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国] 詹姆斯·威廉·凯瑞
/
G.斯图尔特·亚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媒介与社会”论文集
译者: 丁未
出版年: 2019-1
定价: 68元
装帧: 平装-胶订
丛书: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
ISBN: 9787300266411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媒介与社会”论文集
译者: 丁未
出版年: 2019-1
定价: 68元
装帧: 平装-胶订
丛书: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
ISBN: 9787300266411
内容简介 · · · · · ·
《作为文化的传播》是文化研究领域的经典作品,精选了作者的论文和演讲稿,从文化角度研究传播手段和现代技术、媒介与社会。作者超凡的洞察和富有见地的评论,在学术批评家中是少有的。他在书中考察了美国新闻业的历史和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为美国新闻传播学的研究开辟了新路径。
《作为文化的传播》初版的中文版曾于2005年推出,作者从人类制造符号、建构现实、维系传统这样的文化角度重新构想传播与传播研究,为我们展开了一幅集壮观、有趣、人本、理想为一体的新画卷,得到不少中国传播学者的精神共鸣,对拓宽中国传播学研究的视野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本书为全新修订版,加拿大教授G. 斯图尔特·亚当和著名华人学者潘忠党教授做了学术导读。
作为文化的传播的创作者 · · · · · ·
-
詹姆斯·威廉·凯瑞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詹姆斯·凯瑞(1934—2006),杰出的媒介理论家、批评家,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曾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传播学院院长,艾奥瓦州立大学乔治·H.盖洛普中心主席,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研究生院教授,美国《传播》杂志主编,美国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学会、美国新闻记者协会主席。
目录 · · · · · ·
关于修订版 / 1
编者的话 / 3
序一/G.斯图尔特·亚当 / 5
序二:与谈凯瑞/潘忠党 / 23
致谢 / 31
导言
第一部分 传播与文化
第一章 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
第二章 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
第三章 对"大众"和"媒介"的重新构想
第四章 克服文化研究的阻力
第二部分 技术与文化
第五章 电子革命的神话
第六章 空间、时间与传播手段——献给哈罗德·英尼斯
第七章 未来的历史
第八章 技术与意识形态——以电报为个案
参考文献 /
詹姆斯·凯瑞著作年表 /
索引 /
译后记 /
· · · · · · (收起)
编者的话 / 3
序一/G.斯图尔特·亚当 / 5
序二:与谈凯瑞/潘忠党 / 23
致谢 / 31
导言
第一部分 传播与文化
第一章 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
第二章 大众传播与文化研究
第三章 对"大众"和"媒介"的重新构想
第四章 克服文化研究的阻力
第二部分 技术与文化
第五章 电子革命的神话
第六章 空间、时间与传播手段——献给哈罗德·英尼斯
第七章 未来的历史
第八章 技术与意识形态——以电报为个案
参考文献 /
詹姆斯·凯瑞著作年表 /
索引 /
译后记 /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大师经典系列(共27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新闻》《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全球公民社会?》《传播学概论(第二版)》
等
。
喜欢读"作为文化的传播"的人也喜欢 · · · · · ·
作为文化的传播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美国本土化的批判学派——詹姆斯凯瑞
詹姆斯凯瑞以其传播的两种观点:传播的传递观以及传播的仪式观而闻名。这本书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他的8篇学术论文集。第一篇也就是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是整本书的精华所在。他让我们在看待传播的时候同时又了另一个视角:它不仅仅是传递,发送和传送的transmission,更重要的还是...
(展开)

《作为文化的传播》(前三章)笔记整理
序言里,潘忠党教授提到译丛的价值,国外的理论对于我们研究国内现状的作用,这些书可以帮助我们注意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并将问题提升到理论层面来表达,我们的落脚点是中国。“切实研究中国的问题,远比抽象地呼吁本土‘本土化’更有建设意义。这是我所理解的‘借鉴’。所谓批...
(展开)

一种新的视野——读《作为文化的传播》
读《作为文化的传播》,不难看出作者詹姆斯·凯瑞对效果传统研究的批判以及他所提倡的文化转向——意义和世界都是被建构的;研究传播是为了考察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和使用这一实实在在的社会过程,也因此必然不能局限于信息的传递,还应用来阐释日常中的文化意义...
(展开)

《作为文化的传播》阅读札记
詹姆斯·凯瑞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传播"仪式观"的提出,为美国传播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詹姆斯凯瑞的传播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正是拉扎斯菲尔德开创的效果研究模式盛行的时候,当时主流的传播研究一直是在"传递观"中书写的,美国经验学派的传播学研...
(展开)

《作为文化的传播》摘录与思考
导言: 现代传播手段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经验与意识的日常用语,兴趣与感觉的日常构成,人们通常对活着和所处社会关系的感知。 传播媒介不仅仅是某种意愿与目的的工具,而且是一种明确的生活方式:它是一种有机体,是反映我们思想、行动和社会关系中的矛盾的缩影。 第一章 传播的...
(展开)
> 更多书评 20篇
论坛 · · · · · ·
第一篇文章的注释3 斯蒂芬森 | 来自海蛎壳 | 1 回应 | 2025-04-05 16:33:3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华夏出版社 (2005)8.7分 894人读过
-
Routledge (2008)7.8分 24人读过
-
Routledge (1992)暂无评分 1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给我的研究生(核心书目20种) (malingcat)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文化研究系列 新书 (赵舒默)
- 2019/2020年信息传播研究新书 (gawe)
- 万物皆媒介 (romeobleu)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78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作为文化的传播的评论:
feed: rss 2.0
20 有用 以后的以后 2019-08-22 09:11:59
2019年新印书,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读完,写论文无灵感的时候,翻翻凯瑞的大作,无疑是巨大的动力来源。 本书另辟蹊径认为传播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传递行为,而且是一种文化行为 ,传播的最高境界是在传播中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 他将传播类比“仪式”,传播与“分享”“参与”“联合”“团体”及“共同信仰”有关,“是一种以团体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0 有用 一张 2022-03-19 17:22:15
重新思考“传播问题”,提出“仪式”观,引入文化研究视角。作者理想很远大,从共在角度谈论传播问题,但理论来源单一到几乎就是芝加哥学派和被芝加哥学派阐释过的一些哲学资源。核心观点除了更基础的传播观外还提到重提对权力、意识形态批判和对大众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性研究,祛魅技术决定论、电子至上论,强调知识分子的批判责任…由于是一本essay集,重复的地方挺多,论证也不精致,理论单一但经验材料很杂(嗯嗯很美式学者... 重新思考“传播问题”,提出“仪式”观,引入文化研究视角。作者理想很远大,从共在角度谈论传播问题,但理论来源单一到几乎就是芝加哥学派和被芝加哥学派阐释过的一些哲学资源。核心观点除了更基础的传播观外还提到重提对权力、意识形态批判和对大众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性研究,祛魅技术决定论、电子至上论,强调知识分子的批判责任…由于是一本essay集,重复的地方挺多,论证也不精致,理论单一但经验材料很杂(嗯嗯很美式学者)。 (展开)
12 有用 新新新青年 2020-03-23 20:37:04
精彩,非常精彩,将传播学从发霉的5w模式、议程设置、受众认知、两级传播理论中解放出来,与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现象学、后实证主义熔为一炉,读起来有极大的快感,重新激发起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尴尬)。
0 有用 天是倒过来的海 2022-03-31 19:55:02
应该是在学术史上很重要的理论,只是知识背景欠缺,除了传媒的仪式观、符号系统的创造、表达、传递以及传播技术影响经验建构外,其余实在很难再吸收什么东西,甚至看不明白他的论证思路。
2 有用 周游多吃点儿 2021-08-15 19:30:31
对我来说太重要的一本书,彻底开拓了传播学的想象力。前半部分鞭尸大众传播,接续北美道统,引渡文化研究。后半部分思考技术与文化,理论来源不拘一格,思考深度限于对伊尼斯的发掘和对未来学的批判。当然更是被凯瑞的风骨所激励,尽管发现断裂必然包含着再度遮蔽,尽管其仪式观并未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