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近三百年优秀学位论文编年选辑 (哲夫成城)
- 九分以上中国文史哲著作(乱序) (司空宅星)
- 目錄版本書 (眇翁)
-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学位论文 (马上到站)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1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明嘉靖刻本研究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聚洲 2020-11-06 16:51:09
117。不说了,瑞思拜。我发现不管我咋看文献学,关注点还是在政治史哈哈哈,苏式刻本系统力推京式和闽式刻本系统,一统嘉靖以降的主流版刻体系。苏式占据主流,京式刻本残留在宫廷内府刻本、藩王刻本和登科/会试/乡试录中负隅顽抗,闽刻的官刻和私刻也基本投敌,只剩下最底层的刻本还在闽刻手中。这文化现象的政治社会象征意义,有趣。😏
1 有用 南山清洁工 2023-05-19 10:49:24 湖北
所谓版本类型学也就是把传统从字体鉴定版刻年代的方法科学化、系统化了,个人认为这是版本鉴定中最要紧最有效的方法。此外,明清两代版刻事业繁华,比起宋元本来,牵涉的问题更多,翻刻覆刻、前印后印,刻工的流动都是很复杂的问题,而嘉靖本在这些方面又都有一些特殊性,故而这些问题仍可继续做文章。再有就是,苏式本字体的产生与模仿宋本有关,当可信,但是这种字体既可追溯到弘治时期,那么所谓嘉靖文坛复古引起版刻复古之说是... 所谓版本类型学也就是把传统从字体鉴定版刻年代的方法科学化、系统化了,个人认为这是版本鉴定中最要紧最有效的方法。此外,明清两代版刻事业繁华,比起宋元本来,牵涉的问题更多,翻刻覆刻、前印后印,刻工的流动都是很复杂的问题,而嘉靖本在这些方面又都有一些特殊性,故而这些问题仍可继续做文章。再有就是,苏式本字体的产生与模仿宋本有关,当可信,但是这种字体既可追溯到弘治时期,那么所谓嘉靖文坛复古引起版刻复古之说是否全然可信,或者说文坛复古只是在推波助澜,而并不是根本原因,窃以为,苏式本字体比京式本、建式本在刊刻时更为容易、简便,这或许也是苏式本大行的原因之一,有待继续研究。 (展开)
9 有用 草虫 2019-06-07 18:17:54
嘉靖本存世三千种左右,版本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三分视野下,勾勒出苏式的崛起到万历宋体字的产生、京式内府本与藩府刻本的字体的影响、建本的没落。但事实上,共时地域典型特点与渗透、官刻坊刻与私人刻本风格的变迁、翻刻宋元本乃至嘉靖本导致的考古层位的打破,各种线索交错下,没有一个线索是唯一的。这也是这本书着力之处。此外,脚注信息量丰富,特别是辨析一些著录版本的错误,很见功力。
7 有用 NADPH 2019-11-02 08:54:53
用版本类型学统摄全书,所以整个下编录的刻本是以刻书地排序。看来文科研究的材料数变多之后类型学化是大趋势了,从比较学到类型学一进步。还可以感受到的是实物版本学与校勘学的分立。作者录了很多字体风格比较,我就觉得有开拓空间,既然现在做类型学材料多了。那么可以从计量风格学里借鉴。而像tkasasagi博士近年专注于用深度学习研究日本的くずし字,国内OCR的研究也很多了,但这些毕竟是校勘学导向的,如果用类型... 用版本类型学统摄全书,所以整个下编录的刻本是以刻书地排序。看来文科研究的材料数变多之后类型学化是大趋势了,从比较学到类型学一进步。还可以感受到的是实物版本学与校勘学的分立。作者录了很多字体风格比较,我就觉得有开拓空间,既然现在做类型学材料多了。那么可以从计量风格学里借鉴。而像tkasasagi博士近年专注于用深度学习研究日本的くずし字,国内OCR的研究也很多了,但这些毕竟是校勘学导向的,如果用类型学做导向,那都可以顺带研究异体字了。数理化这方面语言学已经发展一些了,演化学、接触学甚至现在的网络分析都有了一定成果。对于版本来说,刻书地、历代收藏、刻工、覆刻、刀功等会把每个文物织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作者好像不太关注明清小说的刊刻。 (展开)
0 有用 蓝袜子皮皮 2025-02-02 22:42:51 北京
会进入学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