸿章出面收拾残局,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整部小说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引用大量史料,客观地描写了那个特殊时代不同利益团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刻画出垂老的晚清是如何被青春萌动的明治日本打败的,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追问。在这场战争中,中日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内幕?朝鲜又扮演了怎样的关键角色?
甲午战争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陈舜臣
华裔日本作家,“日本小说界无出其右者”,日本文学史上首位“三冠王”,在日本历史小说创作领域与司马辽太郎并称双壁。他通晓日语、印度语、波斯语、汉语、英语五种语言,作品常呈现无国籍的宏观视野。他的历史作品因加入了推理的成分而自成一派,一次次掀起阅读中国史的热潮。
其代表作有《甲午战争》《三国史秘本》《中国的历史》《太平天国兴亡录》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提督与青年
丁汝昌忽然羡慕起袁世凯来。这个无官衔的二十四岁的年轻人,是河南项城名门望族的后代;而丁汝昌出身于安徽庐江的贫农家庭,从淮军的一个士卒,经历千难万险才升为将领。
第二章 拘捕大院君
把野心勃勃的大院君留在朝鲜是危险的,应当予以彻底隔离。最好的对策,是把他劫持到中国。
第三章 变乱之后
中、日以朝鲜为舞台争夺霸权,而朝鲜也想乘机摆布两国。朝鲜的要人们,迂而不愚。历史教给了他们作为弱小者的生存之道。
· · · · · · (更多)
丁汝昌忽然羡慕起袁世凯来。这个无官衔的二十四岁的年轻人,是河南项城名门望族的后代;而丁汝昌出身于安徽庐江的贫农家庭,从淮军的一个士卒,经历千难万险才升为将领。
第二章 拘捕大院君
把野心勃勃的大院君留在朝鲜是危险的,应当予以彻底隔离。最好的对策,是把他劫持到中国。
第三章 变乱之后
中、日以朝鲜为舞台争夺霸权,而朝鲜也想乘机摆布两国。朝鲜的要人们,迂而不愚。历史教给了他们作为弱小者的生存之道。
· · · · · · (更多)
第一章 提督与青年
丁汝昌忽然羡慕起袁世凯来。这个无官衔的二十四岁的年轻人,是河南项城名门望族的后代;而丁汝昌出身于安徽庐江的贫农家庭,从淮军的一个士卒,经历千难万险才升为将领。
第二章 拘捕大院君
把野心勃勃的大院君留在朝鲜是危险的,应当予以彻底隔离。最好的对策,是把他劫持到中国。
第三章 变乱之后
中、日以朝鲜为舞台争夺霸权,而朝鲜也想乘机摆布两国。朝鲜的要人们,迂而不愚。历史教给了他们作为弱小者的生存之道。
第四章 风云突变
朝鲜保守派认为近代化即禽兽化,他们愿意同清廷保持宗属关系,但不能同禽兽的美国和候补禽兽的日本相结合。
第五章 前夜
“壬午军乱”时,大院君是反日派,闵妃一族是亲日派。但是,两年后的甲申年,闵妃一族却成了亲清派,于是金玉均的新亲日派抬头。历史的进程就是如此。
第六章 举火
金玉均拿出一支铅笔来,朴泳孝递给国王一张白纸,国王便在去往曜金门的路上写下了七个字:“日本公使来卫朕。”这七个字就成为日军出兵的根据。
第七章 崩溃
金玉均确实是热切希望祖国近代化,但他依赖外国,尤其是这次“甲申政变”,更依赖得过分,以致最后被踢开,落了个满腹怨言无处诉的下场。
第八章 还乡
袁世凯在进士出身的人面前,总有一种自卑感。何况吴大瀓不仅是进士出身,而且是知名学者,就使他更加自卑了。站在这样的人面前,袁世凯觉得自己好像是冒牌货。
第九章 归国之日
国王的生父归国竟没有一个人前来迎接,这是出人意料的。对于这种事态,预先毫无准备,必须临机应变。袁世凯在思考对策之前,就自信他想出的办法一定要比武夫丁汝昌高明。
第十章 新局面
叫来英舰,是一种示威行动,暗示:朝鲜被清廷抛弃了,但还有英国、日本以及俄国。
第十一章 人乃天
“人乃天”,“天心即人心”,这就是东学的信念。它的主张在很多方面获得没落两班的共鸣,那些追求现世利益的民众也非常欢迎。
第十二章 自主之路
朝鲜像一条游鱼,窥视着清政府的每一个空隙,准备溜走。而驻在朝鲜的各国外交官也不断向朝鲜政府兜售各种计谋,以致朝鲜成了难以对付的交涉对象。
第十三章 北洋人
“他们至今没有起事,只是因为力量不足,一旦觉得有了足够的力量,就会把枪口对准我们。你看看北洋舰队,那些坚舰巨炮都是汉人的东西,指挥它们的还不是汉族大臣李鸿章吗?”
第十四章 虚虚实实
这时,朝鲜已不是十年前的朝鲜了。它已经看清,借助列强——日本、俄国之力,可以踢开清政府的压迫。不管袁世凯的眼睛瞪得多么圆,俯首听命是办不到了。
第十五章 破绽
朝鲜政府向日本提出了借款五十万日元,然而,谈判未及结束,服丧已毕的袁世凯又回到朝鲜。他说:“利率太高,能用更低的利率借来。”
第十六章 防谷令余波
这一问题是侨居朝鲜的日本商人引起的。商人们把自己当作日本扩张的尖兵,他们相信,自己所受的损害由日本政府用武力讨还,是理所当然的。
第十七章 亡命九年
金玉均正处于困境,全靠卖些书画,勉强度日。他心里把改革朝鲜作为远景,把改善目前的艰苦生活作为近景,这个近景要比远景切实得多。
第十八章 暗杀
“逛上海之前,先睡上一觉……太累了……”金玉均旁若无人,根本没把洪钟宇放在眼里。他脱下西服,便一头倒在床上,拉上了毛毯。洪钟宇掏出连发式手枪。这么容易狙击的目标,更待何时呢?
第十九章 尸骨还乡
朝鲜现政权的要员偷偷给金玉均写密信,作为万一之时的护身符的,不在少数。可是,密信不被公开,是以金玉均健在为前提,如今他在上海被暗杀,情况可就不同了。
第二十章 东学党起义
“朝鲜若是被东学闹得一团糟,对日本有好处还是没好处?”“邻国的动乱正是我们大日本帝国向外扩张的好机会。”
第二十一章 白山根据地
传说全琫准能呼风唤雨,刀枪不入,神通广大,这迎合了民众盼望英雄的感情。过着痛苦生活的民众,正等待超人的出现。
第二十二章 旧友往来
台湾本是蛮荒之地,这一时期开始变得文雅了。文雅绝不是坏事,但时代却不容许一味埋头于风雅。
第二十三章 山雨欲来
李鸿章一再指示袁世凯:“要注意日本的动向。”袁世凯从大鸟公使那里得到的印象是:“日本对中国极其友善。”这是他把同大鸟圭介个人的关系与同日本政府的关系混同了。
第二十四章 风满楼
按照清军的惯例,登陆、调动等军队活动,遇雨就停止。袁世凯以为日本军队也会因雨而停在仁川不动。他悠然自得地等在汉城,哪里料到日军争分夺秒地要抢在清军前面到达汉城。
· · · · · · (收起)
丁汝昌忽然羡慕起袁世凯来。这个无官衔的二十四岁的年轻人,是河南项城名门望族的后代;而丁汝昌出身于安徽庐江的贫农家庭,从淮军的一个士卒,经历千难万险才升为将领。
第二章 拘捕大院君
把野心勃勃的大院君留在朝鲜是危险的,应当予以彻底隔离。最好的对策,是把他劫持到中国。
第三章 变乱之后
中、日以朝鲜为舞台争夺霸权,而朝鲜也想乘机摆布两国。朝鲜的要人们,迂而不愚。历史教给了他们作为弱小者的生存之道。
第四章 风云突变
朝鲜保守派认为近代化即禽兽化,他们愿意同清廷保持宗属关系,但不能同禽兽的美国和候补禽兽的日本相结合。
第五章 前夜
“壬午军乱”时,大院君是反日派,闵妃一族是亲日派。但是,两年后的甲申年,闵妃一族却成了亲清派,于是金玉均的新亲日派抬头。历史的进程就是如此。
第六章 举火
金玉均拿出一支铅笔来,朴泳孝递给国王一张白纸,国王便在去往曜金门的路上写下了七个字:“日本公使来卫朕。”这七个字就成为日军出兵的根据。
第七章 崩溃
金玉均确实是热切希望祖国近代化,但他依赖外国,尤其是这次“甲申政变”,更依赖得过分,以致最后被踢开,落了个满腹怨言无处诉的下场。
第八章 还乡
袁世凯在进士出身的人面前,总有一种自卑感。何况吴大瀓不仅是进士出身,而且是知名学者,就使他更加自卑了。站在这样的人面前,袁世凯觉得自己好像是冒牌货。
第九章 归国之日
国王的生父归国竟没有一个人前来迎接,这是出人意料的。对于这种事态,预先毫无准备,必须临机应变。袁世凯在思考对策之前,就自信他想出的办法一定要比武夫丁汝昌高明。
第十章 新局面
叫来英舰,是一种示威行动,暗示:朝鲜被清廷抛弃了,但还有英国、日本以及俄国。
第十一章 人乃天
“人乃天”,“天心即人心”,这就是东学的信念。它的主张在很多方面获得没落两班的共鸣,那些追求现世利益的民众也非常欢迎。
第十二章 自主之路
朝鲜像一条游鱼,窥视着清政府的每一个空隙,准备溜走。而驻在朝鲜的各国外交官也不断向朝鲜政府兜售各种计谋,以致朝鲜成了难以对付的交涉对象。
第十三章 北洋人
“他们至今没有起事,只是因为力量不足,一旦觉得有了足够的力量,就会把枪口对准我们。你看看北洋舰队,那些坚舰巨炮都是汉人的东西,指挥它们的还不是汉族大臣李鸿章吗?”
第十四章 虚虚实实
这时,朝鲜已不是十年前的朝鲜了。它已经看清,借助列强——日本、俄国之力,可以踢开清政府的压迫。不管袁世凯的眼睛瞪得多么圆,俯首听命是办不到了。
第十五章 破绽
朝鲜政府向日本提出了借款五十万日元,然而,谈判未及结束,服丧已毕的袁世凯又回到朝鲜。他说:“利率太高,能用更低的利率借来。”
第十六章 防谷令余波
这一问题是侨居朝鲜的日本商人引起的。商人们把自己当作日本扩张的尖兵,他们相信,自己所受的损害由日本政府用武力讨还,是理所当然的。
第十七章 亡命九年
金玉均正处于困境,全靠卖些书画,勉强度日。他心里把改革朝鲜作为远景,把改善目前的艰苦生活作为近景,这个近景要比远景切实得多。
第十八章 暗杀
“逛上海之前,先睡上一觉……太累了……”金玉均旁若无人,根本没把洪钟宇放在眼里。他脱下西服,便一头倒在床上,拉上了毛毯。洪钟宇掏出连发式手枪。这么容易狙击的目标,更待何时呢?
第十九章 尸骨还乡
朝鲜现政权的要员偷偷给金玉均写密信,作为万一之时的护身符的,不在少数。可是,密信不被公开,是以金玉均健在为前提,如今他在上海被暗杀,情况可就不同了。
第二十章 东学党起义
“朝鲜若是被东学闹得一团糟,对日本有好处还是没好处?”“邻国的动乱正是我们大日本帝国向外扩张的好机会。”
第二十一章 白山根据地
传说全琫准能呼风唤雨,刀枪不入,神通广大,这迎合了民众盼望英雄的感情。过着痛苦生活的民众,正等待超人的出现。
第二十二章 旧友往来
台湾本是蛮荒之地,这一时期开始变得文雅了。文雅绝不是坏事,但时代却不容许一味埋头于风雅。
第二十三章 山雨欲来
李鸿章一再指示袁世凯:“要注意日本的动向。”袁世凯从大鸟公使那里得到的印象是:“日本对中国极其友善。”这是他把同大鸟圭介个人的关系与同日本政府的关系混同了。
第二十四章 风满楼
按照清军的惯例,登陆、调动等军队活动,遇雨就停止。袁世凯以为日本军队也会因雨而停在仁川不动。他悠然自得地等在汉城,哪里料到日军争分夺秒地要抢在清军前面到达汉城。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大井宪太郎想利用金玉均,实行其历来主张的“入侵大陆”政策。他的目的,不是为朝鲜的独立自主和政治改革,而是要在朝鲜推行日本霸权。 金玉均明知道玄洋社的意图,然而,为了打倒现在统治着朝鲜的闵氏政权,他如饥似渴地盼望“武力”。他也曾游说过日本政府,但反应不理想。井上外相甚至不接见金玉均。金玉均知道玄洋社的钓饵有毒,也只好咬钩。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7页 -
在北京,日本要求之苛使朝廷内部大受冲击。虽然还是草案,但指望获得更大的让步是困难的。 那么,能彻底抗战吗?要抗战,宫廷和政府机关必须迁到西安。北京的紫禁城,历代皇帝的陵寝即东陵和西陵,势必被日军占领。 中国人民能一齐奋起,同日本作战吗?如果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对付日本,无疑是会胜利的,因为日本兵没有那么充足的兵源。 中国人民对清王朝能竭尽忠诚吗?三十年前早已表明了,先有太平天国运动,后有捻军起义。 当清王朝对外处于困境时,人民不但不会救援,反而会乘机而起。处于这种状况,迁都抗战是不可能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7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甲午战争"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甲午战争"的人也喜欢 · · · · · ·
甲午战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8 条 )


青山沉睡,大江不流!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我第一次读陈舜臣的作品,感觉其文笔丝毫不逊色于我大爱的山冈庄八和司马辽太郎。之所以想读这本书,还是因为根据司马辽太郎原著小说改编的大河剧《坂上之云》的关系。因为国内没有此书,只能找一本更接近这段历史的故事来读,而关于中国近代史,很多人的推荐都是这位中国... (展开)
小国无外交 - 国际关系遵守的是丛林法则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月晕山如睡,霜寒江不流。现在的时代,恐怕难以理解当时谭嗣同面临这国势是如何的心情。不过,在当下的时代阅读甲午战争,尤其将视野放置在朝鲜却很能触动我。 《大江不流》是日本华裔作家陈舜臣的文学作品,历史性也许稍显不足,文学性与可读性是非常强的。本书着力于描述袁世... (展开)

【三发炮弹,开打甲午海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李鸿章已经看出这场战争不可避免,并且也下了决心,却还想找找避战的最后手段。 外国顾问告诉他,主力舰“定远”和“镇远”的主炮只有三发炮弹,使他大为震惊。 “‘定远’和‘镇远’各三发,只有六发?”李鸿章茫然地说了一句。 “不!‘定远’一发,‘镇远’两发,共计三发!... (展开)> 更多书评 18篇
论坛 · · · · · ·
P188的葛生东介是谁? | 来自酥宝儿 | 2023-10-04 18:51:17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重庆出版社 (2009)7.9分 391人读过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8.6分 4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先书架 (新华先锋)
- 圖書館借过的書一覧 (eien99)
- 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 (菠萝)
- 大学精神世界 (vanitas)
- 世界史 (涂山璟)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7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甲午战争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永延散人 2021-11-03 12:33:32
一般最关注和熟知的海战只有两页内容 从朝鲜内斗着手穿针引线 确实像原名一样 那刻历史波澜恰似大江不动 之后则是滚滚波涛~颇多插叙倒叙 使时间线看着有点乱 另外日式的人物描写心理描写有时候会觉得奇怪
1 有用 ZZMZ 2021-06-26 19:12:30
陈舜臣的特殊身份并没有影响到他写这部小说时的立场,平静的叙述口吻几乎没有偏向任何一方。 青年袁世凯作为主角,串联起甲午战争的前前后后。在这个漩涡中,棋子朝鲜努力挣扎试图谋求独立;清政府内忧外患大厦将倾,在李鸿章等人的周旋下勉力维持着最后一丝尊严;蠢蠢欲动的日本也不得不顾及世界局势,行动小心翼翼。 《甲午战争》中夹杂了大量的虚构情节,自然无法被当做正经资料对待,但也并非空中楼阁。这本书是陈舜臣写给大... 陈舜臣的特殊身份并没有影响到他写这部小说时的立场,平静的叙述口吻几乎没有偏向任何一方。 青年袁世凯作为主角,串联起甲午战争的前前后后。在这个漩涡中,棋子朝鲜努力挣扎试图谋求独立;清政府内忧外患大厦将倾,在李鸿章等人的周旋下勉力维持着最后一丝尊严;蠢蠢欲动的日本也不得不顾及世界局势,行动小心翼翼。 《甲午战争》中夹杂了大量的虚构情节,自然无法被当做正经资料对待,但也并非空中楼阁。这本书是陈舜臣写给大众的小说,是写给自己一个人的推理。 (展开)
0 有用 哈哈哈 2023-09-23 19:43:23 甘肃
通过这本书,甲午战争发生的脉络算是弄清楚了。
1 有用 告别悲伤 2019-05-24 10:09:58
李长声的翻译,很适合这部书
0 有用 ABCDEFU-CK 2023-01-24 02:22:13 北京
垂垂老矣的晚清遭遇青春萌发的明治,中日韩的近代恩怨,中朝的近代屈辱,从壬午之乱写到马关条约,重点描写时代洪流之下的袁世凯、竹添进一郎、金玉均、李鸿章。青山沉睡,大江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