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部堪称经典的社会学入门书。作者一反教科书面面俱到的写法,择要描绘了社会学的主要议题,充满人文关怀和反思性,深入浅出而不乏洞见,使初学者在轻松阅读中看到社会学事业的宏观图景。
——刘欣(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描绘的社会学是一种能够把个人情趣与追求真相的科学精神、专业智慧与常人关怀结合成一体的学科。社会学其实比一般人心中的形象更加精彩。作者所描述的社会学是那种能够发现人类行为的无比丰富性、能够在个中不以为奇的现象中展现专业洞见的学问——这种学问会多一些人文情愫,少一些枯燥沉闷。
——高丙中(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与社会学同游的创作者 · · · · · ·
-
彼得·伯格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彼得•伯格(Peter Ludwig Berger, 1929- 又译彼得•贝格尔),社会学和神学教授,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29年3月l7日出生于维也纳,二战后移居美国,获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北卡罗来那大学、鲁特杰斯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现任波士顿大学神学与社会学教授,文化、宗教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l992年,因其对文化研究的巨大贡献,奥地利政府授予其“Mannes Sperber”奖。
伯格的社会学思想具有人本主义和现象学的特征。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人类的价值、研究人类自身的状况。他视知识社会学为社会学理论的根本,认为知识社会学的使命是对现实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即对社会的双重属性进行分析。一方面,社会是迪尔凯姆表述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它也是韦伯所论证的理解的主观意义。所...
彼得•伯格(Peter Ludwig Berger, 1929- 又译彼得•贝格尔),社会学和神学教授,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29年3月l7日出生于维也纳,二战后移居美国,获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北卡罗来那大学、鲁特杰斯大学和波士顿大学。现任波士顿大学神学与社会学教授,文化、宗教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主任。l992年,因其对文化研究的巨大贡献,奥地利政府授予其“Mannes Sperber”奖。
伯格的社会学思想具有人本主义和现象学的特征。他认为,社会学的任务是发现人类的价值、研究人类自身的状况。他视知识社会学为社会学理论的根本,认为知识社会学的使命是对现实的社会建构进行分析,即对社会的双重属性进行分析。一方面,社会是迪尔凯姆表述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它也是韦伯所论证的理解的主观意义。所以知识社会学要对客观的建构和主观的建构做出理论说明,以揭示在日常生活中“人是他们自己积极主动创造的社会的产物”的常识性道理。伯格还把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和现象学的方法运用于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提出“方法论的无神论”研究准则,其宗教对人类建构和维系世界的作用理论及宗教世俗化分析,对宗教学和社会学都产生了影响。
伯格著作颇丰,独著、合著、合编的著作有十几种,其代表作有:
《世界的非世俗化:复兴的宗教及全球政治》(2005)
《全球化的文化动力:当今世界的文化多样性》(2004)
《给笑声正名:人类经验的喜剧性》(1997)
《现代性、多元性和意义危机》(with Thomas Luckmann, 1995)
《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1991)
《现代化与家庭制度》(1990)
《资本主义革命:关于繁荣、平等和自由的50大命题》(1988)
《飘泊的心灵:现代化过程的意识变迁》(1985)
《家庭之战:夺取中场》(with Brigitte Berger,1983)
《天使的传言:现代社会与超自然的再发现》(1970)
《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精要》(1967)
《现实的社会构建:知识社会学论纲》(with Thomas Luckmann ,1966)
《社会学入门:人文主义的视角》(1963)
等等。
目录 · · · · · ·
作者前言
第一章 作为个人消遣的社会学
第二章 作为意识形式的社会学
第三章 “补记”:选择与生平叙事(亦名:如何获得预制的过去)
第四章 社会学视角——人在社会
· · · · · · (更多)
作者前言
第一章 作为个人消遣的社会学
第二章 作为意识形式的社会学
第三章 “补记”:选择与生平叙事(亦名:如何获得预制的过去)
第四章 社会学视角——人在社会
第五章 社会学视角——社会在人
第六章 社会学视角——社会如戏
第七章 “补记”:社会学的马基雅弗利主义与伦理学 (亦名:如何做到谨慎又伪装下去)
第八章 作为人文学科的社会学
文献述要
索引
译者后记
译者简介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关心的指令是敦促他结婚(结婚!结婚!结婚!)的指令。这是因为对年轻人而言,结婚的指令与别的指令不同,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社会向他灌输的,家庭口传故事、道德教育、宗教信仰、大众媒介和广告是数不清的压力,强化了他接受的指令。换句话说,婚姻并非本能,而是制度。然而,婚姻疏导行为使之进入预定轨道的方式和本能主导的方式是非常类似的。 实际上,如果我们这个年轻人在摇篮里的时候就被人夺走,很小的时候就被送到异域的海滨,他长大成人后就不会是那样一个血气方刚、在月光下略带伤感的美国式男孩,他就有可能是阿拉伯半岛上精力旺盛、三妻四妾的男人,也可能是甘愿与其他男子分享一个妻子的男人。换句话说,当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别无选择的必然时,他就是在自欺欺人(更加准确地说,他被社会欺骗了)。这就是说,一切制度结构都必然依赖欺骗,社会上的一切存在物都带有一点自欺的成分。这个闪光的洞见乍一看令人十分压抑,但正如我们所见,它实际上使我们管窥到另一个观点:社会的决定力量并不像我们所料的那样强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章 社会学视角——人在社会 / 077 -
倘若你不能改变或破坏社会,你可以在内心深处采取退让的姿态。超然的态度是抵抗社会控制的办法,这样的处事态度至迟始于老子,斯多葛派(Stoics)把它发展成为一个抵抗的学说。他们退出社会舞台,隐居到自己的宗教、思想和艺术领域里,进入自我流放的境界,但他们依然承载着起初在社会里获得的语言、身份和知识储备。尽管通常要付出巨大的心理代价,但是为自己构建一座精神的城堡还是可能的,出世者几乎可以把社会的日常期待忘得一干二净。在修筑城堡的过程中,这座城堡的精神气质与其说是由周围社会体系的意识形态决定的,不如说是由堡主自己决定的。如果有同道与你共筑城堡,你确确实实可以构建一个“反社会”(counter-society)的城堡,它与那个“合法”社会的外交关系可能会减少到最低限度。顺便指出,到了那样的境界,超然出世的态度产生的心理压力就会降到最低限度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六章 社会学视角——社会如戏 / 139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与社会学同游"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与社会学同游"的人也喜欢 · · · · · ·
与社会学同游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3 条 )


《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重点概念汇总


社会学视角下的个人自由
论坛 · · · · · ·
书是好书,配的插图太low了。 | 来自爱读书的熊 | 2019-09-16 09:20:56 | |
书中一处有关法语的错误 | 来自Di端人士Ω | 2014-11-23 06:43:26 | |
两个较为明显的小错误 | 来自曳尾于涂 | 3 回应 | 2012-09-06 19:17:27 |
中国急需通识教育啊! | 来自永川龙 | 3 回应 | 2011-12-25 13:42:03 |
我的天 太长见识了 | 来自艾尔环法登 | 2009-11-07 18:09:3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9.3分 4761人读过
-
Anchor (1963)9.2分 72人读过
-
Penguin Books Ltd (1970)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台北:巨流圖書 (1982)暂无评分 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各学科领域入门书籍 (征羽)
- 社会学研究书单-1 (低明)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Part1 (Sheryl)
- 何道宽老师译书 (malingcat)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与社会学同游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月面的成色 2017-11-06 15:50:39
大一时社会学入门第一本读的是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现在看到伯格这本书,我感觉当初被耍了。
44 有用 Sarcophagus 2013-02-12 20:10:41
这不是与社会学同游,而是与伯格同游社会学(这位导游不仅用自己的解说影响你的观感,而且不可能带你看所有地方),甚至可以说,学伯格的理论姿态,与他同“游”于社会。至于这是他所说的自由,还是后人所指的文青不靠谱,你自己选择。
2 有用 [已注销] 2012-08-29 12:28:05
社会是个我们自己建构的牢笼——人们在社会和角色的牢笼中并未完全丧失主动权——不存在没有选择只存在拒绝选择——社会并没有令人绝望到使得改变成为不可能的存在。(但问题是一个木偶的拒绝演出又能带来什么呢?罗莎帕克斯?郝劲松?还是一个笑柄而已,就像那个被群嘲的拒绝换票的人?
1 有用 赵舒默 2017-05-30 01:36:07
经典,社会学让人超脱
1 有用 野树 2020-11-12 22:24:21
人在社会~社会是座牢笼 社会在人~社会内化于人 社会如戏~论自由的可能 喜剧视角~游戏还是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