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叙述方式 短评

热门 最新
  • 64 宋典少说两句 2019-05-22 20:58:34

    读到最后一篇不禁打湿了眼眶:“我关心的不是你什么时候评上教授,而是你的学问和学术贡献。我的老师那时候只是一个副教授,但是他的心里装着整个中国。”

  • 11 大甜甜~~ 2019-05-31 19:17:24

    在飞机着陆前就读完了。作为一个历史学家,茅海建非常敏锐地看到了很多城市和人群在历史中的浮浮沉沉,例如买卖城、哈尔滨、澳门、张之洞、袁世凯等等。看多了沉浮,他其实可能更喜欢一种安乐的、日常的、有阳光普照的日子。

  • 3 Nana 2019-05-14 21:18:56

    朴实善良又动人

  • 2 伊卡洛斯 2019-05-27 22:37:56

    历史是观察与处理现实问题的必要条件;从最远端开始,由最宽处放眼,是历史学家对待现实问题的习惯性思路。

  • 2 罗成 2019-05-11 20:46:02

    读过几篇,感觉一般,还是要读茅的专著啊。

  • 2 摸鱼居士 2019-05-02 02:28:44

    真是个实在人。文章有质直气,读来爽目。

  • 2 竹圃 2019-05-06 21:43:01

    今日读完。质朴、踏实、深入浅出。对于近代中日关系“黄金十年”(任达语)说法的质疑以及认为晚清思想革命始自清朝统治者的提法,引人深思。

  • 6 日常 2020-01-08 03:17:06

    很喜欢茅的文笔,且不论他这几本随笔,就学术著作中时而忍不住的一句慨叹也能让冷峻的历史充满温度,正如章学诚所言“气昌而情挚”才是“天下之至文”。

  • 9 栗子有毒 2019-05-03 16:37:12

    比上一本依然如旧的月色好。茅先生要是真要写,不会比辛德勇的书少。真是抠出来的东西都让人涨知识,扩视野。第一篇游记最好,一条中东路,中日俄朝四个国家的百年兴衰,澳门那篇有趣,要读一本澳门史顺带读一本香港史。怀念同学那篇情最深。茅先生戊戌做了20年还没做完,可能还得十年。我几乎读了他所有的晚清作品,可以召唤神龙了。

  • 3 东土大唐 2019-06-06 15:46:43

    历史的意义在于史实的确认,在这个基础上,社会科学家才能做进一步的分析。

  • 2 恪彥 2020-10-13 14:01:55

    兼论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

  • 3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19-10-28 21:57:56

    大部分文章都读过了,随笔性质多了些,许多都属于泛泛而谈,如辛亥革命、中日关系,革命思想的产生,看不到太多有深度的东西。唯有康有为大同三世说和进化论的观点,算是在作者戊戌变法研究的主课题。不知道茅老师是否还会出学术论文集了。

  • 0 萧湘 2020-04-23 19:25:03

    过于平淡,怀人的文章写得很真挚。其他就记得作者在越南被飞车党抢劫了贵重相机。

  • 1 愚公 2020-08-31 18:33:54

    茅海建,华东师大陈旭麓的硕士生, 历任军事研究院,社科院,北大和澳门大学教授。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仍是近代史的论文,主要集中在晚清,对于晚清中俄陆路贸易、中国对外知识、康有为的大同学说、晚清的改革思想等一系列问题,再次发覆,认为晚清确实存在自改革的进程。不过茅海建的思想史写作,确实与朱维铮等人的晚清思想史不同,至少对于满清的排斥感,并不明显,并公开指出晚清的改革,基本上都是体制内推动的,推动的结果自然是满清的覆灭,但是不能否认晚清政府的改革行为。另外一组文章,则是一些思考和回忆,这些思考是对于历史写作方式的探讨,这个很明显受到韦伯科学精神的影响,而回忆文章则是对领导、同事、同学、编辑和恩师的回忆。其中那篇对于同学的回忆,最为令人动容,或者从中能看到历史学家的感情流露。

  • 1 Chopin J.F.YU 2019-07-31 12:39:48

    嗯。。。有一丟丟水吧,寫俄羅斯遠東以及越南訪學的還蠻有趣的。關於越南的部分,我還是小朋友的時候,有一年暑假去的越南,從河內南下一直到西貢,瞎逛了兩三個星期,茅海建教授筆下的的越南,似乎和我當年的觀察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是故,我不太懂教授在48頁認為:「但據我在越南的感受,他們的進步速度比中國快」,這個體會是怎麼來的XD。。。

  • 1 司马文岚 2024-04-22 02:49:02 美国

    自己以前的学生爆料,上学期间被茅海建侵犯,学术不能改变其品行低下的事实

  • 0 洗净壶的壶颈细 2019-06-01 09:53:21

    随笔结集。对奚原的回忆略可一看,其他基本不用看。

  • 1 今夕 2020-03-21 18:19:02

    论可读程度,是不如专题历史研究的。但是论对历史学的态度和观念,真的是无可挑剔,历史学家存在的意义,不过如此了。

  • 1 Tradition 2019-12-21 13:35:20

    都是杂文,学术性不高但可以看看,wg十年为文统灭绝,远比抗战时期更危险,沈渭宾教授八九十年代在七宝住九十平方房子(当时上海人均三平方),为藏书郊区弄大房,老酒喝喝,过着乡下士绅般生活。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