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汉唐阳光
副标题: 1927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怎样改变了美国
原作名: Rising Tide: The Great Mississippi Flood of 1927 and How it Changed America
译者: 王毅
出版年: 2019-1
页数: 668
定价: 13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之道译丛
ISBN: 9787203105855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获弗朗西斯·帕克曼奖、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史密斯奖等众多奖项,曾被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过去50年间“最让人难忘”的50本佳作之一。
作品简介:
密西西比河是贯通美国内陆水运的大动脉,为这片土地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滋养。但是,这条大河又始终桀骜不驯,时常泛滥成灾。能否有效治理、开发甚至驯服这条河流,关乎美国的繁荣与发展,成为其难以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1927年,密西西比河再次肆虐,洪水波及范围之广、破坏力度之强, 前所未有。一时之间,无论是波涛中奋力挣扎求生的灾民,还是在幕后操纵时局的总统议员、富豪商贾,每个美国人都直接或间接地被这场洪水裹挟。紧随这场灾难而来的,更是人间权力斗争的暴风雨:荣誉原则与金钱利益相冲突,白人与黑人的种族矛盾加剧,中央与地方层面的权力结构强烈对立。这些矛盾相互交织,撼动着当时的美国社会,对时代局势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微妙而深远的...
本书获弗朗西斯·帕克曼奖、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史密斯奖等众多奖项,曾被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过去50年间“最让人难忘”的50本佳作之一。
作品简介:
密西西比河是贯通美国内陆水运的大动脉,为这片土地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滋养。但是,这条大河又始终桀骜不驯,时常泛滥成灾。能否有效治理、开发甚至驯服这条河流,关乎美国的繁荣与发展,成为其难以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1927年,密西西比河再次肆虐,洪水波及范围之广、破坏力度之强, 前所未有。一时之间,无论是波涛中奋力挣扎求生的灾民,还是在幕后操纵时局的总统议员、富豪商贾,每个美国人都直接或间接地被这场洪水裹挟。紧随这场灾难而来的,更是人间权力斗争的暴风雨:荣誉原则与金钱利益相冲突,白人与黑人的种族矛盾加剧,中央与地方层面的权力结构强烈对立。这些矛盾相互交织,撼动着当时的美国社会,对时代局势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微妙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作者约翰·M.巴里依托大量档案文件,采访了诸多知情者,并实地走访洪灾遗迹,以宏观视角还原了1927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从暴发、肆虐到退却的全过程:剖析了这场洪灾暴发的深层历史原因,展现了洪灾现场的骇人情景,以及灾后重建过程中的重重困难与复杂纠葛。全书以河流的治理历程为窗口,囊括了科学探索、种族冲突、政治斗争、社会变革等重大主题,有助于从独特角度重新认识美国历史。
精彩看点:
◎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洪水,并非纯属天灾,也是积弊已久的人祸。人与自然的对抗,激起了人间权力斗争的滔天巨浪!
◎本书视野广阔,叙事精彩。从残酷动荡的美国内战时期,一直叙述到“大萧条”来临前蓬勃繁荣的20世纪20年代,从总统议员、富豪商贾,到气焰嚣张的三K党、私酒贩子,众多人物尽收笔端,还原了美国社会的道德图景和人生百态。
◎全书涉及了科学探索、种族冲突、政治斗争、社会变革等各个领域,有助于从独特角度重新认识美国历史。
◎在全球环境因人为原因日益恶化的今天,美国社会对密西西比河治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借鉴与深思。
名家推荐:
《大浪涌起》是一部极为新颖、精彩纷呈的著作,让人爱不释手。作者对1927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的描述,出色地再现了那场混乱、那种绝望感,再现了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造成的苦难。
——大卫·赫伯特·唐纳德
两度普利策奖得主、《林肯》一书作者
如同密西西比河本身一样,约翰·M.巴里的这本书也征服了他的读者。关乎狂妄、高贵与堕落,本书将美国的复杂历史编织起来,恰与这条大河的壮丽相映生辉。
——大卫·利弗·刘易斯
普利策奖获得者、《W. E. B. 杜波依斯》一书作者
诺亚方舟之后,世界上最大一场洪水的精彩编年史,巴里不仅写出,而且一丝不苟地发掘其深远影响。它既是一个已消逝社会的残存,又是一个新萌生社会的基础……真是激情与真相的熔铸。
——吉姆·斯夸尔斯,《洛杉矶时报》
1927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有着全国性的深远影响,导致了种族、阶级、权力、政治和社会结构的重大改变……作为对这场灾难及其影响美国社会的宏伟描述,本书引人入胜。
——艾伦·J.沙雷,《路易斯维尔信使报》
不同凡响之作……巴里的描述视野广阔,读来如同一部长篇小说。
——史蒂文·哈维,《亚特兰大宪法报》
如果为身陷荒岛准备一些书籍来读,那就一定要带上这本《大浪涌起》。
——拉里·D.伍兹,《纳斯维尔旗帜报》
这部精彩的新著,对密西西比河的那场汪洋泛滥,做了及时、富有启示而又令人着迷的审视……巴里娴熟地将读者带入当时各种政治和科学因素的复杂情境之中,同时又展现得如此明白晓畅……读了这本《大浪涌起》,你再也不会以从前的目光看这条大河了。
——苏珊·拉森,《新奥尔良时代花絮报》
本书可称奇书,充满张力、扣人心弦……实为佳作。
——哈里·梅利特,《列克星顿先驱领袖报》
谁能想到,对1927年密西西比河那场大洪水的讲述,竟展现出如此丰厚的美国历史,而且展现得如此惊心动魄!密西西比河未得到控制之前的这场暴怒,约翰·巴里从容讲来,展示出一场自然灾难如何揭露社会的脆弱运作,甚至也会从此永远地改变这种运作。
——杰伊·托尔森,《威尔逊季刊》编辑
从一位衰老的诗人,到那些被虐待的佃农,再到这条河本身,书中故事多多,个个精彩——一部出色的史著……巴里的这部大作,具有鞭笞般的力量。
——比尔·鲁尔巴赫,《每日新闻》
如同密西西比河自身,约翰·M.巴里的这部史著宽广深厚,充满力量,令人着迷……
——彼得·罗,《圣迭戈联合论坛报》
《大浪涌起》将我们带入美国最惨烈的自然灾难的深处。他的引人入胜的叙事,不仅仅描述了自然灾害,也描述了治河引发的权力斗争。本书犹如一扇窗户,透视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历史学家丹·T.卡特
《大浪涌起》是美国南方最大自然灾难的一部精彩传奇。密西西比河这场大洪水,被约翰·巴里很好地用作了此河两岸种族与阶级严酷关系的背景。
——“南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威廉·费里斯
一部极其令人如痴如醉的著作。
——温迪·史密斯,《文明》
巴里对这场洪水的史诗般描述,极为丰满,以这条河本身的力量吸引着读者……这部情节生动的讲述,对我们自己这个时代也大有启示。
——比尔·华莱士,《旧金山纪事报》
扣人心弦之作……关于贪婪、权力政治、种族冲突和官僚无能的非凡叙事之作……一部有分量的编年史,校正着我们对现代美国如何形成的认识。
——《出版人周刊》重点书评
政治控制之下的工程滥用,作者精彩地讲述了这部史诗。这场洪灾,既是其中的主角,又是它的背景。
——《柯克斯》重点书评
这样一部书,我以为,将作为这十年中最好的书之一,被人们记住。
——基思·鲁尼恩,《路易斯维尔信使报》
大浪涌起的创作者
· · · · · ·
-
约翰·M. 巴里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M.巴里(John M. Barry),美国作家、历史学家,曾任记者和足球教练,《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等报刊的撰稿人。其著作多次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除《大浪涌起》外,代表作还有《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等。
目录 · · · · · ·
第一部 工程师们
第1章 3
在圣路易斯,伊兹是引人关注的人物。他的打捞事业已经让他在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为人所知,而现在更是声名远播。
第2章 16
埃利特年龄与汉弗莱斯一样大,但为人与他颇为不同。他很迷人、体格强壮、富有才气、长相英俊、自大傲慢,为了争出风头可以冒生命危险。
· · · · · · (更多)
第一部 工程师们
第1章 3
在圣路易斯,伊兹是引人关注的人物。他的打捞事业已经让他在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为人所知,而现在更是声名远播。
第2章 16
埃利特年龄与汉弗莱斯一样大,但为人与他颇为不同。他很迷人、体格强壮、富有才气、长相英俊、自大傲慢,为了争出风头可以冒生命危险。
第3章 32
汉弗莱斯认为自己的工作正在剥去遮蔽着密西西比这条大河的各种面纱,也在发布自己管制这条大河的那些法则。
第4章 42
汉弗莱斯与这个竞争者很快就会对密西西比河的控制权发生猛烈冲突。这个竞争者就是詹姆斯·布坎南·伊兹。他们的冲突始于一座桥梁。
第5章 56
伊兹和汉弗莱斯都知道,在是否建防波堤这场战斗中的胜者,将决定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上的政策。
第6章 69
在一个工程师大放异彩的世纪,对这条扭动翻滚之河的研究,开始成为一项科学事业,但导出的政策却是侵蚀科学精神的。
第二部 参议员珀西
第7章 89
在南方,劳动力问题避免不了与种族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也难解难分地与珀西家族要去创建的那个社会联系在一起。
第8章 104
最终,密西西比河将显示出,在种族问题上,珀西的个人利益与道德准则并不一致,这条河将迫使他在这二者之间做出选择。
第9章 123
珀西仍然尽其所能来阻止瓦达曼升入参议院,因为他想要建造的一切都会因瓦达曼而陷于危险。
第10章 135
这个国家的两种特性之间存在着张力——一方面蓬勃进取,另一方面因循守旧,由此产生了一些更为基本的变化。
第11章 150
三K党的出现威胁着他在三角洲创建的每一件事物,威胁着他对三角洲所抱有的每一个希望。
第12章 167
新奥尔良爆发了极度的恐慌。不再相信报纸所言,成百上千的民众亲自涌上河堤去看,他们带着恐惧而离开。
第三部 大河
第13章 187
人们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庄稼被淹、河水上涨,想着自己的无能和上帝与大自然的力量,进行祈祷。
第14章 194
雨越下越大,越下时间越长,没有人能够回忆起曾有过范围如此之大、如此猛烈的雨。
第15章 208
许多事情都可以导致河堤崩溃。筑堤时,如果有一块木头、一根树枝留在堤内,它们腐烂,造成空洞,就会带来灾难。
第16章 222
现在,堤坝董事会总部更像一个蜂巢了,而国民警卫队总部则像一个准备打仗的大军营。
第四部 俱乐部
第17章 233
个人的、社会的、政治的和金钱的历史之根扎得很深,将人们联结起来。
第18章 245
随着密西西比河越来越显现出威胁,新奥尔良报纸就越来越少报道。新闻关注的这种减少并非偶然。
第19章 260
这个委员会没有任何一种法律权威,但它和巴特勒将负责与洪水有关以及新奥尔良从现在开始的一切事务,包括对美国政府的政策制定施加影响。
第20章 274
新奥尔良终于平静下来了。也许,用不着炸堤,这座城市也会是安全的,但它的声誉却不会一如既往。
第五部 “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第21章 293
胡佛对这个“大牌局”的兴趣,部分来自他教友会的成长经历,部分来自他的工程师背景,部分来自纯粹的野心。
第22章 306
许多救人者都带着枪。有人不止一次开枪,以阻止人们朝他的船上乱跳,导致翻船。
第23章 318
胡佛致力于灾民营的建立,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人在奋力保住河堤。
第六部 儿子
第24章 331
然而,他们只是在两人之间的那条关系裂谷上建起了一座桥而已。父子之间的问题并不是看事物的方式不同,而是关注的事物不同。
第25章 344
父子之间的这场谈话紧张而私密。威廉不会动摇,即使是父亲也动摇不了他。
第26章 362
胡佛开始玩一个更为重要的游戏,这远比改进灾民营的条件要重要得多。
第27章 370
白人和黑人的恐惧都在滋长。这是一种深层的恐惧,不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渗入到内心的东西,它在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萌生,然后弥漫到整个社群。
第七部 权力俱乐部
第28章 387
已经到了处理善后事宜的时候,这座城市的精英阶层也将以此展示自己。这种展示将具有重大意义。
第29章 394
门罗冷酷无情,不屈服于任何东西。对付这座城市的那些对手——炸堤的那些受害者——门罗真是巴特勒的一个绝妙选择。
第30章 404
没有一家银行、商号或政府机构对洪水受灾者们做出自愿补偿,以履行它们自己承诺过的道德义务。
第八部 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第31章 417
对于这个国家而言,他是一个英雄,再次获得了他在那次欧洲救援行动中所获得的称号——“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第32章 435
胡佛鼓励这个委员会去幻想他将帮助黑人,反过来,他想要、也需要委员会的帮助。
第33章 446
莫顿决心去做自己能够做到的一切事情,来帮助赫伯特·胡佛实现这个雄心。他的帮助是可以起作用的。
第九部 洪水退去
第34章 459
这项立法有许多缺陷。事实上,平民工程师们一致谴责它的工程设计,以及对使用私人土地的吝啬补偿。
第35章 476
1927 年密西西比河的这场大洪水,促使人们迈出了许多微小的步伐。
附 录大河的今天 491
注 释 497
参考文献 565
致谢与写作方式 587
索 引 591
译后记 62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当时数百万外国移民涌入美国,填满了北方的城市和工厂,提供着廉价而优质的白人劳动力。珀西決定招募意大利人。19世纪70年代,三角洲种植园主们曾联合起来从香港和洲际铁路工地的劳工群中引入中国人。然而,中国人离开了田野,许多人去开起了小杂货店,单是在格林维尔市就超过了50家(顾客几乎全是黑人,中国人不会说英语,就给黑人一个指东西的小棍,去指所要买的商品)。不过,珀西并没有被这种失败所阻止。他决定招募大批意大利人到三角洲来。如果他们能够参与分成制并获得成功,那么成千上万人便随之而来。到了那个时候,三角洲就会如他所设想的那样成为一个人声鼎沸的巨大工厂,劳动力问题就迎而解,黑人问题也不复存在了。意大利政府同意合作,约輸・帕克劝说泰迪罗斯福总统听一听珀西“在这个问题上的雄辩”。 哈哈中国人比之意大利人,日本人,还是要滑头的。这就是为什么当时美国政府也好,巴西政府也好,都很快转移方向,去引入那些更愿意踏踏实实种地的民族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最终,密西西比河将显示出,在种族问题上,珀西的个人利益与道德 -
随着这个世界原有智力基础的改变,它的精神支柱倒塌了。一种新 的性快感在这个国家弥漫。1908年时,妇女长裙及地;1915年,出现了 “轻佻女子”一词;到了1924年,已有及膝短裙。“汽车和收音机改变 了人们对时间和距离的感受。汽车也为人们的寻欢作乐创造了更多机会。 1919年,只有10%左右的汽车是封闭式的;到了1927年,封闭式汽车1已到82。8%。2爵士乐挑逗、粗野、淫荡。19世纪时,美国的每所学 校实际上都使用《麦加菲识字课本》(Men/ ey 's Readers),这个课本对道德教育也同样重视,里面就有乔治华盛顿和樱桃树的故事。泰迪・罗斯福任总统期间,《麦加非识字课本》不再受欢迎了,奥玛・海亚姆的《鲁拜集》热销了数百万册,而它歌唱的是诱惑、青春和无限的存在。社会评论家马克・沙利文曾说:“20世纪20年代,许多美国成年人都把自己读到奥玛那句我自己就是天堂和地狱的那天作为一个标志而铭记。”26 美国的基本特点也在改变。1870年,美国人口为4000万,其中72%居住在小镇或农场。1900年至1915年,1500万移民涌入美国,绝大部分来自东欧和南欧。这些新移民与大部分美国人颇为不同。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外来者,信仰不同,肤色较深。1920年,美国人口已达1亿1千万,其中有一半以上居住于城市。与传统带的断裂速度让人感到惊恐。 20世纪20年代,这时的中年美国人不再熟悉自己生长于斯的这个美国了。这个国家的基本特征似乎受到了侵蚀,出现了对形成共同体的望。这种望第一次有组织地于1905年出现在芝加哥:一群想要重获小 which world changes more fiercely and sgnifcatly? the world we are facing now or the world presented...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这个国家的两种特性之间存在着张力——一方面蓬勃进取,另一方面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大浪涌起"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大浪涌起"的人也喜欢 · · · · · ·
大浪涌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透过密西西比大洪水能看见什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的英文名是Riding Tide: The Great Mississippi Flood of 1927 and How it Changed America, 作者John M.Barry,首次出版于1997年,随后赢得了一系列奖项,包括入选纽约时报1997年百佳图书榜。纽约时报对这部书给出的评价是:“A hair-raising disaster story that is al... (展开)> 更多书评 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Simon & Schuster (1998)暂无评分 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美国史经典 (独步论史)
- 2015-2019书架 - 国内图书 (苇间疯)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19 (普照)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25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大浪涌起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出奇蛋 2024-05-14 20:04:44 广东
有点意思,治理河流史其实某个程度也是国家崛起史,什么时候国内有一部关于黄河,长江的治理河流故事书,我很期待
0 有用 星光归处 2021-11-18 00:28:18
读的时间过于零碎以至于很难完整的感受书中想表达的画面…洪水虽然退了,但最终却深刻地改变了整个美国社会的发展…和当下也有很多相似。
0 有用 子扉我[已注销] 2019-02-01 16:59:55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9/02/02/%e5%a4%a7%e6%b5%aa%e6%b6%8c%e8%b5%b7/
0 有用 Mr.魏尔伦斯基 2024-01-21 19:27:30 海南
“这条大河渗透到这个国家的核心,冲走了表面,揭示了这个国家的性格;然后,它来考验这种性格,改变了它。”
4 有用 汉唐阳光 2019-02-25 15:14:59
本书荣获弗朗西斯·帕克曼奖、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史密斯奖等众多奖项,曾被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过去50年间“最让人难忘”的50本佳作之一。 视野广阔,叙事精彩。从残酷动荡的美国内战时期,一直叙述到“大萧条”来临前蓬勃繁荣的20世纪20年代,从总统议员、富豪商贾,到气焰嚣张的三K党、私酒贩子,众多人物尽收笔端,还原了美国社会的道德图景和人生百态。 在全球环境因人为原因日益恶化的今天,美国社会对密西西比河... 本书荣获弗朗西斯·帕克曼奖、美国全国图书评论奖、史密斯奖等众多奖项,曾被纽约公共图书馆评为过去50年间“最让人难忘”的50本佳作之一。 视野广阔,叙事精彩。从残酷动荡的美国内战时期,一直叙述到“大萧条”来临前蓬勃繁荣的20世纪20年代,从总统议员、富豪商贾,到气焰嚣张的三K党、私酒贩子,众多人物尽收笔端,还原了美国社会的道德图景和人生百态。 在全球环境因人为原因日益恶化的今天,美国社会对密西西比河治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值得借鉴与深思。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