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残阳 短评

热门
  • 15 六平斋旧主人 2019-01-02 10:28:24

    侯宜杰:《袁内阁请速定大计折》上奏问题商榷 ,《近代史研究》2018年第6期

  • 7 王荣欣 2018-12-01 21:37:51

    第271页后、第281页等与《历史的本色》中的《民国开国的岐见、新说与本相》文字有重复。

  • 6 居狄狄 2018-11-09 11:09:11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望着那些逐渐逝去的背影,总有一种正面相对、仔细审视的冲动。也许这就是史家的天性。

  • 4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19-04-16 23:35:44

    刷新了许多认识。过往研究重视袁世凯在此期纵横捭阖施展权谋的一面,其实高估了袁的能力,袁主要关注权力归属而非国体政体的形式,共和制对于袁来说并非最初的选择,其面临阻碍有二,外则英日态度,内则满洲贵族的抵抗。尤以前者影响最大,英日最初都支持君宪,英国态度转变主要惧怕其在南方利益受损,而日本则担心中国共和制成立对其天皇制的冲击,两国态度的最终变化都有不得已的一面,其实已为日后复辟张本。袁为避免成为南方傀儡而失去权力,所以在退位诏书上玩起了文字游戏,欲将其合法性上承至清朝而非南京临时政府,此手段唯孙中山认识最为清楚,两人的博弈虽以孙失败告终,但非孙自身能力的缺失,今人不察误以为袁称帝有清受权。关于孙与逊清皇室的交往,颇为感慨,辛亥革命清帝退位本为一良好开端,其后的乱局虽非时人所能预料,然并非偶然。

  • 3 云淡风不清 2018-11-08 14:19:26

    另一个角度,看“走向共和”的近代中国

  • 3 苏斯洛夫 2019-07-28 17:53:13

    学术著作,自知功底尚浅,自觉拣些能懂且有兴趣的部分来读,感受有五:一、从古至今,日本皆为我心腹大患,亡我之心不死;二、辛亥革命的南北谈判远比战局要波谲云诡;三、改朝换代如何使用“旧人”是个难题,个人倾向只留用技术人员;四是虽有个别人不服,但隆裕太后和宗室近支基本老实,公私心皆有而维护共和。五、土地问题断不可久拖不决,就如当今,有能力却错过了最佳时机。

  • 1 无明尽 2024-12-02 14:13:13 北京

    各章水平参差不齐,接收旧署组建新阁的两章和法统继承一章颇佳,逊清皇室和孙中山的关系一章稍次,谈前清皇族的心态时不去搜罗征引当事人的作品反而跑去辣评新清史,实属迷惑之至。至于“列强和南北和议”一章则令人捧腹,全章核心史料几乎全部出自两本中文史料汇编,我真的奉劝作者不要一边在序言里面大谈长编考异穷尽史料,一边顶着不会日文看不了日本原始史料的障碍去写中日外交史的论文。连日文都不能看又如何能遍阅重要史料?

  • 1 朱鸰 2021-02-25 19:32:24

    还有桑兵关于辛亥前后观念变化的文章可以放在一起读: 辛亥康有为的虚君共和论 从梁启超到孙中山:清季共和先驱的易位 梁启超与共和观念的初兴 请季“革”、“保”论战与共和观念的演进

  • 1 栗子有毒 2019-12-10 21:33:49

    以时间顺序排列文章。政权鼎革与法统承继一文最好,作者说大头浑身是眼,其实也简单,有兵在手 歪果仁承认。有兵在手就能打,歪国承认就有钱,那就更能打了。近代以来豪杰兴也是这两手 亡也是这两手,民党为何制不住辛亥的大头,就是少了这两个。蔡锷一呼,大头为何就挂了,兵不听調,歪国不肯承认。 隆裕其实挺好,比满清一帮男人有格局,奈何光绪外貌协会。

  • 6 豆友4764757 2021-01-21 19:28:05

    2020-4-17 桑兵最大的短板在于没有问题意识。目光又不敏锐,何谈述而不论。并且一涉及到国族问题,就是革命史观的论调,尤其最后一篇结论部分,浓浓国师感。

  • 1 逆风飞扬 2020-06-21 20:32:34

    写得太详细了,竟然有点像小说笔法了,反而不够提纲挈领,有点遗憾;隆裕太后还是有点眼界的,光绪这点相比,反而见拙了

  • 0 老戴 2020-04-05 14:28:23

    涂同学推荐我读的,还挺不错的,把那段时期的博弈过程记录了下来,汪作为国事共济会的向南方鼓吹和平的代表与代表立宪党的杨度负责向清政府鼓吹和平,可惜效果不彰,后期转为唐绍仪和伍延芳在上海协商,也是困难重重,唐为此明面上还请辞了,袁遇到暗杀后也屡屡请辞,而良弼被刺杀后算是让宗社党的强硬派不再坚持君主立宪制,使得在袁的操控下,中国走向了共和制,他成为了大总统,里面的6.7两章可以配合摇晃的中国一起看,唯一的问题就是说汪先生的太少!桑老师在书前搞了各章摘要,真是良心之举,^_^

  • 1 朱颐钊 2022-02-23 18:54:48

    辛亥到民元,是「历史加速」的一段时期。搞历史的时候,把加速期很多被忽略的细节串联起来如本书者,往往能有很大的成就,比如窥见袁世凯如何利用信息差获取超额利益(比如人们都很熟悉地分别利用清室和南京政府互相要挟,还有他对于北洋军的控制好像并没有像人们印象中的那么如臂使指(当然本书对于后者并未展开))。我记得十多年前刚上法学院的时候,正逢辛亥百年,对清帝退位诏书讨论很多。后来去了那边儿搞宪法史,学界更是很看重法统这个东西。不过跟很多近代史的学者不同,宪法学者对于那根文本的规范意义往往看得太重,以至于很多时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很多,大概也与对于新政与革命或明或潜的态度有关吧。

  • 0 大水冲走留不下 2022-12-04 16:03:00 安徽

    探讨南北议和到清帝退位短暂时间的政治博弈,史料与分析都非常细致。这些文章不是围绕某一问题意识展开,而是以叙事的形式实现史实重建,在叙述中体现作者对于历史细节的分析把握能力,桑大师确实功力深厚。对袁世凯关注颇多,既充分揭示其心机手腕,又不断呼吁注意历史实景。不过这本书关注太细致,大量征引史料,导致读起来确实很痛苦。

  • 0 2024-03-22 20:46:59 湖南

    桑兵这本7.9分有点小低,大概8.3到8.6分比较合理

  • 0 春秋 2023-09-13 01:48:07 广东

    坦白说,桑老师的文风不是很喜欢,当然史料还是丰富的,耐着性子看就是了。《政权鼎革与法统承继》一文最好,把清帝退位前后的南北之争讲清楚了,目前很多关于“退位诏书”的辩论都太死板了,纠结什么法统,却不知文本制造的过程,那不是扯淡吗?这一点学到很多。其他文章有点无聊,比较喜欢孙文和逊清皇族交际一篇,很有趣(如果桑老师没有最后一转锐评新青史的话)读罢全书,我觉得最有价值的点应该是袁世凯这个人,他身上的军阀气远不如官僚气重,奸猾过人,上下用力。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比起全斗焕,他更像卢泰愚。孙文的眼力和判断是第一流的,但南民毕竟不如北洋那般“听话”。

  • 0 凌辰 2024-04-21 10:23:00 山东

    其实还是重访了不少鼎革之际的重要细节,和被革命史观遮盖掉的诸多曲折。从这个角度说,李金铮所批判的传统革命史大概不止存于中共党史的研究。桑算得上擅长反思既有学术套路的人,整体感觉还不错,表述也是在不断进步,尽管仍然有一些没必要的遣词造句和拉扯。此外,史学层面的史料积累,桑一直做得很出色。学识丰厚,才亦渐长,可不佩乎!

  • 0 啊哦呃咦唔吁 2024-09-17 22:37:32 江苏

    抽丝剥茧,有如探案。

  • 0 比远方更远 2022-12-26 07:32:53 北京

    涉鼎革处之“一笔带过”,究肇建期之“语焉不详”,沉潜心与考证力并用,终深现晚清急转节奏和复杂断面。但精微翔实之功,仍未改史实与史识失衡之状。或在于主流“定论”难破,亦与史家审慎立场和受限实况相关。由是观之,诸史叠加却又ZZ正确主导之际,产出端虽如日中天,等量齐观,然禁脔广布,沉沉欲坠,反倒成了巍巍群山外的那抹残阳……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