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文明 短评

热门
  • 140 斗膽金甲神 2021-05-25 15:10:01

    我不懂先秦史,更不懂考古学,只觉得本书很多观点都有洗刷旧思维的功效。读后最大的感受就是:当我们面对宏伟的宫殿、王陵和城址,看到精美丰富的器物时,应当想到这些精致的文明成果乃是“无数的手工作坊和无数工人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艺术结晶”,意识到其背后存在“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有效管理和存在区域差别的经济环境以及严酷的国家间或政治体间的竞争”。这才是真正的“透物见人”:“毫无疑问它是伟大艺术,同样它也是以人类最大的代价换来的”。历史学的“温情与敬意”应当献给人类文明发展更替所付出的那些“代价”。如果透过一座帝王陵墓看到的是某位暴君“也有文艺和温柔的一面”,“也是一位有理想、有温度的帝王”,那么历史学和考古学都可以扫进垃圾堆了,我们只需要颂圣学(当然,这一取态是根本不必要拿出来跟张先生比较的)。

  • 51 瞀乱 2019-07-05 17:35:54

    我竟读出了张先生对这个“故园”的大爱来(把殷商史拔高到商文明),我好羞耻。先生浪漫又热情,不说什么学术的事了,读就对了。

  • 26 东土大唐 2019-10-01 20:38:40

    主要是从考古学的角度来分析商文明,对商朝王位继承提出二元集团的观点颇有新意。

  • 18 金日之星 2019-05-05 20:40:29

    不同于《中国青铜时代》大开大阖的论述,《商文明》更像是基于已有的材料对商文化的全面梳理和分析,算是一本殷商史的普及类读物。当然张光直也展现了深邃的思考,比如对马克思主义宏观论述的思索和史料派的借鉴。从出土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及其时空分布来检索商文化的整体面貌,也是三代史重建的必由之路。然而有一点小失望的是,对商王庙号新考遗留的问题仍然没有解答,比如第三系即位的相关情况与昭穆两系的关系,是否存在元老院或宗伯来保证王位的轮替,等等。如何论证二里头是夏文化而非早商文化,二者区别为何。帝辛之征淮夷与商帝国的东方因素之间的关系等等。

  • 14 周公度 2020-02-02 19:02:42

    考古版商文明史。张光直的致李济书。

  • 5 不贰🙈🌈 2023-12-27 17:15:00 山东

    挺好的一本书,《翦商》中的不少观点都能在这里看到缩影,是一本更全的“商朝百科全书”。商朝距今三千多年了,有不少地方和后世相比相差悬殊,比如王位继承法的乙丁制度,舅死甥继在商朝也许相当普遍,和后世的父死子继就很不一样,商朝的基本社会单位是族,族是一个军事单位,和后世的什伍制、里正制也很不一样。但也有很多地方和后世一样,比如妇好墓中出土的技艺精湛、数量惊人的陪葬品,光玉雕就590余件,和家徒四壁、作为贵族的工具和财富的商朝平民“众人”相比,到20世纪慈禧墓更奢靡的陪葬物和清末贫苦百姓相比,以及有人花42元巨款给女儿过生日,有的女儿一个月生活费4万云泥之别相比,仿佛自商朝三千年来许多事根本没有变。最后结语一章说得好,“一个文明的衰落标志着社会的进步”,这样建立在悬殊贫富差距上的文明衰亡得好。

  • 4 苏格拉裙底 2023-07-11 00:30:34 北京

    思来想去还是打个五星,收尾收得太棒了。在把商提到“文明”的高度后,张先生又对它做了委婉的批判。文明是伟大的艺术,但“它是以人类最大的代价换来的”,“事实往往是一个文明的衰落标志着一个社会的进步”。从阅读体验上讲,本书并不友好。征引的考古报告使人眩目,章节间似乎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线索(如回答“商何以为文明”),对材料的阐释也稍显薄弱。不过,第三、四两章收获颇多,商王“乙-丁制”/“新-旧派系”的二元结构很是有趣,以及对于陶文-铭文的对比研究,揭露出“在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过程中,社会群体的辨识作用比经济事务更具推动力,普通陶工亦比社会英雄和天才更具创造性”,“与根植于会计学的近东文字在表达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隐约中又体现出那“连续的”文明发展模式。

  • 5 柳智敏 2019-08-16 17:52:47

    材料十分有限,但还是勾勒出了商代文明发展的框架。40年前的书了……研究方法的进步跟不上材料的积累。看刘莉与陈星灿的书,就知道张光直先生对他们的影响实在太大了。ps.张光直先生培养的博士成材率真的好高

  • 4 归洋 2019-04-29 11:37:35

    “乙丁组继承制”、“三代平行说”很有意思

  • 4 白胡子 2020-08-30 19:10:19

    189,西周时期“昭”世祖先的忌日多选在“丁”日,而“穆”世祖先则常选在“乙”日。这种现象不由得使人想到,商代的乙-丁制度和西周的昭-穆制度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 403,…事实往往是一个文明的衰落标志一个社会的进步,…“往”字印刷错误。 403,…一个人的衰亡,……可能是另一个的新生。用于侍候贵族的力量越少,那用于其他人,及用于财富分配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力量就更多。

  • 2 七月七日 2024-08-05 09:51:21 四川

    2024 no.43 乙丁制度与昭穆制度,三代平行,在材料有限的情况下目光如炬。深以为然。

  • 3 秦慕周 2023-11-24 19:44:34 陕西

    很不错,学术上十分扎实。相比之下,网红书翦商就显得十分……

  • 3 JSC 2019-07-23 14:48:44

    视野开阔,叙事严谨。虽然因为专业性缘故,未能体会本书精髓,但仍觉不错。

  • 2 那年秋天 2024-05-17 11:20:15 浙江

    非常专业的一本学术性著作,但是读起来却不枯燥晦涩。张光直先生集合了1978(成书)之前的关于商代考古的文献研究,基本上勾勒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商文明的样貌。其中张光直先生的关于商王世系,继承制度的研究,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发展脉络都非常有启发。虽然这本书写成已经过去45年,但其中的大的框架理论依然是没有过时的。

  • 2 山鬼 2024-08-09 18:39:20 四川

    商王位继承是如同周代的昭穆制,还是第一次看到。

  • 2 木子络 2024-06-29 17:40:19 吉林

    一部快50年的学术著作,在今天读起来依然不过时。张先生这部作品简单来说就是:清晰,精准,克制,严谨。根据在那个年代已掌握的资料为商代文明勾勒出一个框架。无论是三代平行说还是继承交替说,都为后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新的视野。好的学术著作不仅不让人昏昏欲睡,反而不断激发着阅读与探索的乐趣;好的学术著作有自己学术上的骄傲但不见一丝一毫的傲慢;好的学术著作不会天马行空的侃侃而谈,所以有的石破惊天都建立在稳健而扎实的论证之下;好的学术著作让人读起来总可以感受到作者笔下对这份研究的那种浓烈的眷恋。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不禁有点泪眼婆娑,过去快50年了,如果先生还在看到现在这么多新的考古资料与成果,他该多高兴啊。那个时候他又会为我们带来什么样精彩的论述呢?致敬那一代考古人,了解商代历史最佳的一本读物

  • 2 北岛音 2024-06-13 17:02:40 河南

    相当扎实的论述,好与不好可能都在于专注于张光直先生自身所专攻的考古领域,基本上围绕考古的线索来串联,让一些门外汉难免感觉内容间些许割裂。 而优点自然也在于术业有专攻,一开始是绪论便稳扎稳打,中间到了承继制度这部分有自己见解的部分也只是在牢固的地基上轻轻起跳,对于自己的论述相当负责。 而最后的结语算是更加拔高了一番,却又因为这部分不需要再如此顾忌学术的严谨性(尽管先生在对于其他学者观点表达态度的时候依旧严谨),故而可以更加展现个人的思想。 所谓璀璨而早熟的文明,无一不是有着巨额的代价。文明是上层资源过剩的果实,而代价则由供养果实底层之人承担。

  • 2 April-Fox 2024-06-01 13:42:18 河南

    生涯必读,第一部分第一章译得不算好

  • 4 蓝老虎 2021-11-20 12:13:50

    蛮好的,学习到了几点: 1 夏商周并不是连续,而是在某些阶段共存的。强调在一个文化背景下权力的转移; 2 确定了商人主要是蒙古人种,人殉发现其他种族的头骨并不是主流; 3商代文明在后期的扩张,基本把海拔200米以下范围的平原全部影响到; 4 西方的各种文明分析方法,有局限性。

  • 5 昨夜闲潭梦落花 2020-03-05 00:29:37

    作者为商文明搭了一个框架,虽然可能与真实的商朝社会有些差距,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商文明的窗口。只是作者写作本书较早,有不少新材料、新观点未曾录入,是一本已显“落伍”的书。总体上说本书理解起来不是那么容易,尤其是其中涉及甲骨文的内容,没有甲骨文基础令我云里雾里,充满疑惑。最让我惊讶的是关于商王继承制的“乙-丁制”猜测,既非父死子继制,也不是兄终弟及制,作者从文献、甲骨以及人类学中大胆猜想,我亦被其说服。 读完之后,感觉作者为研究商文明而立了一个骨架,但缺肉,也少血,吊诡的是,隐隐之中却似乎有魂在外。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