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从近代中国正统士大夫的文化心理、认识心理与社会心理三个层面上展开分析,考察他们对于异质文化的排斥态度、极端保守和少数先觉者内心的苦闷与压抑。
作者认为,近代儒家文化缺乏一种在西方挑战面前,进行自我更新的内部机制,难以实现从传统观念向近代观念的历史转变,从而只能继续以传统为自我中心的文化心理和陈旧的认识思维框架,来被动地处理种种事态与危局。由于观念与现实的严重悖离,近代儒家文化从而陷入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
儒家文化的困境的创作者
· · · · · ·
-
萧功秦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萧功秦,湖南衡阳人。1981年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毕业。现为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政治学教授。著有《儒家文化的困境——近代中国士大夫与西方挑战》(1986)、《萧功秦集》(1995)、《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进程中的激进与保守》(1999)、《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2001)、《知识分子与观念人》(2002)等专著。
自1980年代以来,萧功秦被认为是中国新权威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主要代表学者,其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反应。研究领域包括: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通史,近代以来中国思想文化史。
原文摘录 · · · · · ·
-
在对洋务派的危机意识、避害反应,以及“中体西用”的思想作了上述分析之后,下面,我们就可以进而对洋务派士大夫与日本明治维新人士各自对西方文化的态度进行一番比较了。这种比较将有助于认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观念的消极性,并有助于理解,中国与日本承受西方挑战冲击之后的不同选择,何以会影响两国未来的发展及两个东方国家近代化过程的不同的历史命运。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倡导明治维新运动的日本知识阶层学习西方,并不单纯是受那种内涵狭隘的避害动机的驱使。他们的动机中更多的成分乃是基于广泛的文化比较以及基于这种比较而做出的选择。我们可以从日本明治时代思想先驱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中明显地看到这一特点。 福泽谕吉在该书第一章里,就明确地说,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化,可以通过开化程度的高低来进行横向的比较,人们可以通过这一比较来发现孰优孰劣。他指出,正如一切事物的长短、轻重、是非、善恶都是相对的一样,世界上各种文明的开化程度也是相对的。福泽氏用“文明开化的相对性”这一概念作为分类的标准,把当时的欧洲各国与美国判识为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把土耳其、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判识为半文明国家;把非洲、澳洲地区的一些国家判识为野蛮国家。这样,就把当时世界上各自独立发展的民族文明,分别归类到由低到高排列的作为“人类必经的阶段”的文明发展序列之中。这种序列分类的结果,使多元化的文明可以用进化程度这一尺度进行横向的比较,从而在总体上确立了处于“半文明”类型的日本,必须以西洋各国的更先进、更发达的近代文明作为自己全面效仿榜样的结论。正因为如此,福泽氏直率地表示:“稍识事理的人,对事理懂得越透彻,越能洞悉本国的情况,……也就越觉得自己国家远不如西洋,而感到忧虑不安。于是有的就想效仿西洋,有的就想发愤图强以与西洋并驾齐驱。” 同时,福泽氏根据这种“开化的相对性”指出:西方国家对于未来尽善尽美的社会来说,仍然是...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5页 -
第五章 对洋务思潮的反动:愤忽的清议派的起 人心溺于功利,则凡行法者皆得借吾法以逞 其私,而易一法,适增一弊。故治国之道,必以 正人心、厚风俗为先。况法制本自明备,初无俟 借资于异俗。 〔清〕屠仁守:《以答天戒疏》 近代中国的洋务派始终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这不仅由于前一章已分析过的洋务派本身认识水平的肤浅性,而且还由于自强运动的倡导者们,始终没有得到大多数士大夫的理解和支持。这是近代思想史上一个十分值得注意的现象。早在同治初期上海任职时期,李鸿章在办理洋务方面,就可算开一代风气之先者,但是,按清末人士的说法,“不意三十年来,仅文忠(即李鸿章)一人有新知识,而一班科第世家,犹以尊王室,攘夷狄套语,诩诩自鸣得意,绝不思取人之长,救己之短”①。在对待洋务的态度上,中国士大夫官绅阶层中的大多数人,不是水火不相容地对洋务派予以非难和鄙视,就是冷漠地不予合作。这几乎成为同治到光绪中期士林的普遍风气。同治元年(1862)以来,士大夫中极 ①(清流党之外交观》,《清朝野史大观》卷四。 [125]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五章对洋务思潮的反动:愤怒的清议派的崛起
丛书信息
· · · · · ·
走向未来丛书(共74册),
这套丛书还有
《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第三次数学危机》《人的现代化》《激动人心的年代》《理性主义》
等
。
喜欢读"儒家文化的困境"的人也喜欢 · · · · · ·
-
- 空寂的神殿 8.1
-
- 欧洲文化的起源 7.3
-
- 康章合论 7.9
-
- 悲壮的衰落 8.1
-
- 日本为什么"成功" 8.4
-
- 史学的意蕴 8.3
-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续集 7.3
-
- 摇篮与墓地 8.1
-
- 无穷的困惑 6.5
-
- 唐才子传校笺 第5册 8.8
儒家文化的困境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以史为鉴,现代人如何正确看待儒家
终于利用午休在周五前看完了这本书,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这本书对于今天的我们有着非凡的借鉴意义,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们回看在这片土地运行千年的儒家文化为何在晚清时期走入穷途末路,造就了中国几千年以来最屈辱黑暗的近代史。 作者从中国的地理位置说起,因为我...
(展开)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7.7分 150人读过
-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2)8.8分 105人读过
-
未知出版社 (1987)暂无评分 1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儒家文化的困境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菲利普 2008-06-17 14:31:27
作者述的较多,发的较少,且没有多大创见。
1 有用 LisaLeung 2013-04-24 14:51:49
80年代很多學者寫書都有這種 怒其不爭 的風格
3 有用 筱堂 2017-09-27 15:21:04
十七年九月廿七日翻阅一过,感觉很多情形至今未变,令人沮丧。
2 有用 Ur_Bowl 2021-10-23 18:44:08
本书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历史学、心理学、语义学等多学科的交融,虽然当今我们已经对皮亚杰、弗洛伊德耳熟能详了,但要想这是上世纪的作品,算是运用了非常前沿的西方理论了。正文部分,萧先生本身的浪漫主义特质与严肃的历史研究结合得非常美妙。而后附录和后记的文笔非常优雅,于是我也噙着泪,渴望拥有一个丰盈独立的灵魂。
1 有用 Ἀθῆναι 2022-08-02 09:52:01
文化担不起应对历史困境的责任,组织才应该负起责任,日本是封建社会,任何利益集团都想分利,清是集权帝国,中央官僚为皇帝卖命便要急皇帝之所急,地方政治势力、商人没有行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