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原文摘录

  • 对民众的体谅,在之前的曹操传记中,总是作为体现曹操个性的行为而被赞颂,但这是错误的。曹操的个性特征应该是敏锐的政治嗅觉。上面那条政令实在赤壁之战后的危机环境下颁布的,原本中国的专制制度就是基于民众的忧虑而形成的,根据忧虑的不同表现形式,处理方式可以是民主的,也可以是专制的。 (查看原文)
    雪莱 1回复 3赞 2019-03-29 13:47:09
    —— 引自第106页
  • 对民众的体谅,在之前的曹操传记中,总是作为体现曹操个性的行为而被赞颂,但这是错误的。曹操的个性特征更应该是敏锐的政治嗅觉。上面那条政令是在赤壁之战后的危机环境下颁布的,原本中国的专制制度就是基于民众的忧虑而形成的,根据忧虑的不同表现形式,处理方式可以是民主的,也可以是专制的。 (查看原文)
    莫羡 2赞 2019-09-29 00:48:56
    —— 引自第106页
  • 前文提及幽州田畴政权的建立过程时,我曾指出一点,中国专制国家的起始,是民众意向的反映。光武帝之后的政权建立时,可以说至少要揣度臣下的意见。作为汉、唐君主制的基础,民众是水,君主是其上漂浮的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的比喻成为君主的治国思想。如此建立起的中国君主制,可以说以上述情况共通的形式一直存在着。 (查看原文)
    莫羡 2019-09-29 12:35:49
    —— 引自第116页
  • 孔融即使与曹操接触,也妄自尊大,屡次讽刺戏弄曹操。最有名的故事是曹操禁酒,称酒为亡国之音时,孔融回应:“夏商亦以妇人失天下,今令不断婚姻。”袁绍灭亡时,曹丕夺袁熙之妻,孔融言:“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认为孔融博学多识,于此用典,便问典出何处,孔融答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查看原文)
    莫羡 2019-09-29 14:10:13
    —— 引自第148页
  • ‘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这与官渡之战后在谯县颁布的昭告天下的政令有着同样的含义,表达了曹操对战死者家庭及贫苦民众的关怀。 对民众的体谅,在之前的曹操传记中,总是作为体现曹操个性的行为而被赞颂,但这是错误的。曹操的个性特征更应该是敏锐的政治嗅觉。上面那条政令是在赤壁之战后的危机环境下颁布的,原本中国的专制制度就是基于民众的忧虑而形成的,根据忧虑的不同表现形式,处理方式可以是民主的,也可以是专制的。 (查看原文)
    Grit 2021-07-24 22:43:01
    —— 引自章节:第四章 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 田畴集团的构造 曹操为讨伐乌桓而调动军队之时,主动指引道路田畴是右北平地方自卫团体的领导者。他初为幽州牧虞的官吏,负责幽州和长安的联络工作,还没回到幽州,刘虞便已被公孙瓒杀害。于是他归隐家乡右北平郡下的无终(今河北玉田),与宗族和跟随者一起住在徐无山中的盆地,构筑壁垒(当时称为坞),固守不出,数年内归顺者有五千多家。 他对父老呼吁:“诸君不以畴不肖,远来相就。众成都邑,而莫相统一,恐非久安之道,愿推择其贤长者以为之主。”大家都推选田畴主其事。获得父老支持的田畴,规定了“杀、伤、犯盗、争论之法”,全部仅二十余条,罪重者可至死刑,以下罪行顺次有相应的处罚。他还制定了“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人们依规行事,都觉得便利,以至路不拾遗。 这是在自然的聚落中建立秩序、形成初级政治社会的尝试。虽然有田畴这样的人存在,但这样的新社会中,根据实际状况不同,也会有无道者管理的情况。这可以联想到在美国西部新开辟的土地上逐渐形成政治社会的过程。 由一位贤者统一天下从而建立秩序,这是古代中国的常识。虽然最终导致了专制政治的产生,但在最初的阶段,这正是民众通过比较民主的手段建立起来的。这个最初的形态,成为易姓革命思想的根源。 之前叙述的所谓群雄,大部分是凭借比较大的势力,向其他地方迁移而进行统治的。在此之下,广泛存在的是田畴那样聚集民众势力的地方小土豪。与之后五胡十六国时代的情况一起思考的话,可以说这是确实无误的。 这些小土豪们对群雄采取怎样的态度呢?田畴的情况是,虽然他不接受袁绍的征召,但无法继续无视消灭袁氏而势力扩张的曹操。乌桓归服后,他将“家属及宗族三百余家”移居邺城。这是以整个家族送为人质来作为臣服的保证,但他对曹操授予的官职再三拒绝,无终徐无山中的山塞也继续存在着,曹操无法完全统治此地。 自此经二百年,诗人陶渊明敬慕田畴的人品,吟咏了下面的诗作: 闻有田... (查看原文)
    隔壁老王 2022-05-02 17:14:40
    —— 引自章节:二、华北的统一与税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