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太拉稀了嘛,写的西啥子哦,重皮子话翻来覆去仅到摆,当年一个女大学生的为期一个月左右的论文翻来覆去扣,硬是扩到了三百多页,现在的教授西到底在爪子哦,摆乡愁所,也,教授的乡愁有点贵哦哥子
与沈宝媛错失深谈的机会,简直是难以承受的损失。如果能早些年找到她,本书可能会提升到经典的程度。这也很讽刺了:当事人完全明了而且经历过,只是不说;历史学家却要费劲心思写一本书,还没说透。
与其说是学术专著,不如说是读书报告。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围绕沈宝媛七十年前那篇关于一个袍哥家庭的观察报告展开叙述。王笛虽在前言中写到该书的缘起就是沈女士的本科毕业论文,但是不至于把自己放低到一个注释者的位置上。书名是西方学术读物惯用的复式标题,内容却只有冰山一角。作者太拘泥于人类学记录,沈女士当时水平也十分有限,如果作者依赖的是如同《金翼》一般的著作,一切皆可另说。可是短短四万字的报告,一来内容太窄,二来未免主观倾向较重,不加批判的使用难免失其允正,王笛的心甘情愿绝大程度上受到了对乡土情结的影响,对老四川的怀想令他文思泉涌,尤其是对地理风格的描写好似散文格调,而令人惊艳的首章叙事和小说也无甚区别,或许这才是他的“初心”,借由什么实现并不重要。
王笛老师还是太依赖沈宝媛了。材料的受限导致袍哥与中共博弈写的太简略,文学化的描写和想象给史学注入了别样的魅力。后两章提供了方法论的启发和指导。
松软可口,意义不大。主次颠倒了,应该是沈宝媛的学士论文再版,历史学家作评注及附录才对。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鼓励社会学和人类学本科生好好做田野,“看,只要写得好,历史学教授会来把你的论文注水成专著的。”微观史也罢,借鉴文学也罢,民族志和历史学写作有条底线是不能突破的,就是替传主抒情,本书为笔下人物臆测、代言太多了,看得人直呵呵。补充时代背景的部分颇多张冠李戴,社会学论文绝不敢这么写得这么随意。最有价值的是“寻找真相”部分的续写,总算有了点硬材料,缀连材料的笔法也颇老到。最后一部分理论升华和历史抒情两不似,不如不要。历史学家的“实证”真的没法跟社会学的“实证”比。
感觉没展开,就只是围绕着一个民国时期调查袍哥的本科论文来做,还只是一个家庭。袍哥的很多“民族主义”的黑话,其实当不得真,什么崇拜王船山和郑成功,这些肯定是晚清革命党和袍哥玩到一起后建构出来的,作者应该深入研究这些被建构、想象的历史,而不是只围绕一个本科论文的历史。包括《海底》这样号称郑克爽留下的东西是怎样出现的之类。
感觉应该是三卷本《袍哥史》的预告片?标题改成《从沈宝媛报告出发:管窥成都袍哥》可以让读者有非常正确的预期...把袍哥的覆灭归咎于1950年完春粮引发的抗粮和镇压是一个之前完全没想过的问题。整体阅读体验还是很好的。
王应该算中文学界微观史研究第一人啦
不要给我压力!我还想先过个悠闲的十一,再认真搞宣发!
叫微观史也好,新文化史也罢,这本书都是最好的中文写作之一。
王笛先生的这部作品,难点有二。第一,作品故事的文本来自沈宝媛的论文,因此,天花板的高度限定了文章的纵向深度。但是王笛把劣势变为优势,根本上在于切入。第二史料有限,搜集不易。根据王列出的清单,特别是档案类文献,数量上少于研究类文献,说明原始或者接近原始资料类获取难度大。
扩写罢了,谈何研究。
第一部严格意义上中文写作的“微观史”
一口气看完,微观历史里看得比较顺遂的,可能是秘密会社题材的吸引性,也可能是行文简洁故事性强的原因;十七十八章很受用。
文笔较佳。但如果说这就是微观史的话,那么这是一部平淡无奇的微观史。最大的吸引点可能便是袍哥雷明远杀死自己的女儿了,此外对雷明远一家的描述平平淡淡。甚至于把这份两万多字的社会调查抽掉,文中关于袍哥的很多论述也可以做下去。此外,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困惑着我的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对袍哥形象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觉得这是可以做的地方。
和王笛其他书一样,一如既往的浅显,甚至连社会学理论都没用几个,还不如沈宝媛的报告流畅,这也能出书有点过分,不过王笛老师能用点现代文学来装点这本书我还是欣赏的
这本书很别扭,并不像很多读者所言是十几页论文扩成的书,反而是鸿篇巨制缩成的故事本。作者明明意不在雷明远本身,却又不得不绕着他写,而更大的关怀与思考多是点到为止。微观史,所落脚点一定还是在宏观上。读马丁·盖尔只想到马丁·盖尔才是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是成功的。
王笛(本书作者)拍了一张沈宝媛(1946年《一个农村社团家庭》作者)给雷明远(领衔袍哥)照相的照片
该书在材料有限的情况下几乎将材料的价值放大到了极致。袍哥同天地会一样传播的不是一个划一的组织,而是一套礼仪和传统,包括特有的起源传说、共同的信仰、一套秘密语言“袍哥话”以及严密的内部规则和制度。他们是国家政权的打击对象,是得不到政府承认的秘密社团,但是现实生活中他们与地方政府和精英之间的界限却并没有那么明晰,在政府控制力较弱的时候地方政府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也往往不得不求助于他们。他们甚至以私法、帮规和个人好恶取代国法,成为四川乡间社会事实上的主宰者和执法者。袍哥深深根植于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之中,但作者对于社会经济层面的分析还是不够深入,有些结论也难以让人信服。例如书中认为四川租佃制度的稳固性是与当地人遵守乡村契约关系有关。同《茶馆》一样其对成都周边乡村生活的描写也存在过于理想化的问题
材料真的有限,从地方文史资料里也很难扒出东西来。因此干货太少,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沈宝媛的本科论文原文应该也没有花很大精力
> 袍哥
408 有用 小红 2018-11-21 20:14:28
太拉稀了嘛,写的西啥子哦,重皮子话翻来覆去仅到摆,当年一个女大学生的为期一个月左右的论文翻来覆去扣,硬是扩到了三百多页,现在的教授西到底在爪子哦,摆乡愁所,也,教授的乡愁有点贵哦哥子
167 有用 文在兹 2018-11-22 14:00:43
与沈宝媛错失深谈的机会,简直是难以承受的损失。如果能早些年找到她,本书可能会提升到经典的程度。这也很讽刺了:当事人完全明了而且经历过,只是不说;历史学家却要费劲心思写一本书,还没说透。
128 有用 郁则 2018-11-07 09:18:07
与其说是学术专著,不如说是读书报告。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都在围绕沈宝媛七十年前那篇关于一个袍哥家庭的观察报告展开叙述。王笛虽在前言中写到该书的缘起就是沈女士的本科毕业论文,但是不至于把自己放低到一个注释者的位置上。书名是西方学术读物惯用的复式标题,内容却只有冰山一角。作者太拘泥于人类学记录,沈女士当时水平也十分有限,如果作者依赖的是如同《金翼》一般的著作,一切皆可另说。可是短短四万字的报告,一来内容太窄,二来未免主观倾向较重,不加批判的使用难免失其允正,王笛的心甘情愿绝大程度上受到了对乡土情结的影响,对老四川的怀想令他文思泉涌,尤其是对地理风格的描写好似散文格调,而令人惊艳的首章叙事和小说也无甚区别,或许这才是他的“初心”,借由什么实现并不重要。
81 有用 宋典少说两句 2018-10-24 22:28:42
王笛老师还是太依赖沈宝媛了。材料的受限导致袍哥与中共博弈写的太简略,文学化的描写和想象给史学注入了别样的魅力。后两章提供了方法论的启发和指导。
44 有用 风间隼 2019-02-28 22:45:12
松软可口,意义不大。主次颠倒了,应该是沈宝媛的学士论文再版,历史学家作评注及附录才对。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鼓励社会学和人类学本科生好好做田野,“看,只要写得好,历史学教授会来把你的论文注水成专著的。”微观史也罢,借鉴文学也罢,民族志和历史学写作有条底线是不能突破的,就是替传主抒情,本书为笔下人物臆测、代言太多了,看得人直呵呵。补充时代背景的部分颇多张冠李戴,社会学论文绝不敢这么写得这么随意。最有价值的是“寻找真相”部分的续写,总算有了点硬材料,缀连材料的笔法也颇老到。最后一部分理论升华和历史抒情两不似,不如不要。历史学家的“实证”真的没法跟社会学的“实证”比。
20 有用 久道 2018-11-05 00:09:50
感觉没展开,就只是围绕着一个民国时期调查袍哥的本科论文来做,还只是一个家庭。袍哥的很多“民族主义”的黑话,其实当不得真,什么崇拜王船山和郑成功,这些肯定是晚清革命党和袍哥玩到一起后建构出来的,作者应该深入研究这些被建构、想象的历史,而不是只围绕一个本科论文的历史。包括《海底》这样号称郑克爽留下的东西是怎样出现的之类。
14 有用 #ArtfulDodger# 2018-11-14 15:35:49
感觉应该是三卷本《袍哥史》的预告片?标题改成《从沈宝媛报告出发:管窥成都袍哥》可以让读者有非常正确的预期...把袍哥的覆灭归咎于1950年完春粮引发的抗粮和镇压是一个之前完全没想过的问题。整体阅读体验还是很好的。
17 有用 沙漠之雪 2018-10-25 16:38:04
王应该算中文学界微观史研究第一人啦
15 有用 丁不起 2018-09-29 16:45:12
不要给我压力!我还想先过个悠闲的十一,再认真搞宣发!
14 有用 JX 2018-12-10 22:02:02
叫微观史也好,新文化史也罢,这本书都是最好的中文写作之一。
10 有用 珀斯 2018-10-29 12:40:32
王笛先生的这部作品,难点有二。第一,作品故事的文本来自沈宝媛的论文,因此,天花板的高度限定了文章的纵向深度。但是王笛把劣势变为优势,根本上在于切入。第二史料有限,搜集不易。根据王列出的清单,特别是档案类文献,数量上少于研究类文献,说明原始或者接近原始资料类获取难度大。
13 有用 把噗 2019-02-18 14:01:09
扩写罢了,谈何研究。
10 有用 霍无涯 2018-10-23 16:47:24
第一部严格意义上中文写作的“微观史”
7 有用 蕴塔 2018-10-26 17:43:52
一口气看完,微观历史里看得比较顺遂的,可能是秘密会社题材的吸引性,也可能是行文简洁故事性强的原因;十七十八章很受用。
6 有用 玛乃 2018-10-27 11:01:00
文笔较佳。但如果说这就是微观史的话,那么这是一部平淡无奇的微观史。最大的吸引点可能便是袍哥雷明远杀死自己的女儿了,此外对雷明远一家的描述平平淡淡。甚至于把这份两万多字的社会调查抽掉,文中关于袍哥的很多论述也可以做下去。此外,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困惑着我的是:辛亥革命的成功对袍哥形象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觉得这是可以做的地方。
10 有用 中亮 2019-01-30 05:50:37
和王笛其他书一样,一如既往的浅显,甚至连社会学理论都没用几个,还不如沈宝媛的报告流畅,这也能出书有点过分,不过王笛老师能用点现代文学来装点这本书我还是欣赏的
8 有用 旧时代抄碑人 2019-01-24 01:31:50
这本书很别扭,并不像很多读者所言是十几页论文扩成的书,反而是鸿篇巨制缩成的故事本。作者明明意不在雷明远本身,却又不得不绕着他写,而更大的关怀与思考多是点到为止。微观史,所落脚点一定还是在宏观上。读马丁·盖尔只想到马丁·盖尔才是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是成功的。
8 有用 Ceram. 2018-11-20 14:34:14
王笛(本书作者)拍了一张沈宝媛(1946年《一个农村社团家庭》作者)给雷明远(领衔袍哥)照相的照片
4 有用 优雅骑士 2018-12-14 23:57:11
该书在材料有限的情况下几乎将材料的价值放大到了极致。袍哥同天地会一样传播的不是一个划一的组织,而是一套礼仪和传统,包括特有的起源传说、共同的信仰、一套秘密语言“袍哥话”以及严密的内部规则和制度。他们是国家政权的打击对象,是得不到政府承认的秘密社团,但是现实生活中他们与地方政府和精英之间的界限却并没有那么明晰,在政府控制力较弱的时候地方政府在处理日常事务时也往往不得不求助于他们。他们甚至以私法、帮规和个人好恶取代国法,成为四川乡间社会事实上的主宰者和执法者。袍哥深深根植于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之中,但作者对于社会经济层面的分析还是不够深入,有些结论也难以让人信服。例如书中认为四川租佃制度的稳固性是与当地人遵守乡村契约关系有关。同《茶馆》一样其对成都周边乡村生活的描写也存在过于理想化的问题
4 有用 Patrick/小白 2019-07-05 15:34:55
材料真的有限,从地方文史资料里也很难扒出东西来。因此干货太少,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沈宝媛的本科论文原文应该也没有花很大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