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岭的盛名 短评

热门 最新
  • 8 滞销书选题仙人 2019-05-15 10:05:37

    到了想看社科的中年阶段。

  • 12 伊夏 2019-10-17 10:06:07

    出色的人类学研究。只是我总是悲观地想,学界通过研究,把一个地区的问题装入一个学术的筐里,究竟能对当地的实际情况改善多少呢,当然知道不应该这样去要求,这样要求会掉入无穷的陷阱,只是总想叹一叹气。

  • 7 抵门杠 2019-07-27 17:33:01

    中间因为忙工作放了一段时间今天才看完。从茶叶生产的历史,现状,茶园的工人运动,茶叶产品的消费,特别是所谓地理标志,公平贸易的种种表现入手,一层层剥开所谓“第三世界农业幻象”,其实就是所谓“田园梦”的真相:那就是所谓公平贸易只不过是生产者迎合消费群体想象的手段——噱头。但我觉得两个点,批判的点有误:第一,造成这一情况的恰恰不是所谓消费者喜欢“公平贸易”的偏好,而是资本的生产和营销手段,批判“偏好”本身恰好掉入主流经济学的窠臼中,也相当于默认了“消费者”经济学;第二,作者认为自己批判的是“新自由主义”,但实际上并未触动真的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要素价格均等化。也就是说,按照新自由主义的图景,茶叶生产出口的结果是提高了劳动力在印度的普遍待遇,也就是说工资会一路上涨。只有考察了这个才能证明或证伪问题。

  • 8 大麦芽 2019-07-18 14:44:28

    种植园一直在那里,旅行者却从未曾抵达一杯茶水面之下的生活。会印地语尼泊尔且是女性的人类学家做到了。

  • 1 二手月季 2019-09-06 01:06:26

    全面但松散。是在戳破某种想象,但到最后,也只是在罗列问题无疾而终。

  • 3 吴衢 2022-01-25 13:00:58

    关于大吉岭种植园的人类学民族志。作者先分析了种植园中原本存在的工人、园主和环境之间的三方道义经济(非货币形式的设施补助),然后讨论看似公正的三种实践(地理标志认证、公平贸易和廓尔喀民族运动)如何进一步瓦解了这种道义经济,进一步推动了商品化同时又没有改变种植园的权力结构。不过作者自己的思路也有些乱,一方面知道种植园一直建立在不平等关系上,另一方面对道义经济又表现出一种怀旧之情。

  • 3 对方 2020-08-25 09:41:11

    翻译把所有锡金翻译成斯里兰卡是何居心……?三方道义经济拓展得不太明朗

  • 2 Chopin J.F.YU 2020-05-11 14:56:44

    之前讀英文版的時候就覺得寫得很好。公平貿易認證、地理標誌認證以及廓爾喀民族獨立運動三個點支撐起來,結構其實非常清晰。原本由勞作、管理和農業環境共同構成的「三方道義經濟」,在後殖民的時空脈絡下,經由industri到bisnis的轉變而成為一種「第三世界農業幻想」,所謂的「公正」在大吉嶺從來沒有到來,結尾「但茶工深知,在這個消費公正的市場中,種植園並不會發生任何好的轉變」(頁282)深刻地升華了主旨。Pierre Bourdieu,E.P.Thompson,James Scott,Anna Tsing等,理論的運用和闡述還是蠻清楚蠻扎實的。另外,全書幾乎所有的「斯里蘭卡」其實都是「錫金」,但頁64又清楚提到「英錫關係」,莫非是為了過審故意錯譯?頁13「中國東南」應為「西南」。

  • 0 changanxiyu 2019-07-06 17:13:04

    “对忠诚的品茶者而言,它是一种稀有的恩惠” “场所”具有的黑洞般的吸引 (我心爱的痴情士多,我真希望自己今天抬头多说了几句话)

  • 0 Matrix 2019-06-24 22:40:03

    想到了庐山

  • 1 恶夫 2019-06-08 15:33:23

    工整的美式民族志,地理标志认证,公平贸易以及民族独立运动三个话题很松散地用justice串起来,借用Anna Tsing拓展出一个“非人”领域,之前的道义经济学变为了三方道义经济学。理论上其实没讲什么,当做发展研究就好。

  • 0 Shirleysays 2021-01-19 23:02:10

    #🍋说书# 非常好的人类民族志。作者通过六年田野调查,对有“印度香格里拉”之称的大吉岭茶叶种植园(作者称为:第三世界的农业幻想)提出了三个质疑:地理标识认证(知识产权归印度政府),公平贸易(受益者是种植园主)和廓尔克人的独立运动,这些都没有考虑到茶工的利益,或者说没有为茶工改善生活争取到什么。相反,即得利益者,通过土地,亲缘以及世代对茶园的深厚感情,绑架茶工为其劳作,尤其是女茶工。大吉岭的商标是女茶工头像,而地理认证的宣传也写着,女工纤细的手指,温柔地采茶。因此,所谓的这些在贸易上的扶持,除了让政府和经营者大赚以外,劳动者并未得到任何好处。他们种着世界上最贵的茶叶,领着世界上最低的工资,采用的依然是殖民时期的管理方法。难道世界上只有大吉岭是这样吗?不,我们可以看看身边的厂矿农村,好好想想…

  • 1 Luftmeer 2022-03-26 10:16:51

    本书关涉的是后殖民时代有关印度大吉岭红茶产业的帝国遗产转型过程。由于这一过程又嵌入在边陲世界本身面临的族群、语言和地域矛盾之中,所以当作为框架的公民身份未解决的情景之下,无论是坚持公平贸易的远端消费者,还是茶园管理者的地理标志认证,抑或是本地政治精英的独立运动都无法回应一些基本的发展困境问题。如果殖民者时代遗留的最后一丝道义关系也崩解了,作为家乡的大吉岭认同感将无从挽回。集体生产的庄园经济可能触及美国人南方庄园历史伤疤的痛,作为一种高效率却非道义的农业组织模式,庄园经济的形式变化影响着农业全球化进程。人类学家所做的,不过是关于理解的知识,去花一个下午时间听一听茶厂女工如何憧憬她们的未来。(翻译非常好,花了五个早上看完。

  • 0 噶桑玛 2022-02-12 22:08:00

    特别政治人类学的一本书,作者主要想讲的是三方道义经济,但我总觉得她对那些采茶工人的访谈不够深入,所以整本书差了点火候。 这书本来可以给3.5星,翻译太差扣0.5星,把锡金翻译成斯里兰卡,把夏尔巴人翻译成希尔帕人。大哥啊,你不能查查地图吗,斯里兰卡是个岛国,怎么可能跟印度接壤呢?夏尔巴人这个译名也是共识了,你原创个什么劲儿呢?

  • 0 2022-02-09 19:41:57

    公平贸易、地理标识、廓尔喀运动。看这本书时一直在想关于“公平”在里面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正真的使命究竟是什么 ?特别是带着乡村振兴的视角,极大的帮助我戳破了一些无知的幻想与偏见,当然,这里面不仅是第三世界农业幻想这么简单。

  • 1 Xiaoru 2021-11-08 15:48:43

    第一次参与食通社共读计划。导言已经充分的概括了本书的内容,作者通过分析地理标志的建构,公平贸易的运作,民族运动这三方面,打破了有关大吉岭的第三世界农业幻想。因为涉及了三方面,且作者是人类学背景,总觉得本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较为震惊的是,茶工工作一周的工资才能换来在英国出售的50克的茶叶,为外国人提供茶叶这种高端消费品的茶工实际上工资也仅在全球贫困线上下徘徊。但据做国际茶叶贸易的老师说,大吉岭的现状与此书也已不同。我比较感兴趣的事,品味到底是如何被建构的,参见布尔迪厄,是否有真正成功的公平贸易。关于本书的更多问题,我已在书后列举。

  • 0 LZ 2022-01-09 12:55:11

    文章批判了地理标志认证的道德性,认为这一外部的体系不仅没有保护本地传统劳动景观不受商业化侵扰,反而将其推向商品漩涡。同时提出设施补助的管理体系在维系劳动关系中的重要性。p176m 公平贸易只是让大家参与到追求社会共荣的消费方式中的一项运动。让消费者获得一种谈资。创造了一种对道义经济的崇拜,一种不平等现实中对平等的幻想。p211

  • 0 眉間尺 2021-10-31 00:34:26

    为什么茶工觉得殖民时期的待遇更好?用浪漫化去解释可能太过轻易,盲猜那时候军队可以安置很多廓尔喀男性劳动力,多一份收入自然会好过一些。

  • 0 时光 2022-05-21 05:43:08

    三星半吧。关于大吉岭种植园的历史、茶工和园主关系流变的部分讲得比较清楚了,但有关廓尔喀政治独立运动的部分还是梳理得不够清楚。关于地理标志认证、公平贸易认证,也许初衷是好的,但事实上消费者为改善茶工生活而愿意支付的更高价格并未真的用于实处,所以在劳工保护不能得到制度化法律化有强力约束时,局部改良可能更多的是中产消费者的自我感动。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