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记 短评

热门 最新
  • 79 啕啕小丸子 2019-06-07 22:39:04

    觉得川渝文学完全可以演化成一种类型文学。这种东西别的地区绝对写不出来呀~

  • 60 kogvi 2019-06-05 00:28:34

    果然越近的东西越不好写。还是很喜欢阿来的,但是到今天还在写如此美化的前现代边城,抒情风格略显陈旧,整个故事设定又如此刻意。我知道这样的题材不讨巧,感觉是一种个人化的主题写作。当然这只是说写作层面,不涉及情怀和悲悯。

  • 44 丛林宜歌 2019-07-09 13:16:34

    巨大的灾难面前,再虔信的人都会经历动摇,开始质疑,为什么天地不仁,神灵袖手旁观?阿来这本写512的书和远藤周作的《沉默》异曲同工,事神者企盼神迹,愿望一再落空,在这个过程中,无限痛苦的追寻和惨败本身,却渐渐绽放出神性的光辉和动人的力量。也许说明,未经审视的信仰不值一提。

  • 29 便秘的骆驼 2019-05-31 10:12:27

    勾出了很多地震回忆,直接描述地震的地方几次看哭了;也是一个人找回自我的故事;这写法很难,阿来处理得挺好,叙述能力确实是国内作家的翘楚;同样写地震,比村上春树的《神的孩子全跳舞》更好。

  • 20 虚斋读客 2019-09-29 22:30:09

    阿来,越写越好。从《尘埃落定》写一个部族制度的覆灭,到《机村史诗》六部曲写不可阻挡的全球化时代的乡村变迁与落伍者、失败者的人生,再到《云中记》颂祷大灾难面前人与自然的生命与死亡,阿来的文学王国不仅一步步向世界性扩延,而且向着生与死、自然与神明的纵深掘进。也可以《云中记》说是《机村史诗》六部曲的延续,阿来终于借助祭祀者的身份,为生命与死亡、自然与神性唱出了一部颂祷之诗。

  • 15 斑鸠 2020-08-26 19:26:06

    糟透了,甚至不希望它是阿来的作品。但是又只可能是阿来才会写出这样的作品。一种(在现当代大陆乡土文学中陈词滥调了的)缺少反思的乡土本真性,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现代性的入侵与主体的分裂。村庄的消亡似乎也是本真和谐的消亡(然而真的是吗?),于是便有了那些堪称腐朽恶心的末代祭师在村庄里饱含眼泪悼念过去并等死的情节。阿来的困境在于,他可能是当下最会写川藏昔日民俗的几个作者之一,这种对昔日的了解让他无法看见未来。到这里为止还可以说是理念上的不合,但更糟的是那些描写乡镇政治和现当代生活的部分,是对党话体和新闻体的二次创作,刻板扁平干枯的语句里看不见哪怕一丝的鲜活经验。阿来就和他笔下的那个祭师一样,只能存在于将死的(由现在回溯而生的)往日里。

  • 18 阿一 2019-09-19 16:11:55

    7分,怎么说呢。读阿来的第一本书,题材可以说不讨巧,但的确有作家的诚意前半段描写地震灾区的人民,眼睛酸涩。后半段力气卸掉了,抓住阿巴祭司安抚鬼魂的固执有点太固执了反复强调“鬼需要人照顾”让人厌烦。技巧性的把故事在阿巴上山后以回忆的形式补叙出来,气定神闲的运笔里足见老作家的气派。但是主题上无论是一个村庄的没落,还是灾民的生活反思都显得空飘飘的,散掉了。语言也缺少独有的辨识度,中国现代的作家群体们总让我觉得我们好像除了灾难和文革就没有东西可以依托了。不过还是寄希望,希望作家们在记者群体衰落后继续成为社会的良心。

  • 10 涒灘 2019-06-16 12:46:31

    尘埃落定是巅峰了,之后都一般,包括这本。

  • 6 阿唐的朋友 2020-01-09 00:06:19

    阿来试图回到人本身,描绘巨灾之下人的信仰如何震荡。但你要写现实,就不能忽略掉现实中更重要的脉络。如果作为对灾难的反省,那么这不是一份合格的文学答卷。

  • 14 茉莉的一支烟 2020-03-16 23:42:23

    真的很难看,假大空,费这么大劲就是想说一句话:zf好,d好。本来以为这个题材会很感动,结果却连真实感都体会不到,毫无触动。

  • 6 辛夷 2019-08-03 22:56:01

    无以言喻,只能再去听一遍莫扎特的《安魂曲》。

  • 9 电话听听 2020-01-13 17:06:02

    我还是第一次看汶川地震主题的文学作品。这样的题材,内容不可避免的沉重,煽情。但阿来还是有自己的风格,这次是以信仰苯教的云中村为平台,刻画了一个连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叫不全的“半吊子”祭师,写出了他的淳朴,他的执着,他的信仰。阿来不止写了天灾,还写了对民族特有文化的敬重,对于自然和谐的向往,甚至还穿插着反映了不少社会现实。没想到评分居然如此偏低,我个人觉得这是一部有潜力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

  • 10 tin2 2019-07-15 02:03:02

    目前写汶川最好的文艺作品,这本书也只能阿来来写,政治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寻根的两面性都非常诚恳。

  • 7 超级扭牛 2020-08-22 15:42:48

    并不是说一个片段翻来覆去回忆他个十几遍就能成一本书……

  • 5 剑矛 2020-08-21 09:47:04

    这是用生命写出来的作品,是为汶川地震死去的人最好的纪念,是为人类苦难发声的最好作品。我发现,阿来好的作品,都不是以情节取胜,而是靠饱满的情绪,诗意的语言。唯一的一部靠情节的小说《尘埃落定》倒是他写的最青涩最不成熟的作品,虽然这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虽然很多人认为这是阿来出手即巅峰的作品。看多了很多成名作家后期的平庸之作,再看阿来的新作,会产生巨大的欣慰,真正好的作家才不会因盛名而平庸。这也再一次证明,纯靠情节和现实主义的直白写作很难长久。

  • 3 生生鸟 2019-07-08 09:43:06

    在众多纪念汶川地震的文章里算不上出彩,命题作文还是不好写

  • 6 野客 2019-08-26 10:58:42

    小说内核是关于阿巴理解“祭师”的成长之路,有他在回忆与现实间徜徉的感悟,也有在川西藏区风光与县镇现代文明间错位的沉思。文字风格偏直白,较之前读过尘埃落定和格萨尔王,文字的灵性减弱了,可能是受制于时间也受制于地震吧。

  • 5 摘个月亮🌙 2020-07-08 08:16:10

    在地铁上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全篇故事娓娓道来,言语之间充满了温暖,重点关注的是地震受灾后人们的心理重建过程,读的过程中几度落泪(在地铁上哭的眼泪鼻涕横流,不能摘口罩擦鼻涕的感觉好难受啊😂)

  • 5 神威 2020-10-10 08:32:16

    休憩145th,当阿来开始对题材节俭,大肆砍削直到减无可减,并将自己全部的才力文采以及对民族和历史的深入了解全集中在这窄小的题材上时,他是不可战胜的。此书远远比有名的《尘埃落定》以及厚重的《机村史诗》好。背景是汶川地震后,而地震看似主要,实则不过是民族之特色之历史之回忆死亡进程的催化剂而已。而云中村是整个藏民族的缩影,它因地震而在短短时间内走过的道路,是我满族若干年前走过了的,我的民族有自己的阿巴吗?有那个将全部历史和传承写在脑子里,写在行动里,写在每天的孤独里,最终写在自己的殉身里的阿巴吗?这世界变好了吗?这世界又变坏了吗?好坏姑且不问,难道不是日复一日的在失去越来越多的东西吗?形成他们需要千万年,毁掉只要一刹那,这样的东西是文化,是历史,也可以是一块廉价的煤,那么,叹惋和哭泣就好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