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父辈 短评

热门 最新
  • 179 宝木笑 2019-01-03 17:04:10

    我们总是在反抗父亲,极力证明自己与他的不同,可是越长大,却发现很多东西是延续的……

  • 77 李继宏 2018-12-24 13:33:23

    2009年英特颂出了这本书,其老板袁杰伟先生在上海请阎连科老师吃饭,当时我和袁先生过从甚密,得以叨陪末座,因而认识了阎老师。同年3月,英国企鹅出版社在苏州举办“中英文学翻译培训研讨班”,阎老师和我都参加,袁先生特意从上海赶过去又请吃了一顿晚饭。此后因为我深居简出,而且生性疏懒,几乎从来不主动联系别人,再次相见已是今年夏天。那天听阎老师说起他的作品在国内出版不易,殊感遗憾;正好果麦文化总裁瞿洪斌老师在座,便提议由果麦再版此书,瞿老师慨然应允,为此事操劳良多。倏忽半年过去,新版顺利出来,推荐给大家。#我和一本书的缘分#

  • 61 把噗 2019-01-23 11:54:13

    序言看哭。

  • 41 Kubrick2001 2019-01-07 04:55:43

    三个小时左右看完,其间不断感慨,真适合做阅读理解啊!

  • 30 魏小河 2019-03-09 18:14:32

    这本书最好的地方,在于阎连科的坦诚。他生于土地,并从这片土地上逃离。他看得到这里的伤痛,心怀愧疚,满怀依恋。

  • 15 Annamae 2019-03-03 21:01:14

    开篇真的好,后面就一般了

  • 16 No Name🇵🇸✊ 2019-12-29 10:14:27

    说我精英主义或是思想已经西化了吧,把这本书与《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放在一起,有点不是滋味,仿佛这已经形成一种模式了,为什么在国人眼中走出故乡就一定与背叛联系在一起呢,仿佛超越了那些故乡的局限就是做了坏事,好像没有根,我们就什么都不是。这种不假思索全盘接受盲目的爱真的是爱吗?难道真正的爱不是因为在意因为希望进步所以即使理解局限千夫所指也要批评和痛心吗?以及是不是因为传统的中式家庭羁绊太过于沉重,导致最后留下那么多后悔?如果两代人之间的关系轻盈一些,不要有那么多自我感动式的你欠我我欠你会不会在父辈在世的时候做的更多?

  • 15 苏听风 2019-01-22 20:56:32

    时至而立之年的我,并不能达到像阎连科一样的领悟。对于我的家乡、父辈一代人,我从小就有着想远离的愿望。我希望我的人生不是在上一辈的轮回中重复,我盼望着生活开启的新篇章。 然而,生长之地,即是恩赐,又是诅咒。我在父辈那一代身上学到坚韧、刻苦、勤奋,也在他们哪里继承了偏执、悲情、脆弱。我在一次次的还乡之中,企图去中和这些冲突、矛盾,处理之中,失败多于成功。 在这本书中,我也仿佛看到了这种宿命感。

  • 12 欢乐分裂 2019-10-11 14:36:08

    即使是描摹父辈及以上的人物,共同共情丝毫不受影响,部分段落的代入感简直被煽到哭泣不止。以书写上代叔伯父为主轴,开枝散叶般罩着下一代日复一日亘古不变的日子,穿插作者求学、务工、写作的经历,生命中段的回首不无彷徨犹疑,始终牢记父辈素朴的经验规训,于软弱善感的乡愁中突围而成为奋发的源动力,终于抵达历经漫漫岁月洗练出的人生另一边。选材亲切如是我闻,用语生动新鲜(颇爱以叠词反复凸显日常),一个充满烟火气和亲情力的乡村家族微史跃然纸上。父亲离世场景催泪十级,兄弟情谊令人感怀,他们以自己的血肉和灵魂保护泽被着后代不受死亡的侵扰,他们用宽厚深沉的爱意在我们和死神之间筑起高墙,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永远年轻无忧,而一旦失去他们,我们便逐渐老去,便也朝着那一边慢慢走过去了。

  • 12 周肆 2019-04-12 00:20:21

    写小说需要天赋,写散文需要生活。

  • 6 小五的姐姐 2020-06-30 13:47:11

    能量极大的推土机式的文字:笨拙,扎实,轰然作响。描绘了一个中国乡村,几个中国农民,和一个撕裂的自己。这是乡土中国,是吾国与吾民的切肤之痛。

  • 7 向晚 2019-03-09 09:06:17

    对不起 自序读得我有点恶心…有的地方让我看到了和以前所认知的不同(比如知青) 有些地方还是觉得有些啰嗦繁复 虽然是一本好书 只是 以后再不能说阎老师是我最喜欢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了

  • 20 马路边边 2020-08-12 21:53:09

    说实话,大部分都挺好的,可透过文字我总是能感到一股对父辈的愚忠,也总是能看到在父辈身影后,被忽略的那些女人们

  • 6 否极 2018-12-17 14:30:55

    想说的话,都在那句封面文案里了:理解父辈的生活,看清自己的命运。

  • 3 不尽言 2020-04-25 13:00:00

    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你咬着牙痛打我,怀疑我是小偷,希望我成为一个正直坦荡的人。我不孝 ,跃跃欲试,渴望离开那片黄土,没能帮你卸下生活的重担。我小气,未能在临终时让你去看你最爱的电影,我冷漠自私,在你患病时竟闪过如此邪恶的念头,父亲,这是我写给你的忏悔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我记得您总是把糖豆省下来给我,你爱我剩过爱你的亲生子女,你是生活的强者,你是松柏傲然于林,为子女操劳一生,建房,嫁娶……白发人送黑发人后,你和死亡签订了一个体面协议。大伯,这是我写给你的赞歌。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我记得那件白衬衫,你让我明白什么是日子什么是生活,最后发现是虚幻。你沉默隐忍,似浮萍四处飘泊,落叶并未归根,“一头沉”这个名字是永远的心结。四叔,这是写给你的挽歌。

  • 6 南生 2019-08-26 13:09:25

    对父母和长辈生命的疏忽,如同我们常年在暗暗吮吸着父母和长辈的血液而当作可有可无的水。#2019年读完的第54本书#

  • 3 絮影Sharon 2020-08-04 13:08:45

    作为一个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很容易被既定的文学史叙述框住。阎连科在乡村亲历的知青年代,让我跳出了原有的视野,关注到知青文学中被忽视的一群人,一群生于土地、长于土地、死于土地的人。

  • 4 铲铲 2019-01-12 09:25:01

    文字当然情真意切,朴实动人,描写的父辈那一代也是真实的,但是读来太过沉重,所有人都是在苦熬。当然这也许是农村一直以来的现状,可是略显单薄。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