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与回应 短评

热门 最新
  • 13 甜橙 2019-06-16 10:51:57

    “冲击与回应”是研究中国近代前期历史的常用范式之一,英文版初次发表于上世纪50年代,研究时段是1839至1923年。这一观念容易误读为西方冲击在前,中国回应在后,但作者本意是要强调“西方冲击”仅仅是中国多样图景中的元素之一,我们必须将其置于中国的总体历史中去考察,这个书名更多只是一种隐喻。为了还原历史真相,书中大量引用了奏议、杂文和日记,业余读者容易觉得枯燥。又由于中文版实在来的太晚,稍微有点专业知识的读者又很难在读后有新的收获,书的价值有点尴尬。

  • 14 罗成 2019-06-04 22:47:27

    应该是中国近代史“冲击-回应”说的开山之作,作者认为,研究中国近代史可从经济和思想两条路径出发,而变革先锋人物的思想又是思想路径的主线,反应制度,成为经济分析的依据,我理解,近代史主要是对西方(包括日本)对中国的经济和思想冲击的回应,而不是军事或技术,本书通过文献体现从技术、制度到观念的回应,观点现在看来确实不新,“冲击回应”说也备受批判,相关著作在读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魏斐德《大门口的陌生人》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

  • 6 后浪 2019-06-18 15:01:26

    “如何认识西方是近代中国的思想主题。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史从最根本的意义上来说就是中国对西方的认识由表及里、从浅到深的历史发展过程。本书为我们理解这一历史过程提供了基本文献和入门初阶。” ——欧阳哲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 21 汗青堂 2019-05-15 16:13:58

    这本书要搭着《走向共和》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441794/一起看,翻完最大的感受是:“中国近代历次变革有个通病就是落实到细节时非常粗糙,空谈的口号总是来回反复的喊,但具体操作时浮皮潦草,得过且过。一旦受挫时就全盘否定前者,然后匆忙地选择下一根救命稻草,以致抉择越来越激进,越来越不择手段,到最后只能落入无力回天的境地。

  • 8 DRYJIAYOU 2019-06-05 00:07:06

    沿着心理-思想研究路径,即近代中国如何创造新的价值体系以替代旧的,关注的是中国士大夫阶层如何面对西方的强势扩张,如何理解一个陌生的文明,如何存续自己的文化、政治和社会体制。作者通过展示中国当时精英的思想转变的最重要文献来说明这一点,从最初的朦胧,到后来的中体西用,再到后来的新政、革命,乃至各种思想的争鸣。从这个角度来说,冲击-回应无疑是合适的,这些转变不放到这个大背景下确实是无法理解的。体用之争可以说是这一系列反应的线索,甚至直到今天也是如此,这种变化恐怕也一直是现代中国如何处理与传统中国遗产的最重要问题吧。

  • 1 您老朋友王狗熊 2019-12-06 18:06:45

    读的有点累,一是收录的曾胡左李等人召对写的非常好,言简意赅没有废话值得现代人学习,二是补充很多没听说过和被忽略的历史细节,比如中俄密约、伊藤博文李鸿章光绪之间的交往、官-商、宪政体制的讨论,现代中国历史太短了,什么都不足为怪。

  • 2 恪彥 2021-09-21 17:35:07

    中国近代史研究划时代拓荒型著作。所提出从特定社会-经济变迁背景下,考察先锋人物心理-思想变化,以侧击历史的方法,影响至今。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反复强调切莫绝对化、单一化去理解“刺激”(或“冲击”)和“回应”的关系,而后人在抨击该作时,却出于各种原因回避了这至关重要的一点,挺让人尴尬。

  • 2 寒寒寒蛩 2019-07-24 12:23:34

    非常好用的指导手册,无论是对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入门者,还是对想要进一步深入相关历史的普通读者,我觉得都是很有帮助的。 就其内容来说,选取的史料原文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并且编者做的删节与提要,也节省了读者不少时间。另外还可以从这些文章,窥探一下中国近代议论文的发展历程。作者写的点拨、总结与分析,其态度基本上是谦和严谨的,虽言语中不乏讽刺之辞,但说实话,要是和上世纪某些我们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者们的论调比,他们做得已经很不错了。 就本书所展示的理论框架与思想来说,外行人其实也没多少批判的能力。不过,不管是接受还是批判,本书作为此范式的代表作,应该是必读的。毕竟,了解是前提。

  • 0 流泪手心 2020-04-25 22:28:13

    简单的史料堆砌,甚为无味

  • 0 子扉我[已注销] 2019-06-25 18:16:07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6/25/%e5%86%b2%e5%87%bb%e4%b8%8e%e5%9b%9e%e5%ba%94/

  • 0 雾凇 2019-07-28 19:20:43

    1839年至1923年间,中国士大夫阶层对时代剧变的思考和提出的应对措施。没有他们的积淀,也就没有新时代的开启。

  • 0 烟斗客甲 2019-12-25 15:28:02

    中国学习西方技术以应对自身紧迫问题的需求没有过时,1839-1923年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选集很重要,中国回应西方意味着对刺激或挑战的回应,解读这种回应是困难的,必须放在中国的总体历史中考察;本书初版于1954年,通过选取近代历史文献中的部分核心史料和经典篇章,全景式展现中国几代先锋人物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国一直在嬗替只是快慢并不停滞,东方特质与欧洲社会截然不同,中央集权单一制度由官僚管理,官僚来自上层社会,地主-士人-文官,而不是武人和商人;耆英驭夷的手段(1844):夷情变幻多端,不得不移步换影,要驭之有术,真假模辩,夷人相信公函,喜欢聚在一起大餐,妇女地位高,礼尚往来不能免,他们没有文化乱封王不能一一计较云云;朱批:只可如此处之,朕已俱悉;后来这些奏章被洋人摊在他眼前;贼可灭夷不可灭;

  • 0 高乔人的驴 2021-04-08 23:33:51

    十九世纪以后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和西方的互动史,西方文明强势介入看似击碎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但事实上,在一代又一代的学人和有识之士不断思索、批判、采纳、扬弃的过程中,中华文明恰恰凭借其自身巨大的韧性和惯性在演化、淬炼、生长。中华文明是水一样的文明,面对西方的“冲击”,我们与其说在“回应”,不如说在适应。与西方的互动惨痛过也甜蜜过,但更多是我们向西方虔诚地取经。而时值今日,这个命题以另一种面目重新回到我们视线中,我们如何客观理性地对待西方文明这个我们打了200多年交道、相爱相杀的异域文明将决定了我们往后的发展轨迹,这本书帮我们梳理了前辈们的思考和实践,极具现实意义。

  • 0 BAYERN_7 2022-04-02 09:42:44

    平平无奇的一部书,主要内容是引用文献。不过还是有感于100年前的国人思想,竟然很多比如今的更要开明。

  • 0 朱棣 2022-04-01 13:02:47

    时间堆砌,观点太少

  • 0 benafleck 2022-01-30 12:07:48

    冲击与回应模型的中国应用。两小时看完,中国文化一有条件就会排在,弱时排外,强了一样排外,中央帝国心态深入骨髓。

  • 0 三清喵 2021-12-19 18:17:32

    首次知晓费正清的“冲击—回应论”,是在大一时期的近代史课上,老何介绍这一假说深受汤因比“挑战—应战论”的影响。记得在近代史讨论课上,当时自己还借用物理学的概念,主张中国近代史是一个从不断衰落到逐步强盛的过程,建议将1839—1912当作弹性形变的衰落阶段、1912—1978当作范性形变的恢复阶段。不知不觉中,一晃八年矣。

  • 0 LouisColin 2021-12-11 19:35:58

    加班的周末,刮大风的阴天,钻进书店坐满三小时,翻完这本。中国社会自古就不能简单而偷懒地被断定为“封建”与否,它从来就是变动不居而始终在涌动变化着的,只不过近百年的巨大变化使得前面几千年的“高度稳定”被过分而简单地放大了。结尾看到“思想史”三个字,若有所悟,思想对外部世界、国族发展、个人精神的影响和改造之巨大,其实是俗常生活难以察觉,但又不可不察的,毕竟我们日常的行动和思考无时无刻不在观念的范畴里。随着年纪渐长,思想如何形塑外在,似乎越来越能引起人的注意。又想到些题外的,只要语言的边界在,人类的思想、智慧,乃至于真理,果然是有总量的吗。

  • 0 飞越疯人院 2021-10-23 17:32:18

    虽然备受批评,但冲击与回应模式对于整体上理解中国近代史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