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大约一个世纪之前,在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的一个狭小的房间里,一个几乎已经被世人遗忘了的才气横溢的女人,找到了开启无穷宇宙的钥匙。
她叫海瑞特·斯万·勒维特,在那段女人远被排斥在科学领域之外的时期里,她不过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计算机”一也就是计算天文照片上恒星的位置和亮度的人工计算工具。尽管疾病和听力的逐步丧失一直困扰着她,但她依旧致力于研究那些天文照片中几乎难以辨认的斑点。在不懈的工作中,她发现了一个或许将改变宇宙学领域的新规律。
这个发现立即就被用于解决一个天文学界众说纷纭的问题:宇宙究竟有多大?天文家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认为银河系即是宇宙的全部,然而,传奇的天文学家哈勃用勒维特的定理证明,银河系之外仍有其他星系,而且宇宙是无限广阔的,当然这是我们现在已知的事实了。
乔治·约翰逊凭借着优美的文字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成为当今著名科普作家之一。他在本书令人伤...
(展开全部)
乔治·约翰逊凭借着优美的文字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成为当今著名科普作家之一。他在本书令人伤感地表现了勒维特的伟大发现和她默默无闻的一生。这本书精彩地讲解了如何度量宇宙,也讲述了一个动人的被遗忘了的天才的故事。
目录
序曲 峡谷中的村庄
第1章 暗星,白夜
第2章 寻找变星
第3章 海瑞特定理
第4章 三角形
第5章 沙普利的蚂蚁
第6章 晚期的银河系
第7章 星云王国
第8章 神秘的“K”
第9章 宇宙的溃散
第10章 幽灵故事
尾声 山中大火
致谢
注释
译后记
乔治·约翰逊,《纽约时报》科学版备受推崇的记者,著书多本,包括《风中的火焰》、《古怪的美女》,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默里·盖尔曼的传记。最近的著作是《穿越时间的捷径》。现居住在新墨西哥州的圣塔菲。
科普一下,我对勒维特发现造父变星的过程比较感兴趣
被踩肩膀的巨人并没有成为巨人,而是被踩在尘埃里。
默默无名,只是因为她是女人。但夜空,还是太吸引人了,Leavitt 一定是从一开始,就深陷那迷人的星空,再也无法拔出。关于天文的那些论辩,很使人想起混沌初开的时候。人类终究是在追求科学的。
恒星测距原理:三角视差和周光定律,作为传记型科普,至少该补充个大事记附录,配套纪录片也要跟上
现在已经有不少人知道“宇宙的半径大约100~150亿光年”,可是有几个人曾想过这个数字究竟是怎样推算出来的?而在读罢本书之后,对于这个数字又还能保留几分信心?人类对于宇宙的测量,居然从古到今只有几何上的三角术和勒维特小姐的造父变星周光定律这么两件工具而已;而对宇宙大小的预测,则几乎仅仅依赖着一个几乎是估算出来、并且几度翻番又几度削减为几分之一的哈勃常数。我们的知识究竟有多牢靠?而在我们稍事休息的空... 现在已经有不少人知道“宇宙的半径大约100~150亿光年”,可是有几个人曾想过这个数字究竟是怎样推算出来的?而在读罢本书之后,对于这个数字又还能保留几分信心?人类对于宇宙的测量,居然从古到今只有几何上的三角术和勒维特小姐的造父变星周光定律这么两件工具而已;而对宇宙大小的预测,则几乎仅仅依赖着一个几乎是估算出来、并且几度翻番又几度削减为几分之一的哈勃常数。我们的知识究竟有多牢靠?而在我们稍事休息的空隙,又有多少新的理论和发现充斥了科学研究的前沿?我们或许确实需要重估勒维特小姐的贡献,但即便如此,她也绝非唯一一个被人遗忘的天才。而到最终,当这些无名天才们的尸骨和那些历史上的巨擘们一同被置于宇宙的广袤之下,那些在渺小的人类间流传的微薄声名,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意义呢? (展开)
> 更多书评 1篇
> 4人在读
> 32人读过
> 144人想读
订阅关于勒维特之星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流水弦歌 2008-10-16 00:20:39
科普一下,我对勒维特发现造父变星的过程比较感兴趣
0 有用 白9 2018-05-17 13:02:20
被踩肩膀的巨人并没有成为巨人,而是被踩在尘埃里。
0 有用 ichbinluz 2014-10-17 21:24:11
默默无名,只是因为她是女人。但夜空,还是太吸引人了,Leavitt 一定是从一开始,就深陷那迷人的星空,再也无法拔出。关于天文的那些论辩,很使人想起混沌初开的时候。人类终究是在追求科学的。
0 有用 magnus 2013-10-31 23:20:51
恒星测距原理:三角视差和周光定律,作为传记型科普,至少该补充个大事记附录,配套纪录片也要跟上
0 有用 忒修斯之舟 2009-12-26 14:18:18
现在已经有不少人知道“宇宙的半径大约100~150亿光年”,可是有几个人曾想过这个数字究竟是怎样推算出来的?而在读罢本书之后,对于这个数字又还能保留几分信心?人类对于宇宙的测量,居然从古到今只有几何上的三角术和勒维特小姐的造父变星周光定律这么两件工具而已;而对宇宙大小的预测,则几乎仅仅依赖着一个几乎是估算出来、并且几度翻番又几度削减为几分之一的哈勃常数。我们的知识究竟有多牢靠?而在我们稍事休息的空... 现在已经有不少人知道“宇宙的半径大约100~150亿光年”,可是有几个人曾想过这个数字究竟是怎样推算出来的?而在读罢本书之后,对于这个数字又还能保留几分信心?人类对于宇宙的测量,居然从古到今只有几何上的三角术和勒维特小姐的造父变星周光定律这么两件工具而已;而对宇宙大小的预测,则几乎仅仅依赖着一个几乎是估算出来、并且几度翻番又几度削减为几分之一的哈勃常数。我们的知识究竟有多牢靠?而在我们稍事休息的空隙,又有多少新的理论和发现充斥了科学研究的前沿?我们或许确实需要重估勒维特小姐的贡献,但即便如此,她也绝非唯一一个被人遗忘的天才。而到最终,当这些无名天才们的尸骨和那些历史上的巨擘们一同被置于宇宙的广袤之下,那些在渺小的人类间流传的微薄声名,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意义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