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短评

热门 最新
  • 353 pridehana 2019-07-25 16:23:01

    我觉得原生家庭最可怕的是,即使我们觉得父母不对,却不知不觉中一直在模仿他们。我们口头说我以后一定不会成为这样的父母,但是最后却和他们一样而不自知。

  • 115 BlueJophy 2019-07-17 22:17:32

    “他们毁了你,你的妈妈和爸爸。他们也毁了自己。他们可能不是故意的,但他们的确这么做了。”我们通过自省,找到自己与童年的连接,不用责怪父母,他们也有自己的父母。作者提供了自救方法,可以对照着实操一下!

  • 23 后浪 2019-06-17 14:08:43

    《天生非此》作者奥利弗·詹姆斯又一经典著作, 英伦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BBC知名男主持人杰里米·韦恩倾情推荐, 《卫报》《金融时报》《每日邮报》等多家知名媒体击节叹赏。 立足时间维度将人生的前6年拆解成3部分,围绕是非观、关系模式和自我界限三个主题讲解童年经历、原生家庭培养对人一生的影响。与英国国民心理学家一起追寻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迈克尔·杰克逊、小布什等名人的成长轨迹,拆解自己人生的前6年。

  • 29 艾玛🌈 2019-07-25 16:18:09

    受虐者可能会变成施虐者,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自省来避免成为这样。

  • 14 lfzxsc 2019-08-12 08:50:57

    大概翻了下,十几年前的旧书,从遗传基因和家庭环境入手,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现在看来虽然也很对,但是过分强调不可改变的外界力量的强大,从成长性思维角度来看,人还是有更多主观能动性的,完全可以有力量打破原生家庭的束缚。 和原生家庭和解,并努力突破标签束缚才更是可选之路

  • 11 danyboy 2019-07-29 12:04:37

    1、真正的题目是“They fuck you up”,真是触目惊心一语双关的好题目。2、中文题目是原书副标题,但我觉得仍有歧义,本书主要说成人怎样通过回忆和向父母询问的方式,回溯婴幼儿和童年,再通过自我的心理分析,解决成年后的神经症、焦虑等心理疾病,不是“生存指南”,而是“后天的自救”。因为贯穿全书的前提就是后天家庭比基因更重要。本书结构与众不同,3-5章末尾的审视指引很有用,最后两章颇值得细读。3、本书题目虽惊悚,但正文里作者反复强调不要怨恨父母,因为多数情况下父母已经努力做到最好,或是父母本身也是心理问题的受害者,所以本书回溯父母的错误,目的是自省和自救。5、全书缺点是较繁琐,不够精炼简明,案例都是西方名人,反而显得不那么典型。

  • 14 MerCury 2019-09-19 08:25:17

    痛苦代代传递,爱是唯一解药。

  • 10 章鱼院长 2019-07-11 17:22:23

    原生家庭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影响这件事是不容置疑的,但是我们也不是失去了自我的附属品。很喜欢这本书里最后通过创作来内省的方法,有时候也许真的只有看到自己的无意识的投射之后,才会明白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如果真的不喜欢自己父母的教育,就努力去做不一样的人,而不是慢慢变成他们。

  • 6 小波福娃 2019-09-26 13:22:49

    哦天哪这本书生不逢时,好适合作为anti-parents小组推荐读物!

  • 5 Momo你好 2019-12-26 15:09:32

    干货有点少,大量的统计结果的呈现其实没有必要。

  • 1 土呆 2020-02-27 13:33:21

    其实有才、有趣、有成就基本约等于有病,想快乐只能当个没追求的俗人——说的就跟你想当就能当一样,你能退回0-6个月吗?

  • 1 维舟 2020-11-03 20:27:14

    很强调童年环境对个性养成的深远影响,而反对基因这类遗传因素,由此也可反观国内的特殊舆论生态:中国其实仍是个很保守、传统倾向的国家,但却很少人强调遗传因素,倒是大量讨伐原生家庭的舆论,按西方来看可能显得既右又左。全书对几种类型归纳很清晰,但也可能有过分简化的嫌疑,另一个问题是偏重病理学分析(毕竟原书名是They fucked you up),似乎精神健全的那些人就不值得多去研究他们是如何达到平衡的。还有一点也耐寻味:作者并不认为这只是个人问题,而认为精神疾病高发是社会问题,同时对福利院制度很多不满,看起来这比原生家庭的父母更糟。

  • 2 大铭小亮 2019-07-24 13:50:46

    书里介绍了几种情绪审视的方法:从是非观、关系模式和婴儿时期的自体感对自己早期成长经历进行反思和评价,其实就是一个向内挖掘的过程,不断审视自己是怎样长成现在的样子的。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毕竟能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不多,不是不想而是没有方法,这本书就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指导。

  • 4 圆钉钉钉钉 2019-11-15 01:18:49

    本书成书时间较早,其间一些描述也缺乏足够多数据支撑,部分内容比较繁琐,是可能劝退部分读者。就个人而言,阅读过程不时停下,因为太刺痛内心。主要观点是早期养育模式及环境对个体成长的影响巨大。但作者并未走向极端,反而在每章中都提供建议方法鼓励读者和受害者积极自救和自省,同时建议受害者不要陷入解离否认逃避偏激等消极状态,而是应该逐步由内而外去理解认知到父母的处境且并不求双方谅解或更苦情。放过自己改善状况,虽不容易但并非全无可能。最后,有病吃药看医生,天经地义。

  • 2 _貓爷 2019-11-22 19:04:36

    目前帮我理解各种人类行为最有用的一本书。终于理解为什么有人心甘情愿996,喜欢diss人,或疯狂劈腿了。他们不是刻意反抗,而是真心享受这个过程(但是如果童年经历不一样,就死活没法赞同他们)。果真各种性格分析还是要回归童年。

  • 4 兔U+桃心 2019-07-13 21:00:35

    6岁往后的几十年经历,若是深刻,也能激起生活里的一池波澜。但0~6岁仅仅六年里,父母冷漠无爱的互动以及不恰当地教育模式将在孩子的人生掀起大风大浪。作者奥利弗•詹姆斯说,“忘记过去的人注定重蹈覆辙”,每个人大概都能在这本书里回顾往日,并在未来思考如何重写我们自己,以及撰写下一辈的人生剧本。

  • 1 foldedawn 2019-09-24 22:30:03

    自体感的强大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孩子在婴儿时期受到了体贴的照顾,从而形成了强大的自体感,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遭遇创伤或挫折时,他出现解离症状的可能性就越小,换句话说,就是更能面对生命中的负面事件。我觉得,自己能做出改变,能达成和解固然重要并值得让人高兴,但同时重要的也是减少指责和情感绑架,毕竟不是所有人经历的事都能将其造就成一个迎难而上不屈不饶的人格,就像《少年犯》里对bill murphy的旁白那样,要是他流落街头没得到足够爱和呵护的童年时期有人能够向他伸出援手,说不定他的人生也会彻底地不一样呢。

  • 1 一只咸鱼 2019-08-17 20:31:40

    读过的第一本心理学类的书籍//可以看出全书作者都在努力的证明环境大于基因,这样的预设只凭一家之言我断不敢接受//关于摆脱原生家庭的方法,作者给出的“给自己写一个剧本”或者“精神分析”感觉实操起来比较抽象//总之,还算有趣的阅读体验,心理学真好玩,想继续接触~

  • 4 小魔咒咒 2019-08-17 17:19:55

    在写原生家庭的很多书里,算挺有用的,尤其是前3章。

  • 1 Yolanda 2020-05-09 11:32:23

    推荐指数:超五星推荐!超级棒der!客观,有理有据,逻辑在线,描述精准,但是又不会太学术,不至于看不懂。语言属于朴实无华的,feel到了真情实感和作者想要表达的诚意。真难得一见的理性!我的理解是:可以和解就和解,不能和解就拉倒,那是独立事件。承认影响,等人格,意识觉醒之后,自我进行优化调整。里面的真实故事有几个我是没有能力再看一次的。觉得太痛了,已经超出了我的感性共情承载力。帮助认识原生家庭问题本质的一本好书,至于想和解和如何和解就看各位的造化了,都是选择问题,本身没有对错。

<< 首页 < 前页 后页 >