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竺舍卫国祇洹寺图经》和《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是初唐僧人道宣以古印度舍卫城祇洹寺及寺中戒坛为主体创作的两部作品。本书以《祇洹寺图经》和《戒坛图经》为研究对象,在其基础上结合其他相关材料,对图经的写作背景、创作目的、流传情况以及其中所蕴含的规划思想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同时根据已知的唐代建筑信息,对这两部作品中用文字构建出的庞大寺院进行可能形象的推测,以进一步深化对隋、唐汉地佛教寺院的殿阁配置、空间格局与发展演变的认知。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两本图经的基础研究。在这一部分,本书首先回顾了道宣的生平与著作,对其驻锡地和作品中出现的寺院建筑进行梳理,爬梳经文与传记里有关祇园的描写,并考察真实世界中祇洹寺的考古发掘情况和「祇园」一词在中国的流传。接下来,本书从宗教环境和寺院建设两方面对道宣所处时代进行分析,并结合道宣在经文中的自述对其写作两本图经的真实目的做出阐释,明确道宣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对佛教建筑空间、式样及尺度的规定,使寺院建设有法可依,使其建筑中的一砖一石都能彰显佛法的精要。与此同时,本书亦从文献角度整理两本图经的数据源,对图经成书之后的流传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证。
第二部分是两本图经中建筑及其可能形象研究。本书首先对《祇洹寺图经》、《戒坛图经》和《戒坛图经》所附「祇洹寺图」三份材料中寺院的基本格局和其中「中佛院」内各建筑的形式与功能进行概述,并对比其与现存或史料中可考寺院建筑的异同,确认了两本图经中的寺院乃基于现实寺院模式写作而成,是道宣对南北朝以来汉地佛教寺院布局发展的一个总结。接着对唐代佛教寺院中的别院进行考察,根据功能和形式的不同将图经中的别院进行分类,并探讨了《祇洹寺图经》里几个特殊的别院功能配置。同时本书详细解析了两本图经中所描绘的戒坛并讨论了图经中体现出的寺院规划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书从图经中寺院的基址规模入手,将其置入唐长安城的尺度中进行比较,发现它的比例与规模同道宣曾经驻锡过的西明寺所在之延康坊及周围七坊所围合成的八坊之地非常接近。随后统计出祇洹寺院落的数量与占地面积,并将祇洹寺道路进行分级,绘制出《祇洹寺图经》和《戒坛图经》中寺院的总平面图。最后对图经中主要建筑物进行了单体建筑的可能形象研究。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