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舆论》的原文摘录

  • 只要一个社会没有小到可以实现百分之百的自给自足并且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对发生过的每一件事了如指掌,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就一定会用“观念”这个东西去处理那些他们无法亲睹、亲历的事务。 人对于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物产生感觉的唯一途径,就是借助自己头脑中为该事物勾勒的影像。 在所有这些事例中,我们必须格外注意一个共同因素的存在,那就是人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存在的那个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人的所有行为都是针对这一拟态环境做出的。不过,这些行为(behavior)如果是具体的行动(acts),其产生的后果就不是作用于催生了这些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那个实实在在承载了这些行动的真实环境了。 (查看原文)
    辣条本条 2回复 43赞 2021-02-22 17:28:04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导论
  • 在所谓的公共事务领域,保密机制无远弗届。因此,仔细推敲你形成自己的看法时所依据的那些事实信息,将是一件富于启发性的益事。比如,想想你产生观点所依据的事实是被谁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具体数目是谁统计的? 谁发布的?是那个人亲自告诉你的?还是告诉你的人也是经人转述?发布消息的人能接触到全部真相的几成?当这个人开口说“法国人认为如何如何”时,他考察了哪部分法国人?怎样考察的?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他获准跟哪些法国人交谈?他读什么报纸?那些法国人的观点又有何根据?你可以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尽管它们难以回答,却能提醒你:当你形成一个观点时,也许你对事件的真实情况远谈不上了解。而这一警示本身就能帮助我们避免一些认知上的谬误。 (查看原文)
    辣条本条 2回复 43赞 2021-02-22 17:28:04
    —— 引自章节:第二部分 通向外部世界之路
  • 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并非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 我们总是在亲眼观察世界之前就被预先告知世界是个什么模样;我们总是先对某一事件进行想象,然后再去切实地经历它。 我们的刻板印象组接起来,就是有关这部分世界的一幅连贯有序的图景。这幅图景或许不能完整地反映整个世界,却能反映我们所适应的那一部分世界。 尽管人们愿意承认一个“问题”有两面性,但他们绝不愿承认自己已经认定为“事实”的观点也是有两面性的。除非长期接受批判性思维教育,否则人们很难充分认识到自己对于社会信息的解读是多么间接和主观。 一个人的思想越是缺乏训练,就越会倾向于想当然地认为同时被自己关注到的两个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查看原文)
    辣条本条 2回复 43赞 2021-02-22 17:28:04
    —— 引自章节:第三部分 刻板印象
  • 人的头脑可不是一卷胶片,无法通过快门和镜头即刻记录下面前的各种事物并存储成印象。人的头脑有着无穷无尽的想象力。我们对脑中记录下来的图像进行加工,在最大程度上将其私人化; 这些图像或被淡化,或彼此融合,或根据实际情况被大脑强调、压缩。总之,一旦进入了大脑,图像便不再无力地附着于表层,而是通过想象力转化为每个人独有的印象。我们本人则于其间做出种种取舍,并参与了这一转化的过程。 什么是真实感、现实主义?什么是美好、丑恶?什么是令人神往的?这些问题都没有永恒固定的答案,有的只是我们在刻板印象中固定下来的结论,而这些结论来源于过去的体验,套用于未来需要做出的判断。 我们对于自己接触到的各类公共事务信息,无论是报刊新闻中的几行内容、几张照片、几则轶闻,还是我们自己的某些偶然经历,都会用头脑中业已形成的思维模式去加以思考,并在自己情绪的作用下做出反馈。 (查看原文)
    辣条本条 2回复 43赞 2021-02-22 17:28:04
    —— 引自章节:第四部分 兴趣与利益
  • 我们心中被唤起的意见,无论感觉上多么强烈,其实都与其宣称自己所关涉的那个事实之间缺少连贯、深刻的联系。对于自己未曾亲睹的环境,如墨西哥、如欧洲的战争,我们的了解都是非常有限的,尽管我们的情绪可能非常强烈。引发这些情绪的图景和话语远不及这些情绪本身的力量强大。对于那些我们无法亲历的事件,对于那些我们无法亲临的现场, 再多的叙述也不过如梦境和幻觉一般单薄,远不能涵盖真相的所有维度。然而这样的叙述却能唤起等同于,甚或高于现实的情感,因为能够触发人的情感的外部刺激是多种多样的。 在任何持续发展的社会形态下,个体在等级系统内的地位变化都是极为缓慢的,这确保了某些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和行为方式能够得以传承。 公民前往投票站,拿到一张选票,上面印着一些形式简化的指标,而他的权力仅限于对此说“是”或“否”。也许他所面对的是全世界最杰出的一份宪法修正案,但他除了选择“是”或“否”之外,什么也做不了。如果你将这一过程称为“立法”,那不啻为对“立法”这个字眼的侮辱。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里,我们要想做出任何决定,都会不可避免地将大众意见进行简单化处理。 单一的错误观点只会产生一个糟糕的结果,而两方冲突则会导致分裂的惨剧。 大众所读的,不是纯粹的新闻,而是夹杂着对事件的性质做出种种暗示的新闻,这些暗示总是鼓励人们采取一系列行动。大众所听的,也不是纯粹的、百分之百忠于客观事实的广播报道,而是一种导向某种特定行为模式的刻板印象。 (查看原文)
    辣条本条 2回复 43赞 2021-02-22 17:28:04
    —— 引自章节:第五部分 公意的形成
  • 若非养成了在阅读、言谈和做决定的时候对舆论进行分析的习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不会去追求更有价值的观点;就算更有价值的观点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会无动于衷。这样一来,我们也就丧失了对于政治观念试图操纵我们的各种新手段加以辨析和抗御的能力。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务的范围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力,但人们仍然惯于从个人的、阶级的、国家的或地方的有限视角对其做出判断。他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与自己有关的一些方面,并认为这就是真理。 尽管官员轮换制在表面上符合民主精神,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看到重要的政府职位的委任总是无法脱离裙带关系的影响。或许任何官员的任期都不是终身的,但能够获得委任的永远只是职业的政客。 (查看原文)
    辣条本条 2回复 43赞 2021-02-22 17:28:04
    —— 引自章节:第六部分民主的图景
  • 我们期望报纸提供真相给我们,却毫不关心报纸的生存问题。我们将“提供真相”这项既艰巨又困难重重的服务视为报纸的根本使命,可从始至终又一直主张报纸卖得越便宜越好。 由于报纸的读者极不情愿为其阅读的新闻付费,故只有将他们纳入发行量数字并以此吸引来自制造业和商业的广告资金,报纸才能存活下去。而那些最具广告潜质的读者,当然就是那些消费力最强大的人。通过这种方式运转的新闻媒体,一定会竭尽所能取悦那些拥有购买力的公众。报纸的全部编辑和出版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些人的需求来展开的,因为离开了他们的支持, 报纸便只能倒闭。 如果我们的确对不同的报纸进行比较和鉴别的话,那么我们通常会较为青睐那些报道了与我们自身相关性更强的新闻的报纸。报纸所报道的新闻是极为庞杂的,远远超出了我们经验所及的范围。但在这些庞杂的新闻中,总还有一些是处在我们的经验范围之内的——我们往往正是从报纸对这些新闻的处理中,决定自己究竟对一张报纸喜欢或信任,以及是否选择成为其读者。若某张报纸对于我们自认为熟悉的事务做出了令人满意的报道,如我们从事的行业、我们所在的教区、我们参加的政党, 等等,那么我们对这张报纸通常便不可能有什么激烈的抵触情绪。 为了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并吸引固定的读者群,绝大多数报纸都不得不在一般性新闻报道之外寻求其他出路。报业老板开始关注社会中的那些带有猎奇色彩的领域,丑闻、罪行、体育赛事、图片、女明星、给失恋者的建议、高中择校指南、女性专页、购物专版、烹饪秘方、国际象棋、扑克游戏、园艺、连载漫画、党派异动等内容,开始纷纷出现在报纸上。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非是由于出版人和编辑对新闻之外的所有东西都感兴趣,而是因为他们不得不通过某种方式去持续不断地激发读者的热情和兴趣以维系自身的生存。 消费者往往凭自己的个人经验以及对事物的刻板式的期待来对报纸的品质做出判断,这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对绝大多数新闻进行真正意义... (查看原文)
    辣条本条 2回复 43赞 2021-02-22 17:28:04
    —— 引自章节:第七部分 报纸
  • 当一个人在情感上对一件事卷入过深,他眼中便渐渐只能看到那些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从而对那些他“应当”看到的东西视而不见。 建立情报机构的目标并不是将专业人士对所有问题的观点强加给每一位公民,而是要让各领域的负责人和决策者能够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当然,情报机构的价值既体现为其可作为一般性信息源为社会各界所使用,也体现为其有能力对新闻媒体报道的准确性进行检验。不过,这都不是最主要的。情报机构真正的用途,在于为政治和工业领域的代议制治理机制提供必要的辅佐。 如果不加辨析地在一切事务上均屈从于公众的观点,那么我们也就听不进那些见识水平高于常人的专家的批评意见了。于是,事务的进展就完全取决于谁嗓门大或声音动听、谁善于造势或根本就是脸皮最厚,以及谁有能耐争取到最多的报纸版面。即使报纸编辑尽最大努力去平衡各方观点,但仅仅做到公平仍是远远不够的。在明面上的正反双方之外,或许还存在着若干其他方面的意见,但这些意见根本不会被任何组织严密、资金充裕、雷厉风行的利益相关方所提及。 那些个体公民会很快发现,参与各类社会讨论的党派人士之所以选择诉诸舆论,并非因为他们折服于大众的智慧,而更多是一种对人的善良天性的利用,甚至是对公众的证据意识(sense of evidence)的一种羞辱。 只有在对一个观点进行了全面的反思之后,该观点才会真正实现对事不对人(no longer me but that)。这样一来,我们的观点就被客观化了,也就与我们自身保持了不远不近的距离;其命运也不再与我们自身的命运牢牢捆绑在一起,而是更多地与我们展开各种行动的外部世界的命运息息相关。 只有在局面得以长期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人才有可能去遵循理性的法则。 (查看原文)
    辣条本条 2回复 43赞 2021-02-22 17:28:04
    —— 引自章节:第八部分 情报工作的正规化
  • 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示隐藏的事实,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的显示画面。只有当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测的程度时,真相和新闻才会重叠。 (查看原文)
    荒荒 14赞 2015-02-04 01:03:06
    —— 引自第256页
  • 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大概是因为那些事实跟它一拍即合,所以,善良的人们总能为善良找出无数理由,邪恶的人们也总能为邪恶找出无数理由。 (查看原文)
    荒荒 9赞 2015-02-04 00:58:03
    —— 引自第89页
  • 一个人对于真相的看法只能代表他本人而已。……一个人对于自己的弱点了解得越透彻,便越有可能坦率地承认,既然世上根本没有对真相进行检验的客观标准,那么他自己的观点其实主要就是由自己心中既存的刻板印象建构出来的,这一建构的过程完全服膺于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兴趣和自己的利益。他很清楚,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就是主观的。 (查看原文)
    汉月 7赞 2019-08-28 18:37:40
    —— 引自第280页
  • 柏拉图洞穴寓言 (查看原文)
    子木 6赞 2021-09-23 16:21:04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外部世界与脑中影像3
  • 对海底电缆、港口、加油站、山口、运河、海峡、河道、机场及市场的垄断运营,绝不仅仅意味着一批商人发财致富,或是政府树立威权,而且意味着对新闻和舆论的传播设置障碍。 (查看原文)
    子木 6赞 2021-09-23 16:21:04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交流与机会37
  • 他们的一举一动被无形的绳索拴着,只能在一个固定的半径内活动,而这个半径就是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的规则及其框定好的熟人圈子。 在社交圈子中,一个人从阅读、演讲和谈话中所获取的观念能够被归类、接纳、排斥、评判或赞同。就这样,决定每一场谈话中哪些信息权威者和信息提供者被认可而哪些不被认可的筛选过程得以完成。 (查看原文)
    子木 6赞 2021-09-23 16:21:04
    —— 引自章节:第三章 交流与机会37
  • 语言同货币一样,是价值的象征物。它们代表着意义,因此也像货币一样,其代表能力会有升有降。 一些民族的语言在总体上是节制的,另一些民族的语言则是夸张的。使用节制语言的民族,其语言的“币值”是稳定的;而使用夸张语言的民族,其语言可能会发生“通货膨胀”。 (查看原文)
    子木 6赞 2021-09-23 16:21:04
    —— 引自章节:第五章 速度、词语和清晰度51
  • 费伦齐说:我们很容易将两个只是部分相似的东西看作一回事,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如此,简单的或受束缚的头脑比成熟的头脑更容易如此。 (查看原文)
    子木 6赞 2021-09-23 16:21:04
    —— 引自章节:第五章 速度、词语和清晰度51
  • 不识字、无主见、意志薄弱、极度焦虑、营养不足、心灰意冷的人,数目十分庞大,甚至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正因如此,那些迎合流行情绪的观点便得以在这一庞大群体中大行其道、一呼百应。 要做到「迎合流行情绪」,便要考虑人们对于事物产生联想反应时的特点,并努力找到能引起最多人共鸣的东西。 (查看原文)
    子木 6赞 2021-09-23 16:21:04
    —— 引自章节:第五章 速度、词语和清晰度51
  • 若我们的哲学观假定世界是可以被我们所掌握的规则阐释的,那我们就倾向于用自己掌握的规则去对世界上的事物做出描述和总结;相反,若我们的哲学观认为人只不过是天地间微不足道的存在,人的智慧至多只能理解浩繁的观念中极小的一部分,那么当刻板印象开始发挥作用时,我们就会意识到其只不过是刻板印象而已,不但不值得我们顶礼膜拜,而且在其出错时我们亦会欣然对其做出修正。 (查看原文)
    子木 6赞 2021-09-23 16:21:04
    —— 引自章节:第六章 何为刻板印象65
  • 刻板印象不仅仅是用有序的方式对庞杂、纷乱的现实做出整理,也不只是一种认知的捷径,它还是我们的自尊心的堡垒,使我们对于自己的价值观、地位和权利的理解在外部世界的投射。 (查看原文)
    子木 6赞 2021-09-23 16:21:04
    —— 引自章节:第七章 作为防卫手段的刻板印象77
  • 外部的刺激,尤其是以语言文字为形式的刺激,会唤起我们刻板印象体系,我们固有的认知和彼时彼刻获得的新认知就会同时出现在脑海中,它们混合在一起,就像我们透过蓝色和红色的玻璃之后看到的是绿色一般。 (查看原文)
    子木 6赞 2021-09-23 16:21:04
    —— 引自章节:第七章 作为防卫手段的刻板印象77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37 38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