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明初的赋役征派本质上并非征收土地税与人头税,而是在配户当差原理下以丁粮多寡为依据的等级户役。周忱改革后,一方面田赋中的徭役成分开始通过附加税、照丁粮摊派等形式逐渐赋税化。另一方面平米法使得粮额成为了平米的摊派对象,部分徭役和地方公费也开始摊入粮额之中,并随着正统年以后均徭法改革的推行而进一步加强。这标志着具有等级户役性质的赋役开始向以土地为课税客体的财产税的转变。这一系列的变革最后汇成了一条鞭法,根据科则确定的田赋正额成为实际摊派对象,“粮”由税额转变为计税单位;原先以人丁事产确定户等派充的差役,折银计算后分拆为向土地征派的部分和向人丁征派的部分。田赋和户役整合,分化为定额化的地税和丁税,并最终合并为地丁银。再加上这一时期白银的大量流入与广泛使用,终于实现了从“纳粮当差”到“完纳钱粮”的转变
要解那些似是而非的历史印象的毒,非社会经济史不可。
贡赋一篇确实很长见识,以食货眼光去解析王朝的生产流通分配逻辑,才有机会去解开过去那种特殊的国民经济体系是如何运作以及在前国家适应这些问题,没有了线性进步的经济史眼光,就抛开了根据观点寻找材料的局限认知,王朝经济变化的复杂进退,不同经济个体之间的流转以及经济体量变迁就开始慢慢敞开。此外有一点很有启发,现代国家的形成不能只着眼于民族意识的产生和现代政权的成立,对于一个老大的前国家来说,经济、市场和财政这些东西早在暗处渐渐组成新的结构,而财政是作为连接起上端的政权和下端经济社会的枢纽,其变迁更应该被现代国家形成作为重要因素思考。社会经济缓慢而持久的变化,最后可以体现剧变上的。专家之所以是专家不仅因为其知道所用学术概念和研究结论能干什么,更重要在于能掌握结论的适用限度和结论深度,以及工具的使用局限。
延续梁方仲的学术传统,探究从“纳粮当差”到“完纳钱粮”的国家转型,这一转型带来几个影响:1.国家与民众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此前是通过“户”控制人身,强迫其提供粮食、服役,此后则把资源汲取方向聚焦于土地;2.美洲白银的流入为这种转型提供了手段,从此国家对资源的需求可以被量化从而摊派到土地上;3.国家贡赋越来越多地依赖白银,国家资源通过白银的流动被征集、重新分配,长距离贸易和市场随之逐渐发展成熟,以此有别于资本主义基于分工和增殖的市场经济。最终是想建立一种岁入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的概念体系,以更好地分析中国的经济史。
每一篇都值得反复细读,更可以引申出许多重要的议题和研究方向,同时为阅读地方志、赋役全书等资料提供了指引。申斌、李义琼等人近些年在经济史研究中的突出,不是没有理由的。另,这书的编辑真是不负责任!收录的不少文章是OCR原来出处的,显然没有仔细校对过,出现了好几处不应该的错误。如P243第二段“旗人陈瑞田”,应该是族人陈瑞田,陈瑞田怎么会是旗人?
《中國王朝的貢賦體制與經濟史》
中国从来没有完全的“市场经济”,它只有为体制服务的“商品经济”,以前是,现在也是。
按需读《中国王朝的贡赋体制与经济史》和《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两篇,只能用醍醐灌顶形容读完之后的感受。
我的第一本关于经济史的书,从此理解经济史,也是从此喜欢上经济史。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从此书所收录的文章来看,作者的核心问题意识,是延续梁方仲先生关于“一条鞭法”的转折意义的论述而来的。
所收录的论文相当多数已经在初发表时阅读了,有的甚至在会议现场听过。几篇大文章是《中国王朝的贡赋体制与经济史》(2017)《梁方仲先生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2010)《从“纳粮当差”到“完纳钱粮”》(2014)。刘老师的学问承续了古史食货志的传统,又嵌入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其表达清晰锐利,因而有特别的魅力。如果再回到梁方仲、汤明燧、王毓铨、吴承明、韦伯、波兰尼、希克斯等人的研究,大约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他的思想。一个细节:由《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一文的题注可知,此文曾被《中国社会科学》拒稿,这好像不太科学。
可以。
其中从贡赋体制角度分析美洲白银流入明清中国却未引起通货膨胀的几篇,深受启发。
刘志伟师近四十年明清社会经济史题目论文集,一以贯之的学术关怀、思考理路。
复习半本国家与社会之间,再预习半本贡赋经济。文章按时间排列,就会发现好些重要文章是在先生三十来岁时就发表的,来自大佬的刺激。似乎可以和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读,当今经济学研究也在强调现实并非纯粹的市场与计划经济可以描述。
我的思考“贡赋体制与市场”方面的入门之书。收获满满,很庆幸读了这本书,给了我新的思考角度。
我想读这本书 2021-11-15 ;我读过这本书 2022-05-01。
🙏
可读性很强,看不懂黄仁宇的明代财政那请看这本
2023年7月23日于图书馆读毕。
> 贡赋体制与市场
21 有用 优雅骑士 2019-09-06 21:38:08
明初的赋役征派本质上并非征收土地税与人头税,而是在配户当差原理下以丁粮多寡为依据的等级户役。周忱改革后,一方面田赋中的徭役成分开始通过附加税、照丁粮摊派等形式逐渐赋税化。另一方面平米法使得粮额成为了平米的摊派对象,部分徭役和地方公费也开始摊入粮额之中,并随着正统年以后均徭法改革的推行而进一步加强。这标志着具有等级户役性质的赋役开始向以土地为课税客体的财产税的转变。这一系列的变革最后汇成了一条鞭法,根据科则确定的田赋正额成为实际摊派对象,“粮”由税额转变为计税单位;原先以人丁事产确定户等派充的差役,折银计算后分拆为向土地征派的部分和向人丁征派的部分。田赋和户役整合,分化为定额化的地税和丁税,并最终合并为地丁银。再加上这一时期白银的大量流入与广泛使用,终于实现了从“纳粮当差”到“完纳钱粮”的转变
14 有用 旧时代抄碑人 2020-08-02 01:39:24
要解那些似是而非的历史印象的毒,非社会经济史不可。
15 有用 NADPH 2020-10-18 15:47:47
贡赋一篇确实很长见识,以食货眼光去解析王朝的生产流通分配逻辑,才有机会去解开过去那种特殊的国民经济体系是如何运作以及在前国家适应这些问题,没有了线性进步的经济史眼光,就抛开了根据观点寻找材料的局限认知,王朝经济变化的复杂进退,不同经济个体之间的流转以及经济体量变迁就开始慢慢敞开。此外有一点很有启发,现代国家的形成不能只着眼于民族意识的产生和现代政权的成立,对于一个老大的前国家来说,经济、市场和财政这些东西早在暗处渐渐组成新的结构,而财政是作为连接起上端的政权和下端经济社会的枢纽,其变迁更应该被现代国家形成作为重要因素思考。社会经济缓慢而持久的变化,最后可以体现剧变上的。专家之所以是专家不仅因为其知道所用学术概念和研究结论能干什么,更重要在于能掌握结论的适用限度和结论深度,以及工具的使用局限。
10 有用 笑完我就去睡觉 2020-06-17 15:40:27
延续梁方仲的学术传统,探究从“纳粮当差”到“完纳钱粮”的国家转型,这一转型带来几个影响:1.国家与民众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此前是通过“户”控制人身,强迫其提供粮食、服役,此后则把资源汲取方向聚焦于土地;2.美洲白银的流入为这种转型提供了手段,从此国家对资源的需求可以被量化从而摊派到土地上;3.国家贡赋越来越多地依赖白银,国家资源通过白银的流动被征集、重新分配,长距离贸易和市场随之逐渐发展成熟,以此有别于资本主义基于分工和增殖的市场经济。最终是想建立一种岁入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的概念体系,以更好地分析中国的经济史。
3 有用 了无痕 2024-01-17 14:46:55 北京
每一篇都值得反复细读,更可以引申出许多重要的议题和研究方向,同时为阅读地方志、赋役全书等资料提供了指引。申斌、李义琼等人近些年在经济史研究中的突出,不是没有理由的。另,这书的编辑真是不负责任!收录的不少文章是OCR原来出处的,显然没有仔细校对过,出现了好几处不应该的错误。如P243第二段“旗人陈瑞田”,应该是族人陈瑞田,陈瑞田怎么会是旗人?
2 有用 蠹甫 2020-03-22 17:37:17
《中國王朝的貢賦體制與經濟史》
2 有用 阿笨猫 2024-06-20 09:27:52 浙江
中国从来没有完全的“市场经济”,它只有为体制服务的“商品经济”,以前是,现在也是。
1 有用 Dean Zhao 2023-12-15 11:45:33 上海
按需读《中国王朝的贡赋体制与经济史》和《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两篇,只能用醍醐灌顶形容读完之后的感受。
1 有用 我又改昵称了 2020-08-03 01:09:41
我的第一本关于经济史的书,从此理解经济史,也是从此喜欢上经济史。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从此书所收录的文章来看,作者的核心问题意识,是延续梁方仲先生关于“一条鞭法”的转折意义的论述而来的。
1 有用 慢乌鸦先生 2021-07-08 00:31:32
所收录的论文相当多数已经在初发表时阅读了,有的甚至在会议现场听过。几篇大文章是《中国王朝的贡赋体制与经济史》(2017)《梁方仲先生的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2010)《从“纳粮当差”到“完纳钱粮”》(2014)。刘老师的学问承续了古史食货志的传统,又嵌入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其表达清晰锐利,因而有特别的魅力。如果再回到梁方仲、汤明燧、王毓铨、吴承明、韦伯、波兰尼、希克斯等人的研究,大约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他的思想。一个细节:由《贡赋、市场与物质生活》(发表于《清华大学学报》)一文的题注可知,此文曾被《中国社会科学》拒稿,这好像不太科学。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19-12-23 18:51:11
可以。
0 有用 福贵儿 2022-02-26 07:44:02
其中从贡赋体制角度分析美洲白银流入明清中国却未引起通货膨胀的几篇,深受启发。
1 有用 ANTI—FIELD 2022-02-26 14:15:46
刘志伟师近四十年明清社会经济史题目论文集,一以贯之的学术关怀、思考理路。
0 有用 小於菟 2022-01-24 02:02:14
复习半本国家与社会之间,再预习半本贡赋经济。文章按时间排列,就会发现好些重要文章是在先生三十来岁时就发表的,来自大佬的刺激。似乎可以和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读,当今经济学研究也在强调现实并非纯粹的市场与计划经济可以描述。
0 有用 みちゃん 2022-05-28 16:41:08
我的思考“贡赋体制与市场”方面的入门之书。收获满满,很庆幸读了这本书,给了我新的思考角度。
0 有用 水獭 2022-05-01 00:03:50
我想读这本书 2021-11-15 ;我读过这本书 2022-05-01。
0 有用 George 2022-10-28 09:36:00 英国
🙏
0 有用 鱼跃龙门后 2023-09-17 14:14:08 重庆
可读性很强,看不懂黄仁宇的明代财政那请看这本
0 有用 一介书生 2023-07-23 11:07:28 四川
2023年7月23日于图书馆读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