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既然心理学在二三十年代已达到这样的认识水准,此后的表现只能说是行为主义的祸害,而这一祸根首先在于科学哲学,斯金纳式的行为主义是一种哲学谬误,按此哲学,物理学的“引力”概念也是非法的。
这些年自己有长进的地方之一,就是对于自己喜欢的学者不再停留于表面的好感而是愿意去挖掘他到底写了啥。读此书的时候,我常常在想:厉害,为什么我看到了类似的现象就完全提不出皮亚杰所提的问题?
本书主要通过实验法,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思维和语言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儿童有莫大的帮助。从整体来讲,儿童的语言呈现两个特征,一个是自我中心化(重复、独白),一个是社会化(适应性的告知、批评、命令、提问、答复等)。儿童在自我中心状态时通过模仿、幻想以及伴随的行动时言语,重事实忽略因果关系,尚未出现良好社会沟通的能力。他从儿童之间的对话研究儿童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儿童的思维由于自我中心的痕迹常处于混沌状态,在七八岁之前,他在虚构与诚实的陈述之间难以区别,会不自觉地运用虚构去弥补他认为的故事的完整性,常常由直觉直接跳到结论,缺少推理过程。在七八岁之后,才有可能理解有着内在逻辑结构的对话。
和暴暴哥聊天才触发去看看儿童心理学,想起那年在车上看到布留尔《原始思维》互渗律时的情景了。
皮亚杰早期研究成果。完全展现他极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伟大的发生认识论奠定了极好的假设基础。他坚信结构之间不同的来源便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动力。此书详细介绍他对儿童语言研究的科学报告数据分析,结果讨论以及试图说明的结论。儿童的自我中心的语言恒常性被反复验证,以及思维与语言的联系等
不知哪里能找到这本想念已久的书
三星半。研究方法值得学习。不过话说,读起来很像是我认识的某些女性的语言与思维……会不会有性别观念隐藏在里面?因为书中有很简单的binary opposition: 社会化思维vs自我中心思维;逻辑性vs混沌性;"成年人"vs儿童……怎么看都像是男性vs女性!
朱老师和我们说, 学数学的人学习教育心理学, 读皮亚杰的著作再合适不过了. 这本书是皮亚杰的早期作品, 顺着个例分析→提出假设→群体分析→提出假说和理论分析, 逻辑严密, 分析环环相扣, 同时在文中提的问题也让我啧啧称奇, 大拍脑袋感叹“我是提不出这样的问题”. 最后跳读算是读完了吧, 本书的收获1. 了解了儿童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言语特点; 2. 实验指南.
自我中心状态的描述非常具备启发性
皮亚杰的研究风格真的不一样~
当儿童还在婴儿时期,就显示出最大的技巧(而且几乎是不自觉的技巧)试图取得他想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东西。
读得比较囫囵,应用时再翻翻吧。
科学!严谨!不论是实验方法还是论述都让人叹服!
这本书没有《儿童的道德判断》读得进去,有些词汇生涩,读着容易走神…另外,娃还没开口说话,没有观察样本,所以没有那种“啊哈”的领悟。提几点印象,一个是关于“集体独白”,一群孩子的交流可能是各说各的,一个是“前因果关系”,早期的“为什么”问题不一定是问背后因果。
第一次比较认真看心理学的著作,大概只看懂了不到百分之六十吧,实验分析的部分挺有趣的。
职业需要,买的影印本,如果要逐字逐句看,是绝对没有那个耐性的,实验部分对于我来说太专业了,直接跳到结论部分,能吸收多少吸收多少吧。
半理解半不理解地读完了,真的很有收获。对皮亚杰理论的认识也不仅仅停留在几个概念上了。 读过著作才发现原来大家们的洞察力与逻辑思维是如此之强。我在课本上背诵的那么些概念实在是不足以揭示他们的全部思想。我真的很佩服心理学史上的伟大人物,他们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创造力、严谨性等等,用别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自己的发生发展。 现在确定了儿童心理的研究方向,希望我可以向这些先驱们更靠近一点。
输得内容很严谨,就是这个翻译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儿童成长的理论指导
> 儿童的语言与思维
6 有用 whig 2013-03-27 11:01:51
既然心理学在二三十年代已达到这样的认识水准,此后的表现只能说是行为主义的祸害,而这一祸根首先在于科学哲学,斯金纳式的行为主义是一种哲学谬误,按此哲学,物理学的“引力”概念也是非法的。
2 有用 西西弗斯的石头 2014-07-16 22:53:27
这些年自己有长进的地方之一,就是对于自己喜欢的学者不再停留于表面的好感而是愿意去挖掘他到底写了啥。读此书的时候,我常常在想:厉害,为什么我看到了类似的现象就完全提不出皮亚杰所提的问题?
3 有用 有生于无 2019-08-24 00:07:10
本书主要通过实验法,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思维和语言的特征及相互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儿童有莫大的帮助。从整体来讲,儿童的语言呈现两个特征,一个是自我中心化(重复、独白),一个是社会化(适应性的告知、批评、命令、提问、答复等)。儿童在自我中心状态时通过模仿、幻想以及伴随的行动时言语,重事实忽略因果关系,尚未出现良好社会沟通的能力。他从儿童之间的对话研究儿童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儿童的思维由于自我中心的痕迹常处于混沌状态,在七八岁之前,他在虚构与诚实的陈述之间难以区别,会不自觉地运用虚构去弥补他认为的故事的完整性,常常由直觉直接跳到结论,缺少推理过程。在七八岁之后,才有可能理解有着内在逻辑结构的对话。
1 有用 不文 2012-07-22 23:56:11
和暴暴哥聊天才触发去看看儿童心理学,想起那年在车上看到布留尔《原始思维》互渗律时的情景了。
0 有用 索君 2012-06-24 05:39:11
皮亚杰早期研究成果。完全展现他极其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伟大的发生认识论奠定了极好的假设基础。他坚信结构之间不同的来源便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原动力。此书详细介绍他对儿童语言研究的科学报告数据分析,结果讨论以及试图说明的结论。儿童的自我中心的语言恒常性被反复验证,以及思维与语言的联系等
1 有用 琴思女儿 2015-05-08 14:39:49
不知哪里能找到这本想念已久的书
0 有用 虾米 2013-09-15 00:12:56
三星半。研究方法值得学习。不过话说,读起来很像是我认识的某些女性的语言与思维……会不会有性别观念隐藏在里面?因为书中有很简单的binary opposition: 社会化思维vs自我中心思维;逻辑性vs混沌性;"成年人"vs儿童……怎么看都像是男性vs女性!
0 有用 泥鳅 2024-03-03 20:32:57 北京
朱老师和我们说, 学数学的人学习教育心理学, 读皮亚杰的著作再合适不过了. 这本书是皮亚杰的早期作品, 顺着个例分析→提出假设→群体分析→提出假说和理论分析, 逻辑严密, 分析环环相扣, 同时在文中提的问题也让我啧啧称奇, 大拍脑袋感叹“我是提不出这样的问题”. 最后跳读算是读完了吧, 本书的收获1. 了解了儿童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言语特点; 2. 实验指南.
0 有用 F 2024-12-26 19:36:44 浙江
自我中心状态的描述非常具备启发性
0 有用 水清浅 2011-10-19 18:45:18
皮亚杰的研究风格真的不一样~
0 有用 三风 2018-12-07 14:21:28
当儿童还在婴儿时期,就显示出最大的技巧(而且几乎是不自觉的技巧)试图取得他想从别人那里得到的东西。
0 有用 反熵 2019-09-06 23:15:39
读得比较囫囵,应用时再翻翻吧。
0 有用 sunmilel216 2021-01-29 13:17:36
科学!严谨!不论是实验方法还是论述都让人叹服!
0 有用 王大安 2019-09-25 21:51:46
这本书没有《儿童的道德判断》读得进去,有些词汇生涩,读着容易走神…另外,娃还没开口说话,没有观察样本,所以没有那种“啊哈”的领悟。提几点印象,一个是关于“集体独白”,一群孩子的交流可能是各说各的,一个是“前因果关系”,早期的“为什么”问题不一定是问背后因果。
0 有用 风起天阑 2020-06-18 12:23:52
第一次比较认真看心理学的著作,大概只看懂了不到百分之六十吧,实验分析的部分挺有趣的。
0 有用 墨索 2015-10-06 20:40:56
职业需要,买的影印本,如果要逐字逐句看,是绝对没有那个耐性的,实验部分对于我来说太专业了,直接跳到结论部分,能吸收多少吸收多少吧。
0 有用 火光 2019-05-27 11:11:39
半理解半不理解地读完了,真的很有收获。对皮亚杰理论的认识也不仅仅停留在几个概念上了。 读过著作才发现原来大家们的洞察力与逻辑思维是如此之强。我在课本上背诵的那么些概念实在是不足以揭示他们的全部思想。我真的很佩服心理学史上的伟大人物,他们凭借自己的观察力、创造力、严谨性等等,用别样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自己的发生发展。 现在确定了儿童心理的研究方向,希望我可以向这些先驱们更靠近一点。
0 有用 啦啦啦 2020-02-15 12:06:51
输得内容很严谨,就是这个翻译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0 有用 disanping 2015-06-17 21:52:34
儿童成长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