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清初庙堂诗歌集群研究》着力建构人文化的社会——历史批评框架,并以它为主要手段,撷取清代诗歌史上的重要集群——清初庙堂诗歌集群为研究对象。力图在补填空白的同时,对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史研究进行反思和探讨。清初庙堂诗歌集群即顺治、康熙两朝中除皇室成员外庞大的朝堂诗歌群体的省称,它包括贰臣诗群、燕台七子、海内八家、金台十子等子群体。这一由辅弼重臣、六部九卿、中低层郎官等共同组织成的诗歌网络实系满清统治层“文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明确的“主流倾向”区别于同时的遗民文化群体,又以显明的政治目的性与多元的文化形态区别于此前史程上的台阁诗歌现象。同时,在这一时段中,随着社会形态由血火交织趋向大局底定再趋向初步繁荣,汉文化法统遭遇着空前的侵蚀。士阶层在“乱世”的哀痛、怨怒逐渐转化为“盛世”的愤懑和离心。诸如悲慨、凄怆、颤栗、迷茫等心态并不仅为伏处草野的遗孑之...
(展开全部)
《清初庙堂诗歌集群研究》着力建构人文化的社会——历史批评框架,并以它为主要手段,撷取清代诗歌史上的重要集群——清初庙堂诗歌集群为研究对象。力图在补填空白的同时,对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史研究进行反思和探讨。清初庙堂诗歌集群即顺治、康熙两朝中除皇室成员外庞大的朝堂诗歌群体的省称,它包括贰臣诗群、燕台七子、海内八家、金台十子等子群体。这一由辅弼重臣、六部九卿、中低层郎官等共同组织成的诗歌网络实系满清统治层“文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明确的“主流倾向”区别于同时的遗民文化群体,又以显明的政治目的性与多元的文化形态区别于此前史程上的台阁诗歌现象。同时,在这一时段中,随着社会形态由血火交织趋向大局底定再趋向初步繁荣,汉文化法统遭遇着空前的侵蚀。士阶层在“乱世”的哀痛、怨怒逐渐转化为“盛世”的愤懑和离心。诸如悲慨、凄怆、颤栗、迷茫等心态并不仅为伏处草野的遗孑之士所独有,而作为知识集群两极分化之一端的在朝士人。其进退失据、忏悔、牢骚、感伤、无奈更是随处可见的“集体性心绪”。
马大勇,吉林省农安县人,1972年生,1989年入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1995至1998年入吉林大学中文系攻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唐宋元明清文学方向硕士学位,1998年入苏州大学中文系,师从严迪昌先生攻读明清文学方向博士学位,主攻清代诗词。2001年7月至今任职于吉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2004年被聘为副教授,2009年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清初庙堂诗歌集群研究》、《史承谦词新释辑评》、《纳兰词选》等著作,在《新华文摘》、《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史知识》、《中国诗学》等期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清代文学研究集刊》编委,中国韵文学会、中国古代文论学会会员。
贰臣诗群部分:政治、道德/伦理、人文三种评价向度
读这本书时,我早已过了马老师当年写这本书时的年纪,但多年来荒废、懒惰,让已到中年的我读这本书时仍被老师的才气、学识全方位的覆盖。
方拱乾
清朝统治者可以说使出浑身解数把控文风了,但是有很多王士祯就有更多赵执信,沈德潜既出,张问陶就在蓄势,翁方纲可以删改黄仲则“非温柔敦厚之语”,那更证明龚自珍的“衰世”说的合理。马老师说,乾隆以后,奇迹是不可能再出现,但我还是想说,文学没有死,诗歌不会死。
2001年的博論,現在看來有些粗糙和簡略。在嚴迪昌先生“朝野離立”觀念的基礎上補充“離合”之說,對清初重要的風雅總持、廟堂詩人等均有掃描與論述。詩歌解讀精彩,評價具有人文向度,亦透露出一定的現實關懷。“思維方式及語體風格“確如張師所說,均有追步嚴先生的意態,且現今最守嚴先生撰述體例及寫法的非馬老師及其門下弟子莫屬。
> 1人在读
> 11人读过
> 26人想读
订阅关于清初庙堂诗歌集群研究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那儿是哪儿 2020-03-29 17:38:58
贰臣诗群部分:政治、道德/伦理、人文三种评价向度
1 有用 默 2023-10-31 20:49:12 吉林
读这本书时,我早已过了马老师当年写这本书时的年纪,但多年来荒废、懒惰,让已到中年的我读这本书时仍被老师的才气、学识全方位的覆盖。
0 有用 文衣 2009-10-11 14:24:20
方拱乾
0 有用 王仲瞿 2024-08-13 20:14:21 江苏
清朝统治者可以说使出浑身解数把控文风了,但是有很多王士祯就有更多赵执信,沈德潜既出,张问陶就在蓄势,翁方纲可以删改黄仲则“非温柔敦厚之语”,那更证明龚自珍的“衰世”说的合理。马老师说,乾隆以后,奇迹是不可能再出现,但我还是想说,文学没有死,诗歌不会死。
0 有用 星河光碎 2023-05-10 09:36:01 上海
2001年的博論,現在看來有些粗糙和簡略。在嚴迪昌先生“朝野離立”觀念的基礎上補充“離合”之說,對清初重要的風雅總持、廟堂詩人等均有掃描與論述。詩歌解讀精彩,評價具有人文向度,亦透露出一定的現實關懷。“思維方式及語體風格“確如張師所說,均有追步嚴先生的意態,且現今最守嚴先生撰述體例及寫法的非馬老師及其門下弟子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