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的原文摘录

  •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不想勉强人,那么,清楚地表明这一点是重要的这有助于人们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 (查看原文)
    🍑 1赞 2020-07-26 12:41:28
    —— 引自章节:第六章 请求帮助
  • 小结 非暴力沟通的第四个要素是请求。我们告诉人们,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我们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 在发言时,我们将自己想要的回应讲得越清楚,就越有可能得到理想的回应。由于我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的理解有可能不一致,有时,我们需要请求他人的反馈。特别是在集体讨论中发言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则,讨论可能只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 且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如果我们清楚地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人们一般会相信,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而非命令。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查看原文)
    🍑 1赞 2020-07-26 12:41:28
    —— 引自章节:第六章 请求帮助
  • 我的朋友霍利汉弗里( Holley Humphrey)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哪些行为会妨碍我们体会他人的处境 建议:“我想你应该。 比较:“这算不了什么。你听听我的经历 说教:“如果你这样做。你将会得到很大的好处。” ・安慰:“这不是你的错:你已经尽最大努力了。” ・回忆:“这让我想起。 否定:“高兴一点。不要这么难过。” ・同情:“哦,你这可怜的人 询问:“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辩解:“我原想早点打电话给你,但昨晚” 纠正:“事情的经过不是那样的。”哈罗德库希纳( HaroldKushner)拉比在《当好人遭到了厄运》一书中诉说了他的苦难。在他儿子临死时,听到人们的安慰,他极为痛苦。然而,想到20多年来他在别人遭遇不幸时也说同样的话,他更是伤透了心! 我们常常认为,在亲友感到痛苦时,我们应该想办法使他们好受点。然而,急于采取行动使我们无法充分体会他们的状況。对于从事心理咨询或热线服务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在一次研讨班中,我问23位心理医生,如果向他们求助的人说“我快要崩溃了,我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我收集好他们的书面回答后提议:“我将依次大声读出这些书面回答。假定你是那位求助的人,如果你认为某个回答表达了对你的理解,就请你举起手来。”在23个回答中,只有3个有人举手。其中,最常见的反应是,像“这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类的问题。也许,他们是希望通过收集足够的信息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事实上,试图分析问题妨碍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我们是在诊断人一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在非暴力沟通中,倾听他人意味着,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意地体会他人。倾听的这种品质体现了它与理解以及同情之间的区别。 (查看原文)
    🍑 1赞 2020-07-26 12:41:28
    —— 引自章节: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不论别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其中所包含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不论别人说什么,我们只听到他们此时此刻的(a)观察,(b)感受,(c)需要,和(d)请求。 (查看原文)
    🍑 1赞 2020-07-26 12:41:28
    —— 引自章节: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 给他人反馈 在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之后,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 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这将便于他人对我们的理解作出必要的补充。我们的问题可以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他人的观察:“上周我有三个晚上不在家,你说的是这回事?” 2。他人的感受及需要:“你很灰心?你希望得到肯定是吗? 3。他人的请求:“你是不是想请我帮你预订酒店?” 请注意上述问题与以下问题的区别 1。“你说的是什么事 2。“你现在心情怎么样?为什么你会有那样的感觉?” 3。“你希望我怎么做?” 第二组问题并不需要我们用心体会他人。这些问题看起来很直接,但根据我的经验,它们并不是获得信息的最佳方式。这样的提问方式就像心理咨询师在帮助客户,容易产生距离感。 如果我们真的要这么问,那么,在提问前先提及我们的感受和需要,将鼓励人们主动表达自己。 什么时候需要给别人反馈呢?首先,在对自己的理解没有把握时,我们需要对方的确认。然而,即使确信自己已经明白了,我们可能还会发现别人正期待我们的反馈。 (查看原文)
    🍑 1赞 2020-07-26 12:41:28
    —— 引自章节: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时有明显的情绪,他一般会期待得到他人的反馈。如果我们自己是说话的那个人,我们不妨清楚地表明我们是否期待反馈。 (查看原文)
    🍑 1赞 2020-07-26 12:41:28
    —— 引自章节: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 怎样判断对方的感受是否已经充分表达呢?首先,如果一个人觉得别人已经完全明白他的意思,他就会变得轻松。这时,我们也会感到放松。另一个更为明显的标志是,他停止了谈话。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还有话要说,就不妨问一句:“你还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 (查看原文)
    🍑 1赞 2020-07-26 12:41:28
    —— 引自章节: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 小结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倾听他人有助于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与此同时,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有时,我们可以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来帮助对方了解我们在何种程度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时,我们需要(1)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2)大声地提出请求:(3)换一个环境。 (查看原文)
    🍑 1赞 2020-07-26 12:41:28
    —— 引自章节:第七章 用全身心倾听
  • 小结 在生气时,批评和指责他人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我们就不能归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与批评和指责他人相比,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是:(1)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2)想一想是什么想法使我们生气了:(3)体会自己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有时,在第3步和第4步之间,我们需要先倾听他人。在得到倾听和理解之后,他们也就可以静下心来体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查看原文)
    🍑 1赞 2020-07-26 12:41:28
    —— 引自章节: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 小结 在有些情形中,我们没有机会和他人交流,这时,我们也许需要使用强制力来保护自己和他人。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如果我们威胁他人或实施惩罚,人们常常会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这样,彼此的关系将会疏远。同时,惩罚还可能使人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惩罚来使人们认识自己的需要,那么,我们很可能适得其反。 (查看原文)
    🍑 1赞 2020-07-26 12:41:28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 小结 在有些情形中,我们没有机会和他人交流,这时,我们也许需要使用强制力来保护自己和他人。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如果我们威胁他人或实施惩罚,人们常常会产生敌意和抵触心理。这样,彼此的关系将会疏远。同时,惩罚还可能使人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惩罚来使人们认识自己的需要,那么,我们很可能适得其反。 (查看原文)
    🍑 1赞 2020-07-26 12:41:28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 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 小结在赞扬他人时,我们很少掲示内心活动,而把自己放在了裁判的位置。赞扬也常常被人用来实现个人目的。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当别人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我们的感激时,我们可以与对方一起庆祝生命的美一一既不自大,也不假谦虚。 (查看原文)
    🍑 1赞 2020-07-26 12:41:28
    ——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 表达感激
  • 附录:非暴力沟通模式 1。诚实地表达自己,而不批评、指责 (1)观察 我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我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我(看、听、想到我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我感到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我那样的感受 “因为我需要/看重。 (4)请求 清楚地请求(而非命令)那些能丰富我生命的具体行为, 你是否愿意。。。? 2。关切地倾听他人,而不解读为批评或指责 (1)观察 你所观察(看、听、回忆、想)到的有助于(或无助于)你的福祉的具体行为 当你(看、听、想到你看到的听到的) (2)感受 对于这些行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是情感而非思想): 你感到。。吗? (3)需要 什么样的需要或价值(而非偏好或某种具体的行为)导致你那样的感受 因为你需要/看重。。。” (4)请求 关切地倾听那些能丰富你生命的具体请求,而不解读为命令 所以,你想 (查看原文)
    🍑 1赞 2020-07-26 12:41:28
    ——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 表达感激
  • …人类的灭亡,却是因为现代人唯唯诺诺、缺乏责任感,毕恭毕敬地服从各种命令。我们所看到的悲剧和马上就要看到的更大悲剧,并非是世界上反抗的人、不服从的人增多了,而是唯命是从的人、听话的人越来越多。 ——(法国)乔治•贝尔纳诺斯 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查看原文)
    不晓 2赞 2020-08-18 10:13:51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 有一天,我女儿在照镜子时说:“我丑得像一只猪。” “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我大声宣布。女儿很不高兴地看了我一眼,喊了声“爸呀"”,然后摔上门出去了。我的安慰看来不合时宜。也许,她只是希望我留意她的感受。也许当时我最好问她:“你对你今天的形象感到很失望吗?” (查看原文)
    云影琉璃 2赞 2020-09-01 13:49:13
    —— 引自章节:第六章 请求帮助
  • 然而,一旦负面的自我评价使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美,我们就会忘记自己是“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当作一张椅子。如果我们习惯于将自己视为工具一充满各种缺陷的工具,自我憎恨还令人奇怪吗? (查看原文)
    吉檀小新 2赞 2021-05-12 10:13:57
    —— 引自章节:第九章 爱自己
  • 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 (查看原文)
    爪子兽 2赞 2022-05-26 17:09:12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责任。可是人们广泛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例如:“不管你是否喜欢,有些事你不得不做。”显然,这种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 (查看原文)
    爪子兽 2赞 2022-05-26 17:09:12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含威胁: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 (查看原文)
    爪子兽 2赞 2022-05-26 17:09:12
    —— 引自章节:第二章 是什么蒙蔽了爱?
  •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查看原文)
    爪子兽 2赞 2022-05-29 09:36:12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区分观察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