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的5星书评 (350)
不知道这些,怎么写出好文章?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四月开始坚持写作以来,算是陆陆续续写了几十篇文,可质量并不高,能过得去的也少。写作,并不如想象中简单,没开始着笔前,脑里好似有千头万绪,真到下笔那一刻,却只有寥寥几句,稀稀拉拉,总觉得哪里不满意,可又不知道从何下手。 看了很多大号的文章,思维角度、行文结... (展开)从作者到作家,你还差“修改”这一步而已
最近很多朋友问我,为了使文章更好,怎样去修改它。我就自己在学习写作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写作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 首先在心里上,开始写作到修改文章,我经历一个很长的心路成长过程:从一开始不知道从哪里改起,到提笔修改时有断手断脚的感觉,到现在修改...
(展开)
《文心》——作文即生活
《文心》由两位教育大师夏丏尊和叶圣陶写于上世纪30年代。 “有鉴于中学语文教学(当时的国文课)有不少的问题,这对儿女亲家于是商量写一本专讲读和写的书,设定的拟想读者应该是中学生,自然也包括教学环节另一端的中学教师……” 文心一共32课,涵盖了语文学习中的方方面...
(展开)
一本书解决你的读写困惑
《文心》是一本让人喜出望外的小书,陈望道先生在序中如此评价:“这里罗列的都是极新鲜的极卫生的吃食。”80多年过去了,这些关于读与写的“吃食”依旧新鲜,毫不褪色。 我们就来看看都有哪些吃食吧。 1.前菜:如何阅读,不妨做一回“大人和古人” 高中以前,无论哪门功课,...
(展开)
理想的学习方法是把枯燥的知识融入到有趣的故事中。
《文心》由夏丏尊 叶圣陶两位先生撰写,他们以讲故事的形式,传授中学生‘‘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 在寓教于乐、平易近人的风格中重点讲解读与写技巧,再现民国时期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风貌。 通过32个故事,让中学生学会怎样读书,如何作文,是学生、老师、阅读、写作爱好者的...
(展开)
没想到❗❗从不会写到写作高手的蜕变㊙️
. 家里🈶马上小升初的小朋友,对于如何写好作文也是重中之重,那选择《文心》这本书简直太合适不过了。 . 🤗这本书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夏丐尊所著,成书于民国时期。这本书主要关于当时国文(现在的语文)知识,国文教育,包括如何读书,如何写好文章等一些问题。 ....
(展开)
文学爱好者必读,狠狠提升文笔
这本书是由叶圣陶和夏丐尊合著而成,而这两位大家又是儿女亲家 叶圣陶的儿子叶至善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道“《文心》曾经是一本很受欢迎的书”这“曾经”二字,是不是就意味着现在并不那么受欢迎了,这其中的缘由是什么呢? 是大家都忘了最初学国文的意义是什么了吗? 是如今的ji...
(展开)
跟着大师学习阅读和写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两位大师 叶圣陶先生和夏丏尊先生用讲故事的方法教授语文课。总共有32课,学生从初一学到了初三。主要人物有语文老师、美术老师,几个学生周乐华、张大文,周乐华的父亲周枚叔等。语言平实、严谨。小小的一本书,也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实投射进去。如:由于战乱,周枚叔没有了工... (展开)小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就好了
通过对《文心》的阅读和理解,我们不仅可以学到丰富的文学知识和创作技巧,更能通过文学作品深入思考人生,提升自我修养。文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我们理解世界、表达情感、影响社会的重要途径。 文学的教育功能 文学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教育工具。通过...
(展开)
如果早点读到这本书就好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本来就是应杨老师的推荐而看的,虽然是一本中学生读物,我却觉得那是个时代的中学生独到的文章属实有些深度,书中提到的一些古文感觉是我高中时候才开始看的。 读书也好,写作也好,都还是要思考的。 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有那样的深度,让我觉得仿佛在同一个时代。忘了在... (展开)《文心》——开始给孩子选书读才发现“忽然就做了大人和古人了”
古人形容时移事易,有一句诗句,读起来常感到最是喜忧参半,那就是“儿女忽成行”。虽然明白,其中意思是指古人年少成婚,长久不见,朋友就已经儿女成行承欢膝下,咂摸其中滋味时,觉得感怀儿女长大,也是不乏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之意,可是,在自己也“做了大人和古人了”之后,...
(展开)
怎么写读书笔记?《文心(二十五读书笔记)》体会
一概念 1先说笔记有三类,普通都是作者有所见到,随时写录。包括记述见闻、感想或读书心得三类。 2古代笔记,有的内容复杂,其中什么都有;有的专门记述读书心得,就是纯粹的读书笔记。 3古人怎么写? 提出论断+例证。比如《困学纪闻》。 古人写什么? 一个字含义古今变化,为...
(展开)
惋惜,如果我上初中时能读到这本书就好了
题材新颖,用叙事体的方式,把写作的方法和心得娓娓道来,用词质朴,言简意赅。并没有教科书的晦涩感。每个章节旨在表达一个观点,篇幅都很小,读起来没有疲劳感。虽然是近百年前作品(1931年初版),但如今拜读仍旧震耳发聩,耳目一新,虽然时隔多年,写作的心法依旧未发生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