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虚拟生命 短评

热门 最新
  • 13 大旗虎皮 2019-08-05 22:05:11

    尽管作者试图重新建构电影理论的系统还不那么清晰、完善,但这本书试着统筹和回应最近十年来围绕电影本体、电影边界、电影媒介的思潮,这是两卷本著作中的一部,作者很明显在效法德勒兹,另外一部估计也在翻译中了。

  • 9 清晨 2019-06-20 17:29:40

    有朝一日我竟然也能成为豆瓣上短评的第一个……最近恰好都看到从技术和媒介角度讨论的,从类比和仿真两种途径实现的电影艺术在本体层面的性质和问题,而正因为媒介和时间空间的问题,电影各领域的讨论始终无法统一,也正是因为“电影”本身意义的不明,其在现代语境下得到学术和概念认可的瞬间又被覆灭和解构了。因此看电影可以说是观看死亡的过程。

  • 4 忘齋 2019-07-02 01:52:52

    和大多数西方现代著作一样,只有开篇可观

  • 6 木矛木心 2020-02-23 19:41:48

    太难读。七成是因为翻译问题,南京大学这套书从《消费社会》到《景观社会》到这本书,简直是翻译黑洞,怕了怕了。 以内容来说,罗德维克对“脱离媒介特性论的数字电影本体”的分析,说了半天就谈一个问题:数字年代,过去的电影理论也是有效而有用的。未来电影研究两个方向,是“信息”和“艺术”,前者应放在更广阔的新媒体下面做,后者同样需要依仗二十世纪的电影研究成果。 大白话就能讲明白的内容,搞得跟天书一样。字字认得,句句不懂。

  • 3 灰狼 2019-09-04 09:52:52

    罗多维克的论述核心就是“电影是对抗时间,而数字影像是占有和主宰时间”。用卡维尔的表皮套德勒兹的骨架,试图把数字电影的谱系图表化,整体可以和洛朗·朱丽耶的《合成的影像》对照阅读。但是译本真的很差,电影/胶片/影片这些概念自己都分不清楚,还要加黑体和斜体,现实/真实/现实主义这些东西也没搞懂,人名片名也不熟悉,人为制造出太多阅读障碍

  • 0 安德烈大叔 2019-10-05 17:02:54

    “电影的虚拟生命是借助于它与时间的关系来维持”,时间伦理构成了电影诞生以来最重要的影响。运用类比与仿真谈电影本质,对电影对抗时间特性与电影本体论论述“电影曾经是什么”还可一看,后半截论述电影媒介、技术伦理、新媒介扩张电影隐喻与生命力看着挺枯燥乏味。

  • 1 Autodidact 2019-12-22 14:03:00

    胶片电影和数字电影的可比性,仅在于我们尚不能摆脱沉迷于过去的本体论,不论是人类还是摄影。卡维尔对于电影媒介作为自动投影的理解,在本书的解读下具有超前性,另一位电影分析哲学家卡罗尔的话语也有提及。数字电影并非一种新媒体,而是多种技术算法的堆叠,其特点在于输入输出的分离,换言之任何扫描、摄取动作都是将已有算法赋值于客观空间,是连续空间的像素化数字化,而其悖论在于输出的内容又必须“仿真”,模仿人类对现实认识的主观之真,遵循一种类比的逻辑,因此对信息的控制论在其中显形。正是这种控制论,数字电影的蒙太奇遭到贬值,长镜头更加一文不值,而电影现象学感知目的的合法性也变得可疑。数字电影或许最大成就了杜尚以来的现成品艺术,将像素作为现成品加以控制,从而今天的数字动画或许就是前数码时代最早的“纯”数字电影。

  • 0 浅斟低唱 2020-03-08 19:26:50

    又是图穷匕首见的写法……绕弯太大不过启示多多

  • 0 2020-05-25 21:01:06

    梳理了经典电影理论,重述元电影中电影是什么的话题,电影依然是记忆,模拟与控制生命时间的机器,而新媒体是根据电影隐喻塑造出来的叙述方式。数字化是电影自我生成的一种新故事板,新妆后的电影还是在陈旧的多维的叙述时间里被复制、提高以及改良。

  • 1 2022-03-03 17:05:52

    3.5 有点啰里啰嗦,翻译也不好,后半部分优于前半部分。频繁cue曼诺维奇好好笑。俩人对照还挺有意思,一个强调断裂的延续,一个强调延续的断裂。把电影film当作一种“过渡”形态,不过我怀疑的是,既然film总会消失,那么cinema的文化和审美属性为什么会在数字媒体中以虚拟生命的方式一直延续呢?或许也会有消失的那一天?如果说《放大》是胶片本体论时代影像的自我表达,那么数字时代这样的思考会以一部电影的形式出现吗?

  • 0 语丝 2022-02-08 20:50:04

    好在索引性的对立很快得到了反拨

  • 0 断了气儿 2021-11-21 19:05:04

    前两章主要基于卡罗尔 卡维尔等人的观点,第三章一个(没有影像)的展望比较有趣。数字时代的影像思辨,为电影唱衰,那如果把电影的生命比作虚拟的 我们可能会好过一点。电影已经降低为储存装置,观众是使用者。

  • 0 晏小麦 2022-01-15 12:02:50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作者认为胶片时代,的影片与其现实一一对应,而在数字电影时代,影片只具有索引性。作者在肯定胶片时代对于真实性的“再现”的基础上怀疑具有合成特点的数字电影是否能够表现出巴赞的“现实主义”,并以此援引各家之言以证其观点。 于我而言,真实,实则是一个又一个的罗生门。

  • 0 Balthazar 2022-04-12 09:44:53

    核心观点很简单,就是时延问题:光学与电子的区别就在于类比与仿造,而不是再现问题。很明显,重点放在了摄影机的自动机制与索引性上,因此保证了时延与直觉上的说服力:一段已经过去且再也无法回去,因此只能在远处观看的东西。电子影像则是离散的,分析的,再造的,这立刻取消了其索引性而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即始终是在当下的。虽然这个分析的确有点道理(没人会思考一部数字影像与某个永恒逝去时间之间的联系),问题就在于这是纯直觉的,因为在感觉上两者似乎没有太多区别…除非现象学能说明现实的知觉经验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蜕变,从而与光学摄影有相似之处。总体而言,有启发但说服力还是太弱。

  • 0 淡茶浓汤 2022-11-07 16:47:29 上海

    后面的观点老是重复

  • 0 Leo训 2024-03-17 23:56:54 湖北

    从本体论上说,数字电影对时间、空间的建构和它的美学后果发生了巨变。但不能忽视的是在体验层面的连续性和观众强大的适应性。或许,与其问“电影是什么?”不如问“电影能做什么?”更有意义

  • 0 monsieurAgave 2023-11-23 01:04:31 四川

    😧居然没标过这本

  • 0 bravado 2023-12-30 08:11:33 北京

    翻译很多问题,但这本书很重要

  • 0 熊能能脚不沾地 2022-09-12 02:06:56 美国

    电影是不是电影?答案已成忒修斯之船。如果说胶片记录的时间构成了电影的“本质”,那么数码技术则永远得替换了电影的“主体”。高呼“电影已死”或许该换成另一种询问“电影与技术是否完美合体?”欣赏的方式与心理也伴随数码技术产生变化,观看时间变成了参与时间和回忆时间。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