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与近代中国 短评

热门
  • 4 赫恩曼尼 2019-12-03 10:43:08

    梳理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卫生制度的形成,以及传染病的流行是如何重塑社会组织,促成“公共卫生”概念的。1.传统中国社会的灾民救治一般由政府拨款,社会团体或地方机构具体实施,这种模式伴随殖民权力的介入逐渐式微,最终卫生制度和防疫检疫权成为国家利权的一部分。2.鼠疫等流行病一般由铁路向内陆扩散,感染人群多为社会底层流动人口,底层也因此成为被监管、隔离和驱逐的主要对象;而外国政府也以预防传染为由,在租界建立歧视性政策,以扩大租界的管辖范围。传染病防治因而成为政治问题。3.卫生事业制度化的起点在于从“卫身”到“卫国”,伴随身体的殖民化,个人对身体的掌控权始终与政治对身体的掌控角力。4.到国民党执政期间,卫生与国家民族兴衰联系在一起。资料详实,因是论文合集,推论的连续性有待加强。

  • 3 my sunshine 2020-07-02 16:35:48

    课程论文需要

  • 1 惟适之安 2022-02-15 10:22:28

    考证大于理论 226页应为邓铁涛

  • 0 经济人读书会 2020-01-31 17:36:23

    卫生体系(尤其是防疫、海关检疫这些国家间事务)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化的一部分,和当时的许多事情一样,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这些配套的部门和制度,否则无法被纳入国际游戏规则,这并非出于民众的权利意识。东北鼠疫防治的个案描述挺详细,地方有权、国际有压力、又得其人(伍连德),虽然是专业(枯燥)的史学专著,这一段读来也颇让人唏嘘。

  • 2 秦慕周 2020-02-02 22:14:14

    内容详细,但对过程的描述与结论之间扣得似不甚紧密,切口也以制度描述为主—说到社会变迁,却少有普通人的视角来看。大概是自上而下的眼光向下,而非自下出发的视角

  • 0 谁在砸秤砣 2021-11-15 09:41:29

    很细,很杂,每一章的结尾和终章很精彩,加一星

  • 0 Douglas 2021-10-16 17:38:06

    缺乏数据背后的详细分析,偏向政治性指向x直接读结论即可

  • 0 没想好 2022-11-28 22:40:51 四川

    卫生与政治制度、国家主权、现代政府缔造等的关系;鼠疫的治理过程是现代政府不断完善职能、整合社会力量、将权力的触角延伸到社会最基层的过程。本书是医疗社会史研究的必读书目,原因在于它的部分开拓性,也即“东亚地区较早自觉以医疗社会文化史的理念和方法探究中国疾病史的开创性研究。”因为是论文体,所以可读性较差,结论性部分颇有洞见。值得再次阅读与思考。

  • 0 sixland 2023-01-01 16:30:00 上海

    前面史料整理的很细很有用,大概可以get上海在当时的位置了。终章简明扼要值得一看。说近代中国的卫生处于colonizing body和defending the nation的交叉点上很赞同。从日本人出发的角度还get了public health中日翻译的不同,之前看国内研究眼里只有“卫生”一词来自《庄子》,才知道“公共卫生”这个翻译1920s才逐渐替代“公众卫生”,日本的“公众”寄托了民众的自发性为基础的意涵 很有趣

  • 0 sanbilly 2024-04-06 23:25:00 北京

    这本书的意义仍然要放到学术史上去评价。日文学界的开拓之作。将近代中国的卫生制度化放置在东亚与国际的视角之下,对沟口、柯文以及滨下的修正,很多重要的议题在之后的疟疾与东亚殖民医学一书进一步阐述。

  • 0 寻川 2024-03-24 16:58:20 北京

    资料很详细很好,不过稍微称得上讲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的地方好像基本都在别的书里面看过二手了

  • 0 rhodopsin 2024-07-18 00:26:07 中国香港

    39/2024# 1、本书主要探讨和论证了三个问题,近代中国传染病的流行状况及其流行背景,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应对传染病流行的,传染病在近代中国历史中所具有的影响和意义。以第三个问题为本书论证核心,即近代中国的“卫生的制度化与社会变迁”,前二者更类似于回答第三个问题的必需条件和论证过程。2、本书看似采用了“冲击-回应”解释范式,但在论证过程中,显然可以看到,作者所持态度与沟口雄三在《作为方法的中国》一书观点相类似。3、“历史的连续性”;“近代性的构造”。 #博0筑基27

  • 0 窗边の豆豆 2020-07-25 15:53:40

    上海 哈尔滨 天津 台湾

  • 0 望伊人 2020-03-14 17:42:38

    总有点意犹未尽

  • 0 Hazsco 2020-03-09 17:36:26

    近代中国卫生制度的建立,卫生所意涵的“近代性结构”及其殖民意味。作者写得很细。比较简单但也比较有趣。

  • 0 光槱 2019-05-17 21:12:30

    巨细无遗的拓荒之作,但开风气而已

  • 0 凌辰 2020-04-19 10:01:00

    目前只看了前五章,原版是将近有20年了,所以有的研究未免过于单薄,对史料的挖掘也有进步空间。这本书唯一的长处大抵是梳理的时间线比较长,视角也比较广泛。很可惜的是,用制度化从表层拉过去的视角也使作者使用的史料多为官方立场。对诸如运作的实际成效,社会与官方的互动拉扯,在卫生上西方的分裂等等都还可以深挖。 对史料的挖掘与整理,比较擅长在英文日文方面,也做了很多表格,不过很可惜这个版本中表格的数据有好几处错漏。 有豆友评论说他是从上往下的视角。他并不止是忽视了民间在防疫中的作用,他背后大史观并未逃脱“冲击反应”说,就很尴尬的出现一方面强调日俄等列强借卫生对中国的内政干涉,一方面从行文逻辑来看,不管我怎么搞,哪怕是殖民也好,反正你们的病患率是下降了。如果这样,那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警惕殖民呀?

  • 0 珀斯 2020-05-17 22:52:35

    历史学的重要意义就是回应问题关切,结合当下语境,从过去案例给出一定思路。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