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父辈》的原文摘录

  • 这让我想到我们这些做晚辈儿子的,总是要把父母对我们少年的疼爱无休止地拉长到青年和中年,只要父母健在,就永远把老人当做当年三四十岁的壮年去对待,永远把自己当成少不更事的孩童去享受父亲给我们的心怀和疼爱,哪怕自己已经是壮年,而父母长辈们已经步入老年的行列里。因为这种疼爱河流样源远而流长,我们便以为那疼爱是可以取之不竭的;因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所以我们也并不把那爱放到心上去。许多时候,甚至把那疼爱当作累赘和包袱,当作烦琐和厌恶,想把长辈的疼爱扔掉就像扔掉长在我们背上的瘤。直到有一天,长辈老了,父母病倒了,我们才明白父母和长辈,都早已为了生活和儿女,日子和碎琐,精疲力竭,元气耗尽,而我们,也已经早就不是了少年和青年,不是了青年和壮年。      对父母和长辈生命的疏忽,如同我们常年在暗暗吸吮着父母和长辈的血液而当作可有可无的水。到了这时候,我们想起我们原是父亲的儿女了,是长辈的晚辈了。父母和长辈,在此之前,他们为我们做了他们能做的一切。可我们,能做的一切却都不是为了他们。现在,他们年迈了,不能下田耕地了,不能到车间工作了。而陪伴他们的,只能是赋闲的无奈和一日日的衰老时,甚或从他们迎面走来的日子里,只能是疾病和死亡时,我们该明白我们的角色不光是自己儿女的父亲和母亲,不光是妻子的丈夫、丈夫的妻子,不光要为自己的事业、贪念努力和钻营,我们还应该把我们欲望中的努力拿出那么一丁点儿给他们,把我们十个指头中的二十八指骨分出一节来,让他们使用和抚摸。应该让他们清楚地感觉到,他们这一生,是确确实实生过儿女、养过儿女、有着儿女的。 (查看原文)
    xiahjj 5赞 2012-08-02 17:02:22
    —— 引自第160页
  • 二姐说:“连科,念高中,姐不去了。还是你去念吧” 说完这话,二姐借着窗光的月色,看了看我,我不知道那时的二姐,看见了我什么表情。却我,却隐约看见,二姐的脸上,似乎挂着凄惨的笑客。笑着转身走时,还又笑对我说道:“你好好读书,姐是女的,本该在家种地。” 然后是漫长地等待高中的开学,在开学的前一天,二姐给我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我时,她眼里含着泪水,却是依地笑看说道:“好好读书,连二组的那份也给读上。” 现在,三十年之后,我给我的孩子说起这些,他有情愕然,有些不敢相信。不是不敢相信二姐因是女的,方才让我这个男读书。而是不敢相信,有个漫长的时代,虽是正宗的社会主义,可中国乡村的孩子,却是普遍贫穷饥饿,衣无温暖,食无饱饭。作为父母。普遍无力去他们的孩子吃饱肚子,并读完初中,高中,这是一个代给所有做父母和子女的人,留下的一份被时代早已忘记的社会歉疚。今天我们记述下来,也就是记记忆忆而已 (查看原文)
    阿七 4赞 2021-05-23 12:18:28
    —— 引自章节:第一章 我的那年代
  • 20世纪80年代之初,中国文坛轰然兴起的"知青文学",把下乡视为下狱。把一切苦难,多都直接、简单地归为某块土地和那土地上的一些愚昧。这就让我常想,知青下乡,确实是一代人和一个民族的灾难。可在知青下乡之前,包括其间,那些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生存,他们数千年的命运,那又算不算是一种灾难?说心里话,和农民永远无法从根本上理解城市,无法理解知青下乡是一代人和一个民族的灾难一样,知青们和曾经是知青的作家们,诗人们,教授们,其实也都根本无法真正理解他们曾经在那土地上生活了几年或更长时间的那块土地和在那土地上活过来的千百年的人们。 (查看原文)
    字母党 4赞 2021-10-08 16:10:20
    —— 引自章节:枪毙
  • 直到今天,对于知青我都没有如许多人们说的那样,感到是因为他们,把文明带进了乡村;是因为他们在乡村的出现,才使农村感受到了城市的文明和文化。于我最为突出的感受,就是因为他们的出现,证明了城乡的不平等差距远远大于原有人们以为的存在,远远不只是一般的乡村对都市的向往于羡慕,还有他们来自娘胎里的对农民和乡村的一种鄙视。 (查看原文)
    字母党 4赞 2021-10-08 16:10:20
    —— 引自章节:写作
  • 对于常正的人,死亡是站在你人生的前方某处,在等着你一日日、一步步向它走近,待你到了它的面前,它能够伸手及你,它才会伸手携你而去。但对于一个病人,那就不仅是你一日日、一步步向死亡走去,而是死亡也从你的对面,一日日、一步步向你跑来。 (查看原文)
    ʚmomoɞ 1赞 2019-09-16 10:16:35
    —— 引自第65页
  • 想到因为大姐生病,才使她的床头成了我人生的第一个图书的藏馆,对大姐的感恩,那种无可比拟的姐弟情谊,就会以潮润的形式,湿润在我的眼角。这在他人看来,似乎有些矫情,可在我确是天正地正的真实。因为这些最早的革命文学,填补了我少年心灵的空白,对小说的痴迷,让我不再对学校同学中那些身份地位、学习长相、言辞行为和我们之间那些所谓的城乡之差,存下因为嫉恨与羡慕而长久蓄生的自卑与烦乱。 我变得心怀开阔,有了胸襟。胸襟的开阔使我在初中进行试卷考试时,即使分数不是很好,也并不十分地放在心上。因为小说,让我变得似乎完全忘了和谁有过一分之差的那种遗憾。而那些革命小说中的故事,却又常常让我念念不忘,愁肠结心。 (查看原文)
    唄の島 1赞 2019-12-23 16:22:17
    —— 引自章节:《红楼梦》
  • 生养了儿女,就要让他们尽可能吃得饱一些,穿得暖一些,让他们在生长的阶段里,能读一些书,并尽量不因为饥饿,形象他们的发育和成为,这是我的父辈在那个年月里的人生信念和活着的目的与目标。 (查看原文)
    豆友209841183 1赞 2020-05-03 22:01:21
    —— 引自章节:爆发
  • 对父母和长辈生命的疏忽,如同我们常年在暗暗吮吸父母和长辈的血液而当作可有可无的水。 (查看原文)
    豆友209841183 1赞 2020-05-03 22:01:21
    —— 引自章节:回乡
  • 而面对死亡最为痛苦的人,正是我们这些识字又读书,可又读书不多、思考不够的人,不能把死亡升华到学理的境界里,又无法简单地去相信死亡是生的转换与转移,无法相信人生是有着自己的去向与去处的。 (查看原文)
    Ali.z 1赞 2021-06-04 22:43:34
    —— 引自章节:后事
  • 这让我想到我们这些做晚辈儿女的,总是要把父母对我们少年的疼爱无休止地拉长到青年和中年,只要父母健在,就永远把老人当作当年三四十岁的年去对待,永远把自己当成少不更事的孩童去享受父母给我们的心怀和疼爱,哪怕自己已经是壮年,而父母长辈们已经步入老年的行列里。因为这种疼爱河流样源远而流长,我们便以为那疼爱是可以取之不竭的因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所以我们也并不把那爱放到心上去。许多时候,甚或把那疼爱当作累赘和包袱,当作烦琐和厌恶,想把长辈的疼爱扔掉就像扔掉长在我们背上的瘤。直到有天,长辈老了,父母病倒了,我们オ明白父母和长辈,都早已为了生活和儿女、日子和碎琐,精疲力竭,元气耗尽;而我们,也已经早就不是了少年和青年,不是了青年和壮年。 (查看原文)
    喵了个哈欠 1赞 2021-10-11 23:16:22
    —— 引自章节:回乡
  • 四叔是水泥厂运料车间的一个大班长。所谓班长,是一个车间要实行一日三班,每班八小时的倒班制,而这每班的工作中,运料、输送,破碎、机械维修,又由几个小组分工合成。四叔就是一日三班中一个班的负责人。原以为,这个班长可以像农村的生产队长样,把活儿分给社员群众后,自己这儿站站,那儿看看,就把出力流汗、风起云涌,变为静平闲淡、事半功倍,却原来,他除了班里的各种务杂烦泼需要处理外,每个工作小组有人休假了、人手不够了,他就必须顶缺到那个小组去干活。而每班几十个工人,每个工人每年休假一个月,每个月又都有三个两个工人要休假。这样儿,四叔就像一个万能的螺丝钉,一上班不是被拧在这个点儿上,就是被拧在那个点儿上。 (查看原文)
    熊猫の大叔🌈 2022-11-06 08:20:55
    —— 引自章节:一桩事情
  • 大伯把糖果和糖豆儿分完了,发完了,我们都如至宝地品味着那糖、糖果和生活。大便脱掉他的一只鞋,席地坐在鞋上看着我们这些他的孩子们、男甥女们,看着我们把那些糖果吃完后,将糖纸叠成各种各样的三角或方块,再或把糖纸当成蝴蝶和蜻蜓,用嘴吹着,用手赶着,让那些糖纸在落日的天空下,五颜六色地翻飞和起舞。这时,是大伯最感温暖,也许是最感人生意义的时候吧。他端端正正地坐在村口里、坐在土地上,坐在人生中,脸上的喜悦和光色,浓淡相宜着,任你有多少疲惫和尘土,也盖不住他那时的兴奋和惬意 (查看原文)
    No Surprises 2019-11-19 00:50:47
    —— 引自章节:织洋袜
  • 莲娃嫂的父亲到我大伯家里看了看,在大伯家房前屋后转了转,还亲自用手丈量了大伯家周围几棵泡桐树的粗细,最后在那一大堆准备盖房的石堆面前站一会,一只脚踏在一块石头上,一只脚落在路边上,想了想对他身边我的大伯说:“这树成材了。” “盖房子了做梁用,”大伯道,“房后那几棵伐了做檩条。” 人家又町着那一堆墙基石:“都是从河的那边运来的? 大伯“嗯”一下:“抽空要再去运几车,把地基垒得高一些。 (查看原文)
    No Surprises 2019-11-19 21:55:23
    —— 引自章节:相媳
  • 慌忙着给大伯整了些水果、衣物让大伯带回去。想到大伯大半生的每年冬天都没穿过太暖脚的靴,我便又把一个专管军被仓库的朋友找出来,到那仓库请领导签字批条子,买了双带羊毛的军用大棉靴,并给大伯了七八十元的零用钱,便到车站去买票送我大伯了。可把大伯送到长途汽车站里分手时,没想到大伯给我说了句直到今天想来都让我备感温暖而又心酸的话。大伯临走时,笑着对我说,我昨晚给他炒的鸡蛋米饭很好吃,特别香,说他一辈子没吃过那么香的饭,说下次他再来开封了,什么都不吃,还吃我炒的那种蛋炒饭 (查看原文)
    No Surprises 2019-11-19 22:46:59
    —— 引自章节:连云
  • 到了第二天,我还睡着时,四叔却醒了。他来叫我起床和他一块到新乡市的百货大楼去,说要去给他、给我和我书成哥哥各人买一套新衣服,说豁上不过日子啦,只要看上,再贵也要买。虽然最后四叔是被我拦下没有去,但说豁上了,一定要给每个人买套新衣时,四叔脸上的笑,灿烂明快,充满信心,仿佛有一种真真切切的坚定幸福挂在他脸上。 (查看原文)
    No Surprises 2019-11-20 00:49:39
    —— 引自章节:一头沉
  • 在我人生的旅途中,迈出了最为坚实的进城寻求人生的一步。可在军营,所有的人问我为什么当兵时,我都会说是为了革命,为了保家卫国。问我为什么写作时,我都不说是为了我的命运,而是说为了革命而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去争做一个革命的、有文化的合格军人。因为革命,是那个年代的本根。革命掩埋、掩盖了那个年代里人的一切。 (查看原文)
    阿波和马草 2019-11-20 21:48:45
    —— 引自章节:高考
  • 就在那一年,我心里有了浓烈欲动的阴暗蓄意一一也许是对逃避生活与人生命运的一种道路的提前铺设,也许是对一种个人挣扎奋斗的提早的力量积蕾,还也许,是我对家庭和父亲在今后日月命运中陷阱的无意挖掘和设置。总之,那一年,我萌生了离开家庭的念头,萌生了过几年我若没有别的出路,就一定要当兵走去的念头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9-12-03 08:35:37
    —— 引自章节:结去
  • 从眼里滚了下来。试想想,父亲不留恋这个世界,他会在他生命的最后流出那凄清的泪水吗?可留恋这个世界他为什么又要走了呢?走前为什么要把头从我的胸前躲出去,要把抓住我的手松了开来呢?这一切,不都是因为他的头贴在我胸前时,听到了我心里曾经有过的“只有父亲下世,我们才有好日子过”那一瞬恶念的回音吗?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9-12-03 08:35:37
    —— 引自章节:结去
  • "上世纪80年代之初,中国文坛轰然兴起的"知青文学",把下乡视为下狱。把一切苦难,多都直接、简单地归为某块土地和那土地上的一些愚昧。这就让我常想,知青下乡,确实是一代人和一个民族的灾难。可在知青下乡之前,包括其间,那些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生存,他们数千年的命运,那又算不算是一种灾难?说心里话,和农民永远无法从本根上理解城市、无法理解知青下乡是一代人和一个民族的灾难一样,知青们和曾经是知青的作家们、诗人们、教授们,其实也都根本无法真正理解他们曾经在那土地上生活了几年,或更长一些时间的那块土地和在那土地上活过来的千百年的人们。依实而言,在我家乡那块偏僻的土壤上,没有大批的知青如黑龙江的建设兵团样,人头攒动地走来串往,但却断断续续,每个村庄,都有着知青们客人般的到达。他们和旅人一样,在那少则数月,多则数年后,也就陆续走了。 "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赞 2011-10-06 14:53:14
    —— 引自第23页
  • 只是感到女老师能洞穿人心,明细温柔,宛若风光对季节的问候 (查看原文)
    LC 2011-12-14 12:23:00
    —— 引自第8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