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 短评

热门
  • 59 安提戈涅 2019-04-24 17:35:56

    宫崎是我最想成为的那类学人吧,学他怎么把问题讲得温和、澄明、持中、不逼迫人。读《科举》,越是荒唐可笑处,就越发心酸。原本是为了抗衡贵族体制开创的选拔体系,到了晚清已经沉疴遍地,尾大不掉了。宫崎也正是主要参照清代的科举制度进行书写,几乎有种跟随他一步步参加县试、府试、院式最后殿试的升级打怪之感——为了参加考试,得在贡院的“单人牢房”里关三天,自备被褥和食物,甚至一边开火做饭、一边答题,场面感人。贡院的空间设置非常类似于福柯的全景敞视监狱,监考者能在多个瞭望塔上对考生进行全景式监控;看到年老的考生虚报年龄、抱着试卷不放的文献,也倍觉心酸。看的时候还开了一个脑洞:如果这些材料是孔飞力来写会怎样,因为宫崎明显提及科举考试中道德评判、神秘主义、道教影响的范畴,但并未具体分析。读书会备选。

  • 34 Nelly.L 2019-02-04 13:15:56

    后记中作者从科举制度引申到日本教育制度及终身工作制弊端的讨论挺有趣也很在理。当然,了解科举历史也能够更好地反思当下中国的教育。宫崎市定认为,从宋代开始,国家就逐步减少对公共教育的投入,完全倚重科举来选拔人才,这相当于把教育的责任推到个人与家庭,变相限制了阶级流动(虽然理论上市农工商各阶层的人都能参加科举,但准备科举的过程中花费是普通人难以承受的)。

  • 24 伯樵·阿苏勒 2019-01-25 11:43:15

    宫崎老两本《科举》今年都要出了,可以两厢对照阅读~有时日本汉学家真的很好玩,一边能写无比细碎和专精的文章,感觉不要太正经、太正统,但一边也有砺波护《冯道:乱世宰相》、堀敏一《曹操》、宫崎市定《雍正帝》、杉山正明、竺沙雅章的作品~而且几乎都写得举重若轻,虽然很多观点认识早已被翻新,但入门读来,还是相当不错~

  • 16 长日将尽 2019-09-22 13:42:30

    宫崎君,你的良心大大的坏。虽是讲古代科举,实是对现在教育的反思

  • 10 大甜甜~~ 2019-01-16 13:54:32

    以前还写过日文版的书评,终于出版了!祝贺!

  • 3 魏禾Ifree 2023-11-06 19:33:54 浙江

    入门介绍书,简洁清晰,看到最后已经不认识“考试”二字了;学到的新知识是学校制度和考试制度完全是两码事,学校制度/教育完全不受重视,学校在事实上消亡,学校老师并不受人尊敬地位也不高,单纯为了考试的“学习”实则由民间/个人承担;另外,作者成长于日本二战时期,因此在他看来科举考试制度的一大优越之处恰恰是“‘兵部大臣的文官制”,抑制了军队掌握政治权力的可能,而我通常听到的是重文轻武是科举的最大弊病之一,有趣的对比

  • 3 废书而瘫 2020-04-24 12:03:07

    文字太舒服了

  • 3 溪云 2019-08-30 15:25:32

    讲到因果的怪力聊斋,作者和古人一本正经的趣味,只有特定领域的历史才会呈现,被困贡院一周,苦学数载,家族重望,似锦前途,在那个只能卷缩身体的空间,无论年少或白发,举人们在疾笔时在想着什么,而天亮鸣炮后,走出贡院,各人的天地却己然不同。

  • 2 经济人读书会 2019-05-12 23:13:31

    非常薄的书,非常好的研究。宫崎市定并不那么热爱中国,但是保持中立之余,能体察入微。 这些年我对于科举了解不少,态度已经比较负面了,但是这本书,还是提供了非常多信息量,令人深思。 比如,古代金榜题名,总是以天子门生自居,其实这背后,表面看是重视,其实是防止主考官与这些新进士结成密切关系。本质,是天子权力日益增加,侵蚀官员作为主考官的地位。 我有点怀疑,对科举的诸多仪式感推崇,看起来是尊重知识,其实本质是给予旧有核心官僚以压力,培养新的竞争者。赢家,确实只有天子一人,然而,当没有人足以分担他的压力时候,其结果又如何? 对比一些国内历史才俊的研究,差距蛮明显的。启真馆的很多书,其实很不错。

  • 1 罗成 2019-05-03 14:24:13

    宫崎市定这本小书介绍科举如何考试非常详细,他认为科举诞生是皇帝用来对付贵族政治的武器,实现了贵族政治像官僚政治的转变,更重要是实现抑武崇文,减少军队对政治的影响进而促进和平。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公平性。对科举变迁和缺陷分析略少。

  • 1 狄狄 2019-08-10 17:09:35

    一个人人有所知的题材,写得这样让人有所得,很可见作者的功力。看似通篇都是介绍性文字,却总能切到关键处。行文细致生动而不繁琐,如关于乡试的那一章,再辅以那张“南京贡院平面图”,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科举形式上严苛的公平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荒唐性都变得可感可触:考试期间大门不能打开,答题要几天几夜,举子需自带干粮或用砂锅烧饭;若有人意外身亡,尸体得从围墙上抛出去。不过,正如宫崎所言,对已经远去事物的弊端进行指责和谩骂是容易的,但这并不是对历史的真正评价。我们需要在一种更大的视野中看到,中国人在6世纪末就开始探索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公平性的选拔制度,这是了不起的。当然,今天依然存在的“考试地狱”、“终身雇佣制”、教育投入上热衷“个人型负担”以及大学教育趋于形式化等问题,似乎与“科举精神”有着某种关联。

  • 2 Marlais 2019-11-09 14:31:48

    非常好的一本小书,雅俗共赏。补充了不少科举细节冷知识和掌故(乡,会,殿试前原来还有资格考;列举了不少考试中的怪力乱神灵异事件)。打击贵族,选贤任能,划分名额,分配政治,型塑文化观念,促进社会流动。科举制对于理解中国政治发展实在太重要了

  • 1 越石赋扶风 2019-05-19 23:20:23

    科举作为政府选拔官员的一种方式,尽管其过程是公平的,然而在一开始就是以富人阶级为对象的,认为科举向所有人敞开大门是夸大其词的说法。有了科举,政府就放弃了对教育的投入,把教育事业委托给了民间,无论是教育还是考试费用,都需要由考生自己来承担。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落后的弊病也就越突出。

  • 1 络绎很无聊地 2019-08-17 08:47:45

    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外带轶事趣闻。好像自己跟着赶了一遍考一样。科举的难点在于,需要运气好生在有钱人的家里,才能读得起书,有钱赶考,还有有强壮的体魄应付一轮轮考试和奔波。

  • 2 养鸡场客卿 2020-11-23 17:11:48

    扫盲,写穿越文或须参考,,,

  • 1 冯斯托洛夫斯基 2019-03-29 16:22:23

    【2019–第四本】正如作者所说,这本书“将中国科举制度的实态在尽可能不夹杂主观判断的前提下实事求是地叙述出来。” 书的“后记”也很有意思,作者分析了日本的考试现状,原来日本也是“入学困难,毕业容易”,考上大学后也很好混。还有,书里多次提到科举考生遇到鬼的事情,我想说的是,这种苦逼到极点的考试见不到鬼才新鲜呢。

  • 2 无心恋战 2020-06-21 17:29:27

    在宫崎市定看来,中国统治者之所以要在隋唐时期引入科举制度,就是以政治权力向知识阶层的普遍开放,来对抗已然对皇权造成重大威胁的贵族官僚势力。而伴随着科举制度在宋代成为官员选拔的主流方式,一方面广大通过科举选拔出的士子,以天子门生的身份,普遍成为皇权的拥戴和支持者;另一方面,这些科举出身的官僚,又重新取代贵族官僚,成为可以跟皇权分庭抗礼的政治力量,宋代名臣文彦博的所谓“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的名言,就是明证。而到了明清两代,伴随着皇权力量的大大加强,科举制度一方面源源不断地为政权提供后续官僚队伍,另一方面其考试内容和形式,又成为皇权统治和控制知识阶层的有力武器。(阅读时间:2020年6月21日;自评:7.6;推荐指数:★★★★)

  • 2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19-06-16 15:19:46

    60年代的小册子,还起要赞叹一下,宫崎还是将科举置于贵族社会到君主独裁社会转变的京都学派一贯的思路,不过他对于科举制度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当然对于科举制度的社会史意义,如其与士绅社会的联系,本书尚有缺失,但不应苛责。我认为本书最大的价值是宫崎的写法,作者虽然是以科举较为完善的清代作为分析案例,但论述中经常将具体制度的来龙去脉加以交代,并进行对比。全书基本围绕科举考试的流程逐一加以叙述,十分直观立体,如同亲身参加科举,经过一重重的考验一般,其中也交杂了大量的悲喜剧,作者引用了许多生动的故事用来佐证。制度史研究其实可以效仿一下,无疑能使鼓噪晦涩的陈述更加生动简明。

  • 0 劈头士》睁木 2019-07-08 20:26:09

    已购。全面有趣的专题普及,最后一章总结了科举的意义、优势及后来的崩溃。年老童生剃须以虚报年龄。院试时认定童生行为不端会加盖十种不同印章:移席、换卷、丢纸、说话、顾盼、搀越、抗拒、犯规、吟哦、不完。乡试考场被称为贡院,书里写到了许多有趣的细节,考试期间举子突然死亡,大门不到时间也不会打开,只能用草席卷好,从围墙抛到外面。考场闹鬼。殿试试卷作答方法,双抬(是皇帝及与表示皇帝有直接关系的词语,如天颜、上谕等要抬起两字书写)、三抬、单抬。赵翼由第一名被调为第三名,后此事失去信心,远离时政,一心向学。武科举一章节都不错。

  • 0 麦子 2020-06-26 23:48:52

    科举太难了,如果是我,大概早就选择放弃了吧。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