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太多西方的方法论和视角来研究东方的“士”,整个读下来都有点怪怪的。
确实启发不大,但是胜在通过各种研究材料把社交活动的互动关系描绘得清楚,官场部分像看小说一样有趣。。看的石头出版社的版本,一些用词好奇怪(管道、玩票),作品的能动性也没搞清楚到底在说什么。啊,我大学的最后一个作业也写完了。
视角清奇,一个逝去已久的人,从拼贴的庞杂史料和他无数的书画作品中回魂,穿梭在晚明精英官僚社会和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体系中,他不再是后世塑造的单一文化符号,而只是一个生活中的人。这个人,就像其他中国文人一样,是无数被塑造的文化符号之一。作者的野心啊。
多打1星给书中的艺术作品——外国人的切入点有点不一样 作者认为文徵明的艺术作品好多带有送赠 交换利益的目的性 但中国古代就是重视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的社会 更何况现代人的送赠就没有利益没有目的么——第一次了解文徵明生平 插画是他或者他朋友们的作品——文徵明有不少作品都是伪作 同时代高手所作的 而文徵明还非常乐意签名和印章 因为他想帮助那些穷困的卖艺者 这点对他好感度大大提升
社會性藝術的研究,而非藝術的社會史研究,為「社會中的藝術」取徑提供一個案;藝術作為人情、商品、禮物。在研究上啟發不大。
又开始看专著啦!感谢柯律格!
注重作品制作的时机与场合是柯律格本书论述架构之一,同时也包括“礼物”这一概念。礼物往还的面向中包含着阶级性,马塞尔·莫斯引发的有关礼物的诸种理论研究以及大批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对“礼物”概念的丰富对柯律格思考明代的“送礼模式”有一定启迪。此外,阿尔弗雷德·杰尔(Alfred Gell)关于能用性代替意义的探询、阿帕杜莱“能动者间关系与作品所处的关系网络彰显了物品”等观点也深刻影响了柯律格对于文徵明社交性艺术的阐述。
人情义务的横跨世代、相继相承
風雅的債務。
前两章读得火大,用一个颇为牵强的“礼物交换”的框架去套文徵明的社交,细致入微的史料罗列缺乏更加深入的理论分析,让作者简要的评点显得像是对文徵明的妄加揣度,总地看下来,文是个只图世故、处处算计是否有必要与此人维持良好关系、没什么温情的文人。再加上时不时显得蹩脚的翻译,读时常有厌烦涌上心头,感到被书名和封面的气质所欺骗。然而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倒是忽然颇得我心意,此节谈到后世如何通过“书写文徵明”来建构起一个全然不同于当时文徵明本人的全新形象、其人如何成为一个典型意义上的“书画家”、如何被董其昌和李日华放入到他们建构的画史脉络中来谈论,此论忽使我耳清目明,后记更进一步将“艺术史”的学科话语拿出来讨论,可谓高开、低走、又重在合适的位置收尾。为了最后一章,可以给个四星。书中图画亦丰沛清晰。
这个有意思,很祛魅的一本书。我是没想到文徵明也算一个单亲家庭孩子,妈妈去世早。而且他的交游,和之前了解的谢安较相似,以家族为主,而非个人。还是一个十分忙碌的人,也很想成为被当时主流认可的人,可惜中年去了京城,尽管已有些名头,却还是因为不是进士,被人瞧不起。 文徵明活的时间久,好几个朋友,弟子等,相交与好的,也是老师送走学生,大哥为弟弟写碑文。哎呀,心中有些难过。 文徵明这一生,来来往往,说是债,不过是为文氏,也是为自己生存之环境。较个人的艺术家,那时不是狂狷就是独行。如今却好多好多。
与米开朗基罗比肩的同期的明代艺术家文徵明,柯律格研究得很深
今天看来一般,无甚新意。其中多所猜测,部分立论不够严谨(相反有些过于琐碎)。前七章是以特定的关系类型作为参考架构,而第八章梳理了文徵明的声望由视情况而定的“分散的自我”,转变为标准化的“书画家”,但在分析时仅以“很大一部分原因与书画市场的论述有关”作结,未免不够深入。 后记部分对“社会性艺术”与“艺术的社会史”区分是此书的核心,值得品味
2320-外国人的研究视角看中国文人,很奇特,观点不做评价,从研究方向来看是我们永远不会想到的社会角度。也蛮有意思。配图非常棒,几乎涵盖了文征明各个时期的所有画作和部分书法。
Clunas🙌
几百年以后,当今的书画圈也是这个风格和套路
上午跑完步打了会儿羽毛球,下午总算潜下心把后半本读完。全书核心在于把文徵明的艺术重新放回到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当中,并作为社交性艺术还原其作为社会互动载体身处其中的复杂语境,最终颠覆在玩票/职业艺术家和自由艺术/应酬性艺术间的既有二分法。对于分析明代士人社会互动的方法有很多启发指点意义。
随手翻,凑合。交游网络分析的理论升级版,反倒是没看到太多对艺术作品社会意义的深入分析。用墓志铭、书信。“礼物”和“商品”模式的对立。文艺复兴既有研究的启发。第八章脱出桎梏,还是身后事有意思。图片加一星。有硬伤,“游于学官”之类。
印刷真好,插图漂亮,幸好买了实体书。 简而言之,重视艺术品诞生时的“性质”(作为商品,礼物还是单纯的情感表达艺术创作),把它还原到当时的社会语境和人情义务网络里理解。很多论述在本土读者看来未免啰嗦不着边际。文献梳理细致,不过整体多用散文信简,诗的运用比较差,可能海外学者于此易受限制。最后一章写得最好——文徵明去世后,被不断塑造为道德楷模和艺术家,当他的社交网络逐渐失去影响力,作品也就变成纯粹的艺术品和交易品,最终导致了我们对其产生逻辑的忽视。从第一章开始,《甫田集》的收录与否就是重要论据,但是对此交代得不明不白。 书画如此,文学作品亦如此,可以有启迪。
将原本作为明四家的艺术史典范性人物还原为疲于应付雅债的地方文人。
> 雅债
1 有用 张大水 2023-10-06 17:38:02 湖北
太多西方的方法论和视角来研究东方的“士”,整个读下来都有点怪怪的。
1 有用 陨石飞渡 2022-06-02 07:26:35
确实启发不大,但是胜在通过各种研究材料把社交活动的互动关系描绘得清楚,官场部分像看小说一样有趣。。看的石头出版社的版本,一些用词好奇怪(管道、玩票),作品的能动性也没搞清楚到底在说什么。啊,我大学的最后一个作业也写完了。
2 有用 mumudancing 2022-07-21 22:29:54
视角清奇,一个逝去已久的人,从拼贴的庞杂史料和他无数的书画作品中回魂,穿梭在晚明精英官僚社会和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体系中,他不再是后世塑造的单一文化符号,而只是一个生活中的人。这个人,就像其他中国文人一样,是无数被塑造的文化符号之一。作者的野心啊。
8 有用 婉菁 2019-12-01 10:25:17
多打1星给书中的艺术作品——外国人的切入点有点不一样 作者认为文徵明的艺术作品好多带有送赠 交换利益的目的性 但中国古代就是重视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的社会 更何况现代人的送赠就没有利益没有目的么——第一次了解文徵明生平 插画是他或者他朋友们的作品——文徵明有不少作品都是伪作 同时代高手所作的 而文徵明还非常乐意签名和印章 因为他想帮助那些穷困的卖艺者 这点对他好感度大大提升
2 有用 又及 2019-08-03 10:41:44
社會性藝術的研究,而非藝術的社會史研究,為「社會中的藝術」取徑提供一個案;藝術作為人情、商品、禮物。在研究上啟發不大。
1 有用 典 2021-12-10 22:59:43
又开始看专著啦!感谢柯律格!
1 有用 Enthusiast 2023-05-26 23:13:07 江苏
注重作品制作的时机与场合是柯律格本书论述架构之一,同时也包括“礼物”这一概念。礼物往还的面向中包含着阶级性,马塞尔·莫斯引发的有关礼物的诸种理论研究以及大批人类学家与社会学家对“礼物”概念的丰富对柯律格思考明代的“送礼模式”有一定启迪。此外,阿尔弗雷德·杰尔(Alfred Gell)关于能用性代替意义的探询、阿帕杜莱“能动者间关系与作品所处的关系网络彰显了物品”等观点也深刻影响了柯律格对于文徵明社交性艺术的阐述。
0 有用 好运来~ 2023-10-01 23:59:45 湖北
人情义务的横跨世代、相继相承
0 有用 安可期 2022-05-28 10:14:53
風雅的債務。
0 有用 雪路雨天行车 2022-10-30 20:40:21 北京
前两章读得火大,用一个颇为牵强的“礼物交换”的框架去套文徵明的社交,细致入微的史料罗列缺乏更加深入的理论分析,让作者简要的评点显得像是对文徵明的妄加揣度,总地看下来,文是个只图世故、处处算计是否有必要与此人维持良好关系、没什么温情的文人。再加上时不时显得蹩脚的翻译,读时常有厌烦涌上心头,感到被书名和封面的气质所欺骗。然而最后一章的最后一节,倒是忽然颇得我心意,此节谈到后世如何通过“书写文徵明”来建构起一个全然不同于当时文徵明本人的全新形象、其人如何成为一个典型意义上的“书画家”、如何被董其昌和李日华放入到他们建构的画史脉络中来谈论,此论忽使我耳清目明,后记更进一步将“艺术史”的学科话语拿出来讨论,可谓高开、低走、又重在合适的位置收尾。为了最后一章,可以给个四星。书中图画亦丰沛清晰。
0 有用 冬冬小玉 2022-10-26 22:40:40 四川
这个有意思,很祛魅的一本书。我是没想到文徵明也算一个单亲家庭孩子,妈妈去世早。而且他的交游,和之前了解的谢安较相似,以家族为主,而非个人。还是一个十分忙碌的人,也很想成为被当时主流认可的人,可惜中年去了京城,尽管已有些名头,却还是因为不是进士,被人瞧不起。 文徵明活的时间久,好几个朋友,弟子等,相交与好的,也是老师送走学生,大哥为弟弟写碑文。哎呀,心中有些难过。 文徵明这一生,来来往往,说是债,不过是为文氏,也是为自己生存之环境。较个人的艺术家,那时不是狂狷就是独行。如今却好多好多。
1 有用 春春 2023-02-17 15:13:09 北京
与米开朗基罗比肩的同期的明代艺术家文徵明,柯律格研究得很深
0 有用 步天歌 2023-03-07 16:49:32 山西
今天看来一般,无甚新意。其中多所猜测,部分立论不够严谨(相反有些过于琐碎)。前七章是以特定的关系类型作为参考架构,而第八章梳理了文徵明的声望由视情况而定的“分散的自我”,转变为标准化的“书画家”,但在分析时仅以“很大一部分原因与书画市场的论述有关”作结,未免不够深入。 后记部分对“社会性艺术”与“艺术的社会史”区分是此书的核心,值得品味
0 有用 微光 2023-08-26 12:45:40 山东
2320-外国人的研究视角看中国文人,很奇特,观点不做评价,从研究方向来看是我们永远不会想到的社会角度。也蛮有意思。配图非常棒,几乎涵盖了文征明各个时期的所有画作和部分书法。
0 有用 yhan 2023-07-22 20:15:44 广东
Clunas🙌
0 有用 Leaves 2022-06-09 13:52:15
几百年以后,当今的书画圈也是这个风格和套路
0 有用 纳西小伙 2022-07-04 17:41:06
上午跑完步打了会儿羽毛球,下午总算潜下心把后半本读完。全书核心在于把文徵明的艺术重新放回到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当中,并作为社交性艺术还原其作为社会互动载体身处其中的复杂语境,最终颠覆在玩票/职业艺术家和自由艺术/应酬性艺术间的既有二分法。对于分析明代士人社会互动的方法有很多启发指点意义。
0 有用 刻鹄 2024-01-06 13:26:55 山东
随手翻,凑合。交游网络分析的理论升级版,反倒是没看到太多对艺术作品社会意义的深入分析。用墓志铭、书信。“礼物”和“商品”模式的对立。文艺复兴既有研究的启发。第八章脱出桎梏,还是身后事有意思。图片加一星。有硬伤,“游于学官”之类。
0 有用 扶风 2024-01-30 00:47:23 黑龙江
印刷真好,插图漂亮,幸好买了实体书。 简而言之,重视艺术品诞生时的“性质”(作为商品,礼物还是单纯的情感表达艺术创作),把它还原到当时的社会语境和人情义务网络里理解。很多论述在本土读者看来未免啰嗦不着边际。文献梳理细致,不过整体多用散文信简,诗的运用比较差,可能海外学者于此易受限制。最后一章写得最好——文徵明去世后,被不断塑造为道德楷模和艺术家,当他的社交网络逐渐失去影响力,作品也就变成纯粹的艺术品和交易品,最终导致了我们对其产生逻辑的忽视。从第一章开始,《甫田集》的收录与否就是重要论据,但是对此交代得不明不白。 书画如此,文学作品亦如此,可以有启迪。
0 有用 Roni 2023-06-20 10:44:22 浙江
将原本作为明四家的艺术史典范性人物还原为疲于应付雅债的地方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