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这种剧情简介式的九十年代本科生水平的文字也好意思出版。每天一万果然不是吹的。毫无营养,纯属投机。
北大教授在最后用清华校训总结了《三体》中生命的出路(p167),哈哈哈。
看没经过时间检验的新书要谨慎。。。 “生命”“宇宙”“死亡”“人性”一个个词都高大上的很,但内容完全撑不起来,描述和引用很多,分析和引申很浅,仿佛一篇自说自话的读书笔记。 拿来读着玩,借此回溯梳理一下《三体》是可以的。
还是推荐的,其实我对《三体》比较无感,只是吴飞从“生命”的角度理解三体让我感到特别新颖(印象中只有David Brin有过类似视角),其实这本书从文本细读的层面有很多我不赞同的地方,但字里行间真是浸透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理解,甚至可能指明了一些刘慈欣本人有所疑虑以至摇摆不定的地方,刘有这样的读者真幸运
吴飞先生的写作风格就问题意识比较突出但是非常啰嗦,同样的主题比吴增定老师要缺少哲学感觉,而且给我感觉体会多于思索。
延续了吴飞对生命和活着的思考,讨论《三体》的生命哲学。本书打破了生活与生存的二分,也反驳了霍布斯为代表的自然法学说,在三体建构的宇宙社会中,生命的深层维度与持存维度并存,理想与常识并存,善与恶并存。所谓生之谓性,一切都在实践中展开,“活着本身就很妙。”最后落脚在生生不息,文明间交流是大势所趋。 整体论述立足于“中国智慧”,但行文较水。启发之处在于从哲学角度看科幻,可以看出科技冲击下文明、人心的变与不变。
真水啊
听说立论在中哲才来看的,看完后发现除了几个西方概念的简单理解,啥都木有。不过某些细节带我回顾和深入理解了下《三体》,就当《三体》的书评看看吧。《道体学引论》无论原创性还是学理性`气魄,都实在比这个高太多,不知道这两本书怎么放到一起去的。
好失望。只能算是重新梳理了一回《三体》的文本吧。有哲学分析和解读,但是那些分析比起《三体》本身的表达显得无力很多。像一本札记,这个分只是因为不太符合阅读的心理预期,本人还是挺喜欢吴飞老师的(狗头保命
从生命的两个方面——深层的美好生活和浅层的生存维系(?)——解读《三体》情节以及各个人物。程心和维德是两个极端,分别代表阴柔之爱和阳刚之力(这种力是向上的、无视秩序的),而罗辑既能沉浸在阴柔之爱中,又能发动生生之力。最终,爱和责任不是一切,但仍然是生命最终的依赖。 这样理解对吗?
相对于宇宙的宏大尺度与不可知的结构,在哲学层面对其深度思考,终因维度与视域的级差而显得单薄无力。“宇宙很大,生命更大”、“死神永生,生命永恒”,能够照亮“黑暗森林”的,依然需要“层次和宇宙一样大”的爱等等,即属典型的人类宇宙观,无论所构造的“森林”等话语,还是“生生不息”的终极性结论,均系此类文明等级的人类属性的微观思考,更多的是在自言自语的范畴中。由此而言,此仍属于人类想象的神话……
解读的框架还算明确,但是没有很好地把中哲的系统融进去,本来前四分之三篇幅能合理推导出一种还算值得接受的(黑暗森林版)温和马基雅维利主义,但是后面急转直下,想突出爱的核心地位,在论述上就有点青黄不接的味道。
非常典型的读后感了。所以学者连读后感都能扩充成一本书的,实在厉害。但毕竟还停留在读后感的基准线以上,说是解读更多是个人的阐发。讨论的起点还是要回到霍布斯,吴飞将刘慈欣的黑暗森林形容成宇宙社会学,比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的人大致平等不同,人类设想的宇宙中的个体,天然不平等,且差异巨大。因此法律无从谈起。宇宙社会学其实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并且比原始丛林更可怕的地方在于,也不受到生物链的影响,纯粹是毁灭和生存两个选项。《三体》这本书让哲学家们兴奋的地方在于“无限的生命大于有限的宇宙”这个颇具人文关怀的主体,无论世界多么残酷,终究归于生生不息。但就像杨立华所言,吴飞的这个赞赏把生命看得过于形而上和抽象了。
一般般,复述故事为主。看完这本后,更进一步感到,不仅民族/国家是统治工具,“人类”也是。我要是在三体故事里,就会坚决拒绝这些活到最后的人代表人类,没有更正义的政治社会秩序,人类存续看着就令人难受。这本书里面,书中这个论述印象深刻——在危机时刻,把决断交给有经验的人往往比自由秩序做出的决断要好。这本身是较为抽象的政治哲学探讨。结合当下,我们是否要无限延长对“危机时刻”的判断,普通社会面对“危机”的承受能力如何?何种意义上,需要普通人拥有对应的心质心力,这实在是残酷的问题。但现在感到迫使大家非如此不可就一定不是好的政治。
虽然我不是《三体》的粉丝,但我是吴飞的粉丝啊~
但是作者似乎不了解科幻和科幻史,所以像是自说自话。
剧情简介多了一些,更像是随笔。不过适合我这种读小说不认真乃至忘掉了一些重要情节的人。普通读者均可食用。
没读出生命的深度,倒是读出来一种作者的浅薄
说哲学,其实远远不够。核心在于黑森法则国家层面其实应用的是米尔斯海默的原则:不存在国家间利维坦。特别不喜欢开头关于香港道林山散步的描述,一片道林山所提供的优越感是需要十片大陆农田供养的,这么简单道理怎么就不懂呢?结合川总对中国的施压,本书才有一点意思:错过了技术爆炸的头,那就很可能从此被降维;技术封锁了怎么办?尤其有意思的是对自我封闭的解说,似乎为一直以来的闭关锁国提供了罕见的辩护声音。从这个意义而言,《三体》应该是中国青少年必读的一本著作。
很多新角度
> 生命的深度
45 有用 菊花夜行军 2019-09-08 08:14:40
这种剧情简介式的九十年代本科生水平的文字也好意思出版。每天一万果然不是吹的。毫无营养,纯属投机。
16 有用 鸡兔同班 2019-11-09 14:37:32
北大教授在最后用清华校训总结了《三体》中生命的出路(p167),哈哈哈。
13 有用 Meow 2019-11-02 13:01:15
看没经过时间检验的新书要谨慎。。。 “生命”“宇宙”“死亡”“人性”一个个词都高大上的很,但内容完全撑不起来,描述和引用很多,分析和引申很浅,仿佛一篇自说自话的读书笔记。 拿来读着玩,借此回溯梳理一下《三体》是可以的。
15 有用 图案人 2019-10-06 13:42:15
还是推荐的,其实我对《三体》比较无感,只是吴飞从“生命”的角度理解三体让我感到特别新颖(印象中只有David Brin有过类似视角),其实这本书从文本细读的层面有很多我不赞同的地方,但字里行间真是浸透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理解,甚至可能指明了一些刘慈欣本人有所疑虑以至摇摆不定的地方,刘有这样的读者真幸运
8 有用 文迅 2019-12-18 00:08:31
吴飞先生的写作风格就问题意识比较突出但是非常啰嗦,同样的主题比吴增定老师要缺少哲学感觉,而且给我感觉体会多于思索。
3 有用 divanitida 2019-09-17 19:20:20
延续了吴飞对生命和活着的思考,讨论《三体》的生命哲学。本书打破了生活与生存的二分,也反驳了霍布斯为代表的自然法学说,在三体建构的宇宙社会中,生命的深层维度与持存维度并存,理想与常识并存,善与恶并存。所谓生之谓性,一切都在实践中展开,“活着本身就很妙。”最后落脚在生生不息,文明间交流是大势所趋。 整体论述立足于“中国智慧”,但行文较水。启发之处在于从哲学角度看科幻,可以看出科技冲击下文明、人心的变与不变。
2 有用 Pike 2023-02-09 13:06:04 湖北
真水啊
3 有用 南有乔木 2019-12-12 10:41:10
听说立论在中哲才来看的,看完后发现除了几个西方概念的简单理解,啥都木有。不过某些细节带我回顾和深入理解了下《三体》,就当《三体》的书评看看吧。《道体学引论》无论原创性还是学理性`气魄,都实在比这个高太多,不知道这两本书怎么放到一起去的。
2 有用 礼后乎 2019-12-02 19:09:39
好失望。只能算是重新梳理了一回《三体》的文本吧。有哲学分析和解读,但是那些分析比起《三体》本身的表达显得无力很多。像一本札记,这个分只是因为不太符合阅读的心理预期,本人还是挺喜欢吴飞老师的(狗头保命
3 有用 脸都不要了 2020-02-16 15:49:19
从生命的两个方面——深层的美好生活和浅层的生存维系(?)——解读《三体》情节以及各个人物。程心和维德是两个极端,分别代表阴柔之爱和阳刚之力(这种力是向上的、无视秩序的),而罗辑既能沉浸在阴柔之爱中,又能发动生生之力。最终,爱和责任不是一切,但仍然是生命最终的依赖。 这样理解对吗?
1 有用 比远方更远 2019-12-09 07:38:00
相对于宇宙的宏大尺度与不可知的结构,在哲学层面对其深度思考,终因维度与视域的级差而显得单薄无力。“宇宙很大,生命更大”、“死神永生,生命永恒”,能够照亮“黑暗森林”的,依然需要“层次和宇宙一样大”的爱等等,即属典型的人类宇宙观,无论所构造的“森林”等话语,还是“生生不息”的终极性结论,均系此类文明等级的人类属性的微观思考,更多的是在自言自语的范畴中。由此而言,此仍属于人类想象的神话……
2 有用 环形废墟 2020-10-30 20:03:45
解读的框架还算明确,但是没有很好地把中哲的系统融进去,本来前四分之三篇幅能合理推导出一种还算值得接受的(黑暗森林版)温和马基雅维利主义,但是后面急转直下,想突出爱的核心地位,在论述上就有点青黄不接的味道。
1 有用 soloye 2021-04-08 14:33:38
非常典型的读后感了。所以学者连读后感都能扩充成一本书的,实在厉害。但毕竟还停留在读后感的基准线以上,说是解读更多是个人的阐发。讨论的起点还是要回到霍布斯,吴飞将刘慈欣的黑暗森林形容成宇宙社会学,比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的人大致平等不同,人类设想的宇宙中的个体,天然不平等,且差异巨大。因此法律无从谈起。宇宙社会学其实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并且比原始丛林更可怕的地方在于,也不受到生物链的影响,纯粹是毁灭和生存两个选项。《三体》这本书让哲学家们兴奋的地方在于“无限的生命大于有限的宇宙”这个颇具人文关怀的主体,无论世界多么残酷,终究归于生生不息。但就像杨立华所言,吴飞的这个赞赏把生命看得过于形而上和抽象了。
1 有用 (⌒-⌒; ) 2023-02-06 00:42:23 上海
一般般,复述故事为主。看完这本后,更进一步感到,不仅民族/国家是统治工具,“人类”也是。我要是在三体故事里,就会坚决拒绝这些活到最后的人代表人类,没有更正义的政治社会秩序,人类存续看着就令人难受。这本书里面,书中这个论述印象深刻——在危机时刻,把决断交给有经验的人往往比自由秩序做出的决断要好。这本身是较为抽象的政治哲学探讨。结合当下,我们是否要无限延长对“危机时刻”的判断,普通社会面对“危机”的承受能力如何?何种意义上,需要普通人拥有对应的心质心力,这实在是残酷的问题。但现在感到迫使大家非如此不可就一定不是好的政治。
3 有用 溺水者 2019-12-27 16:48:50
虽然我不是《三体》的粉丝,但我是吴飞的粉丝啊~
2 有用 Michishirube 2019-09-20 16:43:39
但是作者似乎不了解科幻和科幻史,所以像是自说自话。
3 有用 参 2019-09-14 10:22:23
剧情简介多了一些,更像是随笔。不过适合我这种读小说不认真乃至忘掉了一些重要情节的人。普通读者均可食用。
1 有用 雨言 2024-03-27 19:46:56 上海
没读出生命的深度,倒是读出来一种作者的浅薄
1 有用 叫我妖而不孽 2020-08-13 08:44:48
说哲学,其实远远不够。核心在于黑森法则国家层面其实应用的是米尔斯海默的原则:不存在国家间利维坦。特别不喜欢开头关于香港道林山散步的描述,一片道林山所提供的优越感是需要十片大陆农田供养的,这么简单道理怎么就不懂呢?结合川总对中国的施压,本书才有一点意思:错过了技术爆炸的头,那就很可能从此被降维;技术封锁了怎么办?尤其有意思的是对自我封闭的解说,似乎为一直以来的闭关锁国提供了罕见的辩护声音。从这个意义而言,《三体》应该是中国青少年必读的一本著作。
2 有用 Percussigant 2019-10-10 03:04:13
很多新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