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战国史》是杨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断代史的一部名著。作者充分吸收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融会贯通,成就这部集大成的《战国史》。本书着重论述战国时期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和发展,真实地再现了战国时代风云变幻、剧烈变革、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历史与社会状况,是战国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战国史的创作者
· · · · · ·
-
杨宽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杨宽(1914—2005),字宽正,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白鹤江镇人。曾就读于苏州中学师范科,1936年毕业于光华大学国文学系,师从史学大家吕思勉、蒋维乔、钱基博。1936年参与上海市博物馆筹建工作,1946年任上海博物馆馆长兼光华大学历史系教授,1953年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59年调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1970年又调回复旦大学历史系工作。1984年赴美国迈阿密定居至逝世。历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主任秘书、古物整理处处长,上海市博物馆馆长,中国先秦史学会第一至第三届副理事长。著有《中国上古史导论》《西周史》《战国史》《战国史料编年辑证》《古史新探》《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等。
目录 · · · · · ·
前言1
第一章绪论1
第二章春秋战国间农业生产的发展45
第三章春秋战国间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96
第四章春秋战国间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162
第五章战国前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203
· · · · · · (更多)
第一章绪论1
第二章春秋战国间农业生产的发展45
第三章春秋战国间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96
第四章春秋战国间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162
第五章战国前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203
· · · · · · (更多)
前言1
第一章绪论1
第二章春秋战国间农业生产的发展45
第三章春秋战国间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96
第四章春秋战国间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162
第五章战国前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203
第六章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及其重要制度230
第七章七强并立的形势和战争规模的扩大300
第八章合纵、连横和兼并战争的变化368
第九章秦的统一455
第十章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498
第十一章战国时代科学和科学思想的发展586
第十二章战国时代文化的发展653
附录一战国郡表729
附录二战国封君表738
附录三战国大事年表750
战国大事年表中有关年代的考订777
后记786 "
· · · · · · (收起)
第一章绪论1
第二章春秋战国间农业生产的发展45
第三章春秋战国间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96
第四章春秋战国间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162
第五章战国前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改革203
第六章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及其重要制度230
第七章七强并立的形势和战争规模的扩大300
第八章合纵、连横和兼并战争的变化368
第九章秦的统一455
第十章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498
第十一章战国时代科学和科学思想的发展586
第十二章战国时代文化的发展653
附录一战国郡表729
附录二战国封君表738
附录三战国大事年表750
战国大事年表中有关年代的考订777
后记786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时期 战国时代又是文化学术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上重大变革和发展的需要,相应地文化学术界出现了九流(儒、墨、道、名、法、阴阳、农、纵横、杂家)、十家(九流加小说家)。他们分别站在不同的立场,从各个方面提出了不同的建国方略和完成统一的办法。包括维护和发展小农经济的措施,奖励农民努力为国家“耕战”的政策,谋求富国强兵的设施。他们著书立说,聚徒讲学,向君主游说,相互辩论,因而出现百家争鸣的热潮。由于他们著书传授,积极栽培,一时各派的英才辈出,影响深远。 农家之学着重于生产技艺,对农业的发展起一定的作用。法家之学顺应战国初期各国变法的需要而产生,对各国的富强起很大的作用。纵横家顺应合纵连横的外交活动和兼并战争的需要,从中起着特定的作用。兵家讲究使用“义兵”从而除暴救民,还讲运用灵活的战略和兵法取胜,对于完成统一战争的胜利,是很有作用的。道家之学是总结过去列国兴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产生的,有助于国家保持强盛和防止衰亡。儒家之学讲究修身治国,主张用“王道”、“仁政”来治理国家和完成统一。墨家主张用“兼爱”来解决小农的“三患”(饥、寒、劳),从而谋求国家的富强。阴阳家重视解释事物发展的规律,讲究制定历法和时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名家对宇宙万物的构成加以分析和解释。后期墨家和后期名家对于物质构成和运动曾展开辩论。小说家认为讲故事和小说,借此可以生动地表达自己的学说,如甘茂、范雎等人入秦游说,都从讲故事入手。所有九流十家都曾在当时起过不同的作用。 秦之所以能完成统一大业,法家、纵横家、兵家、杂家和间谍从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商鞅的变法,集了法家之学的大成,取得了“后来居上”的效果,奠定了秦富强的基础。张仪为秦连横成功,“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进一步奠定了秦富强的基础。到战国中期,在秦、齐、赵三强鼎立而争夺宋地的斗争中,由于苏秦...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绪论 -
土壤的分辨和田地的等级 农作物收成的高下,和土壤的好坏有密切的关系。战国时人已经注意到土壤的分辨了,当时土壤已有壤、填、坟、垆、黎、涂泥等名称,壤又分为黄白两种,坟分黑白赤等种,说明当时人们已能从土壤的色泽、性质和肥沃度等方面去认识和区别。战国时代著作的《禹贡》,曾列举各地区土壤的情况和田地的等级如下: (一)冀州(在黄河的曲绕之内地区,有今山西、河南黄河以北及河北西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角),土是白壤,田是中中等。白 壤是指含有盐分而质地疏松的土壤,即指今河北、山西平原的盐 渍土。 (二)充州(在济水和黄河间地区,有今山东西北部、河北南部、 东部),土是黑坟,田是中下等。黑坟是指黑色腐殖质多的土壤,可能 是指一种灰棕壤。 (三)青州(在泰山以东地区,有今山东东北部),土是白坟和海 滨广斥,田是上下等。这里的白壤是指腐殖较多而润湿的灰壤,海滨 广斥是指沿海的盐渍土。 (四)徐州(在泰山和淮水间地区,有今江苏、安徽北部和山东南部),土是赤埴坟,田是上中等。赤埴坟是指带有粘性的棕壤。 (五)扬州(在淮河以南地区,即长江下游平原,有今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及江苏安徽等省的南部、湖北的东部),土是涂泥,田是下下等。涂泥是指粘质湿土。 (六)荆州(从荆山南到衡山南的地区,即长江中游平原,有今湖南及湖北东南部、四川南端、贵州东部),土是涂泥,田是下中等。 (七)豫州(从黄河以南到荆山以北的地区,有今河南黄河以南地、山东西部和湖北北部),土是壤和下土坟垆,田是中上等。这里的“壤”是指石灰性冲积土,“下土”指底层,“下土坟垆”可能指分布于石灰性冲积土底层的深灰粘土和石灰结核。 (八)梁州(在华山以西和长江以北地区,有今四川、湖北西部,陕西、甘肃南部),土是青黎,田是下上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春秋战国间农业生产的发展45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中国断代史系列(共34册),
这套丛书还有
《辽金西夏史》《中华远古史》《战国史》《清史(上下)》《清史》
等
。
喜欢读"战国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战国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战国史》:奠基之著作,流畅之阅读,全面之认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众所周知,这本战国史是杨先生学术生涯的晚期作品,而在这之前,他早已完成了对战国年代问题细致入微而方方面面的考定,编著了《战国史料编年辑证》一书。 而此书的意义,我想是非同凡响的,把上讫《左传》结束的公元前468年到秦并天下之前的公元前221年,这二百多年间的种种问... (展开)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读了,8-9-10三章,以前一直不想读春秋战国史,一方面太过久远,未必可鉴,另一方面实在是对秦始皇,秦制有意见;后来读完明史,觉得再也不会有“不忍卒读”的历史,于是乎,翻开西周史,如神话故事般;东周春秋史,才发现中国原来也有贵族,贵族精神;战国史时,才明白那句任...
(展开)
> 更多书评 1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9.1分 856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8.8分 478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6)8.4分 55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暂无评分 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一) (无心恋战)
- 中国断代史系列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9年出版好书籍整理 (石篁居主人)
- 中国传统文化书单 (大豆)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书目 (上海人民出版社)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战国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何慧爱 2023-12-17 00:40:25 江西
全景式了解战国时代,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分别详尽介绍,战国时代变化庞杂,但杨宽先生的介绍清晰明了。 战国时代的最显著特征依然是“变革”,而变革的起点是小农经济成为各国的立国基础,生产力发展经济制度变革,到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相应改变,中央集权深化,各国围绕富国强兵实行的变法好精彩,历史得以发展不断进步。 变革的过程是从分裂走向统一。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在经济政治的发展下规模一步步扩大,郡县征兵制使得参战人... 全景式了解战国时代,从社会的各个方面分别详尽介绍,战国时代变化庞杂,但杨宽先生的介绍清晰明了。 战国时代的最显著特征依然是“变革”,而变革的起点是小农经济成为各国的立国基础,生产力发展经济制度变革,到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相应改变,中央集权深化,各国围绕富国强兵实行的变法好精彩,历史得以发展不断进步。 变革的过程是从分裂走向统一。合纵连横的兼并战争在经济政治的发展下规模一步步扩大,郡县征兵制使得参战人数大大增加,青铜冶铁技术的发展使得兵器得以发展,军事作战经验的积累使得战程拉长。连年征战,整个民族产生统一的需求,再由秦国最终实现统一。 改革对人才产生迫切需要,知识分子更加活跃,思想更为开放包容,文化学术、教育制度、科学技术相应发展,百花齐放看得人热血沸腾。 基础太薄弱,战争部分看得特别晕,要补课 (展开)
1 有用 文若 2023-08-19 23:00:45 江苏
作为《史记》前菜,多年后重读仍然倾佩杨先生严谨细密的考证,敏锐的目光及以及同系列其他老先生不同带有很强的个人风格与较少的时代色彩。为什么在读《史记》之前读《战国史》?战国时代上承资料稀缺的上古三代,下启秦汉统一大帝国,是历史抉择走向的关键时期。正如杨先生所指出的,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提高生产力使兼并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加强,最终合而为一。其次,以《史记》为代表的传统史学材料战国编... 作为《史记》前菜,多年后重读仍然倾佩杨先生严谨细密的考证,敏锐的目光及以及同系列其他老先生不同带有很强的个人风格与较少的时代色彩。为什么在读《史记》之前读《战国史》?战国时代上承资料稀缺的上古三代,下启秦汉统一大帝国,是历史抉择走向的关键时期。正如杨先生所指出的,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提高生产力使兼并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加强,最终合而为一。其次,以《史记》为代表的传统史学材料战国编年内容错讹颇多,杨先生做了考证编年,鉴别真伪的工作。这一内容,先读打个印象为优。 (展开)
1 有用 流言 2023-07-16 21:17:30 浙江
杨宽老师脉络很清晰,我仿佛看到了一条线。从铁尤其是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器的通用,造成农业的发展,生产力提升迫使各国经济制度变革,法家变法,同时兵器发展,造成战争规模变大,战术变化变大,马车发展,运输交流变快,人口流动快,土地兼并需求变大,水利发展,整体治国需求变大,连年战争,统一需求变大,于是由懂得兼并土地并化为己用的秦统一了,其他六国的战争还停留在抢人抢地抢财物上,老百姓富了,民间交流发展,君主政... 杨宽老师脉络很清晰,我仿佛看到了一条线。从铁尤其是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器的通用,造成农业的发展,生产力提升迫使各国经济制度变革,法家变法,同时兵器发展,造成战争规模变大,战术变化变大,马车发展,运输交流变快,人口流动快,土地兼并需求变大,水利发展,整体治国需求变大,连年战争,统一需求变大,于是由懂得兼并土地并化为己用的秦统一了,其他六国的战争还停留在抢人抢地抢财物上,老百姓富了,民间交流发展,君主政治需求,造成百家争鸣,黄道术发展最狠,法家也出自术,墨儒五行等各自发展,哲学上都有飞矢不动思想了,数学音乐历法还有十二月人真牛逼。战争一节主要还是来自战国策,合纵连横诡计间谍,经常五国还打不过秦还互殴,好像七国会永远下去一样的贪小便宜,另外各国一边融合一些少数民族,大中国从此始。 (展开)
2 有用 猫喵猫喵猫猫猫 2022-11-02 21:14:55 云南
不适合入门 更适合作为工具书来查阅,也就是说更适合对这段历史感兴趣需要深入了解的人或者历史专业的人,对于普通的外行读者来说,内容实在太多太杂并且没有“主线”,如果没有兴趣支撑的话,会很难啃下去。所以作为外行就不评分了。
0 有用 周周 2023-12-17 08:03:28 广东
看完了童老的春秋史再来看的战国史,不知道本书作者什么毛病,总是写一些某某技术比西方/欧洲领先 xxxx 年、劳动人民如何如何,一股子现代教科书的味道,有些影响观感。除此之外,是不错的,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