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痴》是吕晓涢的首部散文集。文中包含了藏瓷,赏画,玩虫,养鱼,侍弄花草等种种雅致爱好与生活中的凡俗小事,以及众多有滋有味的吃食和巷弄里的传奇,文章通透细腻,极具趣味性。
★平淡的生活中,有颗痴人的心,世间活起来了
★收藏界的文学“隐士”吕晓涢 从藏瓷,玩虫,养鱼,侍弄花草等小事中感受世间的美好
★师承《浮生六记》,当代文人写作,雅俗共赏
……
有收藏圈的奇闻逸事,也有小镇女孩的传奇人生;
有乡野传说,也有年轻未果的爱情;
有饭局间的嬉笑怒骂,也有儿时的童趣盎然;
有父子情深,也有人到中年的唏嘘缅怀。
作者简介 · · · · · ·
吕晓涢,曾用笔名效耘,作家,编剧,资深瓷器收藏者。赏瓷、淘瓷数十年,有关收藏的文章在收藏界极负盛名。著有长篇小说《江河水》《口红》等,《永恒的瞬间》曾获《上海文学》中篇小说奖。
目录 · · · · · ·
【瓷夫人】
御窑厂记
灯下看瓷
豇豆红
苦绿
荷塘三宝
缺肉
侍寝美人
关于十二钗
小鸟们
钟鼎文
欢迎回家
秋江琵琶行
瓷夫人
吃药记
立地成佛
绝配
聚散两依依
【有滋有味】
过早
油菜尖儿
地菜花儿
米粑
蒜香
从前的糖
酸梅汤
砂锅鱼头
藕带与菜薹
烧麦
百叶包
茶里的时光
糊汤豆丝
父亲的面食
汤
糖三角
苕
粉蒸肉
吃醋
苦瓜
芋头
粽香
煮豆
面窝
腊货
扑鼻香
【记忆与传奇】
记忆与传奇
请君入局
花楼往事
夜半无风门自开
海
走在白墙黑瓦之间
老阳
玉质感
梦回故乡
流云飞袖
一灯如豆
你的眼睛是蓝的
【快乐得像个孩子】
回忆虫
今年夏天的第一声蝉鸣
玉猴
锔瓷
开脸
落红
相逢是首歌
摩挲旧器之癖
蝠
秋水
照镜子
是花有一红
快乐得像个孩子
绿蚕
清风徐来
方言
泥人
蒲月
麦穗
打鸟
唼喋
煤油灯
野采
始知明月是前身
【瓦砾中的玫瑰】
清风满室
一朵之香
开在高处
青青的苔
墨雨
春觞
破铜钱
冬日池塘
青螺
采莲
爱菊
瓦砾中的玫瑰
文竹
柔软
壁虎儿
蛇莓
堪折
独酌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只有极少数人,因藏而清醒,而透彻,而我们所要珍藏的,其实也就是这透彻二字。有了透彻便有了微笑与从容,微笑与从容其实是一种俯瞰的姿态,背负青天朝下看,世间万物,芸芸众生,都因这从容与微笑变得渺若尘埃。而我们,则会从中学到宽容与荣辱不惊。 再来说说苦吧。苦在这里不是味道,其实就是颜色,它是人生的底色,而绿则是生命的蓬勃之相。但,再浓酽的蓬勃之相,也掩盖不了苦色,它终究要顽强地从厚厚的颜料中透出自己。是的,人生苦绿,让我们各自珍重。 ……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8页 -
曾经少年气盛,不过为芝麻大的一个官儿,就和人斗了个两败俱伤。舔伤的时候,居然也知道心灰意冷,也懂得看破红尘,于是向领导告了病假,私自跑到朋友的一个剧组,去帮了几天忙,借此调剂一下心情。 剧组的外景地在一个小县城,是一部民国戏,故事讲的什么我已经忘了,无非是红男绿女纸醉金迷,再加上浊世中纯洁的爱情之类。倒记得是个悲情戏,纯洁的爱情终被那个时代所不容,最后惨遭蹂躏,令人唏嘘。 朋友是制片主任,我只是替他打杂,跟着他当个小剧务,做些不懂拍戏的人也能做的事,比如催催场啊什么的。 催场其实是个令人极讨厌的活儿。你得早早起来,去敲大家的门,催起床,催洗漱,催吃饭,催化妆,催上车,催进场,然后催他们一场一场地拍戏……一天催到头,最后还得催大家早点熄灯睡觉,让他们别打通宵麻将或者约女演员谈心,搞得太疲倦,把拍戏给耽搁了。我们的导演是个喜欢玩艺术的家伙,拍戏特别磨蹭,常常无谓地在一些细节上纠缠,说戏能把自己说得眼泪滂沱,然后长时间地坐在那儿发愣,调整不好工作情绪。作为掌握制作经费和拍摄进度的制片主任,朋友要我对导演进行重点盯防,只要他流着眼泪磨蹭就立刻把纸巾递过去,然后催他搞麻利点。一男一女两个主要演员当然也要勤催,他们俩的片酬合起来几乎占了整个剧组制作费的三分之一,如此昂贵的身价,让他们耍大牌磨洋功岂不是犯罪?那阵子,我的形象一定相当恶劣,也就是一个青面獠牙的催命鬼吧。我知道大家,特别是导演和那俩演员,都对我恨得咬牙切齿。说真的,那些天我也心惊肉跳,我想多半是被他们在心里暗暗骂的。 拍民国戏,就要营造民国时期的时代氛围,美工这一摊子,事就相对多一些,特别是对道具的要求更高。有一堂景是男主角的书房,搭是搭得很像那么回事,就是少几件古董字画作为摆设,偏偏道具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小伙子,虽然拍过几部戏,可除了会泡剧组的女孩子,几乎对业务一窍不通。导演要他去弄古董字画,他...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痴"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痴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痴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 条 )
> 更多书评 13篇
-
上午,天暗如夜。旋闻雷声。大雨如泼。 就像有人从天上用盆子往地下倒水。兜头倾浇,不问情由。 捧着一杯苦茶,倚窗看雨,满眼水汽淋漓,墨意如画,身心俱得清凉 如果儿时,我或者会欢呼着冲出门去,任大雨淋头,只当洗澡。又希望雨水快快地流成河,积成海,好让我嬉戏,以盆为舟,以木为筏,玩它个痛快。 (1回应)
2020-07-09 18:35
-
过了很多年安静的春节,已经适应了,今年突然鞭炮又开了禁。 说是部分开禁,限放。但门只要打开一条缝,也就和全开没有两样,人们就会毫无顾忌地进出。因此今年的鞭炮放得热闹极了。 年三十的晚上,丙戌与丁亥交替的那一刻,鞭炮声充塞于天地之间,密密地响成一片。尽管窗户是关着的,硝烟还是渗进屋来,最后不得不打开窗子,让硝烟尽情地对流,才能上床睡觉。 初一清早,满地落红,是鞭炮屑。 有人在清扫,但很难清扫干净。因...
2018-12-20 10:49
过了很多年安静的春节,已经适应了,今年突然鞭炮又开了禁。 说是部分开禁,限放。但门只要打开一条缝,也就和全开没有两样,人们就会毫无顾忌地进出。因此今年的鞭炮放得热闹极了。 年三十的晚上,丙戌与丁亥交替的那一刻,鞭炮声充塞于天地之间,密密地响成一片。尽管窗户是关着的,硝烟还是渗进屋来,最后不得不打开窗子,让硝烟尽情地对流,才能上床睡觉。 初一清早,满地落红,是鞭炮屑。 有人在清扫,但很难清扫干净。因为硝磺把路面熏成了砖黄色,根本扫不下去。只有等天阴下雨,让雨水来清洁它。 很喜欢鞭炮屑铺满一地的感觉,那样的一片乱红里面,透着说不出的荒凉感,热闹遗下的荒凉,格外令人感叹。 今日去了小时候住过的院子。越发的萧索了。给我留下了一座办公楼,是儿时唯一的记忆,据说不久也要拆除。生长于城市,不知道何处是我故乡。其实我家最初并不住这院子,恰恰在我懂事的时候搬过来,一直住到参加工作才搬走,在我心里,就把它当作故乡了。这些年,知道它在,我便心安。老城区一片片拆去,新楼一幢幢立起来,很多记忆随之灰飞烟灭,人们的故乡就此湮沉,有时候看着眼前这座崭新的城市,竟觉得陌生,觉得惶恐。我认生,我不认为它有资格做我的故乡,我越来越不喜欢它了。 去了小时候常去的公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旧痕迹,足以让我怀旧。我看过的旧风景有些还在,我坐过的桥栏杆也还在。节日里游人如织,全都是生面孔,音乐喷泉夸张地朝天空喷水,引起一阵阵欢呼。挥之不去的,是深深的怅惘与无奈。 又去了从前的单位。 很穷的单位,门脸怎么变阔气了,还有两个身材修长的门僮站岗?在门口探头探脑的,不敢进去,像一个乡巴佬。但还是进去了。这才知道老摄影棚已经租给人家做了餐厅,老办公楼的底层也租出去了,大家挤在二层办公。楼门口居然还有光荣榜,说明从前的同事们还在努力工作,另一侧有一张讣告,是一位可以让我称作师傅的老摄影师,在年二十九去世了。 心里忽然一酸。 前不久还听人说起他,以为他还健康地活着。他若活着,我亦心安,就觉得这个世界还是我们的。而曾经熟悉的人与物渐渐离去,就意味着我的世界在时间的风中渐渐坍塌,在光阴的水中渐渐沉沦。 他曾经是一个多么雄壮的汉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身豪侠之气。 那一年,我随他去三峡拍片,在峡口的山顶上守着,拍客轮经过的镜头。我们在花草丛中谈生活,谈艺术,谈理想……忽然他大呼一声,船来了,抱着摄影机就往江边跑。我也如飞地跑在他身后。那山陡峭得很,跑下坡,让我心惊肉跳,以为会坠到江中去。他却满不在乎,一直跑到危崖边上,举起机器就拍。那一台笨重的“甘光”,在他手里就像一只玩具。那时的峡,江,船,还有他的身姿,如一幅画,就这样印在我的心中,至今仍然鲜活。而他,竟然已成故人。 他的后事已经办过,我今天才得到消息,只能在心中默默与他告别。 空中飘着细雨。 此时的窗外,仍有鞭炮声传来,硝烟阵阵,纸屑纷飞,明晨又能看到一地落红。 那苍白的红,会让人心碎碎地疼着。 引自 落红 回应 2018-12-20 10:49
-
《豇豆红》选读: 曾经少年气盛,不过为芝麻大的一个官儿,就和人斗了个两败俱伤。舔伤的时候,居然也知道心灰意冷,也懂得看破红尘,于是向领导告了病假,私自跑到朋友的一个剧组,去帮了几天忙,借此调剂一下心情。 剧组的外景地在一个小县城,是一部民国戏,故事讲的什么我已经忘了,无非是红男绿女纸醉金迷,再加上浊世中纯洁的爱情之类。倒记得是个悲情戏,纯洁的爱情终被那个时代所不容,最后惨遭蹂躏,令人唏嘘。 朋友是...
2018-12-20 10:01
《豇豆红》选读:
曾经少年气盛,不过为芝麻大的一个官儿,就和人斗了个两败俱伤。舔伤的时候,居然也知道心灰意冷,也懂得看破红尘,于是向领导告了病假,私自跑到朋友的一个剧组,去帮了几天忙,借此调剂一下心情。 剧组的外景地在一个小县城,是一部民国戏,故事讲的什么我已经忘了,无非是红男绿女纸醉金迷,再加上浊世中纯洁的爱情之类。倒记得是个悲情戏,纯洁的爱情终被那个时代所不容,最后惨遭蹂躏,令人唏嘘。 朋友是制片主任,我只是替他打杂,跟着他当个小剧务,做些不懂拍戏的人也能做的事,比如催催场啊什么的。 催场其实是个令人极讨厌的活儿。你得早早起来,去敲大家的门,催起床,催洗漱,催吃饭,催化妆,催上车,催进场,然后催他们一场一场地拍戏……一天催到头,最后还得催大家早点熄灯睡觉,让他们别打通宵麻将或者约女演员谈心,搞得太疲倦,把拍戏给耽搁了。我们的导演是个喜欢玩艺术的家伙,拍戏特别磨蹭,常常无谓地在一些细节上纠缠,说戏能把自己说得眼泪滂沱,然后长时间地坐在那儿发愣,调整不好工作情绪。作为掌握制作经费和拍摄进度的制片主任,朋友要我对导演进行重点盯防,只要他流着眼泪磨蹭就立刻把纸巾递过去,然后催他搞麻利点。一男一女两个主要演员当然也要勤催,他们俩的片酬合起来几乎占了整个剧组制作费的三分之一,如此昂贵的身价,让他们耍大牌磨洋功岂不是犯罪?那阵子,我的形象一定相当恶劣,也就是一个青面獠牙的催命鬼吧。我知道大家,特别是导演和那俩演员,都对我恨得咬牙切齿。说真的,那些天我也心惊肉跳,我想多半是被他们在心里暗暗骂的。 拍民国戏,就要营造民国时期的时代氛围,美工这一摊子,事就相对多一些,特别是对道具的要求更高。有一堂景是男主角的书房,搭是搭得很像那么回事,就是少几件古董字画作为摆设,偏偏道具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小伙子,虽然拍过几部戏,可除了会泡剧组的女孩子,几乎对业务一窍不通。导演要他去弄古董字画,他立刻傻了,摸着后脑勺吭哧了半天,居然反问导演:“这个怎么弄啊?” “我管你怎么弄!”导演火了,冲我的朋友,也就是制片主任吼道,“你看你给我的是什么队伍?这戏没法拍了!” 我的朋友下不了台,脸涨得血红,和导演眼睛对着眼睛,半天不说话。 我不能不出头了。“这个简单,”我说,“都交给我吧。” “你怎么弄?”朋友问。 “你别管我怎么弄,不就是古董字画吗,我保证书房里到时候有这些东西就成了。” “那就拜托了,”朋友说,“一千块钱之内,你把这件事给我搞定。可别耽误了拍戏。” 朋友长出了一口气,显得轻松了不少。我看见他眼睛都有点发红。我知道他很在意这个,他和导演较着劲呢。 现在道具这活归我干了,我总算摆脱了催命鬼的角色,做上了与艺术有关的事情。我想我知道在哪里能够弄到这些叫古董的东西。我有一个同学在县文化局工作,我可以去找他。 找到同学才知道,他具体的工作单位,其实就在文化局下面的文化馆。听说我在帮忙折腾一部戏,同学脸上立刻就开始放光,再听我说了来意,他竟然像个孩子般笑了起来。他神秘兮兮地说,我找他算是找对人了,县文化局下面,是没有博物馆和图书馆的,这两馆的职能也都由文化馆替代,因此我要找的东西,正好归他管。这可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同学面有得色,要我等等,他去找馆长拿钥匙,说要给我看一个地方。 那地方是一个老房子,应该是旧时大户人家的青堂瓦舍,被瓦松和苔藓染得满目沧桑。吱呀推开门,只看见屋顶的玻璃亮瓦投下一柱阳光,点点微尘在光柱中翻翻滚滚。稍稍闭一会儿眼睛,再睁开,才看见许多木头架子,和摆在架子上的坛坛罐罐。 “你看看吧,”同学说,“你看看这都是些什么吧。” 我拎起一只瓷罐。同学下意识地在我手下托了一把,似乎怕我把它给摔了。同学告诉我说这是一只青花罐,宣德的。这儿真是一个宝藏,随手摸起一只碗,竟是宋碗,再摸起一只瓶,是康熙五彩。同学拿起一幅画,展开,不无自豪地问我,知道这是谁的画吗?沈周的。知道沈周是谁吗。看我摇头,同学说,你太孤陋,精力都放在官场的勾心斗角上了吧,沈周沈石田,明代的大画家啊。同学看来是知道我最近那小小的不如意的,但他没有直接问我。他告诉我说,之所以他们这小小县城会藏有这么多宝贝,皆因城南有一个叫旗营的地方,是大清朝驻扎旗兵的所在,这些东西都是旗营里那些纨绔子弟留下来的。文革当中,为保护这些东西,他们的老馆长可没少受罪。那当然又是一个故事了。我在这些蒙尘染垢的宝贝中挑挑拣拣,选了二十来件东西,把一千块钱递过去,说,那就这样了吧,你可别嫌少。同学涨红了脸说,你这样就不好了。他说只需花五十元,请几个馆长吃一顿,这些东西就可以让剧组尽情使用了。而且如果还有别的要求,剧组也尽管提,馆里一定会大力支持的。不过,他又支支吾吾地说,有一个附带条件:能不能让他也去剧组帮忙?我一口答应说能。他笑了起来。 那一千块钱我还给了制片主任九百五十块,他接回钱的时候,看我的目光就像在看一个外星人。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拍的那可真是一部烂戏,不过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钱制造了一堆艺术垃圾。把那些真正堪称国宝的古董字画,点缀在这种戏的背景中,对它们而言不啻是一种侮辱。除了我,整个剧组没人对这些宝贝感兴趣。主创人员的心思在艺术上,辅助工种的心思在麻将上,跑腿打杂跑群众的小年轻,心思都在异性上,谁有心情管这些老古董价值几何?而我的老同学,进了剧组,他可真是如鱼得水,在导演那里使出一副谄谀嘴脸,极尽溜须拍马之能事,最终竟成了站在导演身后捧水杯的心腹,还在署名上挂了一个副导演。 “这是我的梦。”同学说,“我从小就梦想进入神圣的艺术殿堂,所以我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我理解他抓梦的心情,我也充分地为他提供了可以提供的方便,比如在我的制片主任朋友那里为他说好话。 戏拍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在许多剧组都发生过的那种事终于也在这个剧组发生了:我们才华横溢的导演,他一夜又一夜地坚持和女一号说戏,最后用自己的才华把她给弄上了床。从此我们看够了他们的眉来眼去。就是在拍摄现场,正忙的时候,他们也毫无禁忌地打情骂俏,让人作呕。如果光是这样倒也还罢了,为了讨好心爱的女人,导演还不停地擅自为女一号加戏,毫无道理地加,随心所欲地加,这就犯了众怒,更激怒了与制片主任穿一条裤子的男一号。因此,找了一个理由,男一号狠狠爆发了一次。 是在男女一号演对手戏的时候。女的一边说着台词,一边还插空向导演抛媚眼,说了几次都说错了,让男的陪她浪费了好多表情。男的早就忍不住了,女的说完台词以后他本来就有个摔东西的动作,说好是假摔,然后接个真摔的镜头的,男的却随手抄起一件瓷瓶狠狠地摔下去,把我们都摔愣了。 他摔的,就是那些借来的宝贝里的一件啊! 现场一时无声。 “好!”导演突然暴喝一声,把大家吓了一跳,他唾沫四溅地喊叫着说,“绝,真他妈绝,演得真棒。他问摄像,这个镜头拍下来了没有?”看到摄像肯定地点了头,他拍着大腿又叫了几声好,上去拍着男一号的肩膀说:“到底他娘的是腕儿,关键时刻就是能出彩!有这一摔,这个戏就上去了,等着拿飞天奖吧!” 男一号倒尴尬了,一副哭笑不得的样子。 我却沉不住气。这时候居然大煞风景地问导演:“这瓶子怎么办?” 导演不乐意了:“一个瓶子你也问我?你把它扫出去不就得了?不就一个瓶子吗?和一场好戏相比,一个破瓶子算什么啊?买一个陪他不就得了,十块钱撑死了嘛。” 同学这时候已经混到给导演捧杯子了,他扯扯我的衣角,意思说算了。然后笑着说:“对对对,它十块钱都不值,摔得好,碎碎平安,碎碎平安。” 我还是心疼这个瓶子。我小心翼翼把它的残骸扫起来,用报纸包好了,放入我的行李箱。同学对我的做法颇不以为然,说,最多再请馆长吃餐饭,五十块钱,这件事就摆平了,你那么认真干什么?又借题发挥说,你这种认死理的人,走仕途肯定没戏。 这件事的处理结果是连饭都没请,只是对馆长说了一句抱歉,他就一挥手说,我知道了,没事了,就算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嘛! 剧组解散以后,我把瓶子残骸带回家。然后,在一个休息日的下午,在一种平静如水的心态下,小心翼翼地用胶水将瓶骸一块一块地粘起来,最后终于将它还原成了一个完整的瓶子。幸亏我当时扫得仔细,居然一块都没弄丢。把粘合处被挤得溢出来的胶水擦干净之后,不仔细看,这瓶子完整得就不像是曾经被人摔过的了。说实话我以前对这些旧东西并没有多少感觉,现在当这只瓶子真正被我拥有,我才开始用欣赏的目光看它。它确实是一件美器,式样古朴,通身上着一种说不出名堂来的红釉,红色中,又隐隐透出绿色的斑点,釉色极其润泽。瓶底是“大清康熙年制”楷书青花款。好东西不比不知道,我把它摆在许多新的陶瓷工艺品中间,它立刻显得黯淡无光,仿佛要隐身而去;可去的同时它又向前凸出来,在一片贼亮的釉色中突显出自己的温润柔和。是的,温润柔和,这就是它的姿态,独立的姿态。 我对它爱不释手。 人终归还是不甘寂寞,尤其是我,总觉得只有从政才是一个优秀男人应该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伤口舔好之后,我又忘我地投入宦海,在其中明争暗斗,载沉载浮。直到有一天,我再一次被一个浪头打上岸,几经挣扎也爬不起来了,我才明白,做官并不是人生的目的。当然,这明白来得太晚。 我被挂起来了。我的工资不能让我过体面的生活,可我又羞于以一个曾经做过官,管过几个人的身份去应聘别的职业。我也不算下岗职工,不能按照国家给的优惠政策去自谋生路。我成了一个废物,至少我是这么认为自己的。我赋闲在家,无事可做。我的目光再一次投到这只旧瓶子上,我再一次爱不释手地把玩它摩挲它。它被我搁在一个角落里遗忘了五六年,在我彻底失望心灰意冷的时候,又成了我的玩物。它是好东西,好东西就是能够让人安静,让人愉快,让人感觉到生活还有一些乐趣。我把玩它摩挲它的时候,这瓶子不但改变了我的心情,也改变了我的生活,我开始用一种闲适的目光看待一切,然后,开始提起笔写一些小东西,在小报上发一发,挣几个酒钱。多多少少,我又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有一天翻开报纸,自我欣赏我写的那点豆腐块儿,忽然看到一则消息,说因当下收藏之风大盛,应广大收藏爱好者的要求,文物市场特邀了几位北京的收藏专家,来此地替大家免费鉴定藏品。我的心不免动了一动:何不把我这只破瓶子送去给人看看,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历史身份呢?无聊的时候人就会多事,念头一动,我立刻毫不迟疑抓起瓶子直奔文物市场。因有专家免费鉴定,文物市场被收藏爱好者挤了个水泄不通。我抱着瓶子好不容易挤到前面,把瓶子往专家面前的桌子上一放,不由得就呆了,这人模狗样坐在那儿的北京专家,不就是我那在县文化馆工作的同学吗?同学也呆了,半天才说:“是你,你也玩这个?” 我摇头,说自己并没有专门玩这个,只是想请人看看这只瓶子。他看到瓶子就笑起来,说:“是它啊,把它拼起来了居然,你可真是有心人。”然后凝眸细看,良久,叹着气说:“果然是一只豇豆红,可惜,实在太可惜。” “豇豆红?” “嗯,豇豆红,”同学说,“其实以前我也不认得它,我们馆长那傻×更不认得。我是专业玩起这个以后,东西看多了,偶然回忆起来,才觉得它应该就是传说中的豇豆红。好东西,可惜了当时那一摔!我对你这么说吧,当时那整个烂剧也不值这只豇豆红啊!” 我们相对沉默,相对惋惜,为这只叫豇豆红的瓶子。 接下来自然是喝酒叙旧。推杯换盏之际,才知道同学当时居然就真的跟着导演做了北漂。就在中央电视台附近租了间房子,每天跑到台里蹭戏。蹭来蹭去,越蹭越穷,越蹭越没劲,才明白艺术殿堂既不纯洁也不高尚,更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下决心改了行。因为在县文化馆和这些老东西打过交道,朋友就去泡潘家园,逛琉璃厂,几年功夫下来,颇捡了几个好漏,居然还到手两件元青花,一件值好几万,这就算发了。玩古董的就是这样,你有好东西,你就是这个行里的腕儿,同学因此成了名人,然后,居然就被人称作了“家”,收藏家。 引自 豇豆红 ……
(未完)
回应 2018-12-20 10:01 -
只有极少数人,因藏而清醒,而透彻,而我们所要珍藏的,其实也就是这透彻二字。有了透彻便有了微笑与从容,微笑与从容其实是一种俯瞰的姿态,背负青天朝下看,世间万物,芸芸众生,都因这从容与微笑变得渺若尘埃。而我们,则会从中学到宽容与荣辱不惊。 再来说说苦吧。苦在这里不是味道,其实就是颜色,它是人生的底色,而绿则是生命的蓬勃之相。但,再浓酽的蓬勃之相,也掩盖不了苦色,它终究要顽强地从厚厚的颜料中透出自己。...
2018-12-20 09:45
-
《姐姐》 节选: 但红旗从来没把蚊子叫来过。蚊子永远只是一个传说,她活在我们的故事中。 后来听说蚊子进去了,要枪毙了。枪毙蚊子的那天,我们聚在红旗家,一夜没睡,一直在说蚊子的事。那天早上有无数的哥哥聚集在大街两旁,等着看蚊子挨枪子儿。行刑车队终于开过来了,前面有全副武装的军车开道,军车上架着机关枪,如临大敌。军车后面跟着一长串解放牌十轮卡,轰轰隆隆碾得大街发颤。挂着牌子的死刑犯被押在车厢两旁,前几...
2018-12-20 10:27
《姐姐》 节选:
但红旗从来没把蚊子叫来过。蚊子永远只是一个传说,她活在我们的故事中。 后来听说蚊子进去了,要枪毙了。枪毙蚊子的那天,我们聚在红旗家,一夜没睡,一直在说蚊子的事。那天早上有无数的哥哥聚集在大街两旁,等着看蚊子挨枪子儿。行刑车队终于开过来了,前面有全副武装的军车开道,军车上架着机关枪,如临大敌。军车后面跟着一长串解放牌十轮卡,轰轰隆隆碾得大街发颤。挂着牌子的死刑犯被押在车厢两旁,前几辆车都是男的,最后一辆车上终于看到一个女的,于是哥哥们都跟着那车跑,有一个胆大的哥哥对着那女的喊,蚊子!蚊子!蚊子! 哥哥们都跟着喊,蚊子!蚊子!蚊子! 女的低着头,短发披下来遮住了她没有血色的脸,看不清眉眼。我确信她听到哥哥们在喊她,但她一直没有将头抬起来。 我留意到她胸前的牌子,分明写着什么腊梅,我对身旁的哥哥们说:她叫腊梅!可是没人理我。事后我一再告诉大家她叫腊梅,可还是没人理我。大家都津津乐道枪毙人的事,抢着补充别人没看到的细节,抢着描绘那女的当时的样子,却都不理会她叫什么腊梅的这一基本事实。 在大家的心目中,蚊子已经被枪毙了,她死了。 我却一直认为蚊子还活着,也许有一天我会碰到她。 …… 引自 花楼往事 《痴》精美插画回应 2018-12-20 10:27 -
过了很多年安静的春节,已经适应了,今年突然鞭炮又开了禁。 说是部分开禁,限放。但门只要打开一条缝,也就和全开没有两样,人们就会毫无顾忌地进出。因此今年的鞭炮放得热闹极了。 年三十的晚上,丙戌与丁亥交替的那一刻,鞭炮声充塞于天地之间,密密地响成一片。尽管窗户是关着的,硝烟还是渗进屋来,最后不得不打开窗子,让硝烟尽情地对流,才能上床睡觉。 初一清早,满地落红,是鞭炮屑。 有人在清扫,但很难清扫干净。因...
2018-12-20 10:49
过了很多年安静的春节,已经适应了,今年突然鞭炮又开了禁。 说是部分开禁,限放。但门只要打开一条缝,也就和全开没有两样,人们就会毫无顾忌地进出。因此今年的鞭炮放得热闹极了。 年三十的晚上,丙戌与丁亥交替的那一刻,鞭炮声充塞于天地之间,密密地响成一片。尽管窗户是关着的,硝烟还是渗进屋来,最后不得不打开窗子,让硝烟尽情地对流,才能上床睡觉。 初一清早,满地落红,是鞭炮屑。 有人在清扫,但很难清扫干净。因为硝磺把路面熏成了砖黄色,根本扫不下去。只有等天阴下雨,让雨水来清洁它。 很喜欢鞭炮屑铺满一地的感觉,那样的一片乱红里面,透着说不出的荒凉感,热闹遗下的荒凉,格外令人感叹。 今日去了小时候住过的院子。越发的萧索了。给我留下了一座办公楼,是儿时唯一的记忆,据说不久也要拆除。生长于城市,不知道何处是我故乡。其实我家最初并不住这院子,恰恰在我懂事的时候搬过来,一直住到参加工作才搬走,在我心里,就把它当作故乡了。这些年,知道它在,我便心安。老城区一片片拆去,新楼一幢幢立起来,很多记忆随之灰飞烟灭,人们的故乡就此湮沉,有时候看着眼前这座崭新的城市,竟觉得陌生,觉得惶恐。我认生,我不认为它有资格做我的故乡,我越来越不喜欢它了。 去了小时候常去的公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旧痕迹,足以让我怀旧。我看过的旧风景有些还在,我坐过的桥栏杆也还在。节日里游人如织,全都是生面孔,音乐喷泉夸张地朝天空喷水,引起一阵阵欢呼。挥之不去的,是深深的怅惘与无奈。 又去了从前的单位。 很穷的单位,门脸怎么变阔气了,还有两个身材修长的门僮站岗?在门口探头探脑的,不敢进去,像一个乡巴佬。但还是进去了。这才知道老摄影棚已经租给人家做了餐厅,老办公楼的底层也租出去了,大家挤在二层办公。楼门口居然还有光荣榜,说明从前的同事们还在努力工作,另一侧有一张讣告,是一位可以让我称作师傅的老摄影师,在年二十九去世了。 心里忽然一酸。 前不久还听人说起他,以为他还健康地活着。他若活着,我亦心安,就觉得这个世界还是我们的。而曾经熟悉的人与物渐渐离去,就意味着我的世界在时间的风中渐渐坍塌,在光阴的水中渐渐沉沦。 他曾经是一个多么雄壮的汉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身豪侠之气。 那一年,我随他去三峡拍片,在峡口的山顶上守着,拍客轮经过的镜头。我们在花草丛中谈生活,谈艺术,谈理想……忽然他大呼一声,船来了,抱着摄影机就往江边跑。我也如飞地跑在他身后。那山陡峭得很,跑下坡,让我心惊肉跳,以为会坠到江中去。他却满不在乎,一直跑到危崖边上,举起机器就拍。那一台笨重的“甘光”,在他手里就像一只玩具。那时的峡,江,船,还有他的身姿,如一幅画,就这样印在我的心中,至今仍然鲜活。而他,竟然已成故人。 他的后事已经办过,我今天才得到消息,只能在心中默默与他告别。 空中飘着细雨。 此时的窗外,仍有鞭炮声传来,硝烟阵阵,纸屑纷飞,明晨又能看到一地落红。 那苍白的红,会让人心碎碎地疼着。 引自 落红 回应 2018-12-20 10:49
-
上午,天暗如夜。旋闻雷声。大雨如泼。 就像有人从天上用盆子往地下倒水。兜头倾浇,不问情由。 捧着一杯苦茶,倚窗看雨,满眼水汽淋漓,墨意如画,身心俱得清凉 如果儿时,我或者会欢呼着冲出门去,任大雨淋头,只当洗澡。又希望雨水快快地流成河,积成海,好让我嬉戏,以盆为舟,以木为筏,玩它个痛快。 (1回应)
2020-07-09 18:35
-
过了很多年安静的春节,已经适应了,今年突然鞭炮又开了禁。 说是部分开禁,限放。但门只要打开一条缝,也就和全开没有两样,人们就会毫无顾忌地进出。因此今年的鞭炮放得热闹极了。 年三十的晚上,丙戌与丁亥交替的那一刻,鞭炮声充塞于天地之间,密密地响成一片。尽管窗户是关着的,硝烟还是渗进屋来,最后不得不打开窗子,让硝烟尽情地对流,才能上床睡觉。 初一清早,满地落红,是鞭炮屑。 有人在清扫,但很难清扫干净。因...
2018-12-20 10:49
过了很多年安静的春节,已经适应了,今年突然鞭炮又开了禁。 说是部分开禁,限放。但门只要打开一条缝,也就和全开没有两样,人们就会毫无顾忌地进出。因此今年的鞭炮放得热闹极了。 年三十的晚上,丙戌与丁亥交替的那一刻,鞭炮声充塞于天地之间,密密地响成一片。尽管窗户是关着的,硝烟还是渗进屋来,最后不得不打开窗子,让硝烟尽情地对流,才能上床睡觉。 初一清早,满地落红,是鞭炮屑。 有人在清扫,但很难清扫干净。因为硝磺把路面熏成了砖黄色,根本扫不下去。只有等天阴下雨,让雨水来清洁它。 很喜欢鞭炮屑铺满一地的感觉,那样的一片乱红里面,透着说不出的荒凉感,热闹遗下的荒凉,格外令人感叹。 今日去了小时候住过的院子。越发的萧索了。给我留下了一座办公楼,是儿时唯一的记忆,据说不久也要拆除。生长于城市,不知道何处是我故乡。其实我家最初并不住这院子,恰恰在我懂事的时候搬过来,一直住到参加工作才搬走,在我心里,就把它当作故乡了。这些年,知道它在,我便心安。老城区一片片拆去,新楼一幢幢立起来,很多记忆随之灰飞烟灭,人们的故乡就此湮沉,有时候看着眼前这座崭新的城市,竟觉得陌生,觉得惶恐。我认生,我不认为它有资格做我的故乡,我越来越不喜欢它了。 去了小时候常去的公园,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旧痕迹,足以让我怀旧。我看过的旧风景有些还在,我坐过的桥栏杆也还在。节日里游人如织,全都是生面孔,音乐喷泉夸张地朝天空喷水,引起一阵阵欢呼。挥之不去的,是深深的怅惘与无奈。 又去了从前的单位。 很穷的单位,门脸怎么变阔气了,还有两个身材修长的门僮站岗?在门口探头探脑的,不敢进去,像一个乡巴佬。但还是进去了。这才知道老摄影棚已经租给人家做了餐厅,老办公楼的底层也租出去了,大家挤在二层办公。楼门口居然还有光荣榜,说明从前的同事们还在努力工作,另一侧有一张讣告,是一位可以让我称作师傅的老摄影师,在年二十九去世了。 心里忽然一酸。 前不久还听人说起他,以为他还健康地活着。他若活着,我亦心安,就觉得这个世界还是我们的。而曾经熟悉的人与物渐渐离去,就意味着我的世界在时间的风中渐渐坍塌,在光阴的水中渐渐沉沦。 他曾经是一个多么雄壮的汉子,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一身豪侠之气。 那一年,我随他去三峡拍片,在峡口的山顶上守着,拍客轮经过的镜头。我们在花草丛中谈生活,谈艺术,谈理想……忽然他大呼一声,船来了,抱着摄影机就往江边跑。我也如飞地跑在他身后。那山陡峭得很,跑下坡,让我心惊肉跳,以为会坠到江中去。他却满不在乎,一直跑到危崖边上,举起机器就拍。那一台笨重的“甘光”,在他手里就像一只玩具。那时的峡,江,船,还有他的身姿,如一幅画,就这样印在我的心中,至今仍然鲜活。而他,竟然已成故人。 他的后事已经办过,我今天才得到消息,只能在心中默默与他告别。 空中飘着细雨。 此时的窗外,仍有鞭炮声传来,硝烟阵阵,纸屑纷飞,明晨又能看到一地落红。 那苍白的红,会让人心碎碎地疼着。 引自 落红 回应 2018-12-20 10:49
0 有用 我爱吃苹果 2020-06-26
没想到评分这么高。一个人对瓷器的执迷,对美食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构成了他的“痴”。找到自己的热爱,用文字记录下来,生活就找到自我了。
4 有用 椒盐伞菌 2018-12-19
吕老师的文字透着一种童趣,童趣背后又有深情。“痴”这个字太对了,吕老师无疑是个痴人。很遗憾当时没能做完这本书,现在呈现出来的样子很棒!
4 有用 者Catherine 2019-07-28
颇有黄金时代写作者的文风。
0 有用 隆兴 2019-11-13
玩物不丧志,忽然就老了。。。回的去的话,还这么玩
2 有用 被误导了吗 2019-06-29
对吕老师了解很少,偶然知晓其家学渊源,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顺理成章。这本书的特点是大部分都是短文,令人惊喜的是,凡是长文都写得极好,倒是短文情致过于闲散,不适合我这样的年岁。
0 有用 复蠢蠢 2021-02-17
随便粗略看看,收藏品不太懂,看了后面的散文
0 有用 蜉蝣一大只 2020-07-15
一本书读罢,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的随意坦然,又夹杂着他后来孑然一人的孤独。不得不说,涨了许多知识,前段时间我还买了酸梅膏和雪梨膏,现在还没喝完。吃喝玩乐,作者算是鼻祖了,从中不难看出他对生活的热爱,每一口好吃的食物,每一件喜爱的物件,在他这里都展现出了它的意义。这才是人生乐事。在我看来,作者这一辈子最大的敌人可能就是孤独了。
0 有用 我爱吃苹果 2020-06-26
没想到评分这么高。一个人对瓷器的执迷,对美食的热爱,对生活的追求,构成了他的“痴”。找到自己的热爱,用文字记录下来,生活就找到自我了。
0 有用 小鲸鱼🐳 2020-06-03
作为一个湖北人,自己竟然没有看到身边竟是这么多趣事包围着,一个地方一个文化,正式各种多样性才让我们“痴”,饮食文化,生活文化,作者的古玩痴念,他笔下的世界小到一个瓷碗,都立马变得鲜活起来。构思和结构都很有趣,发现作者是真正带着一颗痴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美好,雅俗共赏,有故事有灵魂。文笔很吸引人。以前的时候自己很爱钻牛角尖儿,总是陷入一个事态的背面去看待万物,见到文中的一篇篇,就像是个孩子一样嬉闹欢欢... 作为一个湖北人,自己竟然没有看到身边竟是这么多趣事包围着,一个地方一个文化,正式各种多样性才让我们“痴”,饮食文化,生活文化,作者的古玩痴念,他笔下的世界小到一个瓷碗,都立马变得鲜活起来。构思和结构都很有趣,发现作者是真正带着一颗痴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美好,雅俗共赏,有故事有灵魂。文笔很吸引人。以前的时候自己很爱钻牛角尖儿,总是陷入一个事态的背面去看待万物,见到文中的一篇篇,就像是个孩子一样嬉闹欢欢喜喜过完一天,读起来也欢喜,原来读书也会很“痴”。 (展开)
0 有用 花雨金鱼 2020-02-17
精致又雅致,透过身边的小事洞察人间百态,好想拥有这样有趣的生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