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非常独特的社会现象,从一个窗口透视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坎坷、神奇和多样性。一个由血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深层社会网络联结而成的村落乡土社会,其终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必然伴随着产权的变动、社会网络的重组以及利益和价值的冲突。村落的终结是社会巨变的缩影,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这种巨变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本书的写作以2003年在广州城中村的调查为基础,梳理城中村变迁与改造的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城中村改造的制度建设路径,力图使城中村去“污名”化并成功转型为现代城市社区,参与塑造城市的未来。
李培林,195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研究》编委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工业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发展社会学。
> 全部原文摘录
李培林的一本意外之作,但也可以见到真性情。只是这性情之下,还可以看到官方学者的惰性,和不耐烦。理论都很精深,可是一遇到具体的人的时候,身份架子就隐隐作祟。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利益关系难以平衡,长期而艰难的利益博弈过程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农民终结过程漫长,城中村融入城市的村落中介过程同样漫长 城中村本身的独具的功能(对政府某些功能的弥补及替代,对历史和传统的传承)和顽强的生命力 然,城市空间资源、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公平性? 城市并非只是一个物理空间,同样也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 城中村的终结实际上可以有不同的结局,这种结局依赖于不同的选择
我会写出比这更好的书
好像是社会学领域职位最高的。对城中村和非农化、城市化的认识及一些理论的理解很好,但几乎没看到什么访谈内容,后面的羊城村的故事跟自己写的田野调查笔记没啥两样(哈哈)。没有贫民窟、进城农民工艰难地创造生活并托起中国的未来、城市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村落的终结,不应该是传统和历史的死亡,而是它们在更新中的延续和传承,不是非农化、工业化和户籍改革就能解决的,一蹴而就的结果往往是造成社会的断裂,需要建立... 好像是社会学领域职位最高的。对城中村和非农化、城市化的认识及一些理论的理解很好,但几乎没看到什么访谈内容,后面的羊城村的故事跟自己写的田野调查笔记没啥两样(哈哈)。没有贫民窟、进城农民工艰难地创造生活并托起中国的未来、城市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村落的终结,不应该是传统和历史的死亡,而是它们在更新中的延续和传承,不是非农化、工业化和户籍改革就能解决的,一蹴而就的结果往往是造成社会的断裂,需要建立一种超越“零和博弈”的新的合作和整合机制,村落组织的传统本土资源可以融入或被用来构建现代化的新传统。培育与引导我国非营利组织及社会力量参与城中村改造,未尝不是一种优化选择,在谈的也是社会的力量,但这种事情如果没深入研究的话也是不好说,变迁中各种利益的纠纷。 (展开)
结论在如今看来并不算特别耀眼,但作者对叙述行文方式的交代,看来还是挺有实验性的,如果能将前半部分的论述,和后半部分的材料之间,建立一个索引,而不是像在结尾说的那样,用自己学生的经验研究给自己做支撑,那么本书就能接近经典之列了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 更多书评 4篇
> 4人在读
> 15人读过
> 6人想读
订阅关于村落的终结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soloye 2019-09-11 14:22:18
李培林的一本意外之作,但也可以见到真性情。只是这性情之下,还可以看到官方学者的惰性,和不耐烦。理论都很精深,可是一遇到具体的人的时候,身份架子就隐隐作祟。
1 有用 还如一梦中 2022-04-30 23:20:25
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利益关系难以平衡,长期而艰难的利益博弈过程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农民终结过程漫长,城中村融入城市的村落中介过程同样漫长 城中村本身的独具的功能(对政府某些功能的弥补及替代,对历史和传统的传承)和顽强的生命力 然,城市空间资源、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公平性? 城市并非只是一个物理空间,同样也是一个社会生态系统 城中村的终结实际上可以有不同的结局,这种结局依赖于不同的选择
0 有用 从头再来 2020-11-29 15:46:39
我会写出比这更好的书
0 有用 若你遇见她 2020-03-11 16:41:56
好像是社会学领域职位最高的。对城中村和非农化、城市化的认识及一些理论的理解很好,但几乎没看到什么访谈内容,后面的羊城村的故事跟自己写的田野调查笔记没啥两样(哈哈)。没有贫民窟、进城农民工艰难地创造生活并托起中国的未来、城市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村落的终结,不应该是传统和历史的死亡,而是它们在更新中的延续和传承,不是非农化、工业化和户籍改革就能解决的,一蹴而就的结果往往是造成社会的断裂,需要建立... 好像是社会学领域职位最高的。对城中村和非农化、城市化的认识及一些理论的理解很好,但几乎没看到什么访谈内容,后面的羊城村的故事跟自己写的田野调查笔记没啥两样(哈哈)。没有贫民窟、进城农民工艰难地创造生活并托起中国的未来、城市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村落的终结,不应该是传统和历史的死亡,而是它们在更新中的延续和传承,不是非农化、工业化和户籍改革就能解决的,一蹴而就的结果往往是造成社会的断裂,需要建立一种超越“零和博弈”的新的合作和整合机制,村落组织的传统本土资源可以融入或被用来构建现代化的新传统。培育与引导我国非营利组织及社会力量参与城中村改造,未尝不是一种优化选择,在谈的也是社会的力量,但这种事情如果没深入研究的话也是不好说,变迁中各种利益的纠纷。 (展开)
0 有用 可兹Coozee 2025-03-18 16:22:33 北京
结论在如今看来并不算特别耀眼,但作者对叙述行文方式的交代,看来还是挺有实验性的,如果能将前半部分的论述,和后半部分的材料之间,建立一个索引,而不是像在结尾说的那样,用自己学生的经验研究给自己做支撑,那么本书就能接近经典之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