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阎连科,卡夫卡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得主,被认为是莫言之后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之一。华语文学世界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也极具争议的实力派作家。
★大家熟知的真实作家“阎连科”,真实生活中的导演顾长卫和青年作家蒋方舟等人,都成了小说故事的实在。纪实?虚 构?荒诞?冷幽默?各种声音的清晰与嘈杂、多路交叉结构和张驰叙述,“从来都没有如此好读过”。
★数年沉默后的最新声,《速求共眠》再次彰显“阎氏写作”的滋味和奇诡,读来幽默荒诞,但最后却有一种钝痛。
《速求共眠》这部虚构的小说作品被作者阎连科称为是自己与生活的一段非虚构。她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位备受争议的作家“阎连科”。
因为对名利和欲望的追逐,“阎连科”决定自编、自导、自演一部小说同名电影,作者阎连科真实生活中的好友导演顾长卫、青年作家蒋方舟等人,无一幸免都称为小说中被他拨弄的人物。
那些...
★阎连科,卡夫卡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得主,被认为是莫言之后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之一。华语文学世界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也极具争议的实力派作家。
★大家熟知的真实作家“阎连科”,真实生活中的导演顾长卫和青年作家蒋方舟等人,都成了小说故事的实在。纪实?虚 构?荒诞?冷幽默?各种声音的清晰与嘈杂、多路交叉结构和张驰叙述,“从来都没有如此好读过”。
★数年沉默后的最新声,《速求共眠》再次彰显“阎氏写作”的滋味和奇诡,读来幽默荒诞,但最后却有一种钝痛。
《速求共眠》这部虚构的小说作品被作者阎连科称为是自己与生活的一段非虚构。她在小说中虚构了一位备受争议的作家“阎连科”。
因为对名利和欲望的追逐,“阎连科”决定自编、自导、自演一部小说同名电影,作者阎连科真实生活中的好友导演顾长卫、青年作家蒋方舟等人,无一幸免都称为小说中被他拨弄的人物。
那些在实际生活中的一切非虚构,都在虚构的故事中转化为不确定。小说再次彰显了“阎氏写作”的奇诡和荒诞,在纪实与虚构的交错和纠结中……每一字、每一句,真亦假、假亦真,让人分辨不清,让人摸不着头绪。
这是这位华语文学世界中最重要也是最具争议的实力派作家阎连科,在沉默数年后发出的最新声。他说:还是希望能有一部作品被出版,让读者能看到,你可以阅读它,但你知道这位作家还在一直正常的工作就好了。
速求共眠的创作者
· · · · · ·
-
阎连科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阎连科,1958年出生于河南嵩县,1979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受活》《风雅颂》《炸裂志》《日熄》等。曾获第一、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第三届老舍文学奖和马来西亚第十二届“花踪”世界华文文学大奖;2012年入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短名单; 2013年入围英国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2014年获捷克卡夫卡文学奖;2015年,《受活》日文版在日本读者推举下获得Twitter文学奖;2016年再次入围英国布克国际文学奖短名单,同年《日熄》获第六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2017年第三次入围布克奖。其作品被译为近30种语言,上百种外语版本。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担任教授,并被香港科技大学聘为中国文化客座教授。
喜欢读"速求共眠"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速求共眠"的人也喜欢 · · · · · ·
速求共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1 条 )

《速求共眠》的叙事模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部长篇我们可以进行简单拆分为四个故事。 1.阎连科妄图以剧本成名、发财 2.洛阳农村的一个由强奸到婚姻的短篇故事 3.农民工和大学生之恋的罗生门事件 4.农民工和大学生故事的剧本 其中2和3、4除了人名有关联外,基本上是完全不同的故事;3和4在故事方向上都是在讲农民工和大... (展开)> 更多书评 81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INK印刻出版公司 (2018)7.3分 8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理想国2019年书单 (理想国imaginist)
- 读书即生活 BOOK TEAM (裁缝点灯)
- 好奇心日报的推荐书单2019 (Dao里个Dao)
- 理想国 书香2019 (理想国imaginis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速求共眠的评论:
feed: rss 2.0
13 有用 Ggghhhhhkk 2019-03-03 21:26:39
是一次很畅快的体验。读完感觉作者勇敢得可怕,似乎把手里作品当作人生最后一部作品。以前一直以为梦境为虚,现在知道,虚实之间,无边无界才是真的梦境。
4 有用 小陈 2019-01-20 14:53:53
从李社对倒转头旋的杀意开始,虚构与真实透露出一种不可被解释的样态,剧本内外的人物行为都处在被质问的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以是质问者或被质问者,而做回答的人同样也有拒斥(采访中李静对李撞产生爱意的回复)或肯定(第二段剧本中李静对张华产生恨意的解释)。解释与不解释似乎对应着整个创作故事的虚与实。阎连科期望达成的或许是后记中写到的二十世纪小说胜于十九世纪小说的部分(“叙述结构呀,腔调节奏呀,前流后派呀,创造... 从李社对倒转头旋的杀意开始,虚构与真实透露出一种不可被解释的样态,剧本内外的人物行为都处在被质问的氛围中,每个人都可以是质问者或被质问者,而做回答的人同样也有拒斥(采访中李静对李撞产生爱意的回复)或肯定(第二段剧本中李静对张华产生恨意的解释)。解释与不解释似乎对应着整个创作故事的虚与实。阎连科期望达成的或许是后记中写到的二十世纪小说胜于十九世纪小说的部分(“叙述结构呀,腔调节奏呀,前流后派呀,创造主义呀”),于是对于书写形式或是对文字载体的各类运用的尝试,会像是摆脱真实经验的一次试探(换气?)。 (展开)
70 有用 未读 2019-03-15 22:49:37
世界精彩到莲花离开污泥就得死
4 有用 霧鸢野荻 2019-02-01 12:08:07
于《收获·长篇专号》读完。观念极佳,功力见减。
4 有用 把噗 2019-10-07 20:50:08
能量足,废话多;形式感强,情节感差;谈人的灵魂,却避而远之;不能扎根,亦不能近心。第一人称叙述像百年前的私小说语体,幸还是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