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宿牛仔》的原文摘录

  • 在日本传统艺术教育当中,已有“模仿以求创新”这个概念的先例。在花道与武术中,学生借由模仿单一权威的“形”(Kata)来学习基本技巧。学生首先必须保护“形”,但在研习多年后,他们会脱离传统,接着分别去创造自己的“形”——这个系统被称为“守破离”。 这个模式正好符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时尚的发展过程。 (查看原文)
    坎蒂丝儿 3赞 2019-08-13 15:53:20
    —— 引自第260页
  • 然而,就在儿岛逐渐提高日本制牛仔裤的产量之际,美国午量布料的供给开始减少。当时美国南方工厂的罢工运动导致布料源不足或供货延迟,造成日本牛仔裤厂商错失订单。网山县和映近的广岛县福山地区有许多纺织厂和旋蓝染厂,似乎是理所当然的布料替代来源,但此时还没有任何日本公司掌握织造厚重牛任布料的技术 日本工厂和染厂在1960年代将物美价廉的布料销往全球市场但这个体系在1970年突然中止,因为美国尼克松政府要求日本减缓其纺织品出口,好让挣扎中的美国南方工厂“止痛疗伤”。接着,尼克松让美元与黄金脱钩,导致因人为操作而呈现弱势的日元从1美元兑换360日元的价位,上涨到1美元兑换308日元。面临美国市场关闭以及产品价格上扬,日本纺织厂再也无法依赖出口,而出口额先前可是占了95%的业绩。既然儿岛就在附近,牛仔布便成为个值得开发的国内市场。 大约在“尼克松震撼”那时, Big John开始与附近的仓敷纺织合作,希望生产出首批真正的日本牛仔布料。他们想做出足以和科恩·米尔斯的“686”相抗衡的产品:那是14。5益司的防缩水牛仔市料,用于Leis505的直筒拉链牛仔裤。仓敷纺织首先得更换设备才能织出过去日本未曾听闻的重棉纱线。接下来,该公司还得寻找合作伙伴,对方必须能以制作美国牛仔裤“白芯”的方法来染色。仓敷纺织最后造访了位于广岛县福山市的贝原(カイハラ它是经皇室认可的染坊与织布厂,从1893年起就开始制作用于传统 (查看原文)
    Chat Noir 2赞 2020-02-06 11:02:52
    —— 引自章节:第四章• 牛仔裤革命      / 91
  • 和服的“"(かすり)。贝原在战后原本主攻出口靛蓝色纱笼到伊斯兰国家,但英国人在1967年逃离也门的亚丁之后,他们与当地进口商的合作关系也随之中断。眼看公司再过几个月就要破产,贝原孤注一掷,将未来完全赌在牛仔布上。在无意中听到科恩·米尔斯运用一种叫“绳状染色”( rope dyeing)的方法之后,社长的儿子贝原良治与染色师傅一起设计了一套机械系统,让纱线能持续在旋蓝染料中进进出出。 贝原染出来的颜色看起来就像美国的原始布料,仓敷纺织生产的新牛仔布料KD-8品质与科恩・米尔斯的产品不相上下。在以进口材料独家生产了坎顿牛仔裤八年之后,丸尾现在可以完全利用日本原料生产 Big John的“纯正日本牛仔裤”。日本的YKK供应拉链,三菱与重机则重新调校他们的缝纫机,以便处理厚重的牛仔布。仓敷纺织将KD-8拿给Levi's的小鲍勃・哈斯( Bob Haas,Jr。)看他对这成品大加赞赏,采购了50万码,用于该公司的远东业务上。 (查看原文)
    Chat Noir 2赞 2020-02-06 11:02:52
    —— 引自章节:第四章• 牛仔裤革命      / 91
  • 在盟军占领期间,美国军人常以旧衣物当作付给潘潘女的报酬,而非给现金,这些妓女再把衣物拿到阿美横町的 Maruseru等商店卖掉。桧山健一发现,许多女孩都拿着褪色的靛蓝色工作裤来卖,谣传那是美国监狱囚服的下半部。造访过美军基地的人都知道,士兵不执勤时往往都会穿那样的裤子。因为没有更好的说法,桧山健一就呢称那是“美国大兵裤”,而其简称“ジーバン”(G-pan)便成为那个区域对这种裤子的普遍称呼。 到了1950年,美国大兵裤的业绩就占了 Maruseru店内过半的销售额。桧山健一的太太千代乃在1970年告诉《朝日周刊》(「週刊朝日」):“我们用一条300-500日元的价格买进,再以3200日元卖出。牛仔裤实在抢手,一到店,还没贴上价格标签就己先卖光了。”当时的男性长裤大多是羊毛材质,而棉制的美国大兵裤其实更适合在温带气候的日本穿着。在战时日本国民服和美军制服都是卡其色的情况下,蓝色也显得相当突出。如作家北本正孟所说,牛仔裤闪耀着“胜利的蓝色光芒”。 (查看原文)
    趁热品尝 1赞 2020-02-20 21:03:35
    —— 引自章节:第四章• 牛仔裤革命      / 91
  • 丸尾服饰原本希望支持美国的青少年会购买牛仔裤和卡其裤,但到了1960年代末,青少年认为牛仔裤是对抗常春藤风格最强大的利器。讽刺的是,日本年轻人进行反美霸权行动时,身上穿的竟是有史以来最具美国特色的服装。尽管这现象显然非常虚伪,但也没有人敢回归传统日本服装,而服饰业早已将欧洲服装定位为比美国东海岸时尚更优雅也更中产阶级。到了1960年代晚期,日本社会只提供年轻时尚的两种极端一整齐斯文的常春藤和邋遢蓬乱的嬉皮士,而经典美国风格则被排除在两者之外。 (查看原文)
    趁热品尝 1赞 2020-02-20 21:03:35
    —— 引自章节:第四章• 牛仔裤革命      / 91
  • 被当成风格指南的《Made in U.S.A.》提倡传统、粗犷的美式服饰,以及具有功能性的户外用品。然而,这种风格直到当年稍晚才有名称。1975年秋天,小林泰彦在《Men’s Club》开辟了一个新专栏,叫作《寻找真品之旅》,记录他造访制作胶底鞋、围裙和刀具的日本传统工匠的过程。文章副标题保证,这个系列会调查“坚固耐用”的物件。小林泰彦认为日本太过“精致”,太注重时尚,他想为日本文化引介更多“粗野、素朴”的东西,像是L.L.Bean品牌那样的感觉。他解释:“我开始注意到目录里的‘heavy-duty’(坚固耐用)这个字眼。每样东西都被形容成‘heavy-duty’之类的。”一如所愿,小林泰彦强调的“坚固耐用”引起了读者广泛共鸣,几个月后“heavy-duty”一词就成为新美式户外风格造型的代名词。 尽管坚固耐用的粗犷美式风格看似与日本1960年代常春藤热潮的精致美式风格相去甚远,但小林泰彦相信,坚固耐用风格与常春藤其实是一体两面。两者都是服装的“系统”——根据时间、地点与场合而穿的传统服饰组合。在常春藤系统中,学生穿休闲西装外套去上课,冬天穿粗呢大衣,穿三扣式西装参加婚礼,穿燕尾服参加宴会,戴学校围巾去看橄榄球赛。在坚固耐用风格系统中,男性在天气恶劣时穿L.L.Bean猎鸭靴,远足时穿登山靴,划独木舟时穿法兰绒衬衫,春天穿尼龙防风学院外套,秋天穿橄榄球衫,走步道时穿工装短裤。小林泰彦在他出版的《Heavy Duty Book》的前言中写道:“我称呼坚固耐用风格为‘传统’,因为它是Trad服装系统里属于户外或乡村的一支。你甚至可说它是常春藤风格的户外版。” (查看原文)
    panzercat 1赞 2024-01-10 17:03:27
    —— 引自章节:第五章 美国目录     / 115
  • 《Made in U.S.A.》杂志开创了坚固耐用风格的潮流,“坚固耐用常春藤党宣言”则让这种风格广受大众欢迎,成为城市里流行的穿着。到了1976年年底,日本各地的年轻人看起来都像在模仿小林泰彦在《坚固耐用常春藤党宣言》一文插图中刻画的人物——穿着鹅绒背心、登山靴,以及含棉量六成、尼龙四成的防风外套。鹅绒背心之前在日本完全无人知晓。当平凡企划中心的编辑群在1974年穿着这种背心从阿拉斯加返回日本时,路人还问他们是不是下游艇后忘了脱掉救生衣。到了坚固耐用风格成为热潮之后,银座俨然户外搜救人员每周大集会的会场。 (查看原文)
    panzercat 1赞 2024-01-10 17:03:27
    —— 引自章节:第五章 美国目录     / 115
  • 在21世纪,日本人“制造的美国风格比美国人还出色”已是各界共识。 (查看原文)
    Smiletalker 2020-02-09 23:09:38
  • 1985年5月,柳井正在广岛开设了一家大型的基本款休闲服饰店“独一无二的服装仓库”(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简称UNIQLO(优衣库)。 (查看原文)
    Smiletalker 2020-02-09 23:09:38
  • 这个随时相互联结的世界“非常方便,但有点无聊”。 (查看原文)
    Smiletalker 2020-02-09 23:09:38
  • 这些小店的老板会买学生优惠机票飞往美国,在当地店里以零售价采购商品。他们搜刮Levi’s、Lee、Banana Republic(香蕉共和国)、Gap、L.L.Bean、Oshkosh、Wrangler、Raybans、Timex (天美时),以及美国运动队的球衣,并在登机时尽可能多地把商品穿在身上,以规避进口税。为了寻找折扣,他们如蝗虫过境,前往Ralph Lauren Polo的工厂奥特莱斯和郊区购物中心的运动鞋店。美国零售商注意到这种做法,开始限制每个人的购买量。但就算在美国一般商店的零售价上再加上利润,还是比经过正式经销渠道进口的商品便宜。于是这些商品成为“手持ち”,源自英文的“hand carry”。 (查看原文)
    Smiletalker 2020-02-09 23:09:38
  • 就跟石津谦介一样,山崎真行借由将一套不知名的美式历史遗存引进日本而获利,除了猫王、詹姆斯·迪恩和马龙·白兰度,他始终没为青少年带来多少新影响。山崎真行的崇拜者辩护说,这样的缺乏创意是对日本战后的美国化文化的一种后设陈述。“奶油苏打”的某个爱好者曾经解释:“我的飞机头、帽子和服装都是在模仿人和电影。更广泛来说,日本只是美国的仿制品。一切都是从模仿开始,所以你不能去想那个模仿是好或坏。”换言之,当社会整体就是一个仿制品,为何要去批评日本文化内部的复制现象呢 (查看原文)
    Smiletalker 2020-02-09 23:09:38
  • 木滑良久解释:“日本缺了某样东西。石川次郎曾说过:‘干脆让我们都变成美国人吧!’日本就是不酷,也不有趣。 (查看原文)
    Smiletalker 2020-02-09 23:09:38
  • 年轻人想要的不再是“美国牛仔裤”和“防水外套”,他们要的是“14盎司牛仔裤”和“60%棉、40%尼龙的防风外套”。 (查看原文)
    Smiletalker 2020-02-09 23:09:38
  • 读卖新闻社原本要求做出一本在日本滑雪的基本指南,结果却收到一本由不会滑雪的人编辑的冬季时尚杂志。不过,这显然是年轻人想要的,这期杂志以破纪录的速度销售一空。 (查看原文)
    Smiletalker 2020-02-09 23:09:38
  • 日本接纳、重新挪用,最后反向输出美式风格的故事,充分体现了文化全球化的过程。 (查看原文)
    Smiletalker 2020-02-09 23:09:38
  • 196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持续增长,每年增长率都超过10%。随着出口急速发展,政府开始鼓励更多国内消费。年纪渐长的财务大臣期望工薪阶层和他们的太太能当领头羊,但节俭成性或忙到没空购物的老一代却把多余的钱传给下一代。日本青少年兴奋不已。他们不曾受过战前紧缩或战后贫穷之苦,一心只想投入不断扩大的消费市场,开心地花父母的钱。 (查看原文)
    hansglz 2020-05-08 21:12:10
    —— 引自章节:第三章• 引介常春藤      / 63
  • 日本人最初将“美式传统”缩写成Ametora,但如今一整套的Ametora已自成一格,形成一项独立的传统。 那么,Ametora与原版的差异是什么?日本与外国的观察家一致指出一组独有的特色——遵守规则、经过细心研究、符合两性规范以及高品质。许多人认为这些特质是日本民族性格的延伸,但这些奇特之处大多都能回溯到美式风格进入日本时到那个特殊历史脉络。 (查看原文)
    Capricious 2020-07-21 13:45:16
    —— 引自章节:第十章• 输出美式传统风格    / 245
  • 在日本传统艺术教育当中,已有“模仿以求创新”这个概念的先例。在花道与武术中,学生借由模仿单一权威的“形”(Kata)来学习基本技巧。学生首先必须保护“形”,但在研习多年后,他们会脱离传统,接着分别去创造自己的“形”——这个系统被称为“守破离”。 然而,这种追求“形”的心态本质上是保守的——只在源头,而不是在新构想当中寻找正统性。 (查看原文)
    Capricious 2020-07-21 13:54:30
    —— 引自章节:第十章• 输出美式传统风格    / 245
  • 石川次郎希望新杂志叫作《 City Boys》,不过竞争对手亚文化杂志《宝岛》已经自诩为“城市男孩手册”。几个星期前,木滑良久首度见到卡通人物大力水手波比(POPEYE)的名字以英文写出,他发现此词能拆成“pop”与“eye”。这会是绝佳的杂志名称——“眼睛”紧盯着“流行”。波比这个卡通人物在1950年代末曾经广受日本年轻人喜爱,这个水手唤起了木滑良久那一代的童年回忆。 (查看原文)
    糖渍柠檬 2020-08-19 08:33:15
<前页 1 2 3 4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