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Ⅰ
说明Ⅶ
绪论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对象的确定1
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12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剖面选取37
第一章 区域地理基础53
第一节 鲁西南地区的地质与地貌基础53
第二节 信史时代之前大野泽的形成与地理概况56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大野泽60
第二章 公元前2世纪末到公元9世纪末:大野泽向梁山泊转变之趋势83
第一节 5世纪初前大野泽湖体的扩大83
第二节 5世纪末至7世纪初大野泽湖体的缩小100
第三节 7世纪末到9世纪末大野泽湖体的复涨135
第四节 大野泽向梁山泊转变的地理过程分析148
第三章 9世纪末到10世纪中叶梁山泊的加速成泺153
第一节 梁山泊之得名与见诸史册154
第二节 9世纪末到10世纪中叶黄河决溢影响梁山泊的史料统计分析161
第四章 10世纪下半叶到12世纪中叶梁山泊的受水发育164
第一节 宋初广济河(五丈河)的浚通对梁山泊的影响165
第二节 北宋前期黄河决灌梁山泊情况统计(960~1018)169
第三节 天禧河决、横陇故道与梁山泊之受水发育(1019~1048)172
第四节 梁山泊湖泊发育达到鼎盛(1048年至12世纪中叶)175
第五节 “民苦久役,而终忧水患”:对梁山泊地区州城因河患废弃、迁徙的讨论181
第五章 1168年后“大野泽-梁山泊”的消亡184
第一节 1168年、1180年与1194年:“大野泽-梁山泊”消亡过程的关键节点184
第二节 元、明两代仍出现的“梁山泊”之称谓及其辨正193
第六章 梁山泊“八百里”之说辨正200
第一节 《水浒》中的梁山泊“八百里”之说及其影响200
第二节 从《涑水记闻》到《古今事文类聚》:梁山泊“八百里”之说在五本宋人史料笔记中的讹变202
第三节 熙宁《农田利害条约》与王刘交游:对典故的背景补充207
小结212
结语214
参考文献220
附录 鲁西南地区重要堌堆遗址统计237
索引242
后记247
· · · · · · (
收起)
0 有用 素秋暗语雪月 2023-11-08 23:23:01 上海
很难想象这是硕论能够达到的水平,作者梳理了史前和历史时期梁山泊主要变化,依据文献总结出历史时期的“大野泽-梁山泊”与黄河安溢状况之间的密切关系,在黄河安流时,大野泽主要依靠济水等黄河支流汇入,黄河泛滥时则主要依靠泛滥河水供给,但无论哪种地理过程,都促使大野泽向东移动,逐渐形成后世的梁山泊。宋代后黄河趋向南流,梁山泊失去了湖水来源,人迅速占据了涸出的湖盆,加速了梁山泊的湖体消失金城,最终彻底消失。作... 很难想象这是硕论能够达到的水平,作者梳理了史前和历史时期梁山泊主要变化,依据文献总结出历史时期的“大野泽-梁山泊”与黄河安溢状况之间的密切关系,在黄河安流时,大野泽主要依靠济水等黄河支流汇入,黄河泛滥时则主要依靠泛滥河水供给,但无论哪种地理过程,都促使大野泽向东移动,逐渐形成后世的梁山泊。宋代后黄河趋向南流,梁山泊失去了湖水来源,人迅速占据了涸出的湖盆,加速了梁山泊的湖体消失金城,最终彻底消失。作者对文献的考证功底十分深厚,依据宋人笔记和时代背景,对梁山泊名称的滥用和“八百里梁山泊”的流传做了系统的梳理和辩驳。 (展开)
3 有用 读史早知今日事 2023-03-12 21:52:42 安徽
泛读,佩服作者,硕士论文就达到这么高水准。作者2013年10月去德国读博;今年都2023年了,不知道作者在德国是否顺利毕业,现在哪里高就?
0 有用 鑑外觀 2023-01-22 12:19:12 福建
外行人看个热闹。 乐史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开始编撰,雍熙四年(987)至淳化元年(990)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里,仍称钜野泽、大野泽,不见梁山泊之说。王存(1023~1101)等主修、成书于元丰三年(1080)的《元丰九域志》依旧称钜野泽、大野陂,亦不称梁山泊。元丰七年(1084)完书的《资治通鉴》记载,后周显德六年(959),“军都指挥使韩令坤自大梁城东导汴水入于蔡水,以通陈颍之漕;命步军... 外行人看个热闹。 乐史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开始编撰,雍熙四年(987)至淳化元年(990)间成书的《太平寰宇记》里,仍称钜野泽、大野泽,不见梁山泊之说。王存(1023~1101)等主修、成书于元丰三年(1080)的《元丰九域志》依旧称钜野泽、大野陂,亦不称梁山泊。元丰七年(1084)完书的《资治通鉴》记载,后周显德六年(959),“军都指挥使韩令坤自大梁城东导汴水入于蔡水,以通陈颍之漕;命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正是传世文献中“梁山泊”之名的最早记载。 (展开)
0 有用 杜鹃山小奶龙 2023-05-21 17:48:24 广东
想到如果对比着看年鉴学派的历史地理“感觉”和中国古代那种偏向人文地理的观察,会不会有特别的发现?
0 有用 卖锅买米 2021-01-08 14:13:15
佩服作者的文献考证能力,而且还是硕士论文出书,自愧不如。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