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钦图洛夫
(一八二三年至一八八六年)
出生于贫困家庭,曾在布加勒斯特和敖德萨学习。一八五〇年返保加利亚后,担任教师多年。后因视力问题离开了教师岗位,领取救助金,于一八八六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
钦图洛夫创作了一系列号召同胞们拿起武器反抗土耳其压迫的爱国诗歌。其中许多诗 作呼唤保加利亚人从睡梦中醒来,参加反对奥斯曼帝国的斗争。他的作品对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保加利亚民族解放斗争诗歌的兴起产生了重大的引领作用。
重要诗集:《诗歌选集》(一八四六年、一九二二年),《诗作选》(一九三九年、一九五五年),《诗》(一九六五年),《风在呼啸,巴尔干在呻吟》(一九七二年)等。
佩特科·斯拉维伊科夫
(一八二七年至一八九五年)
生于大特尔诺沃城,长期担任教师。由于他具有鲜明的革命思想并参加政治斗争,曾被捕和被禁止教书。深为痛心的他于一八九五年七月一日去世。他推动了保加利亚语的发展,出版了保加利亚歌曲、成语和谚语集、长诗、情诗和风景诗。他是诗人、作家、新闻工作者、翻译、语言学家、民俗学家、保加利亚儿童文学的奠基人、教科书作者、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并从事保加利亚风俗习惯、人民心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
赫里斯托·波特夫
(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七六年)
保民族解放斗争新文学的奠基人,杰出的爱国诗人。一八六七年流亡罗马尼亚,从事反土宣传与组织工作。一八七六年四月,保国内爆发反土起义,诗人率队回国参加战斗,不幸牺牲。他短暂的一生写下了二十首诗歌。如《一八六八年的告别》(一八七一年)、《海杜特》(一八七一年)、《瓦西尔·列夫斯基的绞刑》(一八七三年)等,表达了人民群众挣脱土耳其统治的强烈愿望与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风格沉郁激愤,于柔美中见粗犷,于抒情中见刚毅。《哈吉·迪米特尔》(一八七三年)则以浪漫的抒情手法赞颂烈士的“永生不死”,成为保诗歌史上最优秀的英雄颂歌。波特夫的诗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受到近、现代保加利亚人民的广泛传颂。
柳宾·卡拉维诺夫
(一八三四年至一八七九年)
中学时在希腊学校就读,一八五七年去俄国莫斯科大学俄语系学习,并开始用俄语发表诗歌、小说,出版文集。后受沙俄政府迫害去贝尔格莱德,用塞尔维亚文发表革命文章和文学作品,受到塞政府迫害去奥地利。在此因被控试图谋杀塞尔维亚大公而被捕。出狱后去罗马尼亚,加入保加利亚流亡者行列,从事争取保加利亚民族解放的活动。在此主办《自由》和《独立》报,被选为革命委员会主席。一八七三年因对革命胜利失去信心辞去领导职务,转而创办《知识》杂志。写有大量小说和近六十首诗歌,反映了保加利亚人民的生活状态与革命要求,其诗歌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元素,受到当时人民的喜爱。
伊凡·伐佐夫
(一八五〇年至一九二一年)
保加利亚民族解放斗争新闻学的领军者,杰出的作家、诗人与戏剧家。年轻时受土耳其统治者迫害,两度流亡国外。一生写有五十多部作品。长篇小说《轭下》,反映了民族的大觉醒与总奋起,是一部史诗性的煌煌巨著,享有世界声誉。诗集《旗与琴》(一八七六年)、《保加利亚的悲伤》(一八七七年)、《拯救》(一八七八年),是讴歌一八七六年四月起义的三部曲。组诗《被遗忘者的史诗》(一八八四年),则是缅怀先烈,弘扬爱国精神的经典之作。他的诗歌,笔墨纵横豪放,气势雄浑,激情磅礴,格调深沉,把反映民族解放斗争的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他自称“时代的编年史作者”,在保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潘乔·斯拉维伊科夫
(一八六六年至一九一二年)
曾在莱比锡学习哲学,阅读德国著名诗人赫哲学家的著作。回保加利亚参与《思想》期刊的编辑工作,是围绕这一期刊的学者中的思想家,后任人民剧院院长和人民图书馆馆长。他学识渊博,文化修养很高,是保加利亚民族解放斗争新文学的核心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少女泪》(一八八八年)、《幸福之梦》(一九〇六年)、《血之歌》(一九一一年)、《在极乐者的岛上》(一九二二年)、民间文学集《歌之歌》和文学研究著作。离开保加利亚后,于一九一二年五月二十八日在意大利逝世。
佩约·雅沃洛夫
(一八七八年至一九一四年)
生于奇尔潘。曾在电信局工作,后参加马其顿争取解放的起义者运动。历任编辑、图书馆管理人员、人民剧院编剧等。曾几度出国进修文学。主要著作有诗集《诗歌》(一九〇一年)、《无眠》(一九〇七年)、《在云的阴影之后》(一九一〇年)、回忆录传记性书籍《戈采·德尔切夫》《海杜特的向往》、话剧《在维托莎山麓》《雷鸣时,回声如何喑哑》。
雅沃洛夫是保加利亚文学中象征主义的奠基者之一。因个人感情问题,他于一九一四年十月二十九日自尽。
迪姆乔·德贝良诺夫
(一八八七年至一九一六年)
生于科普里夫什提察。曾在多处任职员,并曾在大学学习法律和文学,后因经济困难辍学。他出版(合编)了《保加利亚诗选》,曾任《环节》期刊的编辑。一战中作为志愿者去到南部前线,担任连长,于一九一六年十月二日牺牲。他的诗歌遗作被收入《诗歌》集(一九二〇年)。德贝良诺夫是抒情诗人、伤感诗人、象征主义者、名士派、幽默作家和翻译家。他在诗歌中走过了一条复杂的、自己的道路。在保加利亚诗歌发展中开辟了新方向。
尼科莱·利利埃夫
(一八八五年至一九六〇年)
出生于斯塔拉扎果拉。大学期间学习过文学和贸易。曾任教师和公务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当过士兵和记者,战后教授法语和编辑《文学研究所学报》。一九四五年为院士。利利埃夫是保加利亚诗歌中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诗集《夜晚的鸟》(一九一八年)、《月亮的斑点》(一九二二年)、《诗歌》(一九三二年)、组诗《在海边》。他在保加利亚戏剧文化、舞台语言和外国作家、戏剧家作品的翻译与研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赫里斯托·斯米尔宁斯基
(一八九八年至一九二三年)
生于马其顿的库库什村。曾在军事学校学习,因被派遣执行任务提前离开军校。后曾在索非亚大学学习法律。为《保加利亚佬》《祖国的竖琴》《鼓》《文艺周》《菜刀》《红色的笑》《人民军》《青年》《工人报》等期刊撰稿,编辑《笑和泪》文艺幽默周刊,出版《假面舞会》期刊。著有《写成诗歌和散文的各式叹息》(一九一八年)和《让白昼来临》(一九二二年)、《自由放歌》(一九二四年)等。一九二三年六月十八日因病逝世。
格奥·米列夫
(一八九五年至一九二五年)
生于罗德内沃。曾在索非亚大学和莱比锡学习拉丁语言文学,后参加一战并受重伤。回国后,按战后保加利亚文学现代主义流派的要求出版《天平》期刊,后又出版《火焰》期刊,在其中发表了他著名的长诗《九月》。期刊因该长诗被当局责令停刊,米列夫被判一年监禁。一九二五年五月十五日被警察局逮捕并杀害。米列夫同时也是著名的诗歌翻译家、文学评论家和戏剧家。
尼科拉·赫列尔科夫
(一八九四年至一九五〇年)
从小因故未能如愿进入绘画中学,但得以与当时的象征派诗人接触,受到影响,学会写诗。后从事过多种职务。因参加秘密革命活动被判监禁一百天。出狱后去巴黎,回国后积极参加共产党的革命活动。
赫列尔科夫早期的诗歌受象征派影响,后接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写了不少反映时代风云的诗,如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叙事诗《半夜审判》(一九二八年)、《三姐妹颂》(一九二九年)、《夜半代表会》(一九三二年)等。这些诗作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年代社会现实的不满,也表现了他善于利用民歌的艺术特点。
阿森·拉兹维特尼科夫
(一八九七年至一九五一年)
中学毕业后当过电报员,曾参加运输业的大罢工,后被政府征召入伍。曾在索非亚大学斯拉夫语文系就读。一九二一年去维也纳和柏林进修美学,最后在索非亚大学法学系毕业,曾当过德语教员。
他的诗歌主要反映一九二三年九月反独裁政府的九月起义,并写有杂文、小品和儿童作品,也是莫里哀与歌德作品的翻译家。
重要诗集有:《屠杀的余烬》(一九二四年)、《相貌相同者》(一九二七年)、《勇敢的戈戈》(一九三一年)、《深山之夜》(一九三四年)等。
尼科拉·弗尔纳吉耶夫
(一九〇三年至一九六八年)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哲学与教育学专业,曾任图书馆馆员和教师,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任作家出版社主编,后任作协刊物《九月》副主编,发表了近十部诗集。他的诗集《春风》(一九二四年)表现了一九二三年反独裁政府起义,享有很高的声誉。本书所选的《惊吓》即表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后两篇表现的是一九四四年二战结束后人们的新生活和对先烈光荣业绩的缅怀。
重要诗集有:《春风》(一九二四年)、《蚌》(一九二八年)、《诗集》(一九二八年)、《伟大的日子》(一九五〇年)、《沿着你的道路前进》(一九五八年)、《最艰难的事》(一九六四年)、《作品四集》(一九七〇年至一九七三年)等。
阿列克山大·武蒂姆斯基
(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三八年)
早年身患肺结核,就学于索非亚大学古典文学专业,后因病辍学,治病期间写下不少诗,在当时流行的刊物《门槛》《金角》上发表。一九三八年英年早逝,一九四〇年后才出版他的诗集。他多年的病痛使他的诗作含有一些忧郁色调,但有些诗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并蕴含爱国感情,深受读者欢迎。
他的诗集有《抒情诗》(一九六〇年)、《作品选》(一九七〇年)、《我不是封闭的圆圈儿》(一九八三年)、《城市上空的光辉》(一九八九年)。
尼科拉·瓦普察洛夫
(一九〇九年至一九四二年)
生于班斯科。曾在海洋机械学校学习,实习期间访问过伊斯坦布尔、亚历山大港、贝鲁特等地。当过技术员、火车司炉。一九四〇年曾为保加利亚同苏联友好的活动征集签名,为此遭判刑和流放。后从事反法西斯斗争,曾参加过针对德军的爆破行动,于一九四二年三月被捕,同年七月二十三日被判死刑。他的诗集《马达之歌》于一九四〇年出版。瓦普察洛夫的诗歌被译成三十余种语言。一九五二年被追授“国际和平荣誉奖”。
迪米特尔·波梁诺夫
(一八七六年至一九五三年)
年轻时在法国学医,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写诗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回国后,曾主编党的文学刊物《红笑》《铁砧》等。他的诗集主要反映保加利亚早期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这里所选的诗,写的是国家解放后人民的新生活。他还写有不少散文作品。
波梁诺夫重要的诗集有:《滴滴海水》(一九〇七年)、《铁的诗句》(一九二一年)、《诗选》(一八九五年至一九四五年)、《白鸽》(一九五一年)、《诗选》(一九五五年、一九五八年)等。
克鲁姆·丘里亚夫科夫
(一八九三年至一九五五年)
曾在美术学校学习,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去维也纳学习艺术史。一九一四年参加工人运动,曾去俄国学习文化艺术,后流亡维也纳和苏联。回国后参加反法西斯斗争,并担任过不少重要的国家职务。一九四四年后任《工人事业报》编辑,高等美术学院院长。他写有数十部诗集和剧作。他的诗风简洁明快,满怀热情地将社会的变迁作前后的对比,充满自豪感。重要诗集有:《盲人化装舞会》(一九一八年)、《进攻》(一九三二年)、《英雄的荣誉》(一九三五年)、《烈焰》(一九四五年)等。
尼科拉·兰科夫
(一九〇二年至一九六五年)
中学毕业后积极参加进步运动。一九二三年加入共产党,作为战斗组的指挥员参加了当年的九月起义,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于一九三四年毕业于索非亚大学法律系。曾与《舵手》《回声》等文学刊物合作。一九四四年后,任《人民文化》报主编等职。重要诗集有《在冰下》(一九三九年)、《儿童歌曲》(一九四五年)、《南风》(一九五八年)、《射出的箭》(一九五四年)、《诗与长诗》(一九七三年)等。
拉马尔
(一八九八年至一九七四年)
原名拉柳·马林诺夫·庞切夫,商贸中学毕业后应征入伍,进预备役军官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战末的反法西斯战争。一九四四年后任作协检查委员会主席。早期作品受印象派影响。后期写作反独裁政府和反法西斯的作品,但在语言文字上仍有前期作品的痕迹。主要作品有:《铁圣像》(一九二六年)、《和平的不安年代》(一九二六年)、《西方—东方》(一九四五年)、《祖国的早晨》(一九五一年)、《天亮了》(一九五六年)等。
柳德米尔·斯托扬诺夫
(一八八八年至一九七三年)
未完成中学学业,但自学成才。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九二三年任象征派刊物《西佩利昂》编辑。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成为反法西斯战士,出版《反战运动观察》报和进步文学刊物。一九三五年参加过保卫和平与文化的世界作家代表大会,后被流放到其他城市。一九四四年以后任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他写有诗歌、小说和剧本。早期写作象征派诗歌,后来转而写作反映火热现实的诗。诗质朴自然,隐含哲理思考。一九四四年后写作反映新生活的诗。重要诗集有:《十字路口的幻影》(一九一四年)、《箭与话语》(一九一五年)、《大地》(一九二三年)、《人间生活》(一九三九年)、《在铁幕后面》(一九五三年)等。
阿塔纳斯·达尔切夫
(一九〇四年至一九七八年)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哲学系,曾旅居法国、意大利,受过象征派影响,但又力图以自己的“具象诗”打破象征派的美学传统,即着重描写具体物象来表现人的主观世界,善于以凡人小事凸显人间生活的真实画面,并在其中寻找引人入胜的诗意,或发掘出生活的真谛,对生活作哲理的追求。他的这种诗学原则给当代诗人以很大影响。
重要作品:《窗》(一九二六年)、《诗选》(一九二八年)、《巴黎》(一九三〇年)、《夏特大教堂的天使》(一九四三年)、《诗文片段》(一九六七年)、《达尔切夫文选》(两卷,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五年)。
埃丽莎维塔·巴格梁娜
(一八九二年至一九九一年)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系。曾任中学教师,一九四四年后任作协刊物《九月》的编委,参加过多次国际作家会议和国际笔会。她诗歌的主旋律是表现妇女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对自由与爱情的渴望。她的许多诗常以巨大的感染力表现爱情给女性带来的甜蜜、幸福、痛苦与惆怅等复杂的心理感受,深受读者喜爱与好评。她还写有许多歌颂祖国的诗。
重要诗集有:《永恒的与神圣的》(一九二七年)、《海员的星》(一九三二年)、《人心》(一九三六年)、《五颗心》(一九五三年)、《诗选》(一九五七年、一九六四年、一九六八年)、《对位》(一九七二年)、《浅影》(一九七七年)等。
多娜·加贝
(一八八八年至一九八三年)
先后在索非亚、日内瓦、格勒诺贝尔攻读法国文学。主编过《少年文库》。一九二七年后为保加利亚国际笔会的创始人之一,并担任该会主席。她小学时开始发表诗歌,近八十岁时创作了富于理性精神的系列诗作,在一些普通事物的隐秘关系中折射人生的际遇问题。诗集《请等一等,太阳》被认为是当代抒情诗的典范。她还是著名的翻译家。
重要诗集有《紫罗兰》(一九〇八年)、《人间之路》(一九二八年)、《夜游症患者》(一九三三年)、《薇拉》(一九四六年)、《动乱时期》(一九五七年)、《请等一等,太阳》(一九六三年)、《深渊同大海对话》(一九七六年)、《诗选》(两卷,一九七八年)等。
卡门·吉达罗夫
(一九〇二年至一九八九年)
戏剧家兼诗人。小学时即在《曙光》杂志上发表诗作。中学毕业后任图书馆管理员,同时在多种进步报刊上发表诗作和戏剧评论。一九四五年后任作协书记,一九四九年后任军队剧院及人民剧院经理。
吉达罗夫诗歌创作的主题一般都与工人和贫苦农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紧密相连。一九四四年后写作歌颂新社会的诗歌。主要诗集有:《安静》(一九三六年)、《无线》(一九三八年)、《九月之歌》(一九四五年)、《诗选》(一九五五年)、《诗选》(一九六九年)等。她的戏剧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克鲁姆·潘内夫
(生于一九〇一年,卒年不详)
中学时即加入共产党,一九二一年去意大利学习戏剧专业,回国后当技术员。一九二六年后与多位著名诗人交往,在《铁砧》等进步刊物上发表诗作。后创办党的地下刊物《晴朗》,团结了许多反法西斯青年。不久《晴朗》被迫停刊,自己也被捕。一九四四年后任音乐剧院、人民剧院编剧。他的诗歌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表现了二十世纪的革命风雷及其在保加利亚的社会反响,富于感染力。重要诗集有《反映》(一九三八年)、《时代》(一九四八年)、《云上星》(一九六〇年)、《生活与诗》(一九六〇年)、《接近大众》(一九七六年)等。
赫里斯托·拉德夫斯基
(一九〇三年至一九九六年)
曾在索非亚大学攻读拉丁语言文学。毕业后长期从事革命报刊的编辑工作。一九四四年后,曾任《文学阵线报》和《九月》杂志主编。他在文学创作中善于驾驭重大题材,具有战斗性与号召性。他的诗作格调昂扬而又深沉凝重。其讽刺诗单刀直入,犀利泼辣,语言简练。一九四四年后写有大量不同体裁的作品。重要诗作有:《心向党》(一九三二年)、《脉搏》(一九五六年)、《天空近在咫尺》(一九六三年)、《大众》(一九七〇年)、《讽刺诗》(一九七五年)、《诗选》(一九七八年)、《瞳孔》(一九八〇年)等。
安格尔·托多罗夫
(一九〇六年至一九七七年)
曾在索非亚大学学习法律。学生时代即在革命刊物《铁砧》工作,曾去法国进修,在此与法国共产党员作家密切接触。后在《星》等进步刊物上发表诗作。二战末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先后写有不少小说与诗歌等作品。一九四四年任《文学阵线报》主编、作协书记等职。重要诗集有:《俱乐部与工厂》(一九三二年)、《没有谎言的长诗》(一九三六年)、《有益的叙事诗》(一九三八年)、《在人民中》(一九六六年)、《我们的太阳、我们的空气》(一九七一年)等。
姆拉登·伊萨耶夫
(一九〇七年至一九九一年)
出生于贫农家庭。在索非亚上技术学校时,因参加罢课被开除。曾参加一九二三年的九月起义。长期从事新闻工作,多次被捕。二战末曾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一九四四年后任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阵线报》副主编,《保加利亚军人》杂志编辑等职。一九五六年曾访问中国,著有诗集《在中国的阳光下》,他的诗歌创作遵循保加利亚民族文学传统,题材广泛,抒情和叙事手法多样。主要诗集有:《烈火》(一九三二年)、《火》(一九四六年)、《革命叙事诗》(一九四六年)、《和平之星》(一九五〇年)、《爱》(一九五四年)、《愤怒》(一九七三年)、《诗选》(一九七七年)、《我羡慕飞鸟》(一九八一年)等。
亚历山大·格罗夫
(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九七年)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法律系,一九四四年因参加反法西斯地下活动被捕。出狱后再索非亚广播电台任编辑,后在《电影艺术》杂志、保加利亚作家出版社任编辑。他的诗作主要反映二战时的黑暗现实,表达人民大众对统治阶级的反抗和不满。一九四四年后,他多抒发对于人生、爱情、死亡等问题的思索。重要诗集有:《我们大众》(一九四二年)、《诗集》(一九五六年)、《最美好的事物》(一九五八年)、《诗集》(一九六一年)、《选集》(一九八一年)等。他还写有科幻小说《幻想故事集》,很受读者欢迎。
维塞林·汉切夫
(一九一九年至一九六六年)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法律系。二战末期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一九四四年后,曾在索非亚电台、歌剧院、讽刺剧院、电影制片厂任编剧。
汉切夫的诗歌多以战时生活为背景,表现普通战时的戏剧性命运,揭示他们炽热的爱国情怀。作品感情浓郁,富于打动人心的力量。一九四四年后,他诗歌中的生活内容更加多姿多彩,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凸现抒情主人公的心理世界,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好评。
重要诗集:《十字架上的西班牙》(一九三七年)、《子弹夹中的诗》(一九五四年)、《抒情诗》(一九六〇年)、《风的玫瑰》(一九六〇年)、《为了留下来》(一九六五年)、《愤怒的夜莺》(一九六五年)等。
伊凡·佩切夫
(一九一六年至一九七六年)
中学时因支持罢工被开除学籍。为工人青年联盟成员。后接触文艺界,一九三九年开始发表诗作。一九六八年任讽刺剧院剧作家。
佩切夫的诗作多表现工人青年联盟时期的战斗生活,歌颂爱情和大海。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抒情剧《每个秋天的夜晚》,被誉为当代剧的典范。重要诗集有:《诗集》(一九四八年)、《进攻的时刻》(一九五五年)、《远航》、《抒情诗》(一九六七年)、《发怒的旗帜》(一九七三年)、《影子与翅膀》(一九七七年)等。
玛丽娅·格鲁贝什利耶娃
(一九〇〇年至一九七〇年)
生于军官家庭,在索非亚中学毕业,一九二七年开始写诗。发表第一本诗集即被吸收为作协会员,写有不少诗歌与小说。二战中,与丈夫一起参加反法西斯活动,同被流放。一九四四年后,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活动。一九五六年后,任《火焰》杂志散文部主任。重要诗作有:《面包与红酒》(一九三〇年)、《快乐的接待》(一九三八年)、《街巷》(一九四二年)、《旗》(一九五〇年)、《愁与乐》(一九六〇年)、《每一天》(一九六五年)、《诗选》(一九七〇年)等。
伊凡·布林
(一九一二年至一九九一年)
学过兽医学和法学,大学时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创办过《大学生旗帜》报,二战末作为志愿军事记者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出版过报告文学作品《我们怎样渡过德拉瓦河》。一九四四年后,任作家出版社编辑等职,并研究出版保加利亚民间文学作品。
布林的诗歌反映了二战前后的重大社会事件,不少诗被谱成歌曲广泛传唱。共出版近三十部作品,重要诗集有:《葡萄锈病》(一九三八年)、《英雄的日子》(一九四二年)、《祖国》(一九四六年)、《虹的色彩》(一九七〇年)、《保加利亚人的葡萄园》(一九七三年)等。
斯特凡·斯坦切夫
(一九〇七年至一九九一年)
曾学过图书馆学。在布尔加斯城任图书管理员时,发表诗作,后任索非亚图书馆高级管理员,并先后任《电影与摄影》《旅游者》杂志主编。与多种杂志合作写诗、杂文、小品和游记。
重要诗集有:《被打断的射击》(一九二九年)、《友谊》(一九三〇年)、《色雷斯之歌》(一九三九年)、《黑海的水手》(一九四〇年)、《为儿童而歌》(一九四三年)等。
潘特列依·马特埃夫
(一八九八年至一九五七年)
毕业于军事小学,当过军官,后就读于自由大学的商业经济专业(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七年)。一九四四年后在电影制片厂、索非亚电台及《晚报》工作。
一九二三年开始发表诗作,主要诗集有:《喜马拉雅山与我》(一九三三年)、《子午线》(一九三六年)、《胜利的这年》(一九四五年)、《和平的叙事诗》(一九五〇年)、《诗选》(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五年)等。
兰·鲍西列克
(一八八六年至一九五八年)
原名根乔·内根措夫,毕业于索非亚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系与法律系,一九一六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曾任律师。因对文学有兴趣而放弃旧业,创办《萤火虫》《儿童之乐》等刊物。他写有大量儿童散文与诗歌。其诗作充满人情味,细腻而逼真地表现了儿童心理。他还翻译了大量世界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其重要诗集有:《啾啾叫声》(一九二五年)、《未出生的姑娘》(一九二六年)、《紫罗兰》(一九四三年)、《老家的屋檐》(一九六四年)等。
阿列科·安德列埃夫
(一八九九年至一九六七年)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哲学系,后任中学教师。一九一八年发表诗歌,主要表现两次世界大战间革命知识分子的思想情感。一九四四年后,也写诗歌颂新的社会生活。主要诗集有:《平原中的钟声》(一九四〇年)、《在恐怖之下》(一九四五年)、《诗与长诗》(一九五一年)、《诗与长诗》(一九七〇年)等。
韦塞林·安德列埃夫
(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九一年)
曾在索非亚大学攻读法律。因从事革命工作遭迫害转入地下,后参加游击队。一九四四年后,曾任《人民军报》和《文学阵线报》主编、作家协会书记等职。他的作品以描写游击队的战斗生活和歌颂反法西斯战士的献身精神为主,著有诗集《游击队员之歌》(一九四七年)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的诗作曾被译成二十余种文字,具有广泛的影响。
尼科拉·马兰戈佐夫
(一九〇〇年至一九六七年)
曾在德累斯顿和柏林学习建筑学。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三二年在德国工作。回国后为建筑学家,后任《画廊》杂志主编,是索非亚机场等大型建筑物的设计师。他八岁时在《小夜莺》报上发表诗作;后在许多杂志上发表诗歌作品,并创办文学与文艺批评杂志。他的诗歌主要歌颂英勇睿智的人民大众,后期着重表现祖国的建设事业和与苏联的友谊。在工作之余,发表了三十余部诗歌和散文作品。
重要诗集:《盛开的椴树花》(一九一七年)、《年轮》(一九一九年)、《传奇》(一九四七年)、《家谱》(一九六九年)等。
达维特·奥瓦迪亚
(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五九年)
出生于烟草工人家庭,毕业于索非亚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年轻时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被送进劳动教养营。逃出后参加了游击队。一九四四年后从事编辑工作,曾任人民青年出版社文艺部主任、《九月》杂志编委。
奥瓦迪亚诗歌的重要主题之一是游击队生活,讴歌了经过残酷斗争考验的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主要诗集有:《相见太晚》(一九四六年)、《游击队员的日子》(一九四八年)、《最后一瞬间》(一九五〇年)、《游击队员还活着》(一九五一年)、《讽刺诗》(一九六一年)、《必须活下去》(一九六七年)、《白雪地毯》(一九七五年)等。
阿森·鲍谢夫
(一九一三年至一九九七年)
师范学校毕业后,当过教师,此时开始发表诗作。后学习法律,并任《晨曦》报记者。因参加反法西斯活动被投入集中营。一九四四年后,任《晨曦》报主编。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二年任《九月》杂志主编,一九六一年任《黄蜂报》主编。
鲍谢夫的诗作主要表现独裁政府统治下,人民尤其是少年儿童的痛苦生活以及他们追求幸福的理想。一九四四年后则着重表现劳动者献身建设事业的积极奋斗精神。重要诗集有:《欢乐的生活》(一九四一年)、《奇妙的时间》(一九四五年)、《九月的儿童》(一九四六年)、《献给十月的花》(一九六七年)等。
多布里·若特夫
(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九七年)
上中学时因从事反法西斯活动被判十五年徒刑,越狱成功后参加了游击队。一九四四年后曾在《人民青年报》编辑部、人民青年出版社、《黄蜂报》报社任编辑。一九四二年开始发表诗作。他的前期作品主要表现敌人的残酷迫害和游击队的艰难斗争与困苦生活。诗歌感情浓郁、色彩鲜明,战时景象,跃然纸上。后期作品多抨击社会的消极现象。
主要诗集有:《渴望》(一九五一年)、《劲风》(一九五八年)、《在魔鬼家做客》(一九六二年)、《呐喊》(一九六六年)、《鹰的盘旋》(一九七七年)、《礼仪之歌》(一九七九年)、《途经走过之地》(一九八一年)等。
勃戈米尔·莱诺夫
(一九一九年至二〇〇七年)
索非亚大学哲学系毕业,早年从事反法西斯地下报刊编辑工作。一九四四年后曾先后任《文学阵线报》等数种报刊主编、作协副主席、美学教授、保加利亚科学院通讯院士。他早年写作诗歌,正当象征派诗歌盛行时,但他多受现实主义诗歌的影响,诗中主要表现战时索非亚的社会现象和人间百态。一九四九年后以满腔热情歌颂祖国的建设事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写作大批小说,也写有诗歌。此后的诗歌常表现对以往社会现象的反思和对眼前事物的审视与感怀。
重要诗集有:《诗》(一九四〇年)、《爱情的历书》(一九四二年)、《诗集》(一九四九年)、《五年计划的诗》(一九五一年)、《城市的风》(一九六九年)等。
帕乌林娜·斯坦切娃
(一九〇九年至一九九一年)
中学毕业不久即开始发表诗作。一九四五年至一九五〇年任《今日妇女》杂志编辑,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六年任索非亚电台编辑,同时是妇女运动的活动家。早期作品反映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厌恶法西斯主义的情绪,后期表现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一九四四年后着意表现新生活中的种种美好现象。这些诗歌,感情真挚,表现手法细腻,深受读者喜爱。写有十余部诗集及多部散文集,也写有不少儿童诗。重要诗集有:《日日夜夜》(一九三四年)、《山间小学》(一九四六年)、《有鸽子的窗》(一九六一年)、《白昼是债务》(一九六五年)、《岸》(一九七七年)、《绿色万岁》(一九八〇年)等。
佩尼奥·佩内夫
(一九三〇年至一九五九年)
曾参加劳动建设队运动。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九年在季米特洛夫格勒当建筑工人兼该市《真理报》编辑,曾任《黄蜂报》编辑。他的诗主要表现二战后保加利亚的社会主义建设,充满爱国热情和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诗风朴实无华,跳动着一颗赤诚的心,其感情性与音乐性深受读者好评,被认为是表现工业建设题材的佳作。主要诗集有:《早安,人们!》(一九五六年)、《我们是二十世纪的人》(一九五九年)、《当浇灌地基的时候》(一九六五年)、《诗集》(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一九七〇年、一九八一年)等。
迪米特尔·麦托迪耶夫
(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九五年)
在索非亚大学农学系毕业,参加过反法西斯游击队,后去苏联高尔基文学院学习文学。二战末期担任过反法西斯军队的副指挥员。一九四四年后,曾任《九月》杂志、《工人事业报》等报刊的主编。他的诗作充满战斗的公民激情,表达出站在时代前列的责任感。其重要诗集有:《猛攻》(一九四五年)、《季米特洛夫的一代》(一九五一年)、《梦想的国度》(一九五六年)、《杨树哗哗响》(一九五八年)、《俄罗斯之歌》(一九六七年)、《大迁徙》(一九七〇年)、《一切都将恢复》(一九七五年)、《秋高气爽时》(一九八〇年)等。
瓦列里·彼特洛夫
(一九二〇年至二〇一四年)
生于索非亚。索非亚大学医学专业毕业。在索非亚电台工作,后作为军旅作家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曾创办《黄蜂报》,先后任军医、外交官、故事片制片厂编辑。他于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七年访问中国,后写有一部六百多页的《关于中国的书》。他的诗歌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既善于抒写现代人、尤其年轻人的精神生活,也善于着墨风云变幻的时事画面。轻松幽默、辛辣讽刺也是他诗作的一大特点。他还是位著名剧作家和翻译家。
重要诗集:《北飞的鸟》(一九三八年)、《诗集》(一九四九年)、《我们生活的日子》(一九五二年)、《温和的秋天》(一九六一年)、《非洲笔记》(一九六五年)、《又晴又雨》(一九六七年)等。
康斯坦丁·巴甫洛夫
(一九三三年至二〇〇八年)
曾在索非亚大学学过法律。后在索非亚电台、《文学阵线报》、保加利亚作家出版社、保加利亚电影厂工作。一九九二年后任保加利亚电视台第一频道的艺术指导,同年获巴黎国际艺术研究院诗歌奖。他还写有许多剧本和电影脚本。他的诗歌多为讽刺诗。重要诗集有:《讽刺诗》(一九六〇年)、《诗集》(一九六五年)《旧物》(一九八三年)、《安乐死》(一九八九年)、《熟睡者被杀案》(一九九二年)、《伤痛的乐观主义》(一九九三年)等。
迪米特尔·潘特列埃夫
(一九〇一年至一九九三年)
在索非亚中学毕业后即辍学,卖过报纸、当过图书管理员、图书馆馆长。担任过索非亚人民剧院编剧,后任作协书记。十七岁开始发表诗作。作为对象征派诗歌的反拨,早期诗歌注重诗中的生活气息,注意表现平凡事物的内在价值。一九四四年后,写作反映新生活的诗作,也针砭社会中的阴暗现象,抒发内心的困惑,反映出社会不同思潮的斗争和现实生活的矛盾。他的诗作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共有二十来集。他还翻译了许多外国诗。重要诗集有:《桥》(一九二三年)、《射手》(一九二四年)、《樵夫》(一九二八年、一九四二年)、《小窗》(一九三三年)、《诗》(一九六三年)、《活的灰烬》(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六九年)、《一朝一夕的十四行诗》(一九七八年)等。
伊凡·拉多耶夫
(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九四年)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法律系。参加过一九四四年后的青年义务劳动队。先后任《黄蜂报》和《保加利亚战士报》编辑,保加利亚电视台主编,并担任过“泪与笑”、“索非亚”等剧院的编剧,是保加利亚当代著名剧作家。
拉多耶夫早期的诗歌创作多表现义务劳动队的服务活动,充满火热的劳动生活气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他的诗作多为讽刺诗,锋芒指向当代社会的种种弊病。其重要诗作有:《旗帜哗哗响》(一九五一年)、《春的苏醒》(一九五三年)、《迪莫·迪莫列耶》(一九五六年)、《诗集》(一九五八年)、《一张白纸》(一九七二年)、《抒情诗与叙事诗》(一九七八年)等。
鲍日达尔·鲍日洛夫
(一九二三年至二〇〇六年)
中学时期从事进步文学活动,在索非亚大学学过医学和法律,后长期从事编辑工作。曾任《火焰》杂志、《文学阵线报》主编、人民文化出版社社长、作协书记。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其中,政治诗眼界宽阔,视觉敏锐;写社会问题和日常生活的诗观察细致,具有理想色彩;爱情诗含蓄委婉,感情真挚,也被视为其强项。后期写作剧本、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重要诗集有:《三辆火车》(一九三九年)、《爱情的故事》(一九四二年)、《为了真理和自由》(一九五五年)、《南方的诗》(一九五九年)、《历史的长诗》(一九六〇年)、《瓦尔纳的空气》(一九六一年)、《勇敢的节奏》(一九六四年)、《自豪的颂歌》(一九七〇年)、《爱情诗》(一九八一年)等。
莉阿娜·达斯卡洛娃
(生于一九二七年,卒年不详)
少年时期即在《保加利亚语言》杂志上发表诗歌,一九五一年毕业于索非亚大学法律系,曾参加过青年义务劳动队。她早期的诗作凸显义务劳动运动的热忱与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图景,并为不同国家之间的和平交往与友谊奉献了许多热情洋溢的诗歌。主要诗集为:《当理想实现时》(一九五三年)、《承认》(一九五七年)、《献给你的诗》(一九五九年)、《黑天鹅》(一九六七年)、《玫瑰》(一九六九年)等。
乌森·克里姆
(一九二八年至一九八三年)
曾在巴尔干山当过伐木工,参加过义务劳动队。后在矿业部门工作,并任《祖国阵线报》通讯员。一九五八年后任外省报刊编辑,并为《文学阵线报》《九月》等报刊写诗。他诗作的基本题材是表现国家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义务劳动队的奉献精神。他抒写吉卜赛人的生活情景,有时候表现其原始的野性美。重要诗集有:《吉卜赛帐篷之歌》(一九五五年,一九七七年),《眼睛会说话》(一九五九年)、《蓝色的幕帐》(一九六八年)、《以父亲的精神》(一九七八年)、《我的心》(一九七八年)等。
亚历山大·穆拉托夫
(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九四年)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拉丁语言文学系。大学即参加秘密革命活动,为工人青年联盟的文学刊物投稿。一九五〇年后,任文学刊物《火焰》主编。他的诗作饱含爱国激情,构思新颖,也写作了不少儿童诗,并从苏联、法国和西班牙翻译文学作品。重要诗作有:《近与远》(一九四〇年)、《多瑙之春》(一九五〇年)、《救援之光》(一九六六年)、《在这个世界网》(一九七三年)、《活的大自然》(一九七五年)等。
布拉加·迪米特洛娃
(一九二二年至二〇〇三年)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系。后在莫斯科高尔基文学院获副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编辑工作。她的诗作题材广泛,涉及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能以独特的视角,表现女性对爱情与事业的追求,具有感情的力度和理性的深度。抒情主人公胸怀坦荡而大气是她诗歌的重要特点。主要诗集有:《罗多彼之歌》(一九五四年)、《明天见》(一九五九年)、《掌中世界》(一九六二年)、《对明天的考察》(一九六四年)、《回转的时间》(一九六六年)、《瞬间》(一九六八年)、《冲动》(一九七二年)、《怎么办》(一九七四年)、《锣》(一九七六年)、《空间》(一九八〇年)等。
拉多依·拉林
(一九二三年至二〇〇四年)
索非亚大学法律系毕业。曾因从事反法西斯活动被捕。二战末期参加过反法西斯战争。一九四四年后曾在捷克斯洛伐克学习。回国后一直担任文学报刊的电影制片厂的编辑。
拉林的诗作既有抒情诗,也有讽刺幽默作品,尤以写讽刺短诗见长。这些短诗机智、朴实、尖锐、辛辣,受到读者欢迎。重要诗集有:《诗集》(一九四九年)、《四十天》(一九五〇年)、《山崩》(一九五四年)、《战士笔记》(一九五五年)、《绝密件》(一九五六年)、《意外的感情》(一九五九年)、《抒情诗》(一九六五年)、《情况》(一九七三年)、《框框里的讽刺短诗》(一九八三年)、《拉林作品选》(一九八四年)等。
帕维尔·马特夫
(一九二四年至二〇〇六年)
中学时参加反法西斯游击战,后毕业于索非亚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系。先后任《火焰》杂志副主编、《九月》杂志主编、作协书记等职。
他的诗作早期主要歌颂反法西斯游击战中的英雄事迹和二战后祖国的建设事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的诗作,如《宗谱》等,多向描写人们的内心世界转化,着重表现主人公对时代问题的感怀与思绪。他的诗感情浓郁,格调深沉。重要诗作有:《在队列中》(一九五一年)、《义务》(一九五五年)、《海鸥在浪尖休息》(一九六五年)、《积累的沉默》(一九七三年)、《为幸福的深渊而召唤》(一九八一年)、《心态平静》(一九八五年)、《阴影产生的时刻》(一九八七年)等。
马尔科·甘切夫
(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七五年)
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言文学系毕业。先后在《人民文化报》《黄蜂报》、人民文化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
甘切夫的诗歌创作,早期多写抒情诗,后来逐渐转向写幽默讽刺诗,曾经是诗坛上的活跃人物之一。其主要诗集有:《火星的喜悦》(一九六〇年)、《种子成熟了》(一九六四年)、《二次降世》(一九六四年)、《条条道路和其中的一条》(一九六五年)、《觉悟的权利》(一九六六年)、《会跑的树》(一九六九年)、《周日的幸福》(一九七一年)、《沉默的汽笛》(一九七七年)、《抒情诗》(一九七九年)、《讽刺诗选》(一九八二年)等。
斯特凡·波普顿内夫
(生于一九二八年,卒年不详)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言文学系,参加过青年义务劳动运动。曾任《人民青年报》编辑和编委,并先后任《祖国阵线报》和《文学阵线报》编辑及《脉搏》报主编。他写有诗歌、小说和剧本。他的诗歌充满爱国热情,密切关注并着意表现现实社会问题,抒写不同人物的心声。重要诗集有:《季米特洛夫的路线》(一九五一年)、《源泉》(一九五六年)、《旺盛的青春》(一九五七年)、《成熟的年代》(一九六四年)、《白桦,我成了你们的俘虏》(一九七二年)等。
那迪雅·克赫莉巴列娃
(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八九年)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法语系,曾在外交部任法语翻译与法语教师,后在《人民青年报》和作家出版社任编辑。一九五六年起,在多种文学刊物上发表诗作。
克赫莉巴列娃的诗歌多以爱情、友谊、大自然为题材。大部分诗作歌颂劳动者的美好生活与情操。她虽出生于索非亚,但诗中常显示出对农村生活与传统习惯的了解,诗风淳朴自然,散发出泥土的芳香。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她已发表十六部诗集。其中有些表现儿童生活与心理的诗作颇受读者欢迎。重要诗集有:《我的海》(一九六〇年)、《诗集》(一九七〇年)、《没有安宁》《孔雀门》(一九七五年)等。
斯拉弗·赫里斯托夫·卡拉斯拉沃夫
(生于一九三二年,卒年不详)
中学毕业即参加社会工作,担任乡村中的工人联盟书记。后任采访记者历七年之久。一九六四年,任《人民青年》出版社诗歌部主任。一九六六年任《人民青年》出版社主编。一九七二年后任保作协第一书记。
卡拉斯拉沃夫诗作的基本特点是与乡村土地的紧密联系和对祖国的深情依恋。作品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味。后期作品多显示对广泛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自第一部诗集《木笛的回响》问世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共发表了三十余部作品。重要诗集有:《影子随我们而行》(一九六四年)、《与儿子倾谈》(一九六五年)、《火箭世纪》(一九七五年)等。
伊凡·米尔切夫
(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九二年)
索非亚大学拉丁语言文学系毕业,后毕业于预备役军官学校。二战末参加反法西斯战争,一九四四年后曾与军事刊物合作,并担任过编辑。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三年任保加利亚作家出版社诗歌部负责人。他写有二十余部诗歌作品,多为军事题材,语言明快精练,充满革命激情,并反映现实中的尖锐问题,具有揭露和讽刺的锋芒。重要诗集有:《田野》(一九三一年)、《三代人》(一九五九年)、《夏日的意外》(一九六九年)、《抒情的日常生活》(一九七四年)、《不可捉摸》(一九七六年)等。
莉果娜·斯特凡诺娃
(一九二九年至今)
中学毕业后去莫斯科学习导演,后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长期从事编辑工作,曾任《文学阵线报》诗歌部主任,《九月》杂志副主编。后任文学季刊《观察》的主编及保加利亚笔会中心会长。
斯特凡诺娃的诗歌以内心世界的感怀表现时代问题,写法自由灵活,生动自然,充满新意。其主要诗集有:《在莫斯科》(一九五二年)、《当我们二十岁的时候》(一九五六年)、《我心爱的世界》(一九五八年)、《和你一起去骑车》(一九六一年)、《请不要走,白天》(一九六五年)、《爱与痛》(一九六七年)、《未来之声》(一九六九年)、《磁场》(一九七八年)、《抒情诗集》(一九八〇年)等。
伊凡·达维特科夫
(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九〇年)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系。曾在索非亚电台工作,担任过《九月儿童报》文学主编,电影厂制片委员会成员,《火苗》《夜莺》杂志编辑;一九六八年后任保作家出版社主编,《火焰》杂志书记。他的诗具有真挚的公民激情,生动的形象性与柔美的抒情性,善于在拟人化的大自然里揭示人们的真善美行动。主要诗作有:《五角星旗》(一九四九年)、《电车》(一九五〇年)、《每道门槛上的欢乐》(一九六二年)、《色雷斯的公墓》(一九六八年)、《少年儿童诗选》(一九六九年)、《光耀》(一九七〇年)等。
斯坦卡·潘切娃
(一九二九年至二〇一四年)
一九五一年毕业于索非亚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参加过青年义务劳动队。先后在索非亚电台、人民青年出版社、《九月》和《祖国》杂志任编辑,并为祖国阵线、妇女民族委员会成员。
潘切娃的诗作质朴自然,充满生活气息,并致力于表现新时期妇女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她还翻译了许多外国诗作。其主要诗集有:《紧绷的琴弦》(一九五七年)、《火的大地》(一九六五年)、《苹果园》(一九六六年)、《我的权威》(一九七〇年)、《两个人的星球》(一九七七年)等。
内维娜·斯特凡诺娃
(一九二三年至二〇一二年)
毕业于造型艺术学院,后到匈牙利学习匈语与编辑知识。曾在电影制片厂剧本委员会任编辑,并先后任作协散文部及《人民文化》等刊物编辑。写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她的诗作饱含当代生活气息与心理告白特色,有时加入随笔、散文元素,从内容到形式独具一格。其主要诗集有:《没有名字》(一九四五年)、《荒野中的夏天》(一九五一年)、《小的呼声》(一九五四年)、《诗集》(一九五四年)、《罗多彼游记》(一九六七年)、《坦诚》(一九六七年)等。
弗拉迪米尔·戈列夫
(一九二二年至二〇一一年)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法律系。十五岁开始发表诗作。曾在索非亚广播电台工作。后在保共中央艺术与文化部电影剧本处任职。一九七五年后任作协刊物《九月》杂志主编。
他的诗歌表现出鲜明的公民激情和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后期诗歌多表现对当代热点问题的关注。如在诗集《宇宙》(一九六九年)、《担当》(一九七一年)、《迟到的承认》(一九七五年)等作品中队当代问题作了哲理的思考。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发表了近二十部诗集,并写有剧本等作品。早年的重要诗集有:《皮林山的旗帜》(一九五二年)、《山中小屋》(一九六三年)、《诗集》(一九六七年)等。
格奥尔吉·贾加罗夫
(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九五年)
青年时代曾因从事反法西斯活动被捕,二战胜利后获释。毕业于苏联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阵线报》编辑,人民青年剧院编剧,保加利亚作家协会主席。
贾加罗夫的诗歌鲜明反映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建设过程中人民群众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积极性,抨击了维持现状的因循守旧观念,歌颂了饱经忧患的祖国和人民坚强不屈的进取精神。其主要作品有:《我的歌》(一九五四年)、《抒情诗集》(一九五六年)、《静默的时刻》(一九五八年)、《有时》(一九七五年)、《迎风飞翔的鸟》(一九八五年)等。
彼得·卡拉安戈夫
(一九三一年至今)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言文学系。先后任《火焰》杂志编辑,作家出版社、故事片制片厂总编,国家图书馆馆长,作协秘书长等职。
卡拉安戈夫的诗歌格调平静柔和,善于在多种色彩浓郁的生活画面中凸现人们的爱国、爱家情怀。其重要诗作有:《路上的足迹》(一九五七年)、《四季与我们的街道》(一九六〇年)、《年轮》(一九六三年)、《突如其来的夏天》(一九七〇年)、《如歌的夜晚》(一九七三年)、《未变成雪的雨》(一九七六年)、《铅笔写成的传记》等。
维蒂奥·拉科夫斯基
(一九二五年至二〇〇八年)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系。曾任作协杂志《九月》编辑,后任编委,十九岁发表诗作。
拉科夫斯基的诗作多通过日常生活的画面表现自己的感受。大自然是他抒情诗歌最经常的源泉,自然现象拟人化色彩浓郁。有些诗歌对生活现象或个人感受作哲理思考,虽较抽象,亦不乏新颖之处。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止,有三十部诗集出版。其主要作品有:《在马里查河岸上》(一九五一年)、《银色的早晨》(一九六一年)、《日常的世界》(一九六六年)、《蓝色的虹》(一九七六年)、《得救的感情》(一九七八年)等。
迪米特尔·斯维特林
(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九八年)
索非亚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毕业,曾任索非亚电台、电视台编辑。他的作品以儿童诗歌较多,喜以谈话格调表现儿童生活;为成年人写的诗多注重从日常生活中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颂扬他们的道德情操。重要诗集有:《春天的飞跃》(一九六〇年)、《控制不住的时代》(一九六〇年)、《现在,永远》(一九六四年)、《呼吸》(一九七六年)、《从早到晚》(一九七八年)等。
迪米特尔·瓦西列夫
(一九二六年至二〇〇一年)
在索非亚大学法律系毕业,曾任《文学阵线报》编辑。他写有小说、诗歌和剧本。他的诗歌主要表现当代人的生活机遇和他们的某些心理特征,不乏揶揄讽刺的意味。重要诗集有:《小鸽子》(一九五四年)、《每日的高峰》(一九五六年)、《城市梦》(一九六四年)、《午后的阳光》(一九六七年)、《抒情诗》(一九七〇年)、《你是天》(一九七〇年)等。
柳鲍米儿·列夫切夫
(一九三五年至今)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图书馆学系。曾在人民青年出版社编辑部、索非亚电台文学部工作。后任《文学阵线报》主编,保加利亚作家协会主席。中学时开始写诗。他的诗歌构思新颖,风格豪迈。提倡用自由体诗反映现代生活,有的诗稍显晦涩。一九五六年以后,更以开放的思想活跃于解冻后的诗坛。成为“新时期一代”诗人的杰出代表。主要诗集有:《群星属于我》(一九五七年)、《永远》(一九六〇年)、《立场》(一九六二年)、《射击场》(一九七一年)、《可以烧掉的日记》(一九七三年)、《天河》(一九七三年)、《自由》(一九七五年)、《相爱之后》(一九八〇年)、《缓慢的行军》(一九八四年)、《列夫切夫诗集》(两卷,一九八五年)等。
斯特凡·查内夫
(一九三六年至今)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新闻系和莫斯科电影学院。曾在莫斯科及索非亚的剧院工作。一九五三年开始发表诗作并写作剧本,成为著名的诗人兼剧作家。他的诗歌同剧作一样,都具有鲜明的思想主题和强烈的社会批判锋芒,并具有打动人心的感染力。重要诗集有:《钟点》(一九六〇年)、《人物画》(一九六三年)、《栏杆》(一九六八年)、《我提问》(一九七五年)、《安魂曲》(一九八〇年)、《诗》(一九八三年)、《天降灾难》(一九八六年)、《救救我们的灵魂》(一九九二年)等。
马泰·绍普金
(一九三八年至今)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言文学系,曾任人民青年出版社诗歌部主任、《文学阵线报》诗歌部主任、作家协会书记等职。绍普金在诗歌中能对现实问题作出敏锐的反映,善于运用独特的意象表现开放的思想;诗歌形式具有较强的韵律感。重要诗集有:《第二十个春天》(一九五九年)、《夜雪》(一九六六年)、《后裔》(一九六七年)、《领土》(一九六九年)、《四月的轨道》(一九七三年)、《距离》(一九七四年)、《盾》(一九七四年)、《格尔诺夫格勒的神话》(一九七六年)、《光荣的原野》(一九七八年)、《情话》(一九七九年)、《命运》(一九八一年)等。
达缅·达缅诺夫
(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九九年)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言文学系。曾任《人民青年报》文学顾问,工会中央理事会作家组成员,《火焰》杂志诗歌部编辑。
达缅诺夫的诗作视角独特,构思新颖,朴实自然,明朗真诚,达到了思想和情感的和谐统一。主要诗集有:《幸福的长诗》(一九六三年)、《如果没有火》(一九六四年)、《在太阳的祭坛前》(一九六四年)、《像棵小草》(一九六六年)、《夏日归去》(一九六八年)、《我的保加利亚也登上旅程》(一九七一年)、《快乐·忧伤·光明》(一九七四年)、《走过的路》(一九八五年)、《每个工作日都美丽如画》(一九八五年)等。
埃夫蒂姆·埃弗蒂莫夫
(一九三三年至二〇一六年)
毕业于教育学院,当过十年教师。先后任人民青年出版社诗歌部负责人、《火焰》杂志副主编、人民青年出版社经理。
埃弗蒂莫夫从小学开始写诗。一九五一年后再多种刊物发表诗作。他的诗歌唱响与时代重大问题相呼应的声音,关注着现代人多方面的精神追求。诗风简练明快,视角独特。重要诗集有:《警醒的眼帘》(一九四九年)、《为爱而爱》(一九六七年)、《皮林山叙事诗》(一九六八年)、《保加利亚的颂诗》(一九六八年)、《栗树的颜色》(一九七二年)、《鹳鸟南飞》(一九七三年)、《苦酒》(一九七五年)等。
弗拉迪米尔·巴舍夫
(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六七年)
一九五八年毕业于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言文学系。小学时期即发表诗作,先后任《人民青年报》《工人事业报》编辑和《文学阵线报》副主编、作协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一九六七年因祸事英年早逝。
他的诗歌饱含青年人的火热激情,擅长表现时代生活的戏剧性冲突,并重视民族传统与世界艺术创新的结合。重要诗作有:《预警的天线》(一九五七年)、《铁的时代》(一九六六年)、《年岁》(一九六六年)、《工作室》(一九六七年)等。他还写有不少歌剧剧本,并翻译了许多外国诗作。
安德烈·格尔曼诺夫
(一九三二年至一九八一年)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俄语系。曾任中学教师,并先后在《人民青年报》、人民青年出版社任编辑,后任《现代人》杂志副主编,《火焰》杂志主编。他的诗显示出对大自然的细微观察与敏感,善于捕捉现代人的心理感受,并以浪漫主义激情表现过往岁月的社会变迁。他还翻译了不少外国诗歌。主要诗集有:《幼芽》(一九五九年)、《工人的火车》(一九六二年)、《民族的徽章》(一九六四年)、《请记住我》(一九六七年)、《变容节》(一九六八年)、《字母》(一九七〇年)、《桥》(一九七〇年)等。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夫
(一九四三年至今)
毕业于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言文学系,十五岁即在《祖国语言》杂志和《人民青年报》发表多篇诗作。一九七二年起先后任《人民青年报》副主编、《祖国语言》主编与作协刊物《火焰》主编。他的诗作常以敏锐视觉反映现实社会的迫切问题,并勇于对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揭露;同时也善于以凡人、小事展现人间的真善美,揭示社会进步的乐观前景。主要诗集有:《首都给我的笑貌》(一九六七年)、《请在星期天爱我》(一九七〇年)、《一千扇窗》(一九七一年)、《自己的时间》(一九七四年)、《大大展开翅膀的鸽子》(一九七六年)等。
陈九瑛
一九三四年出生。
一九六〇年毕业于保加利亚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言文学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获保加利亚总统签署的基里耳·麦托迪国家文化奖。
著有《重轭下的悲歌——保加利亚诗歌研究》,合著《东欧文学史》《东欧当代文学史》《东欧戏剧史》《中欧东南欧文学史》和《欧洲文学史》中十九世纪前的东欧文学,有关于保加利亚作家论文若干篇和有关保加利亚当代小说、戏剧发展走向及各类作品赏析论文数十篇,译有长篇小说《星星在我们顶空》《轭下》(合译)《夜驰白马》(合译),中篇《灵魂的枷锁》《两个朋友》,戏剧《警报》以及《保加利亚民间故事选》,合编有《世界短篇小说精品文库》等。
刘知白
一九三六年出生,籍贯四川。
北京师范大学厄中文系肄业,索非亚大学保加利亚语言文学系毕业。
历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保加利亚语教研室主任、教授,《东欧》期刊主编。
长期从事保加利亚语教学、研究、翻译、教科书和辞书编著工作。
3 有用 之龢 2020-04-30 18:20:18
今天,你还在读诗吗?人类混沌之处,尚不知逻辑、科学、技术,行吟文字依然叩响今人的心扉。《诗选》选取奥斯曼统治末期以来百余年的诗歌,大多是革命主义、民族主义,乃至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大叙事。诗篇中援引的意象对于外国人而言是生疏的,所表达的感情是粗犷的。“只是有一位披着黑巾的母亲,/在那破旧的五斗柜中,/翻找他儿子的衬衣,/作为对战火中牺牲的英灵的念记。”(上册第247页)这类关注个体、触动心灵的诗句,并... 今天,你还在读诗吗?人类混沌之处,尚不知逻辑、科学、技术,行吟文字依然叩响今人的心扉。《诗选》选取奥斯曼统治末期以来百余年的诗歌,大多是革命主义、民族主义,乃至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大叙事。诗篇中援引的意象对于外国人而言是生疏的,所表达的感情是粗犷的。“只是有一位披着黑巾的母亲,/在那破旧的五斗柜中,/翻找他儿子的衬衣,/作为对战火中牺牲的英灵的念记。”(上册第247页)这类关注个体、触动心灵的诗句,并不多见。1980年代以后有一些反思制度禁锢人性的作品,是容易引起共鸣的。然而,在民主化阵痛和“回归欧洲”的历史进程中,诗人看到了些什么?并未见于《诗选》。诗歌大量来源于保社会主义时期出版物,部分是国内大学旧藏(下册第267页),因而恐怕受到意识形态影响,不能反映今天保加利亚国内对其诗歌史的认识。 (展开)
0 有用 大匠谢刀尺 2024-08-02 06:46:53 浙江
喜欢保加利亚的历史文化很多年了,感觉是非常好的诗选,里面找到了几首非常喜欢的诗
0 有用 冬至 2024-03-01 22:04:45 上海
这本的选诗太差了,大浪淘沙也没淘到什么惊喜
2 有用 锡兵与纸公主 2021-05-12 16:57:42
“我那无生命的星辰,在疲惫清晨的孤寂中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