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趙稀方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副标题: 香港的文化身份與城市觀照
出版年: 2018-7-16
页数: 276
定价: HK$138
装帧: 平装
丛书: 香港文庫學術研究專題
ISBN: 9789620443312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副标题: 香港的文化身份與城市觀照
出版年: 2018-7-16
页数: 276
定价: HK$138
装帧: 平装
丛书: 香港文庫學術研究專題
ISBN: 9789620443312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香港研究书单 (任平生)
- 书籍收藏 (Linus)
- 想读 (与我常在)
- Hong Kong Identity (电胆马)
- 我喜歡的港台文學領域的學者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小說香港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 鞭子与提燈ッ 2022-02-11 09:42:00
我可太喜欢啦,格局够大,涉猎很广,文本分析功底扎实。第一部分分析了二十世纪香港文学的社会背景及政治上的拉扯与角力(美国投资的“绿背文学”与大陆国共两党争夺下大陆文学、英殖民者对香港本土意识建立的推动这几个政治因素对香港文学对影响);第二部分则以都市性、商业性、殖民性为特点,分析不同时期的香港文学形态,并不时以同时期的大陆、台湾文学作为参照对象,从舒巷城黄谷柳等具有本土意识的书写者,到海辛等对底层的... 我可太喜欢啦,格局够大,涉猎很广,文本分析功底扎实。第一部分分析了二十世纪香港文学的社会背景及政治上的拉扯与角力(美国投资的“绿背文学”与大陆国共两党争夺下大陆文学、英殖民者对香港本土意识建立的推动这几个政治因素对香港文学对影响);第二部分则以都市性、商业性、殖民性为特点,分析不同时期的香港文学形态,并不时以同时期的大陆、台湾文学作为参照对象,从舒巷城黄谷柳等具有本土意识的书写者,到海辛等对底层的关照者(此处与台湾黄春明作比较),到鬯、西、也斯、黄碧云这些严肃文学作家,再到施叔青的上层阶级视野,以及钟晓阳、李碧华对于古典与传统的回归,背后对于现代性视野的排斥;当然以亦舒、梁凤仪为代表的言情小说和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背后都能看出商业如何影响文学创作与读者品味。 (展开)
1 有用 诡谲 2021-10-18 23:42:26
這跟寫後殖民理論的老趙估計不是同一個人。我懷疑2000年初寫這本書的時候他還不懂啥是後殖民呢。雖然多少讀了一點文獻,但是理論功底和問題意識都不怎麼到位。第一章和第二章之間發生如此之大的「認識論斷裂」讓我驚訝的目瞪口呆。前面還在批評a沒有反殖民意識,後面就讚揚b的非政治性。你說說這「中原意識」能不強烈? 最反諷的是,所有對於殖民者的批判都是具有自反性的,回反到這個中心也同樣有效!
0 有用 momo 2024-03-18 16:24:21 重庆
写到西西,在参考文献里看到这本书随手一搜图书馆竟然有
0 有用 非虛構 2023-04-28 22:49:05 北京
依照斯图亚特·霍尔的观点,文化身份至少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第一种立场把文化身份定义为一种共有的文化。这种产生于共同历史经验和共有文化符码中的身份,成为变化莫测历史中一种持续的稳定。在这一层面的意义中,身份就成为某一特定文化所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是一种本质主义上的恒定。第二种立场则认为,文化身份既是“存在”又是“变化”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身份是一种随历史发展和... 依照斯图亚特·霍尔的观点,文化身份至少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第一种立场把文化身份定义为一种共有的文化。这种产生于共同历史经验和共有文化符码中的身份,成为变化莫测历史中一种持续的稳定。在这一层面的意义中,身份就成为某一特定文化所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是一种本质主义上的恒定。第二种立场则认为,文化身份既是“存在”又是“变化”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身份是一种随历史发展和观察角度发生变化的定位,是通过差异和改造不断生产和再生产的更新过程,具有结构主义的特征。“九七” 前香港的身份是含混、复杂的,它身份上的这种特性是由三种“在场” 英国的在场、中国内地的在场、中国香港的在场决定 的。只有将霍尔对文化身份的两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从本质和结构两个方面出发才能真正理解香港。 (展开)
0 有用 挠挠 2021-02-27 17:21:36
202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