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大家出版社
副标题: 人類如何從畏懼高山, 走到迷戀登山
原作名: Mountains of the Mind: A History of a Fascination
译者: 林建興
出版年: 2019-1-30
页数: 376
定价: NTD4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579542678
内容简介 · · · · · ·
「聖母峰有我生平僅見最陡峭的稜線和最驚心動魄的懸崖。我心愛的……我沒辦法告訴妳,這座山讓我有多著迷。」這是1921年馬洛里在聖母峰營地上寫給愛妻的家書,幾天後,他在攻頂聖母峰的過程中,在離峰頂不遠的山坡上,永遠消失在一陣突然飄來的濃霧中。
本書就是試圖解釋怎麼會有這種事:一座山如何能夠全然「迷住」一個人?那樣非比尋常的強烈愛慕,如何能夠投注在終究也不過就是岩石和冰所堆起來的龐然大物上?那些父母、子女、丈夫、妻子,為何會把所愛之人輸給了山?這樣的著迷,並非馬洛里所獨有。越是文明、富裕的時代,就有越多人甘願拋棄平地舒適及所愛的一切,忍受各種精神及肉體痛苦,登上幾千公尺的高處。「為何登山?」成了最根本但也最難回答的問題,困惑著無數爬山及不爬山的人。
然而,人類登山,也不過是近代的事。在三個世紀以前,冒著生命危險去攀登高山,只會被視為精神錯亂,但人類一開始出...
「聖母峰有我生平僅見最陡峭的稜線和最驚心動魄的懸崖。我心愛的……我沒辦法告訴妳,這座山讓我有多著迷。」這是1921年馬洛里在聖母峰營地上寫給愛妻的家書,幾天後,他在攻頂聖母峰的過程中,在離峰頂不遠的山坡上,永遠消失在一陣突然飄來的濃霧中。
本書就是試圖解釋怎麼會有這種事:一座山如何能夠全然「迷住」一個人?那樣非比尋常的強烈愛慕,如何能夠投注在終究也不過就是岩石和冰所堆起來的龐然大物上?那些父母、子女、丈夫、妻子,為何會把所愛之人輸給了山?這樣的著迷,並非馬洛里所獨有。越是文明、富裕的時代,就有越多人甘願拋棄平地舒適及所愛的一切,忍受各種精神及肉體痛苦,登上幾千公尺的高處。「為何登山?」成了最根本但也最難回答的問題,困惑著無數爬山及不爬山的人。
然而,人類登山,也不過是近代的事。在三個世紀以前,冒著生命危險去攀登高山,只會被視為精神錯亂,但人類一開始出於精神的需求和對美的愛好而開始登山,高山便開始對人類的大腦施展巨大且通常是致命的吸引力,讓無數人甘願以身殉山。
這股令人捨生忘死的迷戀,是如何在這三百年間形成?陡峭、荒涼、危機四伏等高山特質,如何在人類心中轉化成崇高、神性、超越等寶貴的體驗?人類又為何會對臨高的恐懼上癮,一再以性命追求這原本應全力避開的事?事實是,我們不但在高山的每道皺褶、岩層的每片剖面中看到地球久遠到令人暈眩的歴史,在高海拔的廣袤視野中得到神的眼界,體驗到自我感由於眼界擴展而變得更加強大,也同時遭受到攻擊:在山頂上,時間與空間的無邊無際使你顯得無足輕重。於是作者說:「那些爬上山頂的人,一半是愛著自己,一半是愛上自我湮滅。」
作者在無數登山紀實及自己的親身經驗中體悟:「山只是地質的偶發事件。山不存心殺人,也不存心討好人。山所具有的任何情感屬性都是人類的想像力所賦予。」人類所攀登的,不只是實質上的山,更是心中之山。因此,探究人類為何爬山才如此迷人。我們探究的,不只是冰雪及石頭,更是人類三百年來的內在風景,是人類的感知如何在面對高山時一層層積累、變得豐厚,是我們會因此而變得更加認識人類,以及自己。
重要事件:本書己被改編為紀錄片
心向群山的创作者
· · · · · ·
-
罗伯特·麦克法兰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羅伯特‧麥克法倫
才氣縱橫的劍橋文學院士,專長當代文學,也是英國史上最年輕的布克獎評委會主席。
能寫擅走,至今已走了一萬多公里,也爬過許多險惡的山,自述「我的腳跟到腳趾的量測空間是29.7公分。這是行進的單位,也是思想的單位」。
被視為新一代自然寫作及旅行文學的旗手,以大量出色的文學修辭(尤其是隱喻)極度延展風景意象及深度,層出不窮的感官描述創造出人的內在風景和外在風景不停親密交流的感受。創新的寫作語言帶動大量評論,並啟發了新一波的地方寫作。當代旅遊文學名家William Dalrymple在書評中便點評道:在這些(顯示了旅遊寫作生生不息的活力,以及旅遊文學為每個繼起的新世代重新創造自己的能力)的所有新作家中,有一個人特別展示了文筆出眾的旅行書仍然可以美得如此渾然無瑕。那個作家就是羅伯特.麥克法倫。
創作領域包括文學、旅行與自然,也熟悉地形學及生態學...
羅伯特‧麥克法倫
才氣縱橫的劍橋文學院士,專長當代文學,也是英國史上最年輕的布克獎評委會主席。
能寫擅走,至今已走了一萬多公里,也爬過許多險惡的山,自述「我的腳跟到腳趾的量測空間是29.7公分。這是行進的單位,也是思想的單位」。
被視為新一代自然寫作及旅行文學的旗手,以大量出色的文學修辭(尤其是隱喻)極度延展風景意象及深度,層出不窮的感官描述創造出人的內在風景和外在風景不停親密交流的感受。創新的寫作語言帶動大量評論,並啟發了新一波的地方寫作。當代旅遊文學名家William Dalrymple在書評中便點評道:在這些(顯示了旅遊寫作生生不息的活力,以及旅遊文學為每個繼起的新世代重新創造自己的能力)的所有新作家中,有一個人特別展示了文筆出眾的旅行書仍然可以美得如此渾然無瑕。那個作家就是羅伯特.麥克法倫。
創作領域包括文學、旅行與自然,也熟悉地形學及生態學,同時還能主持紀錄片。
書籍凡出版幾乎必得獎,首部作品《心向群山》贏得《衛報》第一書獎、《週日泰晤士報》年度青年作家獎和Somerset Maugham Award。第三部作品The Wild Places同時獲得英國最重要的登山文學獎Boardman Tasker Prize和美國指標性的Banff Mountain Festival大獎,並改編為BBC節目。《故道》一書則獲Dolman Prize for Travel Writing。
林建興
台北人。平常工作日會花幾個小時翻譯,每隔一個星期也在雜誌上寫點旁觀編劇造夢者在電影界浮沉的感想。樂與不太淺白的書周旋,視為愛好文字又厭倦自我的絕佳消遣。譯有《被子》、《時光列車》、《第11本小說,第18本書》和一些零零星星的波拉紐。
目录 · · · · · ·
一 著迷
二 浩大的石頭書
三 追逐恐懼
四 冰河與冰:時間之河
五 海拔:峰頂與視野
六 走出地圖
七 新天堂新地球
八 聖母峰
九 雪中野兔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两边谷壁高处还明显留着冰川留下的痕迹。当年冰川带到那里的巨砾形成一条参差的线,就像被冲刷到海岸上的零碎杂物。谷壁上还留下许多溪流横向切割过的印记,那是在冰川从谷里消退的数千年间刻进花岗石基岩里的。雨水不管从山脊边流下来,像回字纹一样刻进山体。水一旦找到一条路径,就会不停地加深它——冲走小的岩石颗粒,小颗粒又撞松其它颗粒,直到切割处小槽,小槽变成沟渠,沟渠变成溪流的河道。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伟大的石头书 -
十一世纪著名的中国画家,文人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指出、自然景色“滋养人性”,“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 石头表面的每个细节,每一道沟槽罅隙,每一个气泡空洞,都明白显示出漫长的岁月,每一枚石头都是一只手就可握住的小小宇宙。文人的案头石不是风景的隐喻,它就是风景本身。 丁尼生在《悼念集》中为稳定状态写下挽歌:“山陵是幻影,从(from)一种形体(form)流向另一种,无物可以驻留,它们雾一般消散,那坚实的土地,(像云,它们形成稍纵即逝的自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伟大的石头书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心向群山"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心向群山"的人也喜欢 · · · · · ·
心向群山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2 条 )

高山世界不过一方屏幕,是我们在其上投射出一幕希望、梦想、欲望和恐惧交织的舞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序言 那些攀登高峰的人,一半爱着自己,一半恋着湮灭。 没有哪座山值得我们奉上生命,这我知道。至于人类为什么要爬山,这个问题太过复杂,无法简化,任何解释都不能述其万一。岩石、雪、冰、风暴和阳光对人类的存在漠不关心,兀自欢悦。 高山世界不过一方屏幕,是我们在其上投... (展开)
班不上了、命不要了,他们这么做到底图什么?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念念远山》共读的最后,我们向大家提了两个问题: 你现在如何理解那些不顾生活乃至性命,也要奔赴山巅的人们? 你更认同怎样的生活方式、生命价值观呢? 之所以提起这个,是因为从一开始我们就能读到,即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对山的想象和在攀登中所经历的现实,二者... (展开)
山——没有开端和终点,如此苍老又如此年轻
> 更多书评 3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南海出版公司 (2024)8.3分 1673人读过
-
Vintage (2004)9.3分 28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7.8分 240人读过
-
GRANTA BOOKS (2017)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新書過眼錄·台灣】2019 (普照)
- 9.5分以上的书籍 (维摩诘不思议)
- 不时摸树 (为虎咬伤)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59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心向群山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懒得栋 2023-12-10 23:08:20 上海
完美的认知层面的登山史,麦克法伦对马洛里是真爱啊
0 有用 ×× 2024-07-27 12:59:55 上海
“這是人類的高海拔悖論:高海拔會提升同時也會抹煞個人的心靈。那些爬上山頂的人,一半是愛著自己,一半是愛上自我消弭。”
9 有用 水泥猴子 2021-06-05 16:47:02
我们在山的肌理中发现了地球的演变史,继而改变了我们对于时间的认识,渺沧海之一粟。登山,就是在漫长的时间中重新感受时间。
7 有用 Rara 2022-03-30 21:47:48
我太爱这本书了!谢谢这三百多页文字给我带来的喜悦,激动,拍案叫绝,感动,勇气!我太爱爬山了,我太爱跑山了,我太爱大自然了!
0 有用 Brill8023 2022-07-31 18:07:05
202276 心向群山,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是什麼讓人魂牽夢繞,一次次地挑戰,甚至是不惜以生命作為代價,這本小書給了他的答案。作者的文筆很美,翻譯得也相當好,讀來一點都不費力。讀完很想去把作者寫的其他几本書也找出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